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2704|回复: 2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金庸武学整体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5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实质而言,武侠小说是由三大子系统融汇而成的大系统,这三大子系统就是武学系统、侠客系统和情感系统,它们被称为武侠小说的三大支柱,这三大子系统各自又是纵横交织的复杂世界:武学系统横向上是各大门类武学(佛道俗三大系列)、各大门派的武学、每一个门派的武学等等,纵向上则是各类武学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武学修为的深浅、不同的境界;侠客系统横向上是侠客的各种形态,如大侠、游侠、非侠、反侠等,墨侠、儒侠、道侠、佛侠等,纵向上则是正侠—大侠—至侠的发展系列;情感系统横向上展开为爱情、友情、亲情、师徒之情,悲天悯人的博爱,纵向上则为各种情感的发展历程,如爱情的从相知到相爱到生死不渝,也包括各种感情的变异发展等等。这三大子系统或三大世界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为一体,就形成武侠小说的整体。衡量一个作家“武功”之高低,显然就得看这三项绝学修炼的功夫如何。金庸已经将这三大绝学融会贯通为一体,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林至尊,尤其代表武侠小说根本特征的武学修为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除了古龙小说中具有禅宗色彩的武学境界金庸的武学无法含纳也没有彻底发挥出来之外,其余一切新派武侠小说的武学境界皆不出金庸武学之藩篱。
        金庸武学,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论道,由武而显道者也。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
        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三大宗之武学又由自身而无穷化生,渐次生出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学,整个武学格局至此即成门派纷呈、万象并存之景象。
        天下武学,本来一源。由体起用则化生无量武学,反之,由用归体亦可返朴归真,返本还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习俗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天人合一,修习道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归于大道,修习佛家武学达绝顶境界可明心见性,殊途同归,都是自由王国的境界。
        可见在金书中,武学系统可以分为佛、道、俗三大系列,其中,佛门武学集中体现在中原的少林寺系统和大理的天龙寺系统,还有藏传的密宗系统。道学武功的典范主要有三大系统:全真派、武当派和逍遥派。还有与佛道两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的功夫——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可谓射雕三部曲武学系统的两个核心,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绝、周伯通以及后起的郭靖、杨过都不同程度的修习了九阴真经,而在《神雕侠侣》最后才出场的九阳真经则支配了《倚天屠龙记》的基本格局,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的武学都直接或间接源出于九阳真经,一代武学宗师张三丰、峨眉派开山祖师郭襄、明教教主张无忌以及少林派无色大师的功夫都围绕九阳真经而展开,总之,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两大至上武学秘笈,一道一佛,贯穿和统帅了射雕三部曲的武学世界,当然,在射雕三部曲中,道家全真派和武当派的武学境界展开的相当充分,但佛门武学境界展开的很不尽兴,这一不足之处到了金庸武侠最博大精深的《天龙八部》彻底得到克服。在《天龙八部》中,以《易筋经》为核心,以少林七十二绝技为主干,以少林寺丰富广大的各项武学为枝叶,充分彰显出一个浩瀚无涯的佛门武学世界,同时逍遥派作为全真派和武当派的延续、延伸、延展,将道家武学的浩渺无垠更充分的呈现出来,至此,佛门和道家武学境界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唯独俗家还没有真正出现与佛门和道家武学比肩而立的武学,然至《笑傲江湖》,金庸别开生面,妙笔生花,在峰回路转之后,创造出了俗家武学的灿烂瑰宝——独孤九剑。其实金书中还有一个如横空出世,如天外飞来,自成一体,无法确定其是佛门,是道家,还是俗家的“侠客行”之绝世神功,这一系列不妨称为“秘密”之武学,这样,金书中实际上有四大武学系统。
