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5257|回复: 3

[转帖]冷眼旁觀南海十三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7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西區老二

我是清都山水郎,
天教懶慢帶疏狂。
曾批給露支風敕,
累奏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
酒千觴,
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
且插梅花醉洛陽。
鷓鴣天\宋•朱敦儒



--------------------------------------------------------------------------------
  您看過《南海十三郎》嗎?一個絕世天才殞滅的悲劇。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看南海十三郎不哭者不「才」;電影很好看,凡懷才不遇及少年得志者必看,假使您不屬於上兩類人,也不妨欣賞一下金馬、金像獎雙料影帝的曼妙身手。天才是否真的非死即癲,必也狂狷乎?本文無法提供答案,僅能冷眼旁觀「一個潦倒編劇說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一、南海十三郎與唐滌生

  南海十三郎這部由舞台劇改編的電影,明看是電影主人翁──粵劇作家南海十三郎江譽鏐──的傳奇,骨子裡傳的是編劇杜國威和「號稱」十三郎徒弟唐滌生的奇;十三郎名氣沒有唐滌生響,因此必須以「一代粵劇名家、唐滌生恩師的畢生傳奇」作號召,將十三郎依附在唐滌生的成就上顯其傳奇,這對十三郎或唐滌生都不公平。唐滌生曾在覺先聲劇團旗下擔任抄曲的工作,當時十三郎是團中赫赫有名的劇作家,但兩人交集不多,粵劇界亦無人知曉兩人具有師徒關係,唐滌生拜師情節及茶樓相會兩段戲全係杜國威杜撰,他非常聰明,在戲中安排十三郎交代唐滌生不許在人前叫他師父,粉飾疑竇。

  即使十三郎未收唐滌生為徒,他也確實是戰前一代粵劇宗師,文藻瑰麗,運典遣故詩詞素養極富,一改粵曲的俗鄙,使其堪登大雅之堂,功不可沒;唐滌生既有志於此,抄曲時亦遍覽名山諸卷,多少受到前輩的影響,但若據此推論唐滌生受業於十三郎,那麼當時另一位名編劇馮志芬也是他的師父,關漢卿、湯顯祖恐怕也跑不掉。這點杜國威也很聰明,戲中再安排十三郎丟一堆元曲雜劇叫唐滌生看,把唐滌生的傳統戲曲根柢「歸功」於十三郎,然而這場戲杜國威卻犯了一個錯誤:倘若分析兩人的作品,唐滌生寫的唱詞不如十三郎華麗,反而擅用直捷的文字扣住章法佈局、承先啟後,寫景寓情之餘兼顧人物性格、思想脈絡的呈現;十三郎卻長於堆砌「閒文筆」,也就是即使刪動改寫亦與通篇梗概無關的意思。杜國威則編派十三郎指授唐滌生謂:「看我戲的十個有九個是文盲,唱詞深一點也聽不明白,時代不同了,觀眾的水準愈來愈高,你那麼有文采,用不著寫那麼俗氣的劇本迎合觀眾。」這句話,該是十三郎的自況之語,唐滌生的文字其實是比十三郎淺白的。

  各位看到這裡或許會認為老二在雞蛋裡挑骨頭,老二也承認這部戲的確是好戲,尤其唐滌生拜師與師徒茶樓相會兩幕戲屢屢令老二愛不釋「眼」,頻頻倒帶回味再三;主角謝君豪演技精湛,可惜一副破鑼嗓,唱起戲來不如演唐滌生的配角潘燦良般優雅動聽。要是杜國威沒有私心捏造兩人的師徒關係,這戲想必失色不少,只是軼聞畢竟不能竄正史的位,妲己再怎麼妖媚,總不能把殷商亡國真當成狐狸精作祟。

