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4827|回复: 13

谈谈金克木先生所谈的金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庸小说,拥有经国先生与邓伯这样的读者,金庸真该自豪三分。而金克木、余英时、许倬云诸先生居然也是热心读者,金庸才应该十二分的骄傲。

    政治人物的文学鉴赏品位其实有限,不足为凭。

   ‘真的英明,第一就得有自知之明。’(《鹿鼎记》杜撰康熙语)这一点,邓伯庶几近之,他曾相当直白地言说自己“读书很少”。

     一个‘读书很少’的人,居然读过你的书,那是相当的偶然,未见得如何荣耀。

     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讲的是前辈夏曾佑、陈寅恪的故事,隐隐然说出的,却是自己的心事。

    ‘书读完了’的一代文宗,读过金庸的作品,并且津津乐道,这才‘荣于华衮’。

     “东方不败,独孤求败,这二位是金庸小说中虚写的人物。我看时禁不住心中连连叫好。……(金庸)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金庸所著大小十四品中已有一半以上含见道之意。……”(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

      这篇短文中,金克木先生先后谈到了《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天龙八部》《侠客行》《飞狐外传》人物,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怎么感觉金克木先生读金庸小说,比我熟?



                     二





    金庸国学,深浅几何?

    那要看以何种坐标来衡量。金庸的学问,较诸章太炎、陈寅恪、钱基博、钱钟书、余英时诸大师,真正浅薄得很。

    但在‘国学’二字响彻云霄而‘国学’水准沦落到历史最低点的中国大陆,有资格菲薄金庸的人,没有几个。

    以上,是我2007年旧文《金庸国学,深浅几何?》中的妄言。

    而金克木先生,无论如何,都算是这‘几个’中的一个。





                        三



       甲乙何许人也?

    居然粉墨登场。

    金克木先生写文,好用‘(甲、乙)对话体’。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一文,‘甲’‘乙’二兄没见出场,然而,仍是‘与(金庸)小说对话’,并且有对金庸本人‘喊话’: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等了。……”

    瞧不上金庸的‘史学佛学见解’,以金克木先生的学养、辈份,够资格。

    金克木先生却不具备南京大学董健院长的高度,对董健眼中‘连当副教授都不够格’的金庸的学问,估计并不低。‘超一流’、‘首席’‘国际大奖’这样的标准,金庸达不到。大陆学人中,达标的,又有几人?



                  四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是金克木先生1995年的作品。

     金庸读过未?

     应该可能大约没读过。

     不过,对于金克木先生的质询,金庸倒是曾有答复。

     在三年以前。

     1992年,金庸在牛津大学作了半年访问学者,回到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本来打算静下心来作学术研究,然而我个性不合,学术的基础也不好,现在努力,已做不成世界一流的学者了”



                   五



     时空倒错,‘二金’对话:

     1995年,金克木问: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

     1992年,金庸答:本来打算静下心来作学术研究,然而我个性不合,学术的基础也不好,现在努力,已做不成世界一流的学者了。

      



                     六



      “甲乙何许人也?

      居然粉墨登场。

      各有自家言论,

      原来一样心肠。”(金克木《末班车·对话》)





                     七





     谈到金庸治学,还有一事,虽与金克木先生无涉,不妨在此一并谈谈。

     2005年,有记者问:“您说自己晚年的心愿是做一名学者,但是你在年轻的时候第一选择是从政做外交官,后来您做了一名记者,办了一份报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来说,学者的作用并不见得比记者、政治家起的作用大。”
   金庸‘悍然’答复道:

   “因为记者、政治家、作家没有真正的快乐啊,我现在的想法觉得自己学问太差,如果照我自己意思,最好小说也不写,从大学开始就专门研究历史,研究外国文学,那么到现在大概跟其他大学教授的学问差不多了。……我花那么多时间写小说娱乐别人,自己却没什么好处的,办报纸给人家看,自己没什么好处的,而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

    有网友对此痛加批驳。尤其“写小说娱乐别人,自己却没什么好处”一语,更被视为不可思议。

    金庸凭藉他的小说,获得财富、名声,种种莫大‘好处’。远的不说,前几年李泽厚与陈明‘浮生论学’,便曾谈及“金庸一次在三联就拿了一千五百万”,言下大有眼热之意。这‘一千五百万’,难道不是白花花、硬通通的‘好处’?

   ‘自己却没什么好处’,金庸这不‘睁眼说瞎话’吗?

