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464|回复: 7

[原创]杂感金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4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我读金庸,很多年了。每有所得,便欣然忘食。也曾随记所感,随写随弃。检点一番,仍存数篇。今日无钱有闲,悠然电脑桌前,用我的“一阳指”神功,在键盘上费劲打出。未加编排,略无次序。网友哂纳为幸。
世事变灭无常,宇宙也有尽头。若是“世界末日”距离此地今天仍远,则我敢断言:后五百岁,必有人乐读金庸,且其狂喜如我!
张潮《幽梦影》:“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胸中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金庸酒量既浅,郁闷不平之气更烈,惟有借“笑书神侠”以消胸中块垒,舍此无它法也。
金庸之撰述武侠,看似偶然。但他在武侠小说上取得如此“绝大成就”(李敖语),不能不归功于他比侪辈郁积了更多的“不平之气”需要发抒。此意韩愈阐发最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岂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金庸年少轻狂,血气方刚,两次被学校开除,嗣后倭贼寇我,金庸转徙求学,艰苦备历,其间迭遭丧乱:幼弟早夭,慈母病亡。到香港后,又身在“左翼”,处处不得自由,“土改”中其父又遭虐杀……
放眼家国,更足痛心。自“反右”以迄“文革”(57——76年),是我国历史上至为横逆觖望的廿年。稍具人心者不能不起“神州陆沉”之惧。金庸55年发轫作《书剑》,72年写完《鹿鼎》宣布封笔,几乎与此相始终(更有学者认为,文革在71年已经破产,如若此说成立则时间更为吻合)。岂无因哉?!
70年代,金庸皈依佛学。或将“不平之气”纳入佛法的无边大解脱中去。金庸封笔,此正其时。
到了晚年,金庸非惟早消尽当年之血气、不平之气,并且身名俱泰,夸父逐日般汲汲于保名固位求利,除去昨年一哭,更无它善可陈。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小子狂妄,祈愿查先生三复斯言!幸甚幸甚!
陈平原指出:“凡读过金庸小说的,无不对其历史知识与文化修养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又认为:“对于金庸的史学修养,不应估价过高”。
自忖我绝无评判金庸(以及高阳)与学院派文人学养的高下优劣的眼光和识力。
这种眼光、识力或许陈平原有。
或许陈先生也未见得有,所谓“不应估价过高”不过是囿于门户之见的想当然尔。
以吾视之,金庸首先是学者,其次是散文家(文体家),再次是小说家,最后方是武侠小说的一位作者。
多年前王蒙呼吁实现“作家的学者化”,改变当代小说家有才气无学识的现况。金庸应属特例,既是作家,更是学者。读《金庸作品集》,一位才博似海、慎思明辨的学者形象清晰可见。他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他的国学素养,求诸国内学界,亦不多见。把金庸与章太炎、陈寅恪、王国维诸大师相比,那真是天差地远,拍马他也跟不上。只不过今日的章、王、陈在哪呢?看不见!
《金庸作品》既是武侠小说,又是学者小说。
在历史的大坐标上建构自己的武侠世界,并非由自金庸始,但他却是其中最自觉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纯粹的历史小说过于拘谨,容纳不下金庸天马行空的纵横想象,而旧式武侠作品又大多没有可信的历史背景以为衬映,徒见其虚诞。虽然有些作者如古龙在某些作品中也聊胜于无的写下朝代甚至年月,字里行间却嗅不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物的思想/语言、行为读来更像是出于当代故事。
金庸则异于是。《越女剑》写春秋时代,那种蛮勇惨烈,生命力勃发,虎虎有生气的时代氛围笼罩全书。其他如《天龙》写北宋,《射雕》写南宋,《倚天》写蒙元,《鹿鼎》写满清,无不曲尽其妙,将那个时代的情致风味描摹如亲见。同时中国古典文化的各层面在书中皆有所展现,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渔樵耕读、梅兰竹菊、赋诗词曲、九流三教,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缕传统文化的芳芬,自书页间飘出,弥久不散。
金庸自语:“我的小说不仅是简单的打打杀杀”,语气似傲似谦,若恭若倨,大傲若谦,欲恭还倨,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查慎行选集》聂世美注,价32.80元。久思购阅,嫌贵,没买。后来打半价,仍觉价高,不买,春节打三折,买了。
一读之下,深觉后悔:如此佳诗,我竟迁延至今方得展读!
金庸在《鹿鼎记》中替先祖谦虚:“王士祯、赵翼、纪晓岚都评他的诗与陆游并驾齐驱,互有长短,恐怕有点过誉……毕竟他不能和真正的大诗人相比”。只有自己读过,才知道:错的是金庸,而不是王士祯。我一直认为诗到赵宋,笔力已衰,自宋以后,无足观者。买此书,多半也是爱屋及乌,想看看金庸祖先的诗究竟如何。料不到查慎行诗沉郁顿挫,笔力既遒,又似乎尚未用尽,犹有余力。成就或在陆放翁以上。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确乎如此。
纳兰性德是宋后最杰出词人,与他同时代的查慎行也应是宋后最好的诗人了。乃知:文运确实关乎国运,西汉有文章两司马(迁/相如),盛唐有李杜,康熙朝则有纳兰与查初白,《红楼梦》虽晚出,因缘也早在康熙任命他的幼年玩伴曹寅为江宁织造时种下。
看当世文苑,预测国运如何,恕我眼瘸,连“盛世”的影子都还未见。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是一种靠长期锻炼而形成的可对他人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的超能力。历来如此,只有《笑傲江湖》例外,《笑傲》中的“武功”有更多更深内涵。
《笑傲》当然是武侠小说,同时金庸又是把它作为政治小说来撰构的:“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后记》)。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中的“武功”所指就不是单纯的“以拳脚内力伤人的能力”,它所代表的应是政治生活中一个人以军事才能为主的所有工作办事能力的总和——以阴谋手段对付政敌的能力却不属“武功”范畴,那是别一领域的事。
东方号称“不败”,自视为“武功天下第一”,并非自我吹擂。他对付令狐/任/向三人还是绰有余裕。东方不败最后不免于身败名裂的结局,不是输在军事才能不如人,工作能力不如人,而是输在心不够狠,妇人之仁,阴谋手腕不如人。正如风清扬的沧桑之言:“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入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然用不着了”。
影射”二字也是金庸所忌讳的:“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后记》),我们应尊重老人家的意思。尽量少用这两个字。
92年,金庸对老邓“不要问姓社姓资”的傥论赞叹不已,并引《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为“邓论”作注脚:“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一样的芬芳”。
我于金庸小说存否“影射”之事,亦作如是观。
发表于 2006-10-24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金庸的研究真是让我敬佩啊。不仅对书,对金本人也知之甚深,那个,俺又学到不少知识啊。