二、南海十三郎與精神異常

  「他到底是真癲?假癲?或是從來都沒癲過?只有他自己知道……」南海十三郎晚年死在精神病院,而非如電影所述流浪死於街頭,這又是一個「不夠淒美」的事實。十三郎為什麼瘋?按照電影情節,首先應該追溯到他的不辭而別:杜國威說十三郎就讀香港大學醫學系,為了心儀的女子不惜輟學隨她遠赴上海兩年,末了負心人琵琶別抱,十三郎落拓返鄉,其後雖因編寫粵劇一夕成名,卻早不重逢晚不重逢,偏偏在失意頹廢之際遇上初戀情人,更慘的是她還認不出他來,十三郎鬱卒到極點,索性跳火車把自己摔瘋。但有資料顯示十三郎乃自廣州中山大學法律系畢業﹝又一個逍遙法外的傢伙﹞,受過腦傷,導致精神狀態不穩定;他曾神秘失蹤兩年,原因他一直守口如瓶,旁人只約略感覺到他似乎為情所困,他的腦傷也可能是交通事故,聰明的杜國威把這些事件串連起來,十三郎的精神異常,就成了「至情至性」的神聖表徵。

  南海十三郎狂驕自負、恃才傲物,其實他身邊的人也好不到哪去,任惜花、寫寶蓮燈禽獸版的劇團老闆、拍睡美人版戰爭文藝片的導演、甚至替馬老大傳話的劇團買辦……哪一個不是自認有才可恃、跩個二五八萬?杜國威說這些角色都是確有其人,影射臧否大快人心,戲中十三郎精神病發作講了一句:「那些不懂編劇的也要殺!」恐怕是杜大編劇自個兒的血淚控訴。

  十三郎的ㄎㄧ笑,和林黛玉的肺結核一樣,都是不見容於世俗的「宿命病」。十三郎不是沒有機會東山再起,他的精神狀態穩定的時候,仍與粵劇界人士互有往來,尤其當唐滌生英年早逝、粵劇觀眾流失,許多人將希望寄託在十三郎身上,盼他的生花妙筆能夠力挽狂瀾,但過多的騷擾卻使十三郎心理壓力倍增,瘋得更厲害,而他的下半生也就像戲中那幅「雪山白鳳凰」似的,一片空白。

  杜國威藉唐滌生早死、十三郎早癲來詮釋「天才永遠不會跟世俗妥協」的特質,天才應該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耍猥褻吧!

三、南海十三郎與杜國威

  唐滌生死了四十多年,他寫的劇本依然傳唱不歇;再過四十多年,相信杜國威也絕對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一個大咖。杜國威寫舞台劇本、電影劇本,著名的有《刀馬旦》、《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人間有情》、《虎度門》、《南海十三郎》、《劍雪浮生》等等,其中虎、南、劍﹝這樣簡稱湊起來用台語唸實在有夠難聽﹞三部與粵劇有關,刀馬旦也勉強和京戲沾了點邊,可見杜國威對傳統戲曲的熱愛。

  南海十三郎專寫江譽鏐、唐滌生只是配角,劍雪浮生則描寫唐滌生、任劍輝、白雪仙﹝後兩位是粵劇名伶﹞三人間的感情糾葛,兩劇同樣以說書人貫穿全場,同樣以粵劇為背景、真實人物為藍本,同樣以昨是今非為對比。但有人批評劍劇枝葉駁雜,將百分之九十杜氏虛構的情節硬套在真實人物身上,表現不如南海十三郎,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南海十三郎的史料非常缺乏,而唐、任、白三人卻載述頗豐,令杜氏難以自圓其說;另一個因素是南海十三郎主幹清晰,所有配角都是為了襯托謝君豪,而劍劇為了平衡三位要角的戲份,使杜氏顯得略微捉襟見肘。這是杜國威該向唐滌生看齊之處,根據楊智深的說法:「當時的大劇團幾乎每個星期都要推出一齣新戲,上劇團的老倌組合時常更變,唐滌生最擅因人寫戲,盡量使各老倌能夠發揮所長,唐滌生可以度出火網梵宮十四年、金瓶梅等劇,使劇團中的雙生雙旦:陳錦棠、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的戲份均勻;鬼才急智如艷麗海棠迎新戲一劇,可以使五大台柱:芳艷芬、羅麗娟、李海泉、陳錦棠、黃禾歲同時擔網,劇情轉折離奇,務求各老倌都有餘地發揮,這方面的才華,其他的編劇家委實望塵莫及。」唐滌生的功力可見一斑。

