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895|回复: 21

三十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出过去的帖子在这里并没有其他意思,兼作对三十自己的介绍,希望了解多一点,误会少一点,感受深一点。

提问:saiwa25

浏览数:193   把一根根树枝插在山脚下,这是为什么?  

在四川贵州等地的山上,常见许多游人把一根根树枝插在山脚下,而且树枝的两头都要顶着山土,这是为什么


  

回答:元三十

2005年6月3日  在赣州通天岩石窟中通天岩、翠微岩、龙虎岩、观心岩、忘归岩、横坑子坑、冷水坑洞等岩洞,都是属于以风化作用作先导,继以崩塌作用而形成的丹霞洞穴,广福禅林及僧房即依地势建于通天岩洞穴中。由于这种水平方向发育的岩穴,看起来岩洞上方的山石就要坠落似的。
  故赣州民间习俗便有用树枝插于山体上下岩之间,寓意防止山石坠落、崩塌,谓之“为山撑腰”。据传,为山撑腰的人,因为做了好事,山神可以保佑他不腰痛。这种习俗符合民间祈福去病愿望,因此,数百年来赣州老百姓乐于传衍而不衰。当你去通天岩游览时,可别忘了插上一段小树枝。

  以前这种习俗仅见于赣州通天岩风景区,现在已经流传到全国各地。
发表于 2008-6-8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意思
看不懂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婴宁的笑声

一个没有结果的对联,三十兄和诸位对联高手请进!  

2月时看到爱问里有人出联:

赤子心如火,怅立金门,盼见故园草木,但恨陈规未去,水远山长,扁舟难发,重登故土知何日.

对联中有五行的约定和隐藏的人名.我朋友当时对的是:

天下定于一,国无二主,岂容原宥至三.惟愿理之所动,四海同心,光复祖业,再叙五伦看今朝.

勉强符合要求但词性和结构都不工整,人名更是对不上号.

可惜当时风紧,连阿扁的名号都属违禁词汇,结果不上三天问题就被编辑撤销了,郁闷!

现在总算没那么变态了,大家可以放心回答,前一段我有几个很FD的回答都没被撤销.这个应该也没事.



  
回答:元三十
2005年6月9日   赤子心如火,怅立金门,盼见故园草木,但恨陈规未去,水远山长,扁舟难发,重登故土知何日?

  英雄志思齐,老临吴地,涕望旧居府晋,只求宋义得举,楚兴国泰,瑜璧能全,更扫残越在今秋!

英雄楚瑜,力排**,到老终得南京一行,五十年岁月荏苒,江山变迁,不胜唏嘘,却不知何时能见天下一统,举国团圆.

上联五行入联,下联以"齐晋楚吴越"五霸入联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宋义得举--是指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之义吗?

楼下的朋友说的“晦涩难懂”大概是指这里,学妹也只有这样理解了。不管怎样,三十兄是难不住的。也谢谢beamlgz和东方一木的回答。
发表于 2008-6-8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以后路过山边也去"为山撑腰"试试看,还没玩过呢..希望山神能眷顾路人.
发表于 2008-6-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明白了,如果说流云MM是十万个为什么的话~
那么元元就是百科全书.
能这样理解的吧?
希望流云MM能和元元成为一问一答的好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翎霜残烟
“爱问”中给你触动最深的人或事是什么?  

凭栏独伫
遥望雁去雁回
他乡落日
已然物是人非
寻常巷陌
飘摇风雨如醉
泛舟五湖
一缕晓烟同归


屈指算来,来爱问已近半年了。结识了很多朋友,学习到很多知识,还感受到几分人文气息与几分感动。铁马金戈,茶轩酒肆,笑语莺声。在这里,十分感谢各位朋友无私的帮助。
我喜欢三国,但我一直不相信,一个英雄时代会突然终结,但现在,我似乎明白了几分。雪孩子开创了一个时代,当她离开之后,她的时代与很多朋友也一并随之远去了。现在,元丁二位师长也要离开,不知道爱问是否会像求老前辈所说,只会猜几个谜语,问几句古诗了。
这是我在爱问提出的第一个一百分的问题,不知会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不知道,我应该在这个后英雄时代继续,还是悄然隐遁。我才疏学浅,也不为各位所重视,半年来,只有区区十一票赞成和九票反对。我不能开创一个时代,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逃避的权利。
或者,由于所谓的文人气质,只不过是徒作儿女之态,贻笑大方。



各位随便说些什么,聊献薄酒一杯。
  
问题补充:
大家的回答都很好,看来只有投票解决了。

希望大家投票时认真一些,只想蹭分的朋友请离开。  


回答:求知狂
级别:大师
2005年6月18日
①来爱问将近半年了,最使我难忘的人还是雪孩子。她不仅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且心胸广阔,乐于助人,在关键时刻为维护团结,不顾个人。曾经由于一个答案,我和姑苏寒士学长争执起来,当时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可把雪孩子急坏了,劝了这方劝那方,那种宁人息事的心情难于言表。也怪我,都退休十几年了,本应过过安心晚年,何苦偏要来此找气呢!
②最近,熟悉的人陆续都走了,又来了一批新手。这也是后浪推前浪吧!不过我发现了一些我认为不太好(有人认为“浑然成趣”)的事:有人“提出“李白他妈妈的爸爸有外遇吗?”“古代名人谁最花心?”甚至连月经带都抖落出来对对联。说实在的,我对这种既无文学价值,又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题目,不屑一顾,长此下去有何意义?
③这一个阶段的提问中,对于怎样能成为作家,写出了作品怎样投稿,写了小说怎样出书……越来越多。前边已有答案他也不看一眼还是要问。想成作家,想早一天发表作品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能经人指点几句,就能成为作家。也没有写好了小说的作家,不知道如何发表。这些对于增长知识都无济于事。
④有的答案明摆着是正确的,如“什么是文学”、“曲线救国”、“天津地名的由来”……等问题,我是查了多种资料,相互印证,认为是正确的,才写出答案。而楼主采纳的却又是另一种答案。原因不是楼主故意选错,而是他本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对。这样不是得分不得分的问题,而是可将人引入歧途。别人误以为采纳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而爱问本身又没有仲裁者,这是不足之处难以达到公平。
如此种种,不得不使人悄然离去。先看几天,再做最后决定吧。

