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2860|回复: 18

天下英雄谁敌手:看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3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单说,剑道可以区分为有剑和无剑两种境界,有剑境界又可区分为有形之剑和无形之剑两种境界,有形之剑是外在之剑,也就是说,此时剑法还需要借助于一个外在的工具去实行——根据这个外在的工具是否真是一把剑,又可分为有剑之剑和非剑之剑,有剑之剑就是你手中的确拿着一把剑,无论是青锋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还是倚天剑等等,非剑之剑就是你手中拿着的东西不是剑,但由于你内力极强,不是剑的东西照样能起到剑的作用,如东方不败手中的绣花针就是利剑,独孤求败四十之后,草木竹石皆可为剑,非剑之剑是有形之剑的上乘境界,是从有形之剑到无形之剑的过渡,而无形之剑可称为内在之剑,也就是完全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工具,完全由自身而生出剑法,也就是将内力化为无形剑气。无剑境界就是非武学的境界,以道德化人、以智慧教人等,有形之剑和无形之剑简单说有剑境界是武学境界,无剑境界是非武学境界,武学非武学平等不二是武学非武学的本性境界。
        如果详细探讨从有剑到无剑的渐进过程,可以独孤求败的剑法境界为基准,因为独孤求败可谓在剑道的修炼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最全的一人。而对独孤求败剑法境界的详细揭示在金书中有两处,一处是《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对令狐冲开示剑道妙义,另一处则是杨过在剑冢中所见到的四柄剑及其相应境界,此处我们将从后者出发,逐渐展开剑道的具体境界。
           1、青锋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2、紫薇软剑:三十年前所用,误伤义士不详,乃弃之深谷。
      3、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年前侍之横行天下。
      4、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第一柄剑为至刚之剑,第二柄剑独孤求败虽然没有说明在剑道上的境界,但根据事情的必然性,独孤求败既能将刚练至极至,则他也能将柔练到极至,故第二柄剑当为至柔之剑。前两柄剑一为至刚至阳,一为至阴至柔,实际上就是两柄剑分别把两仪剑法中之一仪练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可以想见,第三柄剑的“使命”就是超越前两柄剑的境界并把它们混而为一,也就是以刚摄柔,以柔化刚,刚柔互生互化,合二为一。的确如此,看第三柄剑“重剑无锋”,“锋”乃刚之外现,其极至就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现已锋芒不显,何也?为柔所化,藏于柔中,刚柔一体之故。“大巧不工”,“巧”为柔之外现,从“软”剑之“软”上可见,今亦含藏不露,何也?为刚所摄,归于刚中,刚柔一体之故。所以第三柄剑为不刚不柔之剑,刚柔一体之剑。
        之后,在从玄铁重剑到木剑的修习过程中,以玄铁重剑为基础,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这就诞生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与青锋利剑和紫薇软剑对应的两大神奇剑法——魔刀一刀斩和太极剑法,换句话说,青锋利剑和紫薇软剑融合[消失]在玄铁重剑中之后,象凤凰涅槃一样,在更高的形态中获得了新生。其中,魔刀一刀斩将青锋利剑的凌厉性发挥到极至,达到草木竹石都能无坚不摧的境界,如小李飞刀那样,虽然极轻,力道却极为强劲,正是在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基础上对青锋利剑之利、之锋的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太极剑法是将紫薇软剑的灵巧性发挥到极至,归于圆转如意境界的产物,一切皆圆,既灵巧到极至,也简单到也可以说拙到了极点,正是在玄铁重剑“大巧不工”的基础上对紫薇软剑工巧性更高层次上的复归。
