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241|回复: 0

[武侠评论] [转贴]我眼中的梁金古温黄{好象是独孤求败写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本文观点,都是一家之言,仅搏一笑。俺无意贬谁扬谁,只是说说心里话。若是冒犯了你心中的偶像,还请稍安勿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名家功过,又岂是小子能够随意抹杀的?欢迎探讨,谢绝挑衅。你爱吃满汉全席,也不妨碍我爱吃臭豆腐。:)

  先说梁羽生。
  梁的小说,我完整看过的不多,但都比较有代表性,象《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侠骨丹心》、《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等等。可惜印象都不深刻,至今还能清楚记得的更少。总体感觉,他才情不足。当然,他文字功底是不错的,下笔严谨而流畅,古典诗词造诣更是颇见功力,小说中许多他自创的诗词都很具可读性。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激情。一本书看完,挑不出他遣文造句的毛病,可也谈不上有什么美的享受。就好象是一篇八股文,四平八稳,方方正正,却不动人。而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梁就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了。他笔下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平面人,正邪善恶,分得清清楚楚。侠客们一路高唱正气歌,最后胜利属于他们;邪魔们穷凶极恶,最终恶贯满盈。各个角色安守本份,井井有条,却有欠丰满,没什么立体感。小说的情节也略嫌平淡,鲜少有什么奇峰突起,而且很多部小说的结局都差不多:最终时刻到来,正邪人物云集,双方各派代表一名决斗,正方代表不负众望,取得胜利,于是皆大欢喜,天下太平。若干年后,邪道又起,于是再来一场决斗……让我想起童话定律:王子与公主一见钟情,不料魔鬼抢走了公主,王子排除万难打败它,最后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虽然对梁羽生横挑鼻子竖挑眼,但他的历史功绩我还是不能抹杀的。毕竟他开一代风气,是新派武侠的鼻祖。就是金庸,也是受他的影响才开始写武侠。再怎么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独孤先生曰:梁羽生是头老黄牛。:)

  ※ ※ ※
  至于金庸,那是俺的最爱。不但通读十五卷,爱屋及乌,他的《三十三剑客图》、《袁宗焕评传》以及诸多杂感社论,都爱不释手。颜回(还是子路?)说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俺对金老也是如此。当然,客观的说,金庸十五卷也不是部部经典。他前期的几本小说和几篇中短武侠并不足以传世。可是到了中后期,乖乖不得了,那可真是一浪高于一浪,足可永垂不朽。评论一个作家,应该着眼于他优秀的作品,因此,以下论点,都是就金庸中后期小说而言,早期不谈也罢。

  金庸的文笔,受明清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影响很深。这可以从文中大量诸如“恁地”、“怎生”、“你须骗我不倒”之类的近古白话语言看出,带有很深的水浒三国痕迹。这种语言风格再加上他寓故事于历史的做法,让小说有较高的真实感。小说常常以说书的方式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而作者则隐于幕后,台上的一切悲欢离合,恩怨情仇,都任由观众评判指点。作者不加评论,却自有能力让故事本身牵引读者的好恶。另外小说往往以主角的视角描述故事。自主角出场后,镜头就跟着他移动。主角之所见所闻,即是读者之所见所闻。这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不知不觉中就与主角融为一体。为什么大家看到萧峰打死阿朱的时候会难过?那是因为当时你就是萧峰,抱着情人的尸体欲哭无泪,忽忽如狂。

  此外,金庸借鉴了许多西方小说的写法,将它融入武侠小说。这是武侠小说的一大创新。他的文字是古代的,可内在精神却是现代的、西方的。自金庸之后,武侠小说也的确越来越现代化。我看金庸小说的时候,常常联想到《悲惨世界》、《笑面人》、《基度山伯爵》哈姆雷特、奥赛罗等等,颇觉亲切。而《雪山飞狐》中由几个角色接力将故事讲完的情景,又似乎有点《十日谈》的影子了。