回答:MHWGO爱死你了…
2005年6月18日 在这里说又怕被踢,呵呵,其实来爱问的动机只是来看看学习上的事,再看看大家的言语,再满足一下个人的虚荣心(积分)。但是时间长了,真的就生出一种感情,虽然远不及学校的论坛,但爱问却也有了近乎难以替代的地位。
我觉得尤其是文学版块,让我很感动。包括很久以前常在这里活跃的一些人,还有这里儒雅的气氛,跟其余一些地方很不同——这里多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聚,这里的高分问题列表刷得可是不慢。这里的回答,很少有复制的,见到作文写不好的,大多都不会去帮别人找或仅仅是帮助他们如何写好,因为我不喜欢直接把复制下载的东西放到回答里(大多都是为了积分吧??),会害了孩子(寒,我也是孩子啊)。包括投票,这里的票还好,有些地方都是别人想挣积分,瞎投票,从来都是第一个答案正确,太不负责任了。这里的言论很自由,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也有许多值得感动的事情。
还有就是以前偶尔去过恋爱和性话题等地方,后来不去是因为发现太可怕了。许多像我一样的高中的学生就希望,或已经与男女朋友发生了关系,最让我惊愕的是一些学生竟然定期都会与男朋友发生关系,并且频率高得惊人!天啊,难道自我保护意识就那么差么?对于这种事情,生活在北京重点学校里的我实在是。。于是之后我就再不去了。。。
以上的都是感触了,还有一些就是见识了不少市面,以前晃悠顶多是在学校内,或一定年龄范围内。在爱问上则有了相当广泛的人,从学生到成年人,从成功人士到刑犯,说实话都见过。也许这也对我今后走上社会有帮助了吧(晕?怎么像写作文?算了,那不写了……)。



回答:狂乱的舞步
级别:新手
2005年6月19日 我觉得爱问就像一个大江湖(我本人是爱好武侠的)雪孩子,八月,美丽的马蹄声,姑苏寒士,元十三,他们都是武林一等一的豪侠,高手(大侠还有很多很多,我是不能一一全部例举的)他们上演一出又一出激动人心的"华山论剑".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抱着一支破剑,挤在最前台看热闹,打斗在精彩处,我会喝几句好彩。有三脚猫上台献丑,我是毫不手软的扔他一个丑鸡蛋的。有时心痒了,也会跳上擂台卖弄几招,至于得不得到人家肯定(答案采纳)那是无关紧要的。我在爱问得到了观望的愉悦和发泄的快感。这些对于我来说,已是足够。
很多人说在爱问学习了不少东西,我没他们高尚。我到爱问目的非常明确——寻欢作乐,发泄和排遣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泄的苦闷,压抑和无聊。单就学东西,我可以看书,上其他专业网站,那样会学的更多。假如我一定解释自己上爱问是为学习,我觉得和解释自己看黄色小说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一样滑稽。当然,将爱问和黄色小说相提并论是大不敬。是以,我几乎没正儿八经去提过一道问,答过一道题,评论那就更是乱七八糟了。我心永恒评价我是不正常的人,凡我参与评论的题目,她都不敢拿去投票,不愿出我的丑。我心永恒对我的评价是对的。我在现实中已经正常够了,在这网络世界,我为什么还要正常呀!我愿作一个狂乱的舞者,在这虚拟世界狂乱的舞着。
MHWGO爱死你了…说我网络中的你不过是玩世不恭的心态而不被认可罢了,我觉得不对,我自认从来没有去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很累的,累的活我都不喜欢,我来爱问只为轻松的玩着。肯定是会有人说我故做狂态,无非是想引人关注。我不排除有想表现自己的可能,但相对于被人关注,我更喜欢被人关怀,能有人亲切的叫我一声“舞步”我是非常高兴的。
在爱问,雪孩子是相当受欢迎的人,她之所以受人喜欢,不仅是她伶牙利齿,博学大才。起码,我喜欢她的原因不光是这些如果她单单是伶牙利齿,博学大才,那雪孩子是雪孩子,而不会是我的雪姐姐。印象最深刻莫过于雪孩子对于她问题的每一个回答基本上都要作评论的。当然,对于一些蹩足的回答,她是要用她的智慧进行嘲讽,但起码给人感觉她不会冷落每一个人,无论他高手低手。于是,雪孩子便是我的雪姐姐,永远的雪姐姐,无论她还来不来爱问。
雪孩子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曾经的快乐,她开创了一个雪孩子时代,但雪孩子时代不是她一个人开创的,正如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智慧一样。所以,我们在感谢雪孩子的同时,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在她身边的人,八月,美丽的马蹄声,婴宁的笑声......
雪孩子走了,八月走了,永恒走了,现在元十三,丁哭也要走。本来我对这些是没怎么在意的,我一直幼稚地以为,人走了,总是还可以再回来的,无论告别式多么庄重,只要她想回来,还是会回来的。直到雪孩子一句“能走的走,该散的散,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才彻底的明白过来,要走的不是雪孩子,不是八月,不是永恒,而是雪孩子时代——那曾经的欢乐。而且是永远的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时我才茫茫然起来:结束了?真的都结束了?
但老实讲,我是不会伤悲的。过去的终究过去,要走的人走了,要留下的还是要留下。既然当初雪孩子离开了,我能冷血的说一句,走便走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那今天元兄丁兄要走,我就更能冷血的说一句:走吧,长江后浪推前浪。
是的,如果我手中有酒的话,我会举杯庆祝他们的离开。以往,他们这群高手在,掩住了我们这帮平凡人的存在。现在好了,老虎走了,猴儿可以称霸王了。都是谁说的今后就没有精彩的问答了?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走光了,我也留些下。在这白茫茫一片大地上,我自问自答,左手提问右手回答。
雪姐姐,我没有哭,我是不会哭的


回答:悠然自得
级别:学长
2005年6月20日 1,首先,大失所望。很多人用一些自己没有审核的拷贝文章灌水。很少有人用心用思想与人交流。
2,抄袭别人令人厌恶。
3,缺乏有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提出来就是为了卖弄。
4,有人弄虚作假,已经败露,包括你崇拜的什么人,是在没有意思。
5,有人学孙猴子,变出几个化身,炒卖自己,见鬼了。
6,我已经过了崇拜别人的年龄,我上高中的儿子也在爱问提问,但他关心的是游戏、时尚还有稀奇古怪的事情。
7,我不喜欢无味的争论,别人接受与否无所谓;有好的观点我很赞同。