        从下面意义上,我们会对魔刀一刀斩和太极剑法是经过玄铁重剑对青锋利剑和紫薇软剑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认识的更为深刻:青锋利剑之利还是外在的利,因为青锋利剑本身就是无坚不摧的利器,而魔刀一刀斩之利已经是内在的利,象丁鹏,即使不用魔刀,使用木刀,照样能发挥魔刀一刀斩之威力,魔刀一刀斩之利非利器之利而为内力之利,此非经过玄铁重剑阶段不能为之,乃将玄铁重剑阶段所得深厚之内力修炼至极为精纯之后的结果,玄铁重剑是举重若轻,而魔刀一刀斩[小李飞刀]更进一步,是举轻若重;同样,紫薇软剑之巧还是外在的巧,因为紫薇软剑本身就是柔软灵活之物,而太极剑法之巧已经成为内在的巧,无须使用软剑,随便拿一柄剑,乃至随便拿一个东西,太极剑法照样能使到圆转如意的境界,太极剑法之巧非软剑之巧而乃内力运用之巧,此亦非经过玄铁重剑阶段不能为之,乃将玄铁重剑阶段所得深厚之内力修炼至极为熟练之后的结果。可见,由玄铁重剑到木剑,是逐渐将重剑化轻但功力和境界更上一层楼的过程,将重剑化轻而功力不减,原因只能是内力经过不断纯化可以集中到一点,将利剑之凌厉刚猛化为速度上的极限,如小李飞刀和魔刀一刀斩那样,或如东方不败那样,小小的绣花针就能轻松荡开任我行、向问天和令狐冲手中的兵器,可见其内力之强劲,故剑虽变轻,而其威力却比玄铁重剑更强;境界更上一层楼,原因只能是内力经纯化之后,对它的控制更为精巧。玄铁重剑化为直线就是魔刀一刀斩,化为圆就是太极剑法。就外在之剑的层次而言,魔刀一刀斩和太极剑法已经分别达刚与柔的极致。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放在独孤求败修习剑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随着剑法修习境界的逐步提高,对内力修炼的要求显然越来越高,当然因此内力也修炼的越来越纯熟,则超越一切有形剑法,进入以内力为剑的无形之剑的境界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因此独孤求败在木剑境界之后进一步精修,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或者说在剑法上所取得的两个最大的成就是:一、对一切有形之剑进行集大成的工作,具体而言是纵向含摄独孤求败自己之前的五柄剑、横向吸收天下其余有形剑法的基础上,进行总天下有形剑法之大成的工作,此工作的成果乃形成有形之剑的一个完整体系,即兼收并蓄天下一切有形剑法并将它们融为一体的独孤九剑。而且就内力修为而言,经过魔刀一刀斩的至刚、太极剑法的至柔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或刚或柔的不同剑法之修习,此时独孤求败对内力的控制已经达到了可刚可柔、随心所欲的境界,只有内力修为达到如此境界,才能对有形之剑的控制达到行云流水、任意所之的地步。至此,有形剑法的修炼已达极致,因此,顺理成章,更进一步:二、超越有形之剑的境界,创造出无形之剑,最终将形成类似六脉神剑的旷世绝学。如果说从玄铁重剑到木剑是逐渐将重剑化轻的话,那么从木剑到六脉神剑就是逐渐将轻剑化无的过程。
        当然,从本性上说,有几种剑法,虽然名目上不是,但境界上与六脉神剑是一如的。六脉神剑本质上是以深厚的内力为基础,将此内力化为无形剑气而成。在天龙八部之中,少林派一切绝学归根到底皆以易筋经为本而起用,因此于天下武学无所不窥的慕容博认为少林七十二绝技固然极为精妙,然仅以此还不足以统帅武林,真正让少林寺成为天下武学之冠冕的根本因素是易筋经,而易筋经与六脉神剑经皆属佛家武学,两者在天龙八部之中并驾齐驱,乃武林之中至高无上的两大绝学,而事实上,就佛法之博大精深而言,少林寺当超过天龙寺,而易筋经之于六脉神剑经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笑傲江湖之中,根据方正大师讲述,修习易筋经,可使内力不生自生,完全不须借助任何外力即可使内力源源不绝,所以,既然修习六脉神剑经最终可以将内力化为无形剑气,则修习易筋经应该更能至少是同样能将内力化为无形剑气,少林七十二绝技中也的确有诸如无相劫指之类的功夫。逍遥派的小无相功如修炼成功,也可以达到六脉神剑无形剑气的境界,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诚如无名老僧所言,小无相功虽为道家武学,但精微渊深,以此为基础,少林七十二绝技皆可运使。能作为少林七十二绝技运使的根本基础,则即使还不能说小无相功与易筋经境界平等,但至少可以肯定其与之极为接近,另一方面,既云无相,则其发挥作用和威力的方式必为无形剑气之类的功夫明矣,故小无相功就是六脉神剑的境界。同样,藏地绝顶高手鸠摩智可伤人于无形的火焰刀也是如此境界,其机理也是化内力为无形剑气,至于其运使的基础是得之于道家小无相功还是密宗绝顶武学,我们可以说,就鸠摩智本人的实际情况来说,他能运使少林七十二绝技应该是道家小无相功在起作用,但密宗绝顶武学肯定也可以达到与易筋经平等的境界,即使鸠摩智不修习道家小无相功,也可以同样运使少林七十二绝技,同样能达到六脉神剑无形剑气的境界。
