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908|回复: 12

2009年8-9月,AMM的桂滇之行,1万2千多字游记一次发完!看了必顶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8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8-9月桂滇之行
                            AMM
前言:
敝人一直琢磨要写出至少是空前的游记来,就算不能超越前人,至少也是独树一帜。“语不惊人死不休”,倒也颇为切合一个职业策划人的专业素质。
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并不是某些群体的长辈,却因为某些事情或者现象,而被社会上的大多数尊以长辈的称呼。此事古今均有,近一点的,比如郭沫若吧,五十多岁即被尊为“郭老”,其人也欣然受之,觉得并无不妥之处。到了21世纪,这类现象越发多了起来,敝人稍稍总结一下,大致有这么几个:
春哥:“信春哥,得永生!”如今早已风靡大江南北,无人不从;
曾哥:曾哥的歌唱艺术,值得湖南卫视及其中青年观众深思;
安叔:就是写这篇游记的敝人!口头及文字暴力的一贯笃行者;
爵爷:因行为暴力曾引起全社会震惊的国有大学本科生;
此外,还有“阿三”,以及国足的某“大帝”云云,因并非长辈尊称,此处就不便多说了。
当然,自己将自己列在这个名单中,并不具有广泛说服力。很多人也会哂笑不已。不过,等列位看完此系列游记,敝人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人将认同敝人的榜单和点评,并认为敝人这一趟没有白去,写成文章也能使读者获益良多。
闲言少叙,转入正文。先简要介绍一下此次出游的大致时间。离京是2009年8月20日,当天坐飞机到广西省府南宁市。8月22、23去了享有国际声誉的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然后在南宁被抓了几天差,完成了一个政府大型活动的前期执行方案。顺便转了一下南宁城里的民俗馆啦,博物馆啦,还有图书大厦、图书批发市场、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且饱食广西美食,从“甘家界柠檬鸭”到“香水鱼”再到“宾州酸粉”,从“竹篱笆”到“甘家界”到“老渝州”、“银芙蓉”、“湾仔王”这些高中低档馆子,几乎吃了个遍。
9月9日去桂林。去了漓江、阳朔、月亮山—世外桃源一线,还有桂林市内的象山、芦笛岩、伏波山、叠彩山等。顺便把桂林市内的步行街转了两遍,从“微笑堂”入口一直走到桂林百货大楼。当然,在去广西之前,我就说了这次出行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考察广西民歌。这个愿望只能说达成了一部分,一方面是因为我在这个专业并不擅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人脉准备。
2009年9月16日从南宁到了昆明,18号游览了石林,晚上坐了9小时多的破火车(这个“破”字,后面会解释到)到了大理,在大理古城和崇圣寺三塔,苍山洱海之间转了一天,9月20日到了丽江,住在政府允许的“官商合办红灯区”七星二街,晚上去丽江古城转到0点回来,下着雨还被四、五个职业皮条客围了几分钟。
9月21日去玉龙雪山脚下的东巴民俗村和黑龙潭。22日回到昆明。25日飞机先飞回北京。之所以说“先”,是因为很可能过了“十一”以后,我还要继续出去。不过,那已经是另一组游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该以什么形式写这一组游记?我觉得,从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应该能够把自己的文字造诣发挥得更加优秀一点。
(一)总体说说“吃”
一定会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先说说对桂滇两省的整体印象呢?因为我对这两个省的印象,从踏上这块土地的第一步到离开它们的最后一步,都只有两个字来概括:落后。
当然,这句话很刺痛某些人的心。但是敝人经过多重验证,依然无法否认这个第一印象。最直观的印象,首先来自于对这两个地方的饮食的体验。
古语有云“三代为官,才知穿衣吃饭”,这句话在散发着浓重的铜臭气之余,却也点出了一个很客观的道理——精美的服饰和饮食,确实需要相当的资金和时间的积累。