回答:食古有化
级别:学者
2005年6月24日
  雪孩子离开爱问时我没有感到失落,因为我不愿意因此不相信她的离去,总觉得她会回来,就像那次她五一旅游暂时离开几天一样。然而他真的要离开了。
  在我眼里,雪孩子接近于完美。
  我感动雪孩子的善。她凡事首先替别人着想,从不考虑她自己的得失。就在她离开爱问之时,还牵挂着这里的网友,担心他们会受到伤害。她把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放在脑海中过滤,思考着谁最需要帮助,谁可以放心。我在网上第一次有幸被礼请,主人就是雪孩子。那时我同一些网友发生误会和矛盾,我和求知狂先生被“禁止”入某个问题栏中,雪孩子怕我们受到伤害,特地邀请我和求知狂先生、天龙八步半兄、老坦克兄及各位朋友到她所设的问题栏中,以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别说在网络上,就是生活中,我也很少遇到如此心地善良的人。
  我难忘雪孩子的纯和真。他的品格犹如她名字,洁白无瑕,又宛若一碗清水,一视见底,没有半点杂质。她说话很直率,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更不会欺骗任何人,也不希望别人瞒骗(哪怕不是恶意的瞒骗)。她敢于坚持对的,也勇于改正错的。元三十兄和丁哭刚来时,配合默契,把几个栏目搞得有声有色。不少人怀疑元、丁是否同属一人,因为此间不乏唱双簧骗分愚弄别人的人。有人隐讳地填了一首《十六字令》:“谜,又在东边又在西。迎头笑,七彩第三支。”第二句射“双”字,第三、四句射“簧”字。我当时也隐讳地和了一首:“谜,一个姑娘立费思。杯残缺,郎别邑长矣。”第二句隐含“不好意”三字,第三、四句隐含“不良”二字。怀疑只是存在心里而已,只有雪孩子直言相问,一旦她弄明白了,照样敬重元丁二兄,不存芥蒂。
  我佩服雪孩子的才。我初遇雪孩子是在对“天若有情天亦老”一联的时候,雪孩子对了“月如无恨月长圆”,此下联虽然古而有之,但不大有人知道,雪孩子也并不知道,这完全是巧合。正是这巧合,就足以展示了她的才能。当时楼主说她的对句不合平仄,其实恰恰证明楼主不懂平仄。然而雪孩子的拿手好戏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我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加上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从不去问津。雪孩子的古文功底也很深厚,这从她在各栏目的设问、答案和评论可以看出。然而雪孩子从不炫耀自己,那怕是在问、答、评的字里行间,也没有丝毫有意识的显露,没写过一句半文不白的话。

  雪孩子你为什么要离去?难道仅仅是因为你说的“出于身心俱疲的劳顿以及无能为力”?还是再加上“美丽学长狂笑长吟而去”,“八月姐姐、砖头、永恒、天天相继离去”和元三十兄、丁哭兄的告辞?还是另有原因?
  要知道,你的离去,伤了一批喜欢你、敬佩你的朋友的情感。要知道,“雪孩子”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个不仅仅属于你雪孩子本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标志了,你似乎没有权利轻易抹掉这个标志啊!

6月25日凌晨
  在我上网接触的人中,元三十兄是最有才华的一个。当初他设百分的对联,也邀请我和雪孩子、求知狂先生、天龙八步半兄、老坦克兄以及各楹联爱好者到他的栏目去,顿时胜友如云,表现出他具有极强的组织才能。此后,他那强大的号召力很快地显示出来,在爱问的好几个栏目中竖起了一面旗帜。
  三十兄首先于此间在楹联的创作方面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他的“元为朋友,有口无心,共建家园,何必动怒”一联,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姓,拆、组“园”字于其中,不落痕迹,也表示了他维护和谐环境和气氛的愿望。拆字联虽然古而有之,平常也不难见到,爱问中也时有出现,但此时的爱问,常充斥着无聊和低劣的对联,要么不断炒古人或他人的旧饭,要么化身自问自答骗积分。三十兄的对联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种风气。以后他的对联越出越多,越出越巧妙,越出越精彩,吸引越来越多的楹联爱好者,每一题浏览的人次都有好几百。以下列些随手收集的三十兄的对联,以见一斑:

拆字组字的:
  ▲元某不才,脱冠取水来浣耳(浣—氵、元、冠)
  ▲子亥时宜赏雪去(雪孩子—雪、子、亥)
  ▲一叶可知秋,草木之间有世界(叶—葉—艹、木、世)
  ▲山王数珠峰,五岳不过山丘耳(山、王—珠、峰。岳—山、丘)
  ▲章贡文化赣江水,源远流长(赣—章、贡、攵)
  ▲昔闻古者言,问诸求学,学求诸问(诸—者、言)

巧用重字、双关、典故的:
  ▲不老泉畔不老翁老翁人老志不老
  ▲平凹路遥识骥才,何须伯乐?
  ▲莫愁湖畔莫愁女,莫愁前路无知己
  ▲饱食终日,诗书不读如空腹
  ▲铅华洗净无怨,曲径通幽,月伴孤影
  ▲当时年少 闻得丹桂娇媚 傲临风 正衣袂 步青云 借酒折桂”

  读三十兄所出的对联,我们除了感受到了一种广博而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还从其在遣词组句中看到他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问诸求学,学诸求问”中的“诸”字,隐含着“之于”两词,给下联的应对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对联的档次。“平凹路遥识骥才,何须伯乐”一句,并非简单地把几个人名堆砌在一起,前分句暗用了“路遥知马力”的成语,又与后分句合用“伯乐相马”的典故,这一联至今尚未有人对得好。
  三十兄登场不久,又来了同样才华横溢的丁哭兄,二人酬唱默契,张弛有致,把活动推向高潮。丁哭兄活动虽不多,但所拟对联不亚于三十兄。他在“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中把谜语引入楹联,又在“闲来咸来仙莱候仙来,来候八仙过海”中巧用了声韵。
  元、丁搭档,曾引起大家的反感,怀疑是同一个人,尽管二人作了解释,仍然不能完全消除疑云。然而事实证明元、丁二人对大家并无恶意,相反,他们给栏目带来了生气,给大家带来了兴奋和愉悦,大家已经不去考虑他们是不是一个人了。是一个人也罢,是两个人也罢,反正我是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的,心里称之为“元丁”。
  元丁的才华不仅仅表现在出对联、对对联上,对于楹联创作的理论也颇有研究,我也曾经答过三十兄关于对联理论的题。
  元丁的才华,还表现在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版本目录学、民俗学等诸方面。丁哭兄在《告辞书》中说元三十原来是学外语的,我深信不疑,因为我看到过三十兄漂亮的英语翻译答案。正是他们这种博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并折服了众多的网友。
  元丁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三十兄,他那豪放无忌的言行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别人,曾引起别人的反感,只要看看三十兄的100只鸡蛋记录便知。但是三十兄似乎并没有觉得首先要反省自己,以为全都出于他人对他才能的妒嫉,于是曾发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感叹。