        据此可知,1、华山剑宗高手风清扬传给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并不是真正的独孤九剑,因为独孤求败手中所使的独孤九剑是在玄铁重剑所达到的深厚内力之基础上进一步纯化的产物,换句话说,在独孤求败那里,剑、气是一直合一且齐头并进的,内外兼修,而不是如华山剑、气两宗那样各得一偏,因此独孤求败原本的独孤九剑内力要胜于玄铁重剑,风清扬传给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实际上是已经剑宗化了的独孤九剑,故只有招式上的穷尽其妙而缺少内力上的修为,修习了《易筋经》之后的令狐冲也许与当年独孤求败的境界庶几接近。杨过所走的道路更加接近于独孤求败当年的境界,因为杨过在山洪中练成玄铁重剑之后,进一步在雪中修炼木剑境界之时,其内力是一直上升的,在海潮中练剑时则内力更增,也就是说,在杨过那里,与独孤求败一样,剑、气也是一直合一且齐头并进的,也是内外兼修,内力不断增长而剑术亦越来越精纯。
        2、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说杨过在海潮中练成的应该是独孤九剑意义上的剑法。《神雕侠侣》中,杨过感觉海潮不仅威力奇大,而且从四面八方齐至,变幻莫测,而海潮变换之莫测在《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更为详细,在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武学中,“这套曲子模拟大海浩淼,万里无波,远处潮水缓缓推近,渐近渐快,其后洪涛汹涌,白浪连山,而潮水中鱼跃鲸浮,海面上风啸鸥飞,再加上水妖海怪,群魔弄潮,忽而冰山飘至,忽而热海如沸,极尽变幻之能事,而潮退后水平如镜,海底却又是暗流湍急,于无声处隐伏凶险,更令聆曲者不知不觉而入伏,尤为防不胜防”。也只有在如此变幻莫测的海潮中,才能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出更为强大的内力,而且也在与海潮对抗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对内力的控制修习到更为自如的程度,因此杨过在海潮中练剑这一阶段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木剑击刺之声越练越响,到后来竟有轰轰之声,响了数月,剑声却又渐渐轻了,终于寂然无声。又练数月,剑声复又渐响,自此从轻而响,从响而轻,反复七次,终于欲轻则轻,欲响则响”,可见杨过此时的武功有三个特点:“木剑击刺之声越练越响,到后来竟有轰轰之声”,此说明杨过之内力在海潮激发下突飞猛进;“从轻而响,从响而轻,反复七次,终于欲轻则轻,欲响则响”说明此时杨过对剑—内力的控制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与独孤九剑“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当止”,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剑意已经完全一致;但杨过还需要借助于一个外在的木剑(或其他任何一件东西)来施展剑法,显然还属于有形之剑的境界,还不是无形剑气之类的功夫,故肯定不是无形之剑的境界。
        3、现在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令狐冲学了独孤九剑之后在黑木崖仍然无法战胜东方不败,因为东方不败是以绣花针为剑,显然属于有形之极微者,已为有形之剑中的极上乘境界,而同时期的对独孤九剑的领悟和运用最多只达到中乘,为有形之剑中的中乘境界,所以令狐冲必败无疑。六脉神剑可以打败东方不败,东方不败是以快制胜,而六脉神剑则是以静制动,以拙胜巧,静而快极。东方不败身法再快也快不过无形剑气,无形剑气随心而发,无形无相,制敌于无形。因此独孤九剑可以找到东方不败剑法的破绽却无法找到六脉神剑的破绽,因其剑根本无形。老子曰:心使气曰强,六脉神剑可谓“心使气”的强者。
        可见,就修习武学逐层深化之必然过程来说,一切有形之剑层次上的武学,殊途同归,最后都是以心将内力化为无形剑气而进入无形之剑的范畴。此时,手中的“剑”就成了自己的内力,此时完全不借助任何外在的东西,完全由自己内心所发,因内力非他,乃自己本来具有、自然生成也,就是天机老人说的“环即是我,我即是环”的境界,此境界修习纯熟、将内外一切剑彻底化为一体,就觉悟到了武学的本性。如进一步超越有剑境界,则是天机老人所说“无环无我,环我两忘”的境界了。