和我去过的非常讲究吃饭穿衣的扬州、杭州不同,仅以菜品为例,桂滇两地的菜品以浓重的酸、辣味交融为主要特色,但是加工工艺是非常粗放的。这一点,我想应该不会解释为“马帮文化”特色云云。淮扬菜系的代表扬州菜,对选料要求之精几乎到了BT的程度,这必须是以雄厚的财力和富足的光阴为基础的。但是广西菜里颇负盛名的柠檬鸭,对鸭子的加工并不见有什么选料和工艺上的特别要求。我们直接去的“甘家界”柠檬鸭的总店,据说接待过无数东南亚国家元首的,可是我亲见鸭子的加工,依然粗放得很。
至于淮扬菜系里的江上打渔,船上烹调,停舟上桌即食的这套鲜美的加工手段,在同样拥有丰富淡水鱼资源的广西和云南,我也并没有见到或问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云南洱海,政府下了禁捕令,洱海上不见渔船,所以洱海边到处“洱海鱼”,至少决不能说保持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鲜美程度。
当然,广西菜除了本地的以外,还有来自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开的“客家菜”馆子。我临离开南宁前一天的时候吃了一顿客家菜。因为我曾经去厦门呆过将近一个半月,一看一尝,走的是福建人的客家菜路子。一问老板,确实是福建的客家人。客家菜相应讲究一点选料。这顿饭吃到的猪肉,就是老板特别推荐的山里养的山猪。
上火车去昆明的当晚,南宁的朋友请我去民俗园里吃傣族菜。可能是因为档次的原因,或者是吃惯了粗放的桂系菜,我觉得这里的傣族菜做得还不错。很多菜名听都没有听过,吃到嘴里,也是别有风味。当然,酸、辣还是主旋律,但终归能有所变化。
广西有一种小菜的名字就叫做“酸辣”,包括各种蔬菜,都是用醋和辣椒泡成的。我在桂林的时候,找到一家规模不小的专卖“酸辣”的摊子,集中力量吃了近十种,都是小塑料碗盛装的那种,味道还不错!北方人大概也不会太排斥。不过吃过了以后,牙会被酸倒,那种滋味,我就不再形容了……
到了云南。这里的菜品以“口重”为最直白的特色。以麻、辣、咸为主要口味。敝人相信,很多人,尤其是江浙那边的人,是很难吃得惯的。昆明本属云贵高原,米粮不愁,各种菜品原料也应该独树一帜,但是,口味上的问题,使得云南菜受欢迎的范围长期局限在小众。连敝人这种素来不挑口味的北方人,都觉得其大有可创新之处。
一个地区,真正和谐的状态是,敝人觉得,应该是富人不受群体仇视,穷人至少衣食无忧。目前的桂滇两地,暴发户倒是不少,赌石押中的,倒腾毒品的,出售耕地的,旅游街有房子的,都产生了大量的暴发户,但是,并不能改变两地整体的落后局面。没有群体的富足时间,没有专业的富足技术,在吃穿二事上,便也不能增广发明。
云南本地的菜创新不多,但是在昆明,游客可以吃到很多泰国菜、越南菜等等,还有印度菜。我由昆明的朋友带领,去了翠湖边上盛名远播的“青鸟”馆子,吃了几样不错的泰国菜。口味与滇菜截然不同的。23号去了之后,因为觉得好吃,2自己又悄悄去了,点了昨天没吃过的几样稍微贵些的菜,较为精致地小小**了一顿…...嘿嘿嘿嘿。
昆明城里集中了云南各地的米线,敝人尝了几次,觉得除了辣味的之外,要数各地的“土鸡米线”最为好吃。这种米线除了在碗里有几块鸡肉外,往往还单独将鸡肉凉拌了出售,价格在六元一两左右。鸡肉味道极为鲜美。
昆明本地的方言,管“吃饭”叫做“干饭”;表达“吃饱了”则说“肚子干大了”,北方人一听会觉得很不习惯,觉得未免俚俗下流。一笑置之。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民族服饰
云南之行的民族服饰让我很满意,也许是在广西所获不多的缘故。广西的民族服饰,由于我接触的大多是“黑衣壮”(壮族的一支),如果不带包头布的话,服饰上并没有很明显的特色,而且在南宁市内和郊区,壮族的传统服饰已经很少人在穿了。去巴马的路上经过了几个村镇,有一个还正在开集市,但是敝人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穿着基本上反映不出民族的归属了。
在云南这一圈就不同,我陆续经过白族、彝族、傣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发现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依旧穿着本民族的特色服装在耕作。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妇女,身上的服装并不光鲜,这绝对不是当民俗工作来展示的。在玉龙雪山脚下的一个景点“黑龙潭”,我还在景区内见到了两位手持长杆的老年妇女,在公园的树下,用长杆将树干上的草药挑下,放在背篓里带走,而他们身上的民族服饰,显然没有丝毫展示的意味。
从大理的“风花雪月”(服饰系统)到丽江的“披星戴月”(服饰系统),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更为讲究色彩的搭配和人体美感的突出。这一点既让我高兴,又让我担忧,不知道若干年后来到这里,还能够见到同样花式的民族服装不了!?