  老二曾經這麼說過羅大佑:他還沒死,他的歷史地位現在就看得到,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啊!杜國威還有一部《愛情觀自在》,世說新「禪」鞭辟入裡,老二彷彿又看見一顆橫空出世的文曲星。在《南海十三郎》裡,杜氏融入許多創作者的遭遇、性格、困惑和命運,亦投入相當深的個人情感──性由心所生,卻反過來作心智的主宰;痴因知而病,卻反過來作知覺的良醫──隱身白雪山內的白鳳凰,識者幾何?

  ﹝老二眼是夠冷了,心還是熱的﹞

  說書人跟著似曾相識的奇人走了,咱們看倌不妨回神聽聽唐滌生怎麼說:

  「再過三五十年,沒有人記得那些股票,黃金股票、世界大事都祇是過眼煙雲;可是一個好的劇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賞,就算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戲,沒有人會忘記,這就叫做文章有價!」


獻給全台書生
共勉

*********************************
非梅非龙非任非白
情义礼怜容音艺色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制造 《南海十三郎》:雪山白凤凰之殇

■片名:《南海十三郎》(《LegendofMadPhoenix》)

■粤剧顾问:梁汉威

■导演:高志森

■编剧:杜国威

■摄影:李嘉高

■演员:谢君豪

■时间:1997年

■片长:110min

■地区:香港

■对白:粤语

■色彩:彩色

■级别:HongKong:IIA

■出品:高志森电影工作室/北京电影制片厂

■一句话点评:“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唯一美中不足的也许就是编剧在写这部电影的时候过于倾向于自身的情感导向,以至于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了;当然我没有办法去苛责什么,毕竟这样的题材是很难驾驭自如,当面对这样的题材的时候,我想,没有多少人可以不带情感色彩来描绘这一切。

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

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

江中雪

泪眼两朦胧

辜负伯牙琴

知音再复寻

俗世才未众

——题记

1.题外,有关南海十三郎的史实资料;选自《佛山故事》。

南海十三郎是佛山张槎人,而且是两个人。晚清期间,张槎朗边村出了一位翰林,名叫江孔殷,膝下一子一女,颇具才情。女儿江畹征20年代为薛觉生写了多个剧本,获得成功。由于当时封建礼教观念仍然严重,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只好署名“南海十三郎”,并托胞弟江枫转交。江枫在反复抄写、传送剧本过程中,也不知不觉爱上了粤剧。不幸畹征英年早逝,江枫便接过“南海十三郎”的笔名,继续充当薛觉生、白驹荣等粤剧名伶的开戏师爷。类似《花落春归去》就是同名粤剧的一个唱段,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分会编印的《粤曲集成》中占有一席之地。抗战胜利后,江枫得了精神病,到香港定居,生活相当贫苦。1956年薛觉生逝世,更加剧了他的病情,被送往香港青山精神病院,80年代初离开了人间。

2.写在前面的话。

我不记得曾经在什么时候看过这部电影;总之已经很久了,时间久得已经忘记了所谓何夕。然而我依旧记得的是这部电影曾经带给我的那种感叹和悲凉的死寂味道,以及我曾经为这部电影流过的那些已经蒸腾无迹的泪水。

那些曾经最奢狂的年华,已经逝去。至少在某个时候我曾经把自己定义为天才,然后带着一种盲目自恋的自以为是天才的悲戚来看这部电影,怎么可能不为此而落泪呢。

同病相怜。我想。

重看这部电影以及撰写这篇文章,纪念一下曾经那个最奢狂的时候,那些年少轻狂的已经逝去的岁月以及那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少年天才梦。

很多时候,残酷的现实不停地辗碎的那些梦想的碎片开始闪光,告诉我,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平凡无奇的人们,而非天才。于是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地习惯并且接受。

3.认识南海十三郎或者认识谢君豪。

1997年的六项金马奖提名以及那些努力的人们足以将这部电影推到一个经典的位置。突然被唤醒的记忆让我开始怀念起很多年前的这部电影,那是一封不长不短的信,信里,满纸的忧怨。