6月27日凌晨补:
  三十兄于5月18日在爱问“社会与文化·文学”栏目中设问:“每当看到这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为何?”三十兄在题目中虽然没有带什么倾向性的语词,但从他采纳的答案来看,他在抱怨有人对他嫉妒和攻击。一见这题目,我和很多回答者一样,第一感觉是“愤然”。妒贤嫉能是人类的一种劣德,必须加以指责。但经过一阵思考,我又觉得这是“必然”,继而觉得“当然”,因而想在答此题时劝三十兄“坦然”对待,然而来不及答题便到了时限,三十兄已经结题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是一种比喻,便以比喻说之。“风必摧之”道出了现象的必然性,风是客观存在,而风所施摧的对象,并非仅仅秀木,也包括林。然缘何独秀木蒙残而林无恙,秀木高于林也。高者,可能是才高,也可能是气傲。不管如何,总是“树大招风”,知是必然,则不必为怪。
  秀于林之木何以秀?当然首先是它比林中众木天资好,其次它能吸收更多的养分转化成自己的肌体。但是林地中的养分是共有的,它多吸收一点养分,众木就少得一点养分;它多长一寸,就多挡住了一些雨露阳光。因此,当它高出众木而遇到狂风的时候,就得不到众木的支撑。秀于林之木何以秀?又是相形于众木而秀的,没有林中众木在它周围作参照,又何秀之有?
  秀林之木,不应该仅仅是高于众木,也应该是壮于众木,坚实于众木。京剧《沙家浜》有一个唱段:
      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烈日喷炎晒不死,
      严寒霜雪郁郁葱葱。
      那青松,
      逢灾受难,经磨历劫,
      伤痕累累,瘢迹重重。
      更显得,
      枝如铁,干如铜,
      蓬勃旺盛,
      倔强峥嵘。

  这样的木才是真正的秀林之木,这样的木风能使之摧?换言之,遇风而靡之木,能称得上秀木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紫气扑鼻

征下联:心上事何谓心上事,何须悬心上?  

提问时间: 2005-06-03 13:45:54     

回答:元三十

2005年6月3日  心上事何谓心上事,何须悬心上?
                      意中人偏生意中人。偏却留意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婴宁的笑声

一个关于岳飞的问题  

昨天看到曹聚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岳飞即使不被陷害,也很难北伐成功,理由是“和他同时的人早有论述,是因为他的军队不行,纪律很坏”。

原文是一篇游记,除此之外再无一语说明,而我们的通常印象是:岳家军是以军纪严明著称的部队。

我想知道曹先生根据的是谁的论述?原文如何?  
   

提问时间: 2005-06-04 13:27:29   


最佳答案

回答:元三十

2005年6月6日

嗯,这位曹先生根据的是吕思勉(史学家,范文澜的老师,后居台湾)的著作《自修用白话本国史》发表的这种见解,由于这位曹先生开始是康德的信徒,后来又变成房龙的信徒,一崇拜之下差点给整出个《东方人类故事》出来,哈哈哈,并且人所共知,曹先生和周先生私交也很好,很有共同语言,所以曹先生到后期给我感觉就是偏激,有些时侯偏听偏信。

  吕思勉做学问是很好的,学识和为人都令人佩服,我这里能够查找到的吕思勉的原文是这样的:“(岳飞)等人招群盗而用之,军纪败坏,将骄卒惰,实不堪依靠;以当日之局势,除议和外别无他策……”不过,三十先说一句:他可能也忘记了这位朱熹老夫子和岳飞同为古人,却不是一路子人,说出一些对岳飞不利的话也很正常。
  范文澜是他的徒弟,后来成长为带“主义”的史学家,他长大后也写了一篇《大丈夫》,把岳飞描写得正义凛然,“飞事亲至孝,家无妾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自然太平。”军令严肃,常训诸将道:“我的命令天不能移,地不能动,违者按军法。”士卒取民麻一缕,立斩示众。军中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凡有赏犒,分给军吏,秋毫不私。善用少击众,先谋后战,战必克捷,猝然遇敌,坚定不动,金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要真正了解和还原这段历史,恐怕还是要把《宋史》和《金史》摆到一起来读才最有说服力。元三十最相信一句话所谓“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的历史”,就算历史上有记载“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也要看这是《宋史》还是《金史》上的记载,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就是我们在考古中所说的互相佐证。
  后人所了解的岳飞,主要来源一是《宋史》,一是岳柯(岳飞的孙子)写得的《金陀粹编》,再一是脍炙人口的小说《说岳全传》,小说是不可信的,而《金陀粹编》记载岳飞事迹虽然详尽,却是孙子在写爷爷的故事,目的是为其祖父辩诬,不合史实之处主观臆造甚多,按照我们对中国人写书的了解,自然也不敢尽信。
岳飞一开始所带部队的军纪开始并不好,如一群乌合之众,掳掠劫夺,只要能生存,什么都干,被称为岳家军那是后来的事.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其实我猜测岳飞的军纪可能在初期还可以,岳飞本人也知道谨慎从事,只是后期居功自傲,树敌越来越多,部队成分也越来越复杂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丁哭

告辞书…丁哭来和所有朋友道个别!  

我将到新加坡去做一年半的学术访问,
三十兄已经在“确认作弊用户版”上高悬,终于遂了他的愿了……
严格说来,他这的确是“作弊”。
你们只知三十兄的国学修养深厚,却不知他于现代计算机的造诣也惊人,当日在苏州聊到一些自问自答骗取分数的人,他微微地笑,招手呼我进书房,我亲眼看见他在没有借助第三方软件的情况下四分钟升了三万分。我惊叹之余问他分数有什么用,他说,是呀没什么用,谁要谁都可以拿去。……后来他就在这样做,用题目挥撒分数。我戏称他是在开官仓赈济百姓,总有一天会被官府缉拿。他说这是肯定的,到那一天就把头颅挂在胥门上看着大家。
后来雪孩子离开了,三十兄很失落,读懂他的人又走了一个,可能也就是那时候起了离开的念头,我发联请他收拾心情也是在那时候。
我是知道三十兄做好离开准备的,就用笔一一记下了他发出的高水平的问题,大家知道的多是他的对联,又有谁知道对联只是他闲暇时的玩具,而连他的玩具我也佩服得不得了。在我的师辈中能出其右者寥寥无几。
丁哭是历史系出身的,转而研究哲学。三十兄是外语出身的,转而研究社会学。他通晓三门外语和国内十余种方言,毋论其他,仅此一项就令丁哭五体投地,更何况他的师范之风与燕赵豪气并存,令身边的人久坐不舍离去。
屈指算来,距第一次踏进此地已有百日,当时是三十兄吸引我进来的,没有白来,看到很多精彩的言论。现在三十兄走了,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做学术交流,就此和大家别过。可惜的就是还有几个我也同样期待的答案没能等到。不过有一题的答案我是知道的。就是“体验中国字的魅力”那一题http://iask.sina.com.cn/q/61/24/58/1582461.shtml我就不过去答题了:这是中国草书中的四个汉字:如此江山!!