        在佛、道、俗三大系列的武学之中,我们重点探讨佛门和道家武学系统之构成,俗家武学系统极为驳杂,而以独孤求败的武学为典范,有关其论证,可见《看剑》和《剑道禅心诗魂》部分。
        佛门武学系统最典范的代表当然是少林寺,少林寺号称天下武学之源,在千余年的武林中一直执武学之牛耳,乃武林中的中流砥柱。详细论之,则少林寺武学系统又分为三大版块:作为正宗真传的北少林系统,作为其变体的南少林系统和作为其异体或支流的西域少林系统。金书中对南少林涉及的不多,只是在《笑傲江湖》中,我们知道《葵花宝典》原本就珍藏于此间,至于其武学基本上没有加以任何正面描述,但既然南北并称,则南少林之武学也许比北少林稍逊,然必亦极为精深。至于西域少林,则在《倚天屠龙记》中作过比较多的说明,这是一个由于少林寺内部管理出现大的过失,内部高层人员不和而走向分裂出现的一个少林分支,其功夫总体上看,属于佛门武学正宗,但肯定不完整,也不是极高,当然更不圆熟,尤其作为佛门武学根本基础的修心的功夫似乎还不到家,否则就不会出现天字辈三僧到少林寺挑战,何足道只出半力即打得三人铩羽而归的结局。北少林的武学金庸在不同作品中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描写,但可能在《天龙八部》中写的最为严整完备。综合各部作品形成对少林武学的整体把握,我们可以说,少林武学是一个文武兼备、体用一如、彻底完整的体系。文武兼备,是因为少林武学不是纯粹着眼于武学本身,当年菩提达摩尊者传授武学的宗旨乃将其作为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所以《笑傲江湖》中方正大师曾经严厉痛责执于武学而荒废禅修正业的舍本逐末之举,觉远大师和一灯大师都将武学至上秘籍《九阳真经》视为皮相小道。体用一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佛门修行与武学修行一如,迷于武学而荒废禅定正业固然不对,但于武学修行中加深心性修练则不违佛门宗旨,故少林武学的正宗修法乃武学与禅修齐头并进,以武修心,修武入道;另一个方面则是单就武学修行而论,武学本体与其应用不可偏废,大致说来,少林武学以《易筋经》为总根本,此为少林武学最精深处;稍次之乃七十二绝技,此为武学之上品;其余如千手如来掌等为其中品;至于入门的功夫可为下品。当然真正的大师必为三品兼通、武学与禅定等持者。根据修为的境界不同,少林僧人的境界可谓百花齐放:最高境界者无所不达,如祖师;次之禅定功夫深湛而无意间修成绝顶内力,如觉远大师;再次之武学修为极高且亦兼通数项绝技如十三绝神僧,方正大师等;再次则修习一门绝技能达比较精纯的境界,再往下还有各种各样的境界。     
        天龙寺的武学亦极精深。在此地有与《易筋经》齐名的《六脉神剑经》,此乃大理佛门武学之总根源,实亦为大理俗家武学之总根源。天龙寺的最高绝学是六脉神剑,乃《天龙八部》中的天下第一剑。单就武学境界言,《六脉神剑经》与《易筋经》一样,是最高境界的武学。本因方丈曾对修习六脉神剑剑阵的其余高手说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只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可见《六脉神剑经》祖师的境界应该至少相当于组成六脉神剑剑阵六大大理最高高手的总和甚至还犹有过之。正因为如此境界太过于高绝,乃至于除《六脉神剑经》祖师之外,后世没有任何一人真正修成这门绝学,因为首先修聚到极为浑厚的内力,达到能将内力化为六脉剑气的境界,按照本因方丈所言,在末世武学衰微之时已经决无可能,段誉如果不是修习了逍遥派的北冥神功也决无此可能。
        至于密宗武学之深微境界,主要从金轮法王和大轮明王处可见一二。金轮法王修习的密宗护教神功为“龙象般若神功”,但其特点是凡人不可能修习到大成境界,因为功力每增加一层修习所需要的时间倍增,故金书说需要千年才能真正修成,实际上就是无人能修成了——由此也可见出,为什么我们说金庸对禅宗境界阐发的并不透彻。“龙象般若神功”之所以不可能修成,那只是因为金庸仍然按照通常渐进的方式来理解或规定“龙象般若神功”的修炼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禅宗顿悟法门这种更为彻底究竟的修习方式,禅宗顿悟法门是破解此难题的根本途径,如果按照禅宗顿悟的方式,当下超越一切武学层次,直入最上乘的境界,就可以修成龙象般若神功了,如果有慧能大师那样的武学奇才,再由象达摩祖师那样的绝顶高手心传,则顿悟顿修,当下成就。其实密宗也有“立断”、“顿超”等类似于禅宗顿悟之无上法门,可见金庸对禅宗境界之阐发的确尚欠精妙,如果按照古龙武侠的方式,“龙象般若神功”无疑可以修成。