当然无法否认更多的因素是谢君豪的个人魅力,或者是十三郎这个被成功塑造出来的人格魅力。也许,其实这些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可以说,是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谢君豪并且从此喜欢谢君豪。很多时候在我脑海里直接被映射出来的天才形象是谢君豪俊俏而略带瘦俏的脸庞而非他所塑造的十三郎。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金马影帝似乎已经毋庸置疑了。毕竟可以把一个角色诠释得如此深入人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4.杜国威的自恋类比。

抛开了电影所塑造的十三郎,抛开谢君豪,抛开我的个人喜好,其实这部电影总有些东西让我无法被它完全折服。电影里的十三郎曾经在他的剧本被拍成电影的时候发现剧本被篡改过,于是大发雷霆地对导演说:什么狗屁垃圾导演,你根本就不重视剧本,编剧导演……什么时候都是编剧在前,剧本是一剧之本,你不懂就别装懂,小子。

无疑,这时候的十三郎已经潦倒落魄得三餐不饱了,可是似乎葆有他那种傲骨式不肯妥协的狷狂,而且有点像是编剧借十三郎之口而呼喊出来的那种对导演篡改剧本的不满和悲愤。只是,杜国威不是十三郎,很多时候他只能接受而没有办法像十三郎一样高声呼喊。这样的呼喊显得有气无力,纵然在十三郎身上看起来非常悲壮可是在杜国威身上看起来就不那么回事,甚至有点自打耳光的味道。

说了这么多总算把话题扯到杜国威的身上了。

5.剧本上的硬伤。

其实这部电影的最大硬伤就是在剧本上。我想。

电影的开场是一场街头卖艺和说书。可以这么看,说书人就是杜国威,或者说那个说书人是杜国威的咽喉,于是所有的故事都用说书人的角度来描绘。

用的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然后开始顺序讲述,可以说,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表述手法,甚至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名人记传电影。毕竟是香港电影,KUSO的味道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很多时候用一种KUSO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看起来就显得非常过分了。

比如少年的十三郎对父亲的戏谑,看起来就让我彻底摇头晃耳地郁闷了。虽说太史大人有十七个子女,可是怎么可能会不认得自己的儿子甚至忘了自己一共生了多少儿子呢。这样的安排无非是想塑造出十三郎从小就是如此卓越而且口齿伶俐的特征,可是这样的玩笑开得有点太过分了。

因为这是一部港片,所以我们可以宽容它。的确很多时候KUSO的确是港片繁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是有些时候,那种过于泛滥的KUSO因素也成了港片无法避免尴尬。很难说清楚是KUSO成就了港片或者祸害了港片。

还有像当说书人被抓到警察局之后继续说书,于是全警察局上上下下男女老少所有人都一起跟着起哄,甚至有人给一被拘留的说书人斟茶递水。

人性化是够了,可是香港警察的所谓纪律部队的形象倒是看起来颇有点岌岌可危的感觉了。当警察和犯人打成一片的时候,香港市民估计要比现在的我更郁闷了。

平平无奇循规蹈矩的描绘和塑造手法和泛滥的KUSO味道,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冲突点了。当然我们看的时候笑则笑过,可是笑完了之后反思一下电影的剧本,的确,我们很难有那种被彻底征服的感觉。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而应该把这部电影仅仅当成是杜国威讲述的一个故事,一个有着所有港片因素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坦然得多。

6.何不姑妄听之任之而后信之呢。

无需去翻看任何资料我们也许也应该知道,电影艺术对于人物塑造总会有一些出于技术性的修改。

所以,不去置疑电影本身的真实性对我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了。

看过一篇署名为“西区老二”的论述性文章,从十三郎和唐涤生剧本上的风格、词藻的词汇上的华丽和平直等等以及他自己本身对于粤剧的人际了解推翻了唐涤生师从十三郎的谬论。分析的结果为唐涤生的名头比十三郎更大,这样的剧情编排只是为了票房和市场。而最后行文至同类型的电影推断出这部电影成功的最大因素十三郎其人其事所载甚少而产生出极大的塑造性。

