我所理解的中华武学的精髓
武侠作为一种现象、一种艺术、一种存在,在金庸、古龙等“大家”中得到了一个崭新的诠释,由此而延伸到传统的中华武学,那么,何谓中华武学的精髓哪?敝人想把个人的参研表达出来,请各位大侠指点。
谈武侠不能不谈中华的文化,影响中华文化较大的流派有:儒家、佛家、道家、及传统的易学和医学等。
武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衍生物,与上述几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 儒学对武学的影响。
中国的文人很注重“仁、义”,更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说,反映到武学上,其境界就是“浩然正气”,一身正气可当百万雄狮,其代表人物如:文天祥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丹青”,此言一出,令多少敌人为之丧胆、为之钦佩服。何也?因为具有一股舍我其谁的“气节”,这种精神是其它东西征服不了的。所以,为武者,儒家认为首先要具有一种“正气”,养气、练气,这是儒家认为武学的基础。
至于由此而派生的“琴棋书画”等四艺,虽然很多武侠作者称其可作为武学而伤人,如:《笑傲江湖》梅庄四庄主的才艺,其实在小说中有些夸张,因为,琴棋书画首先是锻炼武者的“气”,作为一种武学“心性”的修养而存在,即便能以琴音伤人,也因为过于注重音律而效果不佳。
第二、 佛学对武学的影响。
中华武术源于少林,少林武学的鼻祖是达摩,而达摩是佛家禅宗第28代传人(第27代是般若多罗尊者,29代是慧可大师),其中更有少林72绝技之说。
佛家的经典有大乘,有小乘,有禅宗,有密宗,但是《心经》乃是诸佛典之源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16字道尽了佛家经典中的精华。就本人来看,“心经”乃百经之首,更枉论“易筋经”“洗髓经”等。从这些佛家经典可以看出,佛家追求“众生平等,不着色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应无所诸而生其心.《金刚经》”,也就是先注重心性的修养,换句话说,是注重先修内而后修外,先修禅功,再修外功,只有定下心来,才能修练“达摩剑、罗汉拳”之类的外功。即:
只有具备悲天怜人的菩萨心肠,才有资格去修炼正宗武学。
第三、 道学、易学对武学的影响。
“道可道,非常道”“法性自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易经的阳刚(乾),而想到阴柔(坤),由少林的动而想到静,道家最大的贡献就是产生了一种本地的中华自己的文化――太极。
反映到武学上,就是武当一派的产生,而武当武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修习内家功,如:太极拳。
只有气定神闲,才能完美的演绎太极拳。
而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派生出了很多著名的武功,如:降龙十八掌,其掌法的名称皆来源于易经中的卦爻。再如:两仪剑法,亦动亦静,亦攻亦守。至于由八卦衍生出的阵法也很多,如:四象阵、八卦阵等。由易经而发展的五行、梅花易数、奇门遁甲就不再说了。
第四、 医学对武学的影响。
中华医学讲求“自然、平衡”“大小周天”,中医认为当人们的某个系统的机能出现不平衡时,就产生了病,因此,中医的核心在“调”在“疏”,而不是“治”.
中医认为人身分五脏六腑、分14条脉络等,小说中常提的任督二脉就是14个中的两个,而许多小说中认为武学突破的标志之一就是任督二脉的贯通,我个人认为有些牵强,只有所属的14个经脉全部贯通,全部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下,作为个人~一个个体,一个小的周天,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反映倒武学上,就是练武的前提是首先要保持个体的各个系统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修习外家功。
武学上有种秘密的武功,就是“点穴”,其原理是什么?就是通过破坏经脉的节点-穴道,使它受阻,进而影响机体的平衡来达到伤害人的目的。这应该是医学的理论。
通过上述儒、佛、道、易、医对武学的影响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以儒为武者,尚“气节”
以佛为武者,重“禅定”
以道、易为武者,法“太极”
以医为武者,贵“平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内心的修养,注重心灵的培育,法乎自然,达到大小周天的顺畅,进而归于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中华武学的确博大精深,精于一者,称掌门,精于二者,称宗师,精于三者以上者,古来有几人乎?!
才疏学浅,认识有限,还清大家批评指点。
黑风观观主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