丽江小镇的特产之一便是这里出品的(手工编织)带有民族图案的披肩,之所以将“手工编织”打上括号,是因为这里出售的绝大多数10元一条的披肩,全是机器出品。看到价格,读者对这类产品的工艺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就不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敝人在丽江古镇逛游到凌晨0点,终于在一家小店里买到了店主小MM自称自家出产且完全纯手工的男式纳西族马甲。敝人当时眯着困眼仔细打量马甲,见花纹颇有粗糙之处,要是机器编制,倒也不会如此,于是相信店主MM所言,花费百元拿下。一路穿回昆明,并准备继续在北京发挥其民族和谐之功效。
各个民族的盛装,都很漂亮。我看了一些舞台表演的影像资料。包括历年的广西民歌节开幕式晚会,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丽江那边推荐的《丽水金沙》,还有2005年获奖无数的根据壮族史诗故事改编的《妈勒访天边》等等。里面的民族服装除了质料上的改动,基本上没有偏离传统的路线,部分偏离得比较厉害的,很多时候是为了配合剧情发展,可以理解,也看得出来。质料的改动,主要是为了配合舞台上的灯光效果。当然,我也注意到,这些民族服装在博物馆或者网络资料上的款式图案,似乎几百年里并没有什么变化。敝人由此也在想,这是正确地传承了呢?还是丧失了演变的活力了呢?
一切总有个例外,彝族老年妇女头上,一般都在帽子(确切地说是类似包头巾)外面再戴一顶毛线质地的有短沿的帽子,色彩以深蓝色为主(我见过深蓝和灰蓝的,还有灰色的,后两者不知是不是脏成那样的?!)。据说这个习惯是近几十年才有,不过你在舞台上绝对看不到任何一个服装师表现这个细节,一是因为效果不好看,再者,这种帽子的款式即使在现在也并不过时,表达史诗故事,似乎并不必要。
关于鞋子,倒是可以多说两句。在注意到衣服的变动不大时,我发现,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似乎对鞋子的要求并不那么严谨。很多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少数民族,穿着和城里人一样的运动鞋和皮鞋。款式也并不落后,不过倒是没有怎么看见穿高跟鞋的MM。
在著名的银器产地“石寨子”小村,看到少数民族做生意的若干位中年妇女,接过顾客的钱,要么直接一揣,要么掏出皮质的钱包,皮质钱包跟城里卖十元一个的几乎一样。不过,敝人盯着她钱包的动作让她颇为紧张,所以最终没有看清钱包上的花纹式样。
昆明城里早晚都可以见到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中老年人。与我们在景区见到的没有什么分别。看来这些服装,也没有经过什么改造。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风景
风景并不与落后与否直接挂钩。也许官府口中的穷山恶水,反而是旅行家眼中的独到景致。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西和云南的乡村还能有意识地保存得比较上道。举个例子来说,读者之中有去过北京郊区的吧?敝人最受不了的就是一大片山清水秀的地方,突兀地满山盖着一式的灰色小平房院子,旁边数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广告牌,大书特书“XX农家乐”。真是焚琴煮鹤也不过如此啊!!!