  说到情节,金庸虽把它安排在第二位,可他小说的情节构造,又岂同凡响?在他的大手笔下,舞台纵横天地南北,故事横贯古今千年。他好依托历史,能够将杜撰的故事比较自然地融入历史事迹,做到自圆其说,令人信服。看金庸的小说,好比登山。他的小说往往是开局平平,貌不惊人,让你很轻松平静的进入角色。随着故事的展开,主角登场,一些配角悄悄上台,慢慢的故事开始有些曲折引人,就好象登山到了山腰,清风徐来,视野渐渐开阔。再往下,越爬越高,越高越险,各色人物纷纷涌现,强中又有强中手,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情节遥相呼应,环环相扣,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而又井然有序,大场面、大动荡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一路上,奇伟壮观中,时有花树摇曳,红袖添香;山穷水尽处,偏又柳暗花明,峰回路转。至此,读者已经无力自主,只能被金庸牵着跑,越过一浪高于一浪的险峰,扶摇直上。最后,逼近结局,金庸一个飞纵,将你带上绝顶,眼前的景色或让你大喜过望,或让你惊心动魄,含蓄震撼,不一而足。故事就此嘎然而止,金庸将你留在山巅,再也下不来了。

  关于人物塑造,金庸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他曾说过,他在长篇小说中,一向是人物重于情节,一切故事情节都为人物性格发展服务。金庸解释说,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篇幅太长,读者看到最后,可能已经记不清前头的故事情节,但只要人物塑造成功,为读者所接受,就可以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诚然,我到现在已经记不清小说里的很多细节,但是萧峰的凛凛神威,杨过的孤傲不羁,却都如在眼前,栩栩如生。金庸最大的高明之处,是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他笔下的人物,很难简单地用“善恶好坏”来划分。在他笔下,英雄有致命的缺点,恶人有未泯的良知,君子或有软弱乔情的时候,小人却可能智勇双全,风流雅致。往往是危立于道德的悬崖而不坠。这一点,没有作者的大手笔大气概,是绝对做不到的。而人物的潜在性格,非但无损于角色形象,更能使其血肉丰满,真实感人。所以,郭靖憨得实在,黄蓉邪得可爱,谢逊凶得豪迈,无忌善得无奈;而冷酷的段延庆、毒辣的叶二娘、绝情的李莫愁,都能让你一掬同情之泪,人人活灵活现,骨肉亭均。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金庸善于描写相似类型人物之间的不同,其分寸进退,把握得恰到好处。例如:同样是搞笑角色,却又个个不同,周伯通天真而无邪,赵钱孙李天真而无理;包不同执拗而倔强,桃谷六仙执拗而滑稽;风波恶莽撞而硬气,南海鳄神莽撞而混沌。同样是傻子,郭靖的憨厚,段誉的迂腐,虚竹的无知,各不相类;同样是潇洒,令狐冲的洒脱,杨过的傲骨,黄药师的特立独行,又岂有雷同?真可谓千人千面,叹为观止。有了成功的人物形象为基础,写情则刻骨铭心,缠绵低徊;写仇则惊心动魄,鬼神泣下;写侠则昂扬天地,重于泰山;写义则肝胆相照,九死不悔。而这些,正是金庸的最伟大之处,是他能擎天傲立于武侠界的根本。毫不夸张的说,在武侠小说里,能够把人物塑造得如此出色如此动人的,千载而下,我只见金庸一人耳!

  金庸是武侠界迄今为止无人能够逾越的巅峰。而且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二十年内,他的盟主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噫,微金庸,吾谁与从?

  ※ ※ ※
  对古龙,我一向不太敢说。不是我没看过他的书,他的书我几乎都看过。而是因为他信徒众多,稍有冒犯,就要落得个过街老鼠的下场。还好这是在网络上,古龙迷们谅也伤不到我,就大胆开罪一回吧。

  古龙是武侠界的一大奇景。他独特的“古龙体”小说,他的传奇性格和传奇人生,都为他增添了独到的魅力。他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另一种风格,为武侠注入新的血液,委实功不可没。于金庸相反,他喜欢在书中夹叙夹议,让读者很难有代入感,却另有一种距离美。他成功借鉴西方侦探小说,让他的武侠有较强的悬念、推理和心理分析。在情节上,他也有自己独具匠心的安排,部分精品构思颇为巧妙,也比较机智幽默。善于描写趋于极端的,扭曲的性格,还能够创造出一些很有代表性、很有个性的人物。这些都是让他有众多追随者的原因。

  但是,他太喜欢在书中填塞大量故作深沉的、似是而非的、无病呻吟的议论。象“友情,正如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了天地,温暖着人心”、“你如果象和一个女人讲道理,还不如去买块豆腐一头撞死”、“比一个多嘴的女人更让人头痛的,是两个多嘴的女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话乍看似乎很幽默机智,可真正有内涵经得起推敲的又有几句?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偏偏许多人对他这些话崇拜无比,说是能从中看出人生真谛。依我看,你要是真的想从这些“廉价格言”中领悟出人生真理,倒不如真的去买块豆腐一头撞死。