就此告辞,安顿好之后,我们在其他的论坛再相会。
  

回答:雪孩子

2005年6月18日 丁师兄:

不知为什么,泰山没有我想象的巍峨,大海没有我想象的浩瀚,西湖没有我想象的美丽,上海没有我想象的繁华,为此曾经失落过;

不知为什么,元、丁二位师兄比我所了解及揣测的还要博学,还要深刻;比我所熟悉及感知的还要宽厚,还要磊落,还要真性情,为此暗自欢喜。

雪妹在文学栏此题里留了言。

元师兄、丁师兄,一路走好。

雪妹再次拜别,当相忘于江湖。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好问
  诗词格律 大家能不能给我几点要求 我好自做对子  
  提问时间: 2005-06-04 18:59:50     

回答:元三十
2005年6月9日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 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
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
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
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
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
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①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②字外有括符的,表示可平可仄。 ③“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回答:冬天阳光1962929
2005年6月4日  有一本诗词声律启蒙,不知你读过没有,那里边有许多韵律启蒙,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求知狂
2005年6月4日  平仄必须相对,这是基本要求。对联要求仄起、平落。那怕别的字对仗差些,上下联的尾字也有严格要求。即上联末尾一字仄韵,下联末尾一字为平韵。所谓平韵即1、2声,仄韵为3、4声。
你说要“自做对子”,我说了上面几句话。但你又说“诗词格律”,这又是另外一件事。
对于诗又分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在韵律方面要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于词又有各种词牌,如浪淘沙、西江月、御街行……又各有不同的要求。


回答:翎霜残烟
2005年6月4日  对仗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对句(双数句)与出句(单数句)相对,两句中对应字词的词性要求相同或相近。第二种,在满足第一种对仗要求的前提之下,还要做到相对的字词所组成的句子成分相同或相近。第一种为对仗的一般形态,只有在工对时才要求达到第二种形态。

近体诗的对仗:
一、五律与七律的对仗
1、一般情况下,五律和七律在中间二联上用对仗。
2、全首诗只有一联用对仗。在这种情况下,多为颈联用对仗,称为蜂腰格。
3、三联对仗。可分为前三联和后三联两种。
4、整首诗都用对仗。较罕见。
二、排律的对仗
1、除尾联外,一律对用对仗(正体)
2、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变体)
3、全部用对仗(罕见)
三、律诗的对仗除了要求所对的词在词性上相同或相近以外,在字面与平仄上还有严格的要求。
1、字面上的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2、平仄上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互对立。

词的对仗特点:
1、可不拘平仄
2、可同字相对
3、可同韵相对
4、可韵脚与韵脚相对
5、相连两句字数相同,构成对仗的可能性较大
6、相连两句字数不一,也可使用对仗
7、词的对仗,一般由词调规定
8、隔句对仗

回答:2002bb99
2005年6月4日  还要粗知以下几点:
1 古音韵与现代音韵有许多差异.如"东"与"冬"、"鱼"与"虞",都不同韵.
 2古音律中还有一类:"入"声,它属于仄声但又相对独特一点,如"满江红"词就常用"入声韵"入韵.
 3双声与叠韵."双声"是指一个词的两个字声母相同,如"黄鹤"、"好汉"等.叠韵是指一个词的两个字韵母相同,如"苍茫"、"从容"等.而叠字词则是既双声又叠韵,如"离离"、"凄凄"等.旧体诗中,双声或叠韵多是成对出现,且双声可对于双声也可对于叠韵,叠韵亦然.
 4写现代诗,大可不必理会上面那些东西.但要欣赏旧体诗词,还是略知一二为好,对不? 

回答:相逢一笑
2005年6月8日  推荐书目:王力《诗词格律》,还有冬天阳光1962929 说的《声律启蒙》。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丁哭
有点悬念的历史遗留对联,应答中!  

曾经在广州五仙观,看见一个高约3米的石碑对联,上联是“羊去石存遗踪宛在”(同治辛末孟冬月立),可惜下联的那块石碑一直都没有找到。

日前在五仙观修复首期工程中,负责广场修葺的工作人员竟然在观门石麒麟附近的地下发现了埋藏着的下联碑石。

  据介绍,碑石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断裂成几块,拼凑起来也不完整,只有“瑞”、“垂荫有年”5个大字,中间缺了3个字,落款有“……将军书”的字样,也不完整。但是这些碎块并没有受到腐蚀,保存完好,仍然有修复的可能。一群长年居住在惠福路的老街坊表示,石碑下联不完整实在有些遗憾,希望能早日恢复对联原貌。一游客黄先生饶有兴致地在石碑前当场对出下联“瑞雪丰年垂荫有年”,但不知是否正确。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黎显衡等不少专家表示,希望媒体能征集一下下联内容,看看是否有市民保留了当年石碑对联的照片或历史资料并能提供给相关部门,使石碑下联能重新以完整面目面世。

   提问时间: 2005-05-29 17:57:39   

回答:头发乱了

2005年5月31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临仙佑垂荫有年


广州又称“羊城”,简称“穗”,许多人都知道这与衔穗五羊有关,但未必知道传说中五只神羊的最初落脚处是在五仙观。五仙观从周至宋曾经多次迁建。现存于惠福西路的五仙观是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布政使赵嗣坚建的。后殿保留有早期建筑的遗风,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

  传说两千多年前周夷王时期,广州连年灾荒。五位仙人骑五色羊、手持五色谷穗降临,将谷穗赠给当地人民,祝愿此地“永无饥荒”,言毕腾空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羊城”因而得名。为了纪念五仙赐谷,人们就在其降临处建造五仙观。





回答:hansi4673
2005年5月29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降福升垂荫有年


回答:元三十
2005年5月29日  如果此联是历史上的大家手笔,第三字我想应当不会是“福”字.
    理由是:上联的"羊去石存遗踪宛在"还有点咏古览胜的味道,下联虽用瑞字开头,但"瑞降福升垂荫有年",笔锋一转就成了家门口常见的祈福用联,反差太大,而且"去存"在联中是主要动词,与"降升"的平仄不调,古人就算放得再宽,这一点是决计不会容忍的.
    此意见当否,欢迎学人指教!