树立了反面典型,后来者自然就小心规避。我在广西南宁去巴马县的四个小时多车程里,经过无数村落,没有一家竖着“农家乐”的牌子的,但是据政府官员介绍,这一路上,没有一个村子不在大搞特搞农家乐的。这话让我很欣慰,因为从车窗望出去,山是山,水是水,虽然壮族传统的小楼已经很少,但总归尚可以周围环境相融合,也不失为一道景致。
桂林的山水当然是很好的,因为知道的人太多,敝人也不多说了。大理、丽江一线的风景也很不错。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白族的兄弟们。白族兄弟们的终极生活目标就是盖个好房子,所以白族的传统房子都在墙面上大片留白,配合灰色的墙线,和适量的图案、文字的点缀,使人的视觉很舒服。因为不能深入白族村落,我照相的时候也担心镜头里都是敝人不知道的面子工程,但是,在一个白族小镇上厕所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连续十几座的白族房子,墙面上都打了红圈,里面写着大大的“拆”字,格式布局外装饰,都与路上见过的其他房子一样,这才使我真正相信,白族人民在这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追求。
崇圣寺三塔,单独看无甚动人之处,要配上后面的山和缭绕的云,你会感觉到那句话真是妙到家了: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全。特别地,在敝人看来,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艺术与我中华上国的传统道教相融合,使得佛塔这种建筑到了我中华上国,立刻挺拔舒展,舒心养眼之处,绝非天竺那一堆堆的密密层层的佛塔可比。三塔中唐代修建的千余年的主塔与西安大雁塔同出一人(据信史,确实如此),普度之心固然一般无二,中原文化从此浸润南诏三百余年,再加上大理国皇族段家先后九位皇帝落发于此,足令此处佛教与西藏不同。
大理是很有来头的文化名城,丽江则是在1996年后才因**闻名而兴起的旅游城市。很多游客出门之前不做文化功课,觉得丽江名气比大理还高。敝人只能说:人傻、钱多、速来!
丽江古镇倒是有一些几百年的老房子,可惜的是,大部分老房子都被重新装修,变成了酒吧和小铺子,卖的东西往往雷同。到了晚上,酒吧开张,一条街上随时听到扯着脖子的泡吧人在唱肤浅无聊的流行歌,不仅毫无品味,连带打消了无数消费欲望。大煞风景之事,此处倒是独具。
束河古镇是仿照丽江古镇修的,全是小摊铺,卖着雷同的纪念品和衣物、小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一进门有个全部由老者组成的纳西族乐团,倒是值得一看。敝人进门的时候恰逢演奏开始,听完整曲才走,感觉不错。
东巴古镇有若干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院落,值得一看。不过居民们表演欲望较强,挣钱的心情也比较急迫,游客们可以买点小东西吃,或者带个写满东巴文字的平安符走。对于敝人而言,他们日常生活的灶具、餐具、炊具、猎具,倒是我的至爱之物!我注意到,灶具和炊具下的灰都是新的,显然还是天天使用,不用的时候就当展品了。我看见两个妇女正在磨磨,而相隔不远的另一家里,几乎是同样的石磨,就放在屋子里供游客观看拍照,没有人用。
去东巴古镇的时候正在下雨,临走的时候路过一个类似表演舞台的地方,一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对唱山歌。一人唱一句(或者两句?),必然是高音起句,长音和着,他们的语言是本民族的,并非汉语,台下的游客拍照之后听了几句便多数离去了。
或许是敝人见识有限,象广西,云南这么多姿多彩的云彩着实令我惊叹。云彩好像是贴着地平线起来的,从天上垂下,中间被各个方向的风吹袭侵割,同一块云彩能形成各种线块和漫卷的图案。敝人不禁深深痛恨相机功能不强,早知如此,一定买个带广角的单反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广西民歌
去广西之前,敝人就已经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北京,无论是陕北民歌、江南民歌、内蒙民歌,每年都能见到几盘新CD,知道几个出道的新歌手。唯独享有盛名的广西民歌,一直似乎就只有《刘三姐》一种。
而且,自从张艺谋搞出了一个《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之后,北京卖得最贵,包装最为精美的,就是《印象刘三姐》了。最贵的卖到178元。
我也觉得奇怪,按理说,哪里的民歌都没有出现过“刘三姐”这样的代表人物,几乎她就是广西民歌的品牌了。但是偌长的时间以来,广西人民却不能够在这么强悍的品牌下获得应有的收益,委实有些说不过去,对吧?!