  还有,古龙虽然能够塑造出一些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楚留香、傅红雪。但是他笔下的人物明显烙上作者自身的影子,而且同类人物差不多都象一个娘生的。他的书中,男主角大都可以归于“浪子型”、“杀手型”和“酷哥形”三种,而且几乎人人善饮,个个好色;女的丰富一些,计有“妓女型”、“辣妹型”、“怨妇型”、“狐仙型”。正面配角必讲义气,反面配角都象变态。傅红雪,其实就是跛脚的阿飞;陆小凤,本质上也不过长胡子的楚留香;在古龙的书中,上致王公贵族,下致走卒贩夫,人人的嘴里随时都可以吐出一些很深沉机智的话。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你家对面卖茶叶蛋的老头一边抠着脚丫子,一边对着夕阳,幽幽叹道:“寂寞,就如我的茶叶蛋,在我空荡的心里滚来滚去……”这时候,你千万别惊讶,回去看看古龙的书,就会觉得那老头实在不算什么。

  这些缺点,还不算太离谱,毕竟这只是技巧和风格的问题,还容许见仁见智。可是古龙有一个致命的短处,让我不能容忍——他太缺乏职业道德,对自己的作品极不负责。在他情绪好的时候,他才华横溢,下笔如神,能够写出一流的作品;可是不高兴的时候,就潦草敷衍,虎头蛇尾,甚至大量作品他写了一半,预支稿费后就溜了,出版商只好找枪手代笔完成。典型的例子是《名剑风流》,前两集扣人心弦,精彩百出,是绝好的佳作,可是最后一集明显换了一个作者,满篇狗屁,不知所云,让人大倒胃口!

  古龙玩世不恭的性格让他无法专心写作,也促成他的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他只能是一个才子,一个浪子,无法成为一代宗师。

  ※ ※ ※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温瑞安的作品象古龙。我却不这么认为。与其说温瑞安是古龙体的“武侠议论文”,倒不如说是温瑞安体的“武侠诗歌”或“武侠散文”。

  第一次看到温瑞安的武侠书,是在高中二年,那时候他还没多大名气。看的是他的早期作品《大侠传奇》之《剑气长江》,一见如故。从此一路追逐,直到大三那年,看过他的新作《纵横》之后,就和他久违了。基本上,他的几大系列如《大侠传奇》、《四大名捕》、《说英雄,谁是英雄》、《七帮八会九联盟》、《七大寇》、《布衣神相》、《白衣方振眉》等等,以及大量的武侠短篇、武侠诗歌甚至武侠小小说,俺一本不落。俺看书的速度,可以说是一目十行,一日千页,而温瑞安写书的速度,也实在是惊人的快,居然能让我在这几年里几乎天天都能看他的新书。四百多部作品,不能不让人惊讶于他的多产。虽然多产的结果难免会流产。

  要真正欣赏温瑞安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他本来是写诗的,少年时期就组织过诗社,曾因文字在台湾坐牢。为人豪侠四海,有许多意气相投的生死至交。他的性格反映到作品上,就是让武侠小说有了一种全新的、唯美的诗的意境,和激昂的、躁动不安的热情。这一点是其他武侠作家所没有的。

  说到他小说中的诗的意境,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能用诗化的语言,把平平常常的场面写得美丽如画。他的作品就好象是香港徐克的电影,热闹而杂乱,看过以后可能会有点稀里糊涂,可是纷乱中,必定有一两个很美丽很经典的镜头,让你感动,让你难以忘怀。温瑞安的小说,就是能造成这种画面“定格”的效果。看过金庸的作品,别的可以忘记,但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其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是绝对忘不了的;而看过温瑞安的小说,别的都可以没印象,那一幕幕经典的“镜头”,却能让你或陶醉,或震栗,多年以后想起,还能为之感动。