作者旁征博引,看起来对粤剧颇为了解。而且对戏剧剧本也颇有研究。

这样的思辨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想说的是,电影终究只是电影。既然是电影毕竟总会有些虚构,而虚构的度是一分或者三四分又有什么区别呢。

电影很多时候像是一种无稽之谈,然而我们既然愿意听取某种无稽的说法,我们何不选择相信呢。毕竟我们也是无稽之人。

姑妄听之,姑妄任之。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对这些所谓的无稽之谈津津乐道。

7.完美的角色塑造。

这部电影最闪光的地方无疑就是谢君豪所塑造出来的十三郎的角色了。因为这个角色的跨度实在太大了。

从只爱梨园的纨绔子弟到满腔热血爱国爱民的青年大学生;从满嘴庸脂俗粉到对爱沉溺而不能自拔的逐爱者;从恃才自负不可一世的天才剧作家到落魄潦倒的街头流浪汉;从满口英文打电话报案的疯子到彻底崩溃的痛失爱徒的剧作老师;从寺院里的杂役导游到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头子……末了,冻死街头。这样一个跨度的角色,丰满而感人,在我所看过的电影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地被压缩在短短的一百一十分钟里,不得不叹服杜国威对故事情节编排的驾驭和谢君豪对角色演绎诠释的驾驭以及高志森对电影镜头语言的驾驭。

可以这么说,杜国威编排剧情的想象力和谢君豪对角色的包容力,一切被高志森的镜头语言和谐地统一进了这部电影。大有那种1+1+1≥3的效果。

电影总不能如剧集那样的随意和任性发挥,所以在短的篇幅里那些简单的胶片被赋予的意义永远大于胶片本身。这部电影里这三者的集成后所释放出来的那种和谐是所有电影里罕见的。

抛开前面所说的硬伤和泛滥的KUSO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者从角色塑造这方面来看,这部电影里的和谐及默契堪称完美。

8.关于南海十三郎的角色赏析。

从这部电影里谢君豪对南海十三郎这个角色的诠释以及对这个角色的驾驭来看,谢君豪的金马影帝实至名归。虽说有些时候如阿发的外父得奖时对阿发的评语所说的那种略嫌浮夸。可是这个形象依旧是我最喜欢的银幕形象之一。

或许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张狂而又悲情的角色。在我看来这个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还有一个更重的原因,那就是这个形象曾经在某些程度上如此贴近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而不愿承认的模糊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曾经幻想过我们是天才;然而我们长大了之后没有多少人会承认,因为那无异于自括耳光。很多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冲那些让我们愤怒过的人或事有过破口大骂的冲动;可是我们没有办法像十三郎一样指着面前这个可能将给自己带来最后翻身机会的所谓导演高声大骂:狗屁垃圾导演……

我们想过,我们想做,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做不到或者不敢去做的。十三郎都做到了。带着一点潜意识里英雄主义的盲目崇拜,很多人都会喜欢这个角色。

失落的爱情被转换成戏剧;得意且狷狂,失意莫悲凉。

痴人正是十三郎,传说中他一辈子只写过的一首七律看起来的确悲切。

电影里很多看似画蛇添足的描绘很让人郁闷。可是我实在喜欢这个角色。

为爱疯狂,为爱痴癫。

恃才傲物,尖酸刻薄。

电影后半段十三郎对恶俗文化的抵制和宝莲灯禽兽版的不完全妥协,那时候的十三郎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当那些猩猩被带着一起去打狒狒的时候,爱国的侧面描绘让人很容易接受。

寺院里偶遇老家丁之后颤颤悠悠地下山,无尽落魄。

偷我左脚鞋的是汉奸,偷我右脚鞋的是走狗,我的鞋全都被他们偷光了。政治隐喻?寸步难行?