到了南宁和桂林,我流连于各个音像店,无论大小,无论公私,也不论是卖正版还是盗版的,结果我惊奇地发现,在广西,广西民歌也是非常匮乏。我在广西搞文艺的朋友送了我一套从1999年到2008年完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的DVD,看了之后觉得广西民歌的比重非常小。从网上可以知道,批评的声音在2005年爆发,无数人攻击那一年的晚会开始走进了“一帮港台明星用着流行腔唱民歌”的路子。一些专家为此痛心疾首+痛不欲生。
不过,经过广西艺术学院的关系,我了解到另外一些事实。而正是这些事实,敝人认为,广西民歌自己的缺陷,才是最终导致广西民歌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源。
首先是曲调少。大家应该都记得电影《刘三姐》里的民歌曲调。公允地说,这个曲调应该算是基本满足听觉欣赏要求的。我看了一些影像资料,真正的山歌,比如壮族的“僚歌”,曲调是非常单一的。而且也缺乏听觉上的愉悦感。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说“……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这俩字读作zhāo  zhā)难为听”,并不是存心攻击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在壮族每年“三月三”享有盛名的对歌中,几十位“歌王”最大的本事,就是用翻来覆去的几个调子唱出一些押韵的七字句来,用以攻击对方的“歌王”。
而这些民间的“歌王”,基本上可以说,完全是靠老天爷(或者说爹妈)给的嗓子,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声乐练习。
这倒是和电影《刘三姐》里描绘的歌唱形式基本上一致。不同的是,电影里可以用画外音给刘三姐配上音乐,而现实中,开口就唱,哪来的乐队伴奏呢?!
壮族人民自得其乐的广西民歌,就这样被局限在广西。我看过CCTV上播出的“僚歌”节目——两位丰满的大姐身穿民族服装,手持话筒,面对面地往凳子上一坐,没有任何伴奏,就开始演唱。我相信,我绝对相信,她们唱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懂的人也会认为他们演唱得非常优美……但是,我也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里,99%以上都会在三十秒钟内转台看别的节目去了。
其次,是改良的问题。我从来不敢真正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聪明,于是敝人不得不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年,没有人去改良广西民歌?或者改良的行为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而不象京剧。徽班进京,从唱词的发音到韵脚,从曲牌的演奏和丰富,都经过了大量的改良,而且一直在改良,最终形成了1949年以前,兴盛无比的“国剧”局面)想了半天,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因为曲调的相对集中,歌词太过通俗,使得所有的改良都面临着缺乏材料,缺乏元素的局面。改少了,依然不好听;而改多了,人家会说你脱离了广西民歌……
反正在改良上,还要大力下功夫才可以。
顺便多说一句,如果说“广西民歌”仅仅是壮族的山歌,倒有些问题。因为在广西,我还知道瑶族也有山歌,还有分布广泛的“客家人”,他们很多来自广东和福建,客家也有自己的民歌。这些,是不是可以成为“广西民歌”改良中可以借鉴的一些元素呢?