  喜欢诗歌吗?那短短的几行文字,为什么能让你如此沉醉?
  还记得,萧秋水和萧易人,在擂台上默默相对中无言的沉痛吗?
  还记得,磅礴大雨中,捕神终于被逼落地,背对群敌时无声的杀气吗?
  还记得,方谢谢负剑问天的落寞背影吗?
  还记得,刘独峰恶战九幽神君的刀光剑影吗?
  还记得王小石与温柔在漫天落花中含笑相对吗?
  还记得萧秋水慕然回首,重见唐方时,那一帮死党们躲得远远的,“小声说大声笑”吗?
  还记得大梦方觉醒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吗?
  还记得铁手独立悬天索桥,抱拳施礼的潇洒吗?
  还记得“狂月满天,狂花满树,狂叶满地”吗?
  ……
  武侠风流,唯有瑞安。
  如果说,将武侠小说诗化,是温瑞安的一大贡献的话,那么他的另一项成就,就是让武侠小说在文学形式上多样化。对比金庸,金庸是以小说家的眼光写历史,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写小说,他的春秋笔法在长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篇幅越长,越能体现他的大手笔大气魄,在短篇中,他的长处反而不能完全发挥,所以金庸的小说,越好看的越长,越长的也越好看;而温瑞安的诗人本性,却能让他长短不拘,自由发挥。他的武侠短篇、武侠诗歌、武侠小小说都极具可读性。在他的巅峰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短小精悍的武侠作品,首次以诗歌、散文的形式写武侠,这实在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虽然他的“另类武侠”无法形成主流,其影响还不足以为武侠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但谁能保证这不是“武侠”今后发展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呢?或许若干年后,武侠不能再笼统地称为“武侠小说”,而应该叫“武侠文学”了呢!瑞安此举,对后人实在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启迪。他的“另类武侠”形式多变,风格不一。做为一种尝试,难免莨莠不齐,但其中却时有精品,让人惊喜不已。我还记得他有一个超短篇武侠《白晚亭》,通篇都是心理描写,没有任何对话和动作,却能把一场腥风血雨,勾心斗角,描写得绘声绘色,实在是极有创意的精品。还有一篇中短的《侠少》,写的是一个软弱好人的种种不幸和悲惨下场,很有“善善而不能近之,恶恶而不能远之,祸莫大焉”的道理,似乎不能以普通的“武侠小说”等闲视之。其他作品如武侠诗,更是他的拿手好戏,真正的武侠迷不可不读。可以说在温瑞安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求新求变,这与金庸不断突破自我一样,其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哦,当然,古龙也是这样的,:))

  但是,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温瑞安就在他求新求变的突破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走入死胡同里去了!

  在围棋界中,有一种现象。许多一流高手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很难再有提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在高手们谋求突破的时期,他们的水平往往有波动,有徘徊。这种过程对围棋高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有趣的是,往往就在某一场比赛中,一流高手们突然有了质的飞跃,到达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悟道”,是厚积薄发,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王国维说的求学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慕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以围棋界有一种说法,一流和超一流之间,仅仅隔着一层纸,可是许多高手却终生无法捅破这层纸。而温瑞安,就是四处徘徊游荡,至今还找不到这张纸在何处。他离超一流的境界却是越来越远了。

  早在他全盛时期,他的作品就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早年因文字坐牢,这始终让他耿耿于怀。在作品中,一有机会,他就会通过书中人物的嘴巴大肆抨击统治阶层。每每此时,他笔下的人物就会不顾场合不顾环境,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旁征博引,长篇累牍地替作者发牢骚。这实在有点让人反感。他喜欢出人意料,热衷于让他书中的人物玩“叛变”,做双面间谍。常常是在短短的几页中,书中的角色就能从正到反,从反到正,反复叛变七八次之多。这种伎俩偶尔为之,的确能给人新鲜感;反复使用,就让读者无所适从,莫名其妙了。更不可取的是,他对自己“新、怪”的风格颇为自负,对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字技巧盲目自信,喜欢玩文字游戏、标点符号游戏。在他中期的作品中,就隐隐有这种不好的倾向。有时候某些词句一味求怪,颇让人费解。当时我还认为这是他在寻求突破过程中难免出现的一些出轨现象,对他的这些“变质”抱着容忍和宽厚的态度来欣赏。没想到他却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到后来完全陷入文字游戏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从《少年四大名捕》,即《四大名捕斗将军》系列开始,这种趋势就越来越严重。一本比一本怪异,一本比一本荒唐,简直是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请看这么一段话:
  “他要出剑!
  他,要,出,剑!
  他——要——出——剑。
  他……要……出……剑……”
  这是《少年冷血》中,冷血中毒之后想要拔剑杀敌的一段描写。小说的后记中,还有评论家就这段文字大发感慨,说从中可以领略到温瑞安运用文字之妙,描写心理的细腻,云云。可是,这些符号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恕我愚昧,我实在没办法从中看出什么特别的趣味来。只能理解为,这是温瑞安在骗稿费。

  到了他的《纵横》出版,我当时从学校的书店租来看了看,刚翻了几页就大皱眉头—满纸胡言乱语,让人找不着北。看完后的第一印象是:“这绝对不是温瑞安写的,一定是冒名顶替的仿造品。”可惜求证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记得当时我曾对一个同样喜欢温瑞安的朋友感叹:“温瑞安死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看温瑞安的小说,对他的新作品也不太在意了。印象中,似乎他从此也没有再出新的武侠书。不知道各位武侠迷朋友能不能给我推荐几本他比较好的新书,给我一个惊喜?