    或许,金庸所指‘好处’,与网友理解的‘好处’,不是‘都一处’。

    古人所谓‘为己之学’,追求在学问品德上的继长增高,而与虚名、财货无涉。

    金庸说的“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这份‘快乐’,略似宋儒周敦颐所心许的‘孔颜乐处’。‘饭疏食饮水,曲躬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问题在于:以金庸的个性,能做到这些吗?

     板凳要坐十年冷啊!金庸哪里是肯于皓首穷经之人?

     人心苦不知足。做不到的事,未免心有余憾,想想也倒罢了。说出来,就很没意思了。

     无论怎样的天才,皆不宜希图得到整个世界。



                                                                                      2009、4、18







参见拙文《金庸国学,深浅几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b23301000874.html





         【附录】  金克木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
                
  
  东方不败,独孤求败,这二位是金庸小说中虚写的人物。我看时禁不住心中连连叫好。好在哪里?说得出来吗?作者在书中把话都说完了;我还说什么?“不说白不说,白说也要说。”这也是名言。那就说几句吧。
  东方之所以不败乃是不用刀剑而用一根绣花针,又来去如鬼影,不仅超音速,只怕还想超光速吧?无论怎样锋利的刀剑也难迎斩细小的绣花针。细如毫芒看不见,快如旋风抓不住,说变就变,忽在当前,忽在背后,针一刺上就致命,谁能躲得开?他当然不败了。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过时了。大不如小,粗不如细,多么壮实的健美身体也抗不了艾滋病毒。
  独孤是孤独一人没有对手,求败而不可得。什么原故?那是因为他破而不立,不停地破,破十八般兵器,还能破不可见的“气”的内功。破字当头,不立任何东西,那就只有我破你,你破我不着了。你破我什么?我什么也没有,只有破,我“后发制人”,专挑你的毛病。这“后”不是时间先后,是先找毛病后发武器。你不能没有毛病,我就专制你的毛病。你不能没有空隙,我就钻空子扎进去。你的武当剑如太极圈,不停画圈子,大圈套小圈,圈圈不息,连成一气,没有空子了吧?我一看准,就后发刺你的圈子中心。圆心一点上不能再画圈,你还逃到哪里去?什么圆圈没有圆心?有心就可破。
  东方独孤不败求败,妙在不言中。东方不出面,独孤不在世,两人不相遇,都没有可破之处。但是东方是教主,并非孤独一人,那就不能不死。他只好一出面就死,死在他的同性恋者身上,死于情。到底是情之一字未能勘破。赤练仙子李莫愁不是唱 “问世间情是何物”死于绝情谷吗?独孤一人,无情无剑,所以独存千古,求败不得。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 ”,那就超人一等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 ”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容行》中的石“杂种”“郎君”,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 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种以佛观史的见解未必 “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们佛理尚逊一筹。
  三闾大夫屈原有大志,自以为有冶国才,留下的不过是长诗《离骚》。孔夫子能治国平天下,也不过留下一部《春秋》。自负甚高者难平“我慢”之气,毕竟是 “贪、嗔、痴”三毒未净,烦恼难除。以毒为药,以药解毒,药王无嗔乃能解脱。他的关门女弟子程灵素能毒自己以救人,超乎生死,在至情中超越了情,为女中魁首。金庸所著大小十四品中已有一半以上含见道之意。独孤实不孤独,还何必求败?迂夫子虚竹上人投下那一枚棋子,一心救人,“难得糊涂”,遂掌“逍遥”,“得大自在” ,又何必再“具五神通”?
   求败不败,实在难得,不能诈败。
   不败求败,寂寞难堪,不是虚伪。
   小说仍然是小说。不是现实,也不是理想。
  
  
发表于 2009-6-1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1、经国和邓伯是金庸小说的读者。——这其实不能当真。他们接见金庸时随便说一句是金庸小说的读者,这是夸赞,是应酬时的客套和技巧。经国、邓伯这么忙,未必会去看金庸小说。
2、金庸很擅于在小说中表现他所谓的国学功底,而且不着痕迹。是否真有想象的那么深厚,俩说。
刘国重老师,偶多言了。——可以看一看易中天评金庸。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读金,相当熟。在他最后几年,每天也读几页的,这是毛毛透漏的。

金庸的旧学,恐怕真的不够。然而今日谁够?易中天乎?那更是笑话了
发表于 2009-6-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贪、嗔、痴 三毒,为何这“贪”字放在第一位?
    本人不懂佛学,却认为,人一旦“贪”字上头,就蒙蔽了心智,借用鲁迅先生的几个字,那人便成为“狂人”了。
发表于 2009-6-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国重 于 2009-6-18 10:50 发表
邓读金,相当熟。在他最后几年,每天也读几页的,这是毛毛透漏的。