而且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问题:创立“龙象般若神功”的祖师是不是也需要千年才能修成这门神功因此就是无法修成此门神功?如果这样,则祖师怎么创立的这项神功?难道这项神功仅仅象空想社会主义一样只是停留在预想之中或只是停留在纸上?可以肯定的说决非如此,既然是护教神功,则此神功直接关系到密宗的生死存亡,决不会停留在空想阶段,也不会停留在不完善阶段,而且佛学的修习法门也是觉悟与实修并重,故此神功对于开创的祖师而言必定象易筋经对于达摩祖师一样,是已完成且极为完美之作。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看出,这门功夫境界极高:金轮法王空前绝后,将总共十三层的“龙象般若神功”练到第十层即与武学修为达到极精纯境界的后期四绝并列,犹如法王自己所说“(与周伯通、一灯大师、黄药师任何一人)单打独斗,老僧谁也不惧”,从最后在高台上与杨过的对局看,两人基本在伯仲之间,由于杨过最后和法王对阵时的武学修为已经远在玄铁重剑之上(山洪中练成的是重剑,雪中练成的是木剑,海潮中练成的应该是独孤九剑,只是金庸在《神雕侠侣》之时本身的武学修为还不精纯,所以杨过最后还是以玄铁重剑闯荡江湖,包括最后和法王对决之时都是使用玄铁重剑,独孤九剑以及更精深的六脉神剑的境界,此时的金庸还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独孤九剑行云流水之妙到《笑傲江湖》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六脉神剑无形无相之妙则在《天龙八部》中得以充分彰显),故“龙象般若神功”第十层的功力实高出玄铁重剑很多,则“龙象般若神功”完全修成之后境界之高可以想见。而大轮明王的火焰刀伤人于无形,应该和六脉神剑属于一个境界,单就武学修为论已是顶尖(详细论证,见《看剑》部分)。
        道家有三大门派,全真、武当和逍遥,因此有三大祖师,王重阳、张三丰和逍遥派祖师,逍遥派祖师之武学请见《绝顶高手榜》部分,此处主要论证王重阳和张三丰的武学。
        王重阳是射雕英雄传中天下武林第一人。为何王重阳是天下武林第一人而其余高手不是?
        黄药师堪称奇门武功乃至奇门之集大成者。阴阳五行八卦农田兵法医药音律无一不精,但是为什么没有达到天下第一之境界?因为其人邪而不正,性情乖张,行事悖于中正之理,则不能圆摄一切。大道以正宗为本,奇门为末。奇门之大成,终究不是根本大道。正道虽然未必就是至道,但是正道比奇门更近于至道。
        欧阳锋本就是武学宗师,后来逆炼九阴真经,一灯大师都称赞他别开蹊径,不可谓不精深,然而其行事毒辣,违背天道,恶而不善,所以也没有达到绝顶境界。善道虽然未必就是至道,但是比恶道更接近于至道,这与正奇之理相同。无名老僧所讲极为精到:没有慈悲之心,即为修习武学之障碍,即为障道之缘,如果强自修习,必入魔道。欧阳锋修炼九阴真经走火入魔,追问我是谁而疯狂,可知无名老僧所言非虚。
        洪七公刚正无私,嫉恶如仇,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俱是上乘武学,但是其功夫外而不内,乃外家最高境界但并不是内家高手。内功乃武学之正途,犹如佛门说:心外求道谓之外道。外功与内功有远近之别,所以洪七公离至道亦远也。
        一灯大师之境界是正道、善道、内功,但是大理佛学并非佛学最上乘,故亦非最高境界。比如,一灯大师见九阴真经总纲后,深觉其精微奥妙,虽然学识渊博,内功深邃,却也一时不能尽解。而禅宗大师六祖惠能一听佛经当下即通,随即解释,无不圆合妙旨。
        周伯通之所以不是绝顶境界,是因为其自了、执著,而郭靖不如王重阳之处在于:郭靖修习武功乃渐进而成,终属有为境界,不如王重阳觉悟大道之后自然就精通武学的无为境界,按周伯通说的,王重阳“很多武学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即为此意。
        王重阳克服了以上六大高手之短,身兼以上六大高手之长且混而为一,达到了惠能大师所言:“万法兼备,万法尽通”的最上乘境界。王重阳乃大智慧之人,“九阴真经中所载的诸般秘奥精义,一经过目,思索上十余日,即已全盘豁然领悟”,四绝和周伯通皆无此境界,周伯通说得很明确:“很多武学中的道理他是自然而然就懂了,并非如我(四绝、郭靖、杨过等亦然)这般勤修苦练的”,犹如禅宗,顿超一切境界,直入最上乘;王重阳亦为大胸怀之人,他之所以要夺九阴真经,目的是要拯救天下武林同道不再受九阴真经之害,根本就不是为了争天下第一之名,仅此境界而言,就高于四绝远矣。王重阳与其余众人乃无为和有为、无限和有限的区别,这是本质的区别,而其余众人之间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虽然肯定也有一些差别和高下之分,但基本上是一个数量级,无论早期四绝还是后期四绝亦或是金轮法王,他们之间没有谁能远远超越其余诸人之上,并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他们之间对决的结果可能最终都与洪七公和欧阳锋一样,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可见,王重阳能为第一人决非幸致。我们要明白:王重阳、张三丰还有黄裳都是通读过道藏的,且不说武功,能做到这一点,已是大宗师级别,再由此创出武学,自然是高绝之极。有人认为黄药师学问极为广博,这倒的确不假,但道藏之学与佛藏之学乃世间最为博大精深、浩繁无涯之学,浩瀚之极,圆通之至,黄药师之学与此相比就远为不及了,道藏与佛藏正宗奇门兼通、完备具足、无所不达,黄药师只是奇门之学达到了集大成,无论境界还是内涵上显然都无法与此两大海相提并论。