  温瑞安以他自己赖以成名的独特文笔为丝,做了一个茧,把自己封在里头了。不知道他能不能破茧而出,脱胎换骨?若能如此,则是我辈幸事。只是许久不见他出来,不知会不会闷死在里头?我很为他担心。

  温瑞安是一个游吟诗人,曾经唱着优美的歌谣从我面前走过。可惜我现在已经看不到他的背影,听说是迷路了。王安石曾为一个少年天才的陨落而感慨,写下流传至今的《伤仲永》。希望温瑞安不要给我这个机会。

  ※ ※ ※
  前面已说过梁、金、古、温四大家,不谈谈眼下正走红的黄易,未免不够公道。就以此篇作为《指点江湖》的终结,落个有始有终。
  照我的习惯,是先捧后摔——且先说黄易的长处。
  据说,黄易和香港科幻(或者应该说是“神幻”)作者倪匡、卫斯理是同一个人。不知这一说法是否属实?不过就风格而言,黄易和倪、卫倒是颇为相似。其突出的共同点,在于大胆玄幻的想象。

  纵观黄易的武侠小说,浪漫迥异的想象力洋溢其中。从《寻秦记》到《大唐双龙传》,莫不如是甚至部分作品还带有明显的科幻玄学色彩。如《寻秦记》中的穿越时空、《大剑师》中的离奇武器和巫术、《破碎虚空》和《翻云覆雨》中的轮回和得道升天。这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神秘色彩,让读者很有新鲜感。本来,武侠小说虽然写的都是子虚乌有之事,却总还力求在某种程度上写得真实可信,还不敢太离谱,闹“关公战秦琼”的笑话。黄易却反其道而行,将自己大胆的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有能耐让你兴致勃勃地看他如何“关公战秦琼”。

  梁羽生以现代风格写武侠,使武侠脱离了飞剑仙的俗套;金庸融“情”于武侠,使武侠多了人情味;古龙吸收了侦探小说的技巧,武侠从此多了悬念与心理;温瑞安又以诗和浪漫赋予武侠新的意义;而黄易,他的离奇想象和荒诞写法,又似乎为武侠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黄易的想象虽然离奇,却能自圆其说,不流于荒唐。我在看《寻秦记》的时候,一开始,看到项少龙被时光机送回古代,立志寻找秦始皇。我一面惊讶于黄易的大胆,一面也有点幸灾乐祸——“你敢这样开头,我且看你如何收场!可不要让项少龙杀了赢政,叫我笑掉大牙!”。再看下去,越写越奇,史上著名人物纷纷出场。吕不韦、田单、龙阳君、李牧、王翦,虽然和正史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却也煞有介事。待看到赢政身亡,小盘掉包,已经颇有些趣味了——“这黄易瞎蒙的功夫还不赖!”。到后头,项少龙文幍武略,将先秦名将的功劳几乎集于一身。这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少龙是现代人,黄易把他写得这么出风头,莫非要篡改历史吗?”没想到最后图穷匕现,黄易抛出了“焚书坑儒”这一招,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难题,实在让我又惊又喜,为之击节叫好!这个包袱抖得利索!

  (或曰:黄易的小说不忠于历史,有误导读者之嫌。我对这种挑剔嗤之以鼻——要忠于历史,你何必来看武侠小说!如果有哪个读者在武侠小说中看历史,那他本身已经无可救药,正导误导也没多大分别了。)除了大胆的想象力和编故事的本领,黄易在武打的描写上也很有新意。武侠武侠,不外乎写“武”写“侠”。在写“侠”,亦即刻画人物方面,黄易并不突出……这点稍后再谈。至于写“武”,黄易的风格近似金梁的写实派,却又另有其神秘色彩。比如《破碎虚空》里面的武道合一,《大唐双龙传》中的“井中月”、“井中八法”、“弈剑术”、“不动明王咒”,都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有别于其他的武侠作者。(说到“武”字,梁金古温黄各有各的写法,单是这一个“武”,就足以写一整篇评论,限于篇幅,在此不谈其他)