金庸的旧学,恐怕真的不够。然而今日谁够?易中天乎?那更是笑话了

1、偶查了,邓小平应该算是金庸小说的读者。
2、偶不是说易中天国学功底好。——偶是说,易中天评金庸小说比较客观。既不拔高,也不贬低。
发表于 2009-6-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读金克木先生这段话时,便想借来质疑刘兄那篇文章,哈哈。

其实真正做学问有很多种,金庸以八旬高龄,去剑桥读博士,似乎并不明智。单纯做学问来说,八旬老翁无所求,本不必去求那个学位,倒不如自己闭门研究自娱。另外就唐史研究而言,西方汉学的中心从前在法国,二战后移至美国,英国并非一流,至少不如美国日本大陆台湾和香港。因此,招人闲话也是正常的。金庸任浙大文学院长一职,单纯就学术规范而言,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学术界自有他的规范和话语生产机制,尤其在学位标准越发严苛的当下,选择既无文凭又无学术著作的金庸担任院长和博导,只能让人怀疑浙大别有企图。另外,我不赞成刘国重先生所说“有资格菲薄金庸的人,没有几个”。既然做了院长,做了博导,就肯定要按照已经形成的规范来办,学界固然大师欠奉,但是参与了这个领域并且在资质上获得认可的学者,都有资格质疑甚至菲薄金庸。

余英时和陈世骧两位先生的眼光见识固然有目共睹,但是他们所称赞的是小说作家金庸,而非学者查良镛。因此他们的评价作为材料使用是需要慎重的。

[ 本帖最后由 碧海潮生 于 2009-6-18 13:01 编辑 ]
发表于 2009-6-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附一段往复云中君的帖子

这是往复论坛上云中君的帖子,云中君是哈佛教授(现在好像在堪萨斯大学任教),是余英时先生和杜希德(大陆作崔瑞德)的弟子。


云中君:论金庸赴剑桥读博士
今天中午到附近一家中餐馆吃饭,看到放在那里让人随意取阅的地方中文期刊。翻开一看,里面几乎全是八卦新闻,不过也有几条严肃的。比如有一则的大标题就是“金庸赴剑桥读博”。我开始以为是写错了,应是金庸赴剑桥赌博。后来发现完全没错。 这则报道说今年剑桥大学决定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文中说在香港已有两位获得剑桥的荣誉法学博士,一位是李嘉诚,另一位是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而据说李国宝屡屡向剑桥推荐金庸。去年剑桥校长理查德女士读了英译的金庸《鹿鼎记》,赞赏不已,所以正式提出推荐。并得到前任港督等的支持。最后顺利通过。

金庸获得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国人当然应该为之感到骄傲。这其中可以读出的意义大概也很多。不过《鹿鼎记》有这么大的魅力到是我所没想到的。此书我翻过一下,当初只觉得是很粗糙的作品,虽然其中讲到韦小宝在沙俄的历险没有中西交通的”知识“大概是写不出来的。当然我对文学作品的评鉴能力一向很差,所以不足为据。但据我小人之心的推测,我很怀疑剑桥授予金庸学位真是因为代表正统西方学术界对中国通俗武侠小说大师的成就已经认可了。事实上如果我对剑桥的荣誉文学博士的授于过程的了解大体不差的话,那么像金庸这种作家获得剑桥文学博士是极罕见或甚至绝无仅有的。凡是罕见的例子总会让我多起一些疑心。所疑的不是金庸作品的价值,而是为何这样的类型只发生在一个华文作家的例子上。我一向对英国的学术传统有极高的尊敬。但好多年来,我也发现英国一流的学术机构,非常在意经济上的外援,而对他们支持最多的外援中,就有香港的富豪。剑桥和牛津对此都是非常了解的。其实当今英国的教育体制使他们很难从本国内部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资金来发展他们的学术,所以不得不面向世界,而他们的世界,大多是前殖民地。有意思的是前殖民地依然是前殖民国最可依赖的资金来源。所以我猜想如果没有香港富豪的屡屡推荐,此事可能决不会发生吧。

但是最让我惊讶的是金庸获得荣誉博士后的举动,先看如下的报导:

“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以完成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已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并由David McMullen等剑桥著名教授担任金庸的博士生导师。今天,金庸先生告诉本报记者,这次入剑桥攻读,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金庸说,他所敬重的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均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识渊博,但均无硕士,博士学位。金庸表示,他特别崇尚陈寅恪的一句名言:’不求学位,只求学问‘,他将追随前辈,明志求学,广学博闻,以增见识。金庸告诉记者,他在剑桥的注册时间为今年6月,他将于6月初按时到校。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修读世界史、中国唐代史、考古学、历史学等硕士、博士课程。?”