        有一个观点是:四绝之武功在神雕后期已经与王重阳相差不大甚至比王重阳还高。其实大谬不然,我们不可只知四绝武功越来越精纯,却不知王重阳本来高于四绝决非一个档次,在神雕后期,四绝等人武学最高之时,当周伯通、黄药师和一灯大师三人合力将金轮法王放倒之后,周伯通说了一句话:如我师哥在世,你焉能抵挡得了十招?这句话如果是在射雕时说的,也许的确可以得出结论:后期四绝与王重阳相比的确相差不大甚至有人还会认为王重阳不及四绝,但周伯通是在神雕后期说的这句话,参照系是后期四绝的水平。此时金轮法王与杨过郭靖四绝等人,相互之间实力不会完全相等,但无疑是一个层次,彼此相差不大,周伯通在这种情况下对金轮法王说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人,无一人能挡住王重阳十招,怎能认为王重阳武功不高?有人还会提出一个理由:第一次华山论剑,王重阳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才夺得九阴真经,可见与四绝武功相差也不大。此何言也?王重阳与四绝之间论剑不是光打斗,如果纯粹打的话,按周伯通所说,后期四绝都挡不住王重阳十招,何况第一次华山论剑之时?论剑论剑,不仅要实战,而且更关键的要探讨武学之道,这极费功夫,甚至更费功夫。不说别人,单一个黄药师,武学之博之纯之高就极为罕见,何况四绝之武功各有千秋,王重阳必然是无论实际武功还是武学之道都确立了对四绝的绝对、全面优势之后,也就是四绝在所有方面都没有任何胜过王重阳的可能之后,四绝才会心甘情愿的、无任何异议的让王重阳拿走九阴真经,而且对四绝而言,遇到象王重阳如此境界的高手,抓住这个良机学习和请教更为高深精微的境界以提高自己的修为也必然是论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无法单纯以时间来衡量了。可见王重阳用七天七夜方夺得九阴真经并不表示其境界比四绝高不了多少,事实上王重阳武学境界之高决非四绝所能追赶,即使到神雕后期亦远为不及。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道家武学大宗师张三丰。在武侠小说中,武当派向来与少林派并称,同为武林的泰山北斗,而其开山祖师张三丰真人也与少林派达摩祖师并列。金书中对这种地位表达最明显的有两处,一处为侠客行中将张三丰与祖师并列并以“震古烁今”来形容其境界;另一处是在倚天屠龙记第二回结尾将其称为“不世出的宗师”,创造了“光耀千秋”的武学。
        倚天中有关的原文完整引述如下:“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
        可见综合而论,张三丰武功有三大来源: 九阳真经之学, 道藏之学和自己无师自通者。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发明而从九阳真经到道藏再到自心又逐步深化。从修习九阳真经到创出武当绝学经历了四大阶段:1、九阳真经为其深厚的内力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2、而读道藏之后,于练气之术也就是化内力而用之,内力与武术合一之道"更"深有心得,也就是说,道藏使得张三丰的武学修为更进一层,3、但使他成为大宗师的关键一步还是在此基础上自己对"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的领悟,4、最后是将三者融会贯通为一体,最终结果就是武当绝学的诞生。可以这样概括张三丰整个武学的特征:以九阳真经为缘,以道藏为因,张三丰以自心为体而因缘会通,创造出光耀千秋的武当绝学。
        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更深一步探讨:
        其一,为什么第三步是张三丰成为武学大宗师的关键因素?道理很简单,“拳理”也就是武学的根本法则,找到武学的根本法则是由非武学王国向武学王国飞跃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武学的根本法则是武学的生成原则、组织原则和完善原则,觉远大师之所以内力绝顶却不懂武术,就是因为他心里不愿因此造成事实上不能找到这种法则,当然更谈不上以此法则为指导创造出新的武学的问题了。遇到敌人,觉远大师没有办法,或者说他的办法就是被动挨打自然反弹,而不能克敌制胜。可见,与欧阳锋等人执迷于武学不能自拔的武学障相反,觉远大师陷入的是另一种武学障,是因不愿而不能完成由非武学向武学转化的武学障。