楼主对笑傲的了解与喜爱几乎体现在楼主的每一篇文章里啊。

发表于 2006-10-2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执着的了解是我等忘尘莫及的,我等看武侠为的只是理想中那能打能飞的奇妙兴趣`未曾真正地去了解过其中的人生道理
发表于 2006-10-2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2位多读点书,少灌点水,不就得了。

[em07]
发表于 2006-10-2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金庸的史学修养,不应估价过高。陈的评价还是很中肯客观的,金庸没有经过系统的史学知识积累,也不具备钱穆那种无师自通的素养。他对史学更多是常识性的应用,真谈到史学理论,写史学论文,也是没有什么新意的。金庸的国学素养,更多的是点到辄止把,深究下去怕也是功力有限。目前中国通才似的大师不多,仅有季羡林、饶宗颐、南怀谨、文怀沙等人。文运和国运,我觉得关系不大,晚清民国时期国运衰颓,但文史学术却是春秋战国以降少有的兴盛。

发表于 2006-10-24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楼主的看法虽多有同感,但也有少数不那样认为。金庸政治家与小说家应该是平行的,一显于政要一显于布衣,不可否认金庸的散文不乏精品,也不可否认金庸文史渊博,但学者与散文家显然不能在前两者之上。金庸小说中的历史,多有与史相悖,当然我们不能以史学家的眼光看小说,但陈说他的不要对其史学估价过高,是中肯的。金庸真正有研究的,是《明史》

发表于 2006-10-24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amm在2006-10-24 11:25:44的发言:

楼上2位多读点书,少灌点水,不就得了。

[em07]

你说得不对,读书固然有好处,但不一定读多书就是正确的,金庸虽然写书多,但也就那几部,想看完自不在话下,最贵的是重在研究,深思,得于理解于反驳,若是真能多读点书就能悟的话,那每个人都多读,金庸也就被人错过很多细节了,看书看的是精髓,不是多而在精。

(PS:任何时间我都知道灌水的水份孰轻孰重,而且既然有水区,便免不了灌水``不多灌水那水区形同虚设,人气是因为水的功力而加强的,不能小看水,而文我们自然是有空有心思自然会去看会去想。只是心境不同,看东西的角度不同。若无心思看,又何必将文人,自然也不轻易到此处游了,有的是自知有的是自持,你哪天看我在华山灌过水)

发表于 2006-10-24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之撰述武侠,看似偶然。但他在武侠小说上取得如此“绝大成就”(李敖语),不能不归功于他比侪辈郁积了更多的“不平之气”需要发抒。此意韩愈阐发最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岂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

呵呵 莫不是 发奋著书说

其实我觉得影射之说 本身不寓褒贬

老爷子在一些事情上过分纠缠 反倒让人觉得书中滋味有影射之嫌

从大处说是 对某种社会现象某种文化现象的真实刻写,但其中表达的内容很难不让人与其所处时代挂钩,这个时候就不难不让人谓之为“影射”了,更何况金庸是搞媒体的越发让人在这方面浮想。

这次的新修本 金庸又与时俱进的加入了这个时代的一些新元素 。特别是在一些史观上让人觉得老人家是很紧跟时代政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7:11 , Processed in 0.02416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