我不喜欢杜国威的这种叙述方式,可是我会喜欢这个十三郎。也许,是十三郎的满是传奇色彩的一生造就了这部电影。

人们总是对那些未知的虚妄充满着虔诚。

十三郎的剧本满纸的华丽雍容。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奢华的东西。于是十三郎的电影比利时唐涤生会更让人喜欢。而且疯了的那些岁月有着一种不肯妥协不肯庸俗的避世的悲情。

悲悯,以及不肯言的羡慕和潜意识的那些被唤醒的记忆。这是这个角色所能调动起来的最大的戏剧张力。

9.关于雪山白凤凰的意象。

所谓的雪山白凤凰,只是一张白纸。上面就写着“雪山白凤凰”五个大字其它什么都没有。展翅欲飞;站在雪山的顶峰;雪很厚;白凤凰不停地抖着自己身上的羽毛;旁边还有一颗三千年下一次的凤凰蛋。

这就是十三郎和小时候的说书人一起给我们描绘的雪山白凤凰。

白纸;黑字。其它一无所有。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可是试想象一下,白纸,还有白雪,以及白色的凤凰。其实也许那一切都一直存在着,而只是因为都是白色,所以用我们的眼睛什么也看不到罢了。

小说书人其实并不是真的看见,更多的只是为了有一个过夜的地方。或者甚至只是为了逗一下疯癫的十三郎。可是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看到十三郎的那只白凤凰,电影安排的这个意象很让我迷恋。

首先,这是存在的或者不存在的呢。这是个无法辩证的问题。你说没有,我可以说有。白凤凰的存在与否,只是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相信罢了。

其次,这是十三郎非常珍重的东西,他曾经为了这张白纸差点和人打架,在屋顶上自称是雪山白凤凰,当这张纸被墙壁上渗透过来的水浸湿的时候他曾经心急如焚……在电影的最后那一段,这张纸和他几乎寸步不离,直到他死去的时候还盖在他的脸上。

在我看来,这个意象也许并不是仅仅只是无心之作。里面包含着一种很隐晦的讽刺。

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那只是一张空空荡荡的白纸罢了。这是不是在嘲讽我们这样的凡眼肉胎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理解十三郎。而对于十三郎,这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悲愤,一种至死也不肯妥协的悲愤,在我们看来空无一物的无味,在他看来已经是他的一切了。

十三郎的疯,是我们的悲哀、时代的悲哀或者仅仅只是十三郎的悲哀呢。没有人知道,只有杜国威明白。

世俗容不下十三郎,于是他只能选疯癫。时代容不下十三郎,于是他只是痴狂。我们在飞逝了的年代之后是不是可以容得下十三郎呢。

雪白,是否真的有白凤凰。在十三郎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彼端也许更安静而美好。

空白,或者满载,只是一贪之差罢了。妖艳的白凤凰最后蜕退成了白色,站在雪山上。白色代表虚无,那么白凤凰是虚无,高高在上的雪山是虚无,十三郎是虚无,我们是虚无。

转眼几十年,也就是人生了。雪山白凤凰,其实也只是一场空泛的梦。十三郎是梦,我们是梦,荣华富贵是梦,一无所有是梦,天才是梦,疯癫依旧只是梦。

雪山白凤凰成了我所见过最美的一个禅的意象。

上帝曾经告诫世人,信者得救。雪山白凤凰何尝不是一样。信则有不信则只是虚幻。禅或者上帝,末了也是殊途同归罢了。

10.末。殇。

雪山白凤凰死了。因为没有办法飞,身边那个硕大的凤凰蛋是希望,或者是累赘。

十三郎死了。脸上盖着他的雪山白凤凰,有点风,欲飞,飞起来。

警察给十三郎穿上的鞋,是不是被汉奸和走狗偷走的那双,没有人知道。

末了。殇。依旧是殇。只能是殇。

电影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虚无的希望,也许,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这种虚幻的期盼了。在我看来,十三郎死寂的时候,时代消逝的时候,我们还活着,只是作为平庸的人而活着,这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2006-8-4丙戌年七月十一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论坛里有人看过这个电影没有,不过个人很是喜欢,

“心声泪影女人香,燕归何处立斜阳,风宵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发表于 2006-11-27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谢君豪就是凭此片获得金马影帝。

就是结局比较悲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9 00:30 , Processed in 0.02924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