回答:hello_woolley
2005年5月30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之穗共垂荫有年


1)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故称广州为“五羊城”、“穗”
2)赪茎素毳,并柯共穗之瑞。——《曲水诗序》。”

回答:悠然自得
2005年5月31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在祥余垂荫有年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留祥驻垂荫有年

上下有转折意思,虽然上如何,但下尚在也。


回答:行空天马09
2005年5月31日  受楼上的启发,我觉得下联莫非是这样的吧——

瑞降穗长垂荫有年

1、民间有“天降瑞,谷长穗”的俗语。不能排除提联者将民间俗语巧妙嵌入联中的可能。
2、“降、长”与上联之“去、存”对仗很工。
3、这“长”与后面的“垂荫”更有呼应关系。
仅此浅见,供大家斟酌。

回答:东方一木
2005年6月1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来气生垂荫有年


说明:瑞代表人丁和吉祥,气代表风水和香火。这样可否?谨供参考。

回答:bvb088
2005年6月6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善来瑞留垂荫有年

回答:方天画戟
2005年6月10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来仙驻垂荫有年

回答:土著
2005年6月10日  

瑞临谷丰垂荫有年


广州又称“羊城”,简称“穗”,许多人都知道这与衔穗五羊有关,但未必知道传说中五只神羊的最初落脚处是在五仙观。五仙观从周至宋曾经多次迁建。现存于惠福西路的五仙观是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布政使赵嗣坚建的。后殿保留有早期建筑的遗风,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

  传说两千多年前周夷王时期,广州连年灾荒。五位仙人骑五色羊、手持五色谷穗降临,将谷穗赠给当地人民,祝愿此地“永无饥荒”,言毕腾空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羊城”因而得名。为了纪念五仙赐谷,人们就在其降临处建造五仙观。
回答:一帘幽梦
2005年6月16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至祥生垂荫有年

回答:瑞丽小可
2005年6月19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铭史载垂荫有年
我来凑个数

回答:大八村夫

2005年6月19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留仙逝,垂荫有年。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恒仙渺,垂荫有年。

回答:小纪

2005年6月25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来否逝垂荫有年


否,音pi,不吉利.
回答:yy_0704
2005年6月28日  
羊去石存遗踪宛在
瑞与穗共垂荫有年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雪孩子

   急求!宋朝时河南安阳汤阴县的地理图   谢谢大家了  
   

回答:元三十
2005年5月17日 呵呵,先祖(600多年前)曾居河南,还是我的老家呢,我试试看吧。

唐代比较有名的全国地图有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官府绘制的《长安四年十道图》、《开元三年十道图》,李吉甫的《十道图》等。

  宋代的全国地图有沈括的《天下州县图》,晏殊的《十八路州军图》,赵彦若监制的《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十七路图》、《十七路转运图》、《九域守令图》、《禹迹图》、《地理图》,黄裳的木质《舆地图》等。

  元代的有朱思本的《舆地图》,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清浚的《混一疆理图》。

  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李默的《天下舆地图》,杨子器跋《舆地图》,陈祖绶的《皇明职方地图》,汪作舟的《广舆考》,程道生的《舆地图考》。

  清代的有《皇舆全览图》、《十排皇舆全览图》、《皇舆方格全图》、《乾隆十三排地图》以及胡林翼的《大清一统舆图》。

  上述全国地图,有些是在地图集内,如《广舆图》、《天下舆地图》、《皇明职方地图》、《广舆考》等。

  地方图的出现可能比全国地图早。文献中记载的商末周初的地图几乎都是地方图。战国时诸侯国都有本国地图,如燕国的督亢地图。还有范围更小的地图,如放马滩出土的木板地图、《兆域图》等。

  《汉书·匡衡传》提到郡图。从班固《东都赋》中“天子受四海之图籍”一语看,汉代可能已有由各郡国奏进地图的制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帛地图,都是地方图。

  据裴秀《禹贡地域图序》的记载,魏文帝曹丕曾派人绘制了吴、蜀地图。南北朝时有《五岳真形图》载《汉武帝内传》及《抱朴子·登涉》。、《岭南地图》(《北史·樊子盖传》)。

  隋唐时期随着地方志中图经的兴起,地方图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可惜这些图都亡佚了。唐朝政府明确规定:“凡地图委州府三年一造,与板籍皆上省。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鸿胪讯其人本国山川风土,为图以奏焉。”(《唐六典》卷五)建中元年(780年)以后,改为每五年造送一次,“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唐会要》卷五九)。贾耽也绘过一些地方图,如《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十一州地图》等。

  宋元时期的地方图一般都附在图经、地方志中,单篇的少。如淳熙《严州图经》有地方图八幅,景定《建康志》有地方图十九幅。嘉定《赤城志》原有地方图十三幅,今存九幅。宝庆《四明志》有地方图十六幅,绍定《澉水志》有地方图一幅,开庆《临汀志》有地方图九幅,咸淳《临安志》有地方图十三幅,至正《金陵新志》有地方图二十一幅。

  对比可见,宋代地方官员对地方图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刻。

可惜大部分明代之前地图都已失传,找出一件来就是国宝级,我打电话去询问一下上海博物馆看看有没有能找到的地图的影印件。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多谢元师兄。您说的是个好办法,为了能助雪妹穷途末路时一臂之力,您也要保存实力呀。哈哈。原牧日后还拜托您多多照应。


回答:头发乱了
级别:学长
2005年5月17日  查找:宋朝时河南安阳汤阴县的地理图




回答:岳墀原牧
级别:新手
2005年5月21日  谢谢雪孩子`元三十和各位热心的朋友!
其实我与雪孩子认识才不久呢,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关心我
但是我相信我们已经慢慢是熟悉`了解起来,并且,我很喜欢她所表现出来的品格.
我相信以后,我们会是两个互相鞭策的朋友----我期望是这样的.
我很感激她,不知道拿什么来谢才好.
不能委屈求全的临时胡掐,只有翻出以前的诗来酬谢她和元三十兄,不成敬意!
(以下是一首未完的拟作很长的叙事诗的开头)

希思克厉夫`凯瑟琳之联想---神秘的紫罗兰[原创:原牧]  


你是撒旦遣尘的小精灵,
注定让我们在生命中相遇;
并用你的反复`无常来折磨我人世间的灵魂,
牵动我每一丝心弦.