说到“改良”,有一个尝试可以说说。这是一个歌舞剧,也可以叫做音乐剧吧。名字是《梦幻刘三姐》,我听了里面比较重要的十首歌。觉得这个改良的用心比较巧,它是通过描述一个关于民歌的故事来倾诉现代都市人的心绪。大多数歌曲的旋律还可以,但是,据我了解,从2006年开始,时至今日,仅仅两三年间,《梦幻刘三姐》已经逐渐失去了商业演出的价值。或者说,这条讨巧的改良之路,并不能算成功。
我曾经拜托一位广西艺术学院的声乐老师带我去拜访一位一生潜心收集、研究广西壮族山歌的老先生。因为能跟老先生交谈的人正忙于教师节和六十周年庆典的排练工作,最终没有去成。我曾经想,你联系好,我自己去拜访不也一样吗?以我在文化和民俗上的造诣,和任何专家对话都不会窘迫。但是那个声乐老师说,没有这个 “能和老先生交谈”的人,老先生说什么,你是根本听不明白的。民族语言加上方言,我自己也觉得,应付起来确实有难度。
敝人还认识了一位学舞蹈的PLMM,并以其叔叔自居。该MM家里录了一些历年“三月三”民间对歌的DV资料。不过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因为她也被叫到去搞“献礼工程”去了。大概等她回来以后,我们再联系把盘片怎么想个妥善办法给我吧。
去广西之前,我还特意拿出三天时间浏览了一下广西省在1995年编纂的《状语字典》,不过,不知道发音,几乎帮不上什么忙。“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云南民歌
云南民歌的情况比广西民歌好得多。用云南人自己的话说,云南民歌的曲调优美,演唱者(歌手)嗓音也好听。据敝人观察,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云南民歌用经过声乐训练的嗓子唱出来,并不与民歌本身相背离。这一点促成了云南民歌比广西民歌拥有更多听众的机会。
我在昆明,和在南宁一样,把城里有名的大书店转了个遍。收获颇丰。跑了五、六个书店,就买到了近十盘云南民歌的CD,还有纳西族的古乐和舞蹈,都是云南各个县市的文化局牵头出版的,基本上没有经过什么改造。配器形式也比较尊重传统。不像广西,在民歌节晚会搞了个《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摇滚版,几年过去了还要大说特说,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中国(一说)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而云南就占了五十二个。各个民族独特的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使得云南一地的文艺表演永不缺乏题材。这一点上来说,云南比广西更具有优势。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城市印象
这一次出游,对南宁和昆明这两个省会城市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其一是居住的时间较长;其二是观察得比较细致;其三是观察得比较全面。从日出东方的民间菜市场,到月上梢头的街道晚景,都有直接的生活体验。
就日常街道状况来说,南宁属于比较脏的一个城市。昆明稍微好一点,但是生活区也脏得比较厉害。两个城市都存在着大量随地吐痰和随处抽烟的原住民。这使得这两个大城市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原住民生活习惯的教育和改良。令我感到比较奇怪的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城市的路面,除了个别的“形象路”和新修的路面外,普遍都存在大块的修补,路面难看非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南宁是个夜生活比较贫乏的城市,昆明在这一点上似乎好一些。我分别去了几个酒吧,感受到了一些夜生活的气氛。有人建议我去DISCO舞厅等地方看看,说那里才是南宁的激情爆发点,但是我不是很喜欢那种地方,所以路过几家,终于没有进去看看。南宁的老城区生活水准相应较低,新城区又离得太远,所以,被行政区域截然划分出来的夜生活,也缺乏活力。昆明是个不大的城市,老城区有丰富的夜生活设施,也没有被行政区域严格划分开,晚上看看感觉还可以。昆明的朋友也同时警告我,外地人不要随便跑去酒吧和DISCO舞厅,沾染上毒品的概率还是很高的。敝人听从了这个劝告,只是感受了一下就回去了。