  好了,该捧的都捧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得摔他几下。
  首先,黄易继承他在科幻小说中一贯的风格,只写欲,不写情。某些场面的描写近于色情,甚至在无关紧要处加杂大量“激情”镜头。当然,武侠小说不是道德经,并未严禁出现“儿童不宜”的镜头。但若是有意为之,甚至在细枝末节处大肆渲染,企图以此取悦读者,就未免流于末技了。在黄易的书中,几乎没有什么一见钟情,有的只是“见色起淫”。小说中稍微重要一点的角色,男性必高大英俊,女性必性感迷人。男主角更是周旋于数位美女之间,左拥右抱,百般挑逗,既风流又下流。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爱的表示,也都是“上了再说”。这种现象,在最新的《大唐双龙传》中似乎稍有改善,但也并不彻底。就拿《大唐》中最纯洁的徐子凌和师暄妃之间的“精神恋爱”来说,看上去似乎很浪漫很高尚,一个仿佛柳下惠,一个宛如圣处女。其实,他们二人不过是在互相挑逗引诱,欲拒还迎,半推半就,玩弄一种别开生面的性游戏罢了。一言以蔽之,两人在玩“意淫”而已!岂有少女似爱非爱,而以自身贞操为诱饵,诱惑情郎陪他修炼?又岂有男子若醉若醒,一面为一个近似尼姑的师暄妃神魂颠倒,一面又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另一个大美女石青璇?如果说这就是情爱的话,倒不如说是情欲更为恰当。

  其次,黄易刻画人物的功夫只能算中等,力度尚嫌不够。书中人物性格略嫌单调,雷同现象不少。如前所述,男性高手不分好坏,必定高大英俊,风流倜傥,伶牙俐齿;女性角色无论正邪,都是美貌尤物,大胆主动,善于调情。角色的重要程度和美貌成正比。这让我在看他的小说时形成一种惯例:一个新人物出场,只要看他(她)的外表,就大至可以知道这个人武功高低,正邪善恶,以及在书中角色的份量。这样简单明了,倒也替读者省事。再如,就主角而言,寇仲几乎就是项少龙的翻版,徐子陵又颇有浪翻云的影子。其他人物雷同现象,近似于此。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也都有走样。

  另外,在情节安排上,黄易虽然想象大胆,编造故事也称得上巧妙,但在一些地方,难免现出他捉襟见肘的窘态,显得有点才情不足。就拿最负盛名的《寻秦记》来说,每当黄易无以为继,情节发展不下去时,他就祭出最后的法宝——让项少龙飞檐走壁,偷听敌人的计谋。好笑的是,每次项少龙一趴到敌人的屋顶上,对方就召集首脑,准时开会,高谈阔论,将全部阴谋和盘托出,送给暗处的项少龙听,还惟恐他听不明白,将己方计划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关键处全说得明明白白。好象项少龙是他们的幕后老板,一定要等到项少龙到场,他们才敢开重要会议!于是乎,项先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路福星高照。朋友们若不相信,可以把《寻秦记》翻出来数一数,项少龙有多少次躲在屋顶上,床底下,窗台外,衣柜中,马车顶,偷听到多少对他不利的秘密——也真难为他近两米的大个子,居然玩藏猫猫玩得如此出色!最好笑的一次是,项少龙某天晚上闲来无事,就想练练轻功,练得起劲,不知不觉就到了他对头的老巢,于是趴下偷听,于是就听到惊人的秘密,于是项少龙就赶紧回家部署,于是第二天就打了个大胜仗。我看这段的时候,边看边笑——若有如此好运气,倒不如叫项少龙一出门就撞上那个对头喝醉酒,躺在地上说梦话,也省了项兄一番奔波之苦。这种又多又滥的“luckyball",只能说明作者的黔驴技穷。除此之外,黄易在情节构思上还有不少牵强的地方。就是“焚书坑儒”,也有人说他写得勉强,不合人物性格和环境。

  值得庆幸的是,黄易目前还在不断地推出新作品。他的小说也正日见成熟,就算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尽可以期待日后改进。不然,除了黄易,你还能看些什么新武侠呢?他能在武侠这条路上走多远,谁能预料呢?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也只好慢慢去喜欢黄易了……

[此帖子已被 jlw 在 2005-1-1 13:23:14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7:46 , Processed in 0.02819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