在那以前的遥远的时代,
在那个中世纪厌世者理想的天堂,
那我们曾经*共同*拥有
与尘世的喧嚣完全隔绝的圣地,
那个如诗如画,
美丽芬芳的山里-----
永远漾溢着清净`纯洁的空气.

阳光灿烂明媚的夏日,
净湛的蓝天游荡着数朵高渺的白云,
仿佛一阵蒸热的薰风,
就能攸然将它飘忽得无影无踪,
那条蜿蜒起伏的小溪,
潺潺地一路欢叫着跃向天的里面------
两个小精灵牵着小手,
一起随着它奔往天的那边.

跑啊,跑啊,
我们插上天使的翅膀,
象天马行空一般腾云驾雾,
清凉的风伴着闪过耳际的欢谑呼啸而过.
嗨,亲爱的小伙伴----
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蝴蝶!
它有一对色彩斑斓的骄傲的翅膀:
它为什么要和我们一起扑朔飞翔?
它从那里来?
是从那个遥远遥远
古老苍翠的大森林吗?
那森林后面一定是天涯海角,
或是荒无人烟的国度.
它的蝴蝶妈妈,蝴蝶爸爸
每天都带着她睡在幽美烂漫的
紫罗兰的花宫里面吗?
幽谧粉紫的蕊宫多么芳香!
我们一定要找到紫罗兰花宫,
蹑手蹑脚地偷偷逛一逛,看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雪孩子

关于伍子胥的问题  

我的地理实在很糟,历史也很混沌.大家不要笑我.

1.我想知道伍子胥死后被吴王扔进江里,是哪条江?
<吴越春秋>和<史记>的记载一个是"投之于江中",一个是"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我记得看过一篇钱塘江的文章(谁写的忘了,是个名家)说飘着伍子胥的英魂,钱塘江的走向我不清楚,吴县是不是临长江?

2.伍子胥的那把"七星龙渊"剑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剑,渔丈人肯定是死在此剑下了,伍子胥自刎时用的也是这把剑吗?以及这把剑什么样?最好有图片.
  


回答:翎霜残烟
2005年5月12日 1《史记 伍子胥列传》注:◇集解张晏曰:“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远百里,故云江上。”。”□正义吴地记云:“胥山,太湖边胥湖东岸山,西临胥湖,山有古丞胥二王庙。”从地图上看,太湖距长江不止百里。上面有一位朋友说钱塘江经达太湖,所以推测是钱塘江。另《东周列国志》中,蔡元放的评价也说“江”是钱塘江。
但《史记》中又有注说“按:其庙不干子胥事,太史误矣,张注又非。”
不知张注“非”在何处。看了上面各位的回答,越来越糊涂了。

2《史记》中说: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可见伍子胥自刎时用的是“属镂”之剑,而非“七星龙渊”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我又仔细看了诸位所答,唯翎霜学长解答了其中一问.至于这桩"两千五百年前杀人沉尸案的第二现场"因我无从考证,故不能则姑苏学长,见谅!同时感谢各位朋友,有劳了。

回答:紫气扑鼻
2005年5月11日  雪孩子,这还知道得少吗?
我连伍子胥是谁都不知道,卖什么的?是《文昭关》里“过了一天又一天。。。”那个吗?



回答:jumimi999
2005年5月11日  一、古人所指江,通常为长江。
二、但:1、从地理上讲,从苏州(吴县)扔到长江太费事,吴王似乎不肯。2、长江太宽,浮之江中不能被百姓所见,更无法立祠。3、胥山在今吴县(现并入苏州市)境内,山旁为闾江。
由此推测伍子胥死后浮于闾江。
三、吴县(苏州市)在太湖北岸,再向北经过常熟、或太仓、或张家港,即到长江,约4-60公里。
四、钱塘江发源于安徽黄山、浙江西部,上游叫新安江,过千岛湖后改叫富春江,到杭州境内称钱塘江,与当时钱王射潮筑堤有关。钱塘江自西向东走向。北岸为杭州市区,再向北依次为:余杭(现杭州郊区)、海宁、桐县、嘉兴或湖州、太湖、苏州。




回答:zhang990616
2005年5月11日  古代的江专指长江


回答:元三十
2005年5月11日  

呵呵呵,吴县不靠长江,但那是伍子胥长期带兵驻扎训练的地方,苏州的胥门、胥江胥山都与伍子胥这位吴国名相有着密切关系。

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这里的“伍君”便是伍子胥。所以有人说伍子胥是扔进了钱塘江,但此说不可信,一则东汉距春秋也久矣,二则连长江都费事,还会跑到浙江去?

我在苏州博物馆查到的记载是:夫差于公元前484年赐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投之于江,其尸沿江漂浮至如今的胥口,胥口人民打捞起来埋葬,为永远纪念这位吴国忠臣,不仅将他们生活的土地更名为胥口,还相继建起了子胥墓和胥王庙。

这里问题又来了,关键是浙江也有胥口,在浙江钱塘江边建德市,那里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如传说他在建德的一个山洞内得到了天书,因而获得了超人的胆魄和智慧。建德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地名都与伍子胥有关:胥岭、胥村、胥溪、胥口、胥口江等,旧时沿70里胥溪还有四座祭祀伍子胥的英烈庙。那里的老百姓还传说伍子胥死后,天帝怜他忠心卻遭冤死,便封他為钱塘江的潮神。江南人民,怜憫伍子胥的冤屈,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尸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船迎接潮神。又一说这天乃是八月十八,从此钱塘江就有了波涛滚滚的大潮,伍子胥乘着素色白车随潮而来,成了潮神。

所以很是糟糕,你随便问个问题就折腾了我半天,今晚又要梦见伍子胥了……


回答:抛砖引玉
2005年5月12日  可能长江,因为苏州当时应算吴国首都,不大可能跑道杭州去自杀,至于钱塘江之说,可能是好事者哀之而添之


回答:红枫林
2005年5月12日  我看过这方面的报导.具体的也记不太清楚了.
只记得他死后.尸体要过的地方.当地老百姓都
以"胥"字改名了.如"胥山""胥江""胥县"什么的.
你查一个网站.应该不难找的.


回答:姑苏寒士
2005年5月13日  苏州建城已近2520年,2500年以来城址未变,2500年来无重大灾难性地质,气象影响。苏州地区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水平历来居全国之首,有此依托,苏州人才辈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苏州是以江南文化中心而被人所知。南京夫子庙有清代的状元记录,状元人数,以江苏为首,而其中大部为苏州人氏。
而这一切,苏州的百姓都把他归功于苏州城的总设计师,当年的外来人员---伍子胥。统治者的昏庸,使一代良相抱恨而终。而苏州的百姓为了纪念英灵,把苏州赖以生存的水源口,称作胥口,进城的水道称胥江,途经之山称胥山,水道进城入口称胥门。(这使我想起了中山码头,中山路,中山陵)并建祠立庙,历代祭祀不衰。伍子胥的故事,代代相传。
有‘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一说,应是胥江。
伍子胥创建了苏州城,苏州人世代不忘伍子胥,这就是苏州!