        其二,创出武当绝学还不是张三丰武学修为的最终境界,因为“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那么,这个“又有所悟”无疑又超越了开创武当绝学时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应该就是超越任何门户之见,悟到三教并立,三教同流,三教同源,天下任何门派的武学殊途同归、万流归宗的那种境界,这同时也是王重阳真人极力倡导的“三教合一”的境界,或者说悟到了武学非武学平等的境界,这一悟使得张三丰与王重阳一样达到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学大师的自由境界。
        用等价的方式对从修习九阳真经到创出武当绝学的历程进行阐幽发微,大致可以说:修习九阳真经主要带来张三丰内力在量上的突飞猛进,至于在质上,由于张三丰没有修习其他任何功夫,直接修习九阳真经,因此一开始就极为精纯。参研道藏则促使张三丰的内力进一步持续增长,同时也使内力在质上进一步纯化。两者齐头并进,同臻至高境界,也就是内力在量上达到绝顶,在质上达到精醇纯正,并且两者完全融为一体,至此,内力修为在体上已经达到大成境界。更进一步就是修炼对内力的应用,此可称为“用”。内力运用自如之后,将“以柔克刚”的武学法则化而为武学,最终形成一个严整有序的武学系统,此可称为“相”。到得如此境界,武当派的武学体、用、相完备具足,互相贯彻,三位一体。内力在量上达到绝顶可称为高,在质上达到精纯可称为粹,两者合一可称为备,运用自如可称为妙,转化为武学,完成武学的创造与完善可称为圆熟、尽善尽美,从而使武当派的武学成为唯一能与少林武学相媲美的第二大武学体系:少林武学的终极根源是众生本来心性、三藏十二部经,武当武学的终极根源也是众生本来心性以及相应的道藏;就武学系统本身而言,少林武学的根基乃以易筋经和九阳真经为根本的无上内力,武当武学亦有与九阳真经同等境界的无上内力;就心性修习的功夫而言,佛道两家堪称世间最完整、最精深、最玄妙的两大系统,故才有“修道修道,非僧即道”之说,这一点自然延伸到内力的修习上,使得佛道两家的内力修为和运用是世间的最高境界;少林武学的具体构成为以七十二绝技为其上乘,上中下三乘具足的博大体系,武当武学的具体构成为以太极拳剑为其上乘,上中下三乘具足的博大体系。
        最后单独说明一下与佛道两家都有密切关系的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的问题。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都是融会佛道两家为一体的武林至高绝学,虽然表面上看,一个是佛家绝学,一个是道家绝学,实际上两者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它们其实都不是单纯的道家或佛家绝学。九阳真经为佛门无名高僧所作的绝顶武学,但此高僧实亦兼通道家之学,张三丰就认为九阳真经更接近于道家武学,故其乃佛道两家融合之作也。而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不仅通读道藏,而且也精通内典也就是佛典,当然九阴真经之中肯定融合了佛道两家的精髓,不妨说九阴真经是以道化佛,九阳真经是以佛化道。那么九阳真经和九阴真经就决不会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个太过于阳刚,一个太过于阴柔,各得一偏,而是刚柔并济,刚柔一体之学,入手处也许有阴阳之分,但到了最高处,都是“阴阳互济经”。退一步讲,即使单纯是道家或佛家武学,也不会出现阴阳偏盛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无名高僧和黄裳都是大智大慧之人,当然深知“过刚则折,太柔则废”的道理,因此决不会创立阴阳未达一体的武学,另一方面无论道家还是佛家本身都是刚柔并济的境界,佛家讲中道自由,道家讲道法自然,和儒家讲的中庸境界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刚柔要达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8-25 17:03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毕竟没学全九阳神功。。倒至他内力要到百岁才到达郭靖50岁的境界。。

根基不好(比起郭靖,杨过,令狐冲的际遇)还能创出太极拳,真乃神人。

但金庸里最强的应该是东方不败。
速度太快,再利害的招式内力都打不到他。。

我觉得东方不败就算同时力战独孤求败,无名僧,张三丰,也不会败。。
无名僧的气墙对东方不败是没用的。
因为东方不败能用绣花针把令狐冲的剑挡住(令狐冲内力不输尼摩星吧!)
可见东方不败内力直追杨过等人。。
以杨过的内力,若无名僧只用气墙挡,恐怕不死也要断骨吧!(杨过内力应该强过乔峰,掌力也不输)
发表于 2007-7-1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太浅看不清楚。