        无形之剑这一阶段,根据其修习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三种基本的道路,我们不妨总结为“北冥神功”式、独孤求败式和《易筋经》式,下面详细解析之。
        “北冥神功”式内力修习方式,简单说,就是吸取外力以为己用,如海纳百川一般,此方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积聚浑厚的内力,“人耕我获”,极为高明。但此方式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北冥神功功法最后所告诫的:“然敌之内力若胜于我,则海水倒灌而入江河,凶险莫甚,慎之,慎之”,当然,这一问题可以以动态的方式加以解决:随着北冥神功修习的加深,内力越来越浑厚,则这种凶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但对于初修此功法之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甚至是一个关口,段誉在刚修习北冥神功时就是如此,从南海鳄神等人吸取来的巨大的内力进入段誉体内,既无处宣泄,又无法化解,段誉深受其折磨,几欲疯狂,虽不是走火入魔,但其情状和后果都与走火入魔类似,幸亏机缘巧合,段誉在天龙寺自修了六脉神剑经,及时将外来真气导入自身经脉,才涉险过关。二是如何解决外来内力进入体内之后与自身原有内力兼容、融会贯通、化为一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通过修习者本人对外来真气的逐步化合过程来完成,当然,这里也存在与上面吸取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外力越多,则化合起来肯定越难,无涯子传给虚竹北冥真气之前可以短时间内把虚竹体内的少林派内力化掉,因为虚竹内力毕竟极浅,如果换成内力很深厚之人,无涯子还能短时间内将此任务完成吗?从无涯子所说,看来此任务比较困难:“你于少林派的内功所习甚浅,省了我好些麻烦”——言外之意,如果内功深厚的话,就很麻烦了。甚至,如果也象上面,当外来内力胜于我本身内力之时,是否不仅化不了外力而“凶险莫甚”?这一问题对于邪派的吸星大 法来说更为严重,任我行就是因为无法将“异种真气”化为己有最终遭到反噬而身亡,令狐冲如果不是最后修习了易筋经,结果也可想而知。另一个不严重但隐含的问题是,如果“外在力量”本身无懈可击,就无法吸取,就象任我行的吸星大 法就无法吸取方正大师的内力那样。
        独孤求败式内力修习方法则更为高明,独孤求败的内力修为方式,其机理是借外在力量激发自身潜能,外在力量仅仅是刺激因素,故内力的构成完全由自身的潜能而来,“北冥神功”式内力修习方式的难题对独孤求败而言当然就不存在了,但这种内力修为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自身潜能激发到什么程度视外在力量的情况而定,如果外在的力量不是足够强大,那就无法激发自身潜能,或外在的力量不进一步增长,就无法更进一步激发自身潜能,比如,如果不是在山洪之中,杨过就无法练习玄铁重剑,而当杨过在山洪中练成了玄铁重剑之后,明白:“重剑的剑法已尽于此,不必再练,便是剑魔复生,所能传授的剑术也不过如此而已”,直到后来又借助海潮的力量方使内力进一步增强,也就是说,这种修习方式仍然受制于外在因素。
        《易筋经》式内力修习方式,建立在禅宗明心见性的基础上,真正觉悟本性之后,由于“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自己的内力至此才彻底摆脱了外在条件的束缚,完全由自身生出,而且自然而然,“气自内生,心动而力发,自然而施,不觉其出而自出”、“不生自生”,因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正进入了自作主宰的自由王国之中,于是乎,就踏入了剑道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9-16 17:04 编辑 ]
发表于 2009-2-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是君子,战场上万人使刀独一人使剑。那人便是将帅。可见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精品。他更多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体现。但要论格斗从实际角度上说剑不如刀实用,在标准的战斗环境下刀的攻击力也比剑强。剑只能是高手才能后者才陪使用。用剑者多数为武功卓绝的人物。