金庸的话说得很洒脱,仿佛再一次证明他境界的与众不同。这番表白也的确好像获得了中文媒体的充分配合。我查了一下网上的各种有关报导,发现都以这个年已八十的大师为学问而学问的例子来慨叹当今中国对文凭的盲目追求。所以金庸又一次成了特立独群的人了。谁能对纯粹追求知识提出质疑呢?谁能对他的不顾身份的真诚追求不肃然起敬呢?麦大维我也熟识,学问扎实细腻,为人和蔼,担任金庸的隋唐史导师当然无可非议。但有决心在八十高龄时赴剑桥攻读中国史自然说明金庸心里对学问是有标准的,而且对在哪里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学问也是有标准的,那么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他为何不在接受浙大邀请担任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博导前先赴剑桥游学呢?当然你可以说他经过了浙大的风波,对学问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但我总觉得他所佩服的王国维也好,陈寅恪钱穆也好,都决不会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去剑桥念中国史。因为这样做岂非对浙大的再一次嘲弄乎?知识顾然重要,但我的看法是上了年纪的人增加判断力远比增加知识重要。金庸此举似乎印证了我读他小说的一个初浅的看法,那就是他虽然喜欢谈历史,也对人的七情六欲有细微的了解,但他对历史确乏大的判断,与众不同的判断。他的历史框架始终被通俗史观所笼罩。如果没有剑桥的荣誉博士这一层光环,金庸会决定去念一般的硕博课程吗?至少我是很怀疑的。

我想将来写新儒林外史,金庸和浙江大学应可单独列一章。但在这些章节中,最大的赢家当然是剑桥大学和大英帝国,再一次赢得了面向世界的美誉,也再一次证实了其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也使我们觉得去殖民的好处。其次的赢家是香港的富豪,证明他们对两个世界的特点的深刻了解,金庸本人大概不能算赢也不能算输,因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别人的批评是摆不上台面的。而且金庸自己完全有资格活在他自己创造的武侠世界里。名利不足惜,胜负也不在一朝一夕,武林中的伟人都有从人间消失去潜心练功的经历,所以说不定十年以后,金庸练就一身真本事,可以回来重整中国史,特别是隋唐史的天下。而真正的输家是浙江大学,尤其是在浙江大学跟金庸念博士的学生们。他们才真可怜。前几天我听朋友说当年金庸招博士,要求特别高,要通外语数种,可见招去的研究生素质自然不差。而且他们一定是读了金庸小说,仰慕金庸才去跟金庸念的。所以我很为那些研究生可惜。事已如此,当然无法挽回。从中可以得到的经验就是研究历史,最好少读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
发表于 2009-6-18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嘎嘎,进来才发现插不上嘴。
怎么也得说两句,这个……那个……学习了!
发表于 2009-6-1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小说偶们喜欢就行,他的作为偶们不谈。

[ 本帖最后由 血刀 于 2009-6-18 19:57 编辑 ]
发表于 2009-8-9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人哪里有几个认真学国学的呢,金庸算是还可以的了
发表于 2009-8-13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祖德大哥没谈论金庸先生
发表于 2009-8-1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克木原文的隐喻之意并不晦涩,楼主应该注意得到。
以金克木《书读完了》的抱负看,此文应属小心谨慎的随笔一类。
顺便说一句,敝人精力不足,没看过金克木太多作品,除了书读完了,仅有一本说八股,还是他和别人合著的。
发表于 2009-8-18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看过金克木的作品。。好像也没听说过。。孤陋寡闻。。
发表于 2009-11-4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真正做学问有很多种,金庸以八旬高龄,去剑桥读博士,似乎并不明智。单纯做学问来说,八旬老翁无所求,本不必去求那个学位,倒不如自己闭门研究自娱
-----------------------------------------------------------------------------------------------------
朝闻道夕死可矣。金庸先生这种精神令每个人敬佩,似乎不能说不明智。
去剑桥读博士也是自娱的方式之一吧,以求知为乐是高尚的娱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8 09:47 , Processed in 0.04219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