“所以只能再降低标准,将全面完整的六脉神剑化整为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门修习一脉,就形成了一阳指。其实一阳指也很难修成,本字辈高僧尚且终生难以修到一品,况别人乎?”

二者并非这样,一阳指自身指法也很多,风格迥异,参看一灯给黄蓉疗伤。一阳指和六脉的关系是原理有相通之处(如:走手指经脉、收劲发劲等等),一阳指造诣即内力指力水平,作为修炼六脉门槛。说白了还是一种考究内力方法。
六脉与72绝技一样可以当作用,用其他上乘内功也可以催动,段誉自己内力也不是段家心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7-1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人兄言之有理,已经改正之.
发表于 2007-7-17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张三丰的武学根源应该是如下两点:
    1、一个是少年时代曾经待过得少林系(自然含九阳)。即佛家系;
    2、自然是道藏。
仅仅一部九阳真经涵盖不了少林的武学,言少林武学博大精深实不为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如果张三丰在少林的武学没有修至大乘的话,他不可能创出 武当一宗,因为钢柔是相济的:没有阳刚,则没有至柔。金的小说中说张三丰修习罗汉拳、九阳后,就出走少林,可能是情节发展之所需。
       所以说,张三丰即便没有学全九阳神功,仍是宗师,因为所学其它的少林武学足以补充。
       人言张三丰刚柔相济、阴阳并用,兼佛道两家之长,为一代宗师,信然。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仔细看原文即知。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8-25 17:04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8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果然是少林,毕竟是少林。

     九阴和九阳虽然起初的修练法门偏于阴或阳,但至第五重以后,仍是阴阳兼修,水火相济。
      所以,说武当“以柔克刚”则有些溢美了:阴阳互生,刚柔相济方是大家。
      那么,可以肯定的说:九阴、九阳和太极皆是刚柔一体之学。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柔克刚”应该是就开创武学新天地而言,显然阴阳一体才是太极。而且在武当武学中,“以柔克刚”也不是全部,还有九阳真经和道藏呢,至于张老爷子具体怎么把并不都是完全阴阳平衡的几个方面糅合成刚柔并济之学的,那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
新版中,九阳真经之所以创立乃为纠正九阴真经偏重阴柔的偏失而创立的阴阳互济之学---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无名高僧没有读九阴真经的总纲,因为总纲论证的正是阴阳互济之道.不过,金老对九阴真经的修改似乎仍然有漏洞:创立九阳真经的无名高僧是因为没有读九阴真经总纲才误认为九阴真经有太过于阴柔之偏,而实际上总纲中有纠正这种偏执的法门,加上总纲就阴阳互济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总纲和九阴真经的关系应该象内容提要和正文的关系,内容提要应该是正文的简洁表达,两者的内涵应当在实质上完全一致,只是一个详尽一个简略而已,所以总纲应该也是九阴真经的简单表达,但不可能是与真经的内容有很大差别的另一种表达.我们很难设想,黄裳首先在总纲中以阴阳互济之道统领整部经典,结果在下面所有的篇幅中教给大家的却都是偏重于阴柔的功夫,这岂不是整部经典自相矛盾?还不如旧版中对两者关系的处理逻辑性来得严密: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都是达摩祖师所创立,两者各有所重,互斥互补,将两者化为一体才能达到武学的大成境界。或者干脆象第二版,不过多的、不明确的论证两者的关系,而是让不同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加以合理推测,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07-7-18 14:55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aolinpai 于 2007-7-18 14:52 发表
“以柔克刚”应该是就开创武学新天地而言,显然阴阳一体才是太极。而且在武当武学中,“以柔克刚”也不是全部,还有九阳真经和道藏呢,至于张老爷子具体怎么把并不都是完全阴阳平衡的几个方面糅合成刚柔并济之学 ...