回答:jie7749
级别:新手
2005年5月13日  不知道

评论 ┆ 举报


回答:沉沉
级别:学姐
2005年5月13日  各位学长、圣人在上:
我拿着几本历史地图集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眉目。倒是发现,吴子胥是怎么死的还有几说。按史籍记载的先后次序。
1、《左传》:“使赐之属镂以死”。还没说投江。
2、《国语》始言“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於江”。晚一点的记载,就有江水。
3、贾谊《新书·耳痹篇》:“伍子胥见事之不可为也,何笼而自投水”,则汉代记载又以为他是投水自杀。
4、《论衡》卷四:“吴王夫差杀伍子胥,煮之於镬,乃以鸱夷橐投之於江。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可怜,被煮成肉酱丢到江中。为了抚平亡灵的愤怒,各地都沿自己的水道立庙。这或许可以解释到处都有吴子胥传说,及祭奠活动吧。不一定立庙处,就是投江处。

《论衡校释》里引的一段话很重要,材料如下,请各位自己分析。
《史记》本传(指吴子胥传):“吴人怜之,立祠於江上。”
《(史记)正义》引《吴地记》:“越军於苏州东南三十里三江口,又向下三里,临江北岸立坛,杀白马祭子胥,杯动酒尽,後人因立庙於此江上。今其侧有浦,名上坛浦。至晋会稽太守麋豹,移庙吴廓东门内道南,今庙见在。”
《舆地记》:夫差杀子胥,後悔之,与群臣临江作坛,创设祭奠,百姓因以立庙。”
汪中《述学·广陵曲江》证:“越之北,至今之石门浙江,非吴地。吴、越交兵凡三十二年,内、外传所谓江,并吴江也。吴杀子胥,投其尸於江,亦吴江也。吴投子胥之尸,岂有舍其本国南竟五十里之吴江,乃入邻国三百余里投之浙江哉?此文谓大江、浙江之祭子胥,乃在东汉之世。”
大意是,吴子胥被扔进了吴江。吴江在哪里,我看了半天历史地图也没发现,还请姑苏学长校正了。
我实在晕的要命,各位自看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问:丁哭

  悬一上联以求应者,三十兄莫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月前在华山开会,住在宾馆,早起推窗偶得,琢磨久矣,无觅良偶,甚是耐玩。

三十兄一来,恐怕就没得玩了,望你容情一二。
  
   

提问时间: 2005-04-06 09:48:10     


回答:元三十
2005年4月7日

呵呵呵,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一束落日远,只恐林下夕阳寒。”

你的“仙露”成了“旧梦”喽。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无可奈何。

其他回答  
回答:小刀
2005年4月6日  

烟直随木上,正谓林间风火大。
第一次对对子,请多指教。

回答:食古有化
2005年4月6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木密入夕栖,迟早晚间林梦惊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手缺提曷拜,明白日终衣褐粗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玉异朝京押,无怪水前将士威

(注:“衣”,读曰“一”;“明白”即晓,又,古人称“晓”为“旦”。)

回答:大案要案
2005年4月6日  

犬惊冲户吠,莫非窗外盗贼临.



回答:忧愁风雨
2005年4月6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木直立林上,喜得山间日月光。

回答:ahui
2005年4月6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船摇随波驶,犹疑前方风浪高

回答:求知狂

2005年4月6日  

上联: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下联:船歪沿河走,可能水下波浪凶!

回答:老坦克
2005年4月6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虎啸唬熊彪,岂怕林中四羆凶


回答:探长
2005年4月7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身正靠心修, 何惧周边是非多!

回答:yinfan500

2005年4月7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夕阳依山尽,却是红霞情意浓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旭日破海浪,初映半天云雾红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众帆踏波去,岂畏海中风浪险

回答:阿莲04440
2005年4月8日  

有这么多高手在前,小妹只得弄斧了。忝附一联,以求指教。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星垂平野阔,岂是江边日月空!

回答:what2853
2005年4月8日  

这么热闹?我是不会也要紧来看一看。那个大案要案 好像很厉害,对的特别的好,人对狗,很贴切。


回答:苏30必定胜经国
2005年4月9日  

人斜傍山行 难道路上雨雪重
帆直遁风走 堪称海中风波急

人斜傍山行 难道路上雨雪急
舟摇近岸驶 还忆家中烛盏温

人斜靠山行 难道路上雨雪急
胆直靠品正 无谓身后魍魉笑

小弟弄斧 兄台雅正


回答:一知
2005年4月11日  

我想不出来!你要是选择好了,别忘记告诉我!

回答:周武正王
2005年4月15日  

喜遇丁兄,成拙弄巧,人生得意,高朋赐教。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云游伴月舞,只是梦迴霓裳曲。


回答:枫叶刀
2005年4月15日  

想起韦小宝对出一下联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火旺将雪溶, 原来草下高木逢
韦小宝攻打雅克萨,想出一条秒计.他命人广伐高大的树木,从中间剖开,凿成空心,然后再把两片捆在一起,制成简易的水枪,为了怕敌人发觉,上面用茅草覆盖.水枪制好了,就溶雪为水,射向敌城,结果冰冻雅克萨,大获全胜.
我这‘灵藁’是喂天上的马的,刚好用的上你的‘仙露’。


回答:雪无痕
级别:学者
2005年4月17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气正弹剑啸,岂非世间风霜多。


回答:金樽客
2005年4月18日  

我也凑个热闹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路遥趁夜赶,皆因胸中日月明!


回答:sgzhengzhiyong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帆正依江流,岂畏途中风飚冷?


回答:阿郎
2005年4月22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闲人巧路过, 不妨碍下掺和掺和!


回答:望尽天涯路
2005年4月22日  

海枯无奈何,不知承诺能否实现?


回答:aaa0032002
2005年4月23日  

此联难在对“难道”一词,不知是否?


回答:宁抗天
2005年4月24日  

人斜傍山行,难道路上雨雪重
影歪随人动, 亦或世间定律同
无"言"以对!师兄,师姐,小弟真佩服你们的文才!向你们学习!
此致
敬礼
发表于 2008-6-9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网的爱问吗?
真服你们回答问题的精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9 05:29 , Processed in 0.03617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