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06日 08:09:16 来源:人民日报
4月5日,清明节。一份有关“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的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起众多关注。
“目前,我们的这份倡议书正在寄送北京奥组委的途中。”发起人之一、河北明德学堂负责人傅路江在5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主要由两个网站牵头发起,有20多家网站及众多网友响应。
其实,这份倡议书,不过是近年来“汉服热”的又一新动向。“汉服”究竟是什么服?“汉服热”又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带着几个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唤醒文化记忆,还是抢占商机?
【支持者】“汉服热”体现民族文化自觉
峨冠博带,长襟宽袖,打拱作揖……让人恍惚在拍古装剧。穿汉服、行古礼,这几年并不算新鲜话题。
“汉服”的热心倡导者们,身着“汉服”进行民间祭祀,举办婚嫁仪式,奏乐读经。他们中,尤以年轻人居多。日前,北京还出现了一家“汉服”餐厅:吃饭的人全部身着各色汉服,盘腿坐于榻上,有古琴和诵经声相伴……
“我们主要是想通过汉服运动,来唤醒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一位热心倡导者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汉服就是汉朝的服装,其实是误解。汉服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一些人更提议将“汉服”定为“国服”。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我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提倡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全国人大代表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虽被不少西方人视为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应该加以推动复兴。
“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表示,近几年的“汉服热”,体现了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自觉。
不过,也有反对者在冷眼旁观。采访中,有不少人对此次倡议表示质疑,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着奥运的旗号赚取“眼球”,抢占商机。
民族自信,还是狭隘民族主义?
【反对者】强制推行“国服”不合时宜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国服”面对世界?这是许多“汉服”和“国服”提倡者关心的话题。
4月5日的倡议,更是将这一话题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是否需要统一的正装?“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一时间再次成为争论焦点。
“如果中国人都要穿‘汉服’,那就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之中;既然已经进入这个概念,那我要问:你们把五十几个少数民族放在哪里?”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有人说,考虑到这些少数民族,可以不叫“汉服”,改叫“华服”,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又来了:“华服”里能汲取五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吗?如果不汲取,大家反而会心理受伤,徒生磨擦;如果都汲取了,那该是一种什么服装呀,你敢穿吗?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一些专家认为,一种服装要成为“国服”,首先要得到本国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这种认同不能靠行政命令或某种强制的规章制度获得。汉服作为一种个人喜好和民间文化活动,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国服”的高度,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强制推行显然不合时宜。
复兴传统,还是复古表演?
【专家】文化之路面向未来才更宽广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渐渐兴起,一些诸如读经、入私塾等原本不常见的现象,渐成“新时尚”,甚至还有人提议改公元纪年为“黄帝纪年”、将地名改为古地名。这些现象,在赢来追随者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
“这些举动只是文化表象、文化符号或文化载体等形式上的复古。”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认为,这些活动,其实更像是一场场“表演秀”。
一位网友写道:“泰山无法代替黄山,梅花不能涵盖牡丹,银杏未必敌得过松树,汉服也不见得比唐装更具民族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出于国家形象辨识的需要,勉强将某一事物捧到不适当的位置,不仅达不到文化整合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文化分歧。
“‘汉服热’也反映出一个礼仪文化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教授表示,一方面,传统的礼仪很难完全回归。另一方面,现代中国人的一些礼仪行为,可能既有传统文化,还有西方文化,又有20世纪以来革命文化创造的东西。我们需要在这三者混杂中,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礼仪文化。
发扬传统 重在“内核”(快评)
闻白
抛开“吸引眼球”的动机不言, 倡导光复“汉服”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寻找和重视。不过,倡导者们透露出的一些心态,还是值得人们反思。
诚然,传统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只能说是传统文化的“皮层”,而那些浩瀚典籍、那些血肉骨髓,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核”,如果一味专注于羽扇纶巾、津津乐道于峨冠博带,或者只是套上一件“汉服”放放风筝游游公园,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复兴”。
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要继承并发扬,但,凡是传统的,未必就都是好的。“复兴”绝不是单纯“复古”。说到底,振兴传统文化,既要认真研究和身体力行,也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我们今天身处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激荡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需要的是能够虚心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心灵。与外在的霓裳华服相比,这样的精神和心灵,恐怕才更有助于打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时代新文化。 (记者 吕绍刚)
×××
众学者联名倡议北京奥运会选汉服为礼服[组图]
4月1日零时,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活动的第一发起者,河北明德学堂堂长傅路江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当他看到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大赛启动的消息时,在华夏复兴网发表了《奥运会应该有我们的声音与符号》一文,短短几个月里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经过讨论与策划,推出了这一倡议。该设计方案已提交北京奥组委。
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礼服惹热议 西装?汉服?
西装?中山装?汉服?唐装?再过四百九十五天,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运动员以什么样的着装在开幕式上亮相,成为今天(1日)下午在此间举行的“二00八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研讨会”的焦点话题。
这个由中国奥委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承办、恒源祥协办的研讨会上,体育官员、奥运冠军、服饰专家、形象设计师争相发言,气氛热烈。
中国唐装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忠祥今天身着白色唐装出场,他率先发言说,北京奥运承载梦想、中国唐装充满希望,近年来唐装风靡一时,将唐装作为北京奥运期间中国运动员的礼服,正可以承载品牌、走向世界。
×××
奥运礼服,复古不如创新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7-4-6 作者:张田勘
中国运动员应该在奥运会上穿着美观、典雅、庄重、大气的礼服,而不是简单复古的汉服。这就需要结合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华各民族服饰的优点,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礼服。 4月5日《新闻晨报》报道,近日,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签署倡议书的既有大学教授、博士,也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活动发起人称,设计方案已提交奥组委。 倡议将汉服作为奥运礼仪服饰,理由是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所谓“华夏”就源自“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然而,把汉服作为奥运会礼仪服饰是否妥当,却值得探讨。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与其复古,不如创新。 所谓汉服,是指战国、秦汉以来中原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其样式为宽衣大袖,束发戴冠。比如秦始皇的穿戴就是宽袍大袖的极致,显现出巍峨轩昂的气度。但是,服饰并非只有审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用和合身。促使服饰在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变迁和改进的,都是实用、实战等因素。 因此,如果把汉服作为奥运的礼仪服饰,在实用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何况,这种复古的服装能否被现代人接受,也是一个问题。审美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的,显然,宽衣大袖的汉服是不适合现代奥运会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美了。 在唐朝以后,汉服就已经不是汉族人常用的服饰了,这是因为不实用。在唐朝,传统的宽衣大袖、束发戴冠只是在重要场合,如祭祀天地、宗庙时偶尔用之。唐朝男子的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即使是袍服也不采用传统的大袖,而是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才是唐代袍服的代表款式。 笔者认为,中国运动员应该在奥运会上穿着美观、典雅、庄重、大气的礼服,而不是简单复古的汉服。这就需要结合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华各民族服饰的优点,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礼服。2006年,我国启动了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大赛,相信通过这个大赛,很可能会设计出最适宜北京奥运会的礼服。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中国为各国领导人设计的“唐装”就值得借鉴。所谓“唐装”,并不是唐朝人穿的服装,而是对当时设计出的中式服装的通称,实际上,“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这是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后进行创新的产物。“唐装”不仅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且预示了未来中式服装的一种趋势。因此,奥运会的礼服应当是创新的,而不是不实用的复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