这个是这样,总纲这部分,并非前面九阴的总体思想,而是总结。
黄裳当初为复仇创出很多武学,而到晚年将毕生武学精华记载下来时,此时武学修为更近一层(总纲还有作用就是加深内功修炼,如何破除走火等危难,有些注意事项的味道),将自己新的认识记录在九阴最后。
前面九阴和这部总纲可以看作不同时期黄裳武学认识成果。
发表于 2007-7-2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之后,却不能下言,甚憾.
但是有一点:侠客系统横向上是侠客的各种形态,如大侠、游侠、隐侠、非侠、反侠等,墨家之侠,儒家之侠,道侠,佛侠等等,

难道儒家之侠,道侠,佛侠等就不能是大侠.... 等么?
发表于 2007-7-20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前辈所言,这些侠乃并列之人,但是期间本人却总觉得有包容的关系,所以,这个是否有点点不妥当.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者是不同角度,但并非互斥意义上的并列关系,有一定交叉,所以原句子是这样说的"侠客系统横向上是侠客的各种形态,如大侠、游侠、隐侠、非侠、反侠等,墨家之侠,儒家之侠,道侠,佛侠等等",而不是如此说"侠客系统横向上是侠客的各种形态,如大侠、游侠、隐侠、非侠、反侠,墨家之侠,儒家之侠,道侠,佛侠等等".有一个"等"字和没有这个字还是有区别的.也许明确表达不如改为如此说更好"侠客系统横向上是侠客的各种形态,如大侠、游侠、隐侠、非侠、反侠等,或者墨家之侠,儒家之侠,道侠,佛侠等等".原文表达不完全精准,不过仔细考虑后应该能理解其间的逻辑关系,不至于产生误解.
发表于 2007-8-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武功毋庸置疑——太祖长拳
发表于 2007-12-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但文中的很多推断缺乏证据,只能算是楼主的一家之言了.
发表于 2011-5-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借大师的帖子和一位朋友讨论,该网友有如下不同意见:

首先,不排除周伯通对师哥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他的话准确性多高。毕竟十招放倒后五绝那个档次的人,三丰扫地都未必能做到。
其次,洪七公曾说,他要是当初降龙十八掌学全了,未必第一次华山论剑会输。老叫化这种人,敢拍着胸脯说老子从没冤杀过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气魄和自信。他和周伯通都站你面前,谁说的话可信度更高。
........略
后来他学了九阴,但是很可能只是参考性质,况且他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学(死得早)。总的来说王重阳由于时间限制,从九阴真经中得益可能会少于其他人。这么来算的话,他去世的时候,应该是小于等于神雕五绝还差不多。

这降龙十八掌乃洪七公生平绝学,一半得自师授,一半是自行参悟出来,虽然招数有限,但每一招均具绝大威力。当年在华山绝顶与王重阳、黄药师等人论剑之时,这套掌法尚未完全练成,但王重阳等言下对这掌法已极为称道。后来他常常叹息,只要早几年致力于此,那么“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或许不属于全真教主王重阳而属于他了。

[ 本帖最后由 布姜 于 2011-5-4 21:0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6 13:14 , Processed in 0.05091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