至于楼主说的东方不败,他所练的功夫本身就于辟邪剑法一脉相承。
发表于 2009-2-13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认为,剑是武侠里面最美的武器……
而在这些剑里面,还以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这种以气为剑的最... ...恩.... ...不可思议

最后一句,好久没有看到楼主的帖子咯,难得在我回家的这天……呵呵,楼主加油在华山多发文哦!~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流云关心

忙于生活,故手下功夫生疏,虽时刻关注江湖,然有力不从心之憾,不过见江湖傲然挺立于网络金学丛林,又甚为欣喜

版主不易,华山版主尤其难为,流云妹子加油!
发表于 2009-2-17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侠者,为民也!作为利器的剑,还要看在握在什么人手里呢 有武德没大志的,既是手握干将莫邪,身具绝世剑法又有何大用!充其量惠及十人百人,若是千人万人那是再也了不得的事!哪有手握天子之剑的人厉害! 因而鄙人愚见:剑之极至不在有剑无剑,忘招忘情;极于情方能极于道,推恩保四海方能达剑之极境!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楼见解高妙也,可见我的<剑道禅心诗魂>.
发表于 2009-3-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无剑也不是最高境界,学剑之人学的本就是剑,又何必执着于“无剑”二字?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仔细想想、看看原帖。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8-25 17:18 编辑 ]
发表于 2010-8-2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剑、枪、棍,不过都是兵器。有何不同?
僧、道、侠、丐,不过都是人。有何不同?
僧有得道高僧,亦有酒肉和尚。
剑有神剑,亦有魔剑。
剑本不是神剑,只因为拿剑的人是神,所以剑就变成了神剑。
剑本不是魔剑,只因为拿剑的人是魔,所以剑就变成了魔剑。
又何必拘泥于兵刃?
又何必拘泥于境界?
发表于 2010-8-2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不是到了全不着意于境界,不着意于武功,方能达到所谓的最高境界?
如果一味追求境界,怕是境界虽然看似愈来愈高超,但总是在武学境界之巅之下的数十米处徘徊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何必”,直入上乘。
追魂兄乃禅门中人?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8-25 17: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即追魂兄所言“全不着意于境界,不着意于武功”,分别武学境界而不执,是为真自由。
发表于 2010-8-2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倒不是禅门中人,不过了解倒是小有了解的,也许在下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了罢?
发表于 2010-8-2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自由”二字,正合在下之意。
(故金老作品中,最合在下口味的,自也是令狐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追魂兄慧根猛利,佩服,在下也很喜欢令狐冲——如此,追魂兄也应该喜欢古龙作品中的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等等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7:01 , Processed in 0.03729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