两个城市的大学给我的感觉还都不错。我在南宁去了广西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在桂林时还特意打车路过广西师范大学,不过太晚了,没有进去看看。之所以对广西师范大学这么感兴趣是因为我买了这个高校的出版社的不少书。
在昆明,敝人去了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就是原“西南联大”旧址所在地,不过我没找到照片上的那个著名的石头搭建的校门)。其中,爵爷的母校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南北两个校区都走了一遍。昆明这三个高校分散在著名的“翠湖”周边,距离都很近,我只用半个上午加整个中午,就都走了一遍。心旷神怡。
酒吧和大学之外,我对两个城市的博物馆也比较关注。南宁的古城路上,有民俗园和壮族手工艺博物馆,距离广西科技馆也不远。不过,博物馆里人影寥落,实在是一个遗憾。科技馆里正在举办房展会,人们都奔着房子去的,敝人说“我来这看科技”的时候,管理人员颇为惊异。南宁的“孔庙”还没有完工,我和朋友开车路过,见主要建筑都已修葺一新,不知道里面的设施如何。
在昆明主要是去看了看云南博物馆。因为临近十一的缘故,大部分馆藏都没有开放。我只得看了看一层的民间照片征集活动的成果,又去二层看了看青铜器展,所得不多,只好怅然而返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旅游BT级剪影
综述:这一部分记载的是一些出游中的给我以深刻印象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记载的,可以保证是真实的。以第三人称记载的,主要是反映社会问题,包括一定的创作手法在里面。不过,敝人自己觉得非常好辨认。
1、        广西南宁五象广场的小保安
作为刚退役不久,现在从事保安工作的小何来说,在省会城市的地标级建筑——五象广场值勤,是一件令山里同乡们羡慕不已的工作。
不过,在小何心里,那一丝埋藏已久的自卑永远没有淡化过。他兄弟姐妹七个,大哥成年以后,妈妈又有了最小的儿子——他。养育这么多子女使得父母很快衰老,家里的生活也一度贫困。不要说上大学,就是上高中都成了奢望。小何他从小学习不错,被家里寄予厚望,可惜到了初中毕业,实在没有财力供养他上高中了,于是,这个壮族小伙子成了军队中的一员。
而在军队,由于文化程度低,可真是没少受气。这是他的自卑,也是他激励自己的动力。
小何目前穿着保安制服,但是他依旧象当兵时一样,挺拔站立,仪容严整。五象广场每周六上午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歌会。小何隔着树丛,听着他们高兴地唱歌,象是看到了自己的乡亲。
大概歌会都有极强的感染力,几首歌唱下来,小何的嗓子也不禁开始发痒。这个当年连队里的领唱,从小就是村子里的山歌好手。
这时,他看见一个穿着橘红色T恤的大块头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站在他身边,开始注意听大家唱歌。这是他唯一能看见的观众,也是离他最近的观众。转眼半小时过去,歌会就要散场。替班的保安走来,小何下了岗位,清了清嗓子。
那大块头回过头来,好奇地问道:“怎么?你也想来一嗓子?”小何想,我唱首什么歌呢?看这大块头一脸忠厚不象坏人,唱壮语山歌他肯定不懂,就给他唱几句《说句心里话》吧!
想到这里,小何气沉丹田,把对家乡家人的思念浓缩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说句心里话,我也有家,家里的老妈妈已是白头白发……”
他忽然看见大块头做若有所思状。不禁纳罕,停住歌声,还没来得及发问,那大块头忽然问道:“这位小哥,我看你年纪轻轻也就二十出头,怎么你老妈妈会满头白发?都说少数民族结婚早,MM十四岁就能嫁人。想必你家就是儿女成群,累得父母早衰啊——”
这一瞬间,小何登时涕泪交迸——!

2、        桂林叠彩山里的孔雀
叠彩山下有个有偿照相的服务点。有偿,自然有有偿的资本——两只真的孔雀蹲在缠满塑料花的秋千型摇椅上,左边那只,还是一只很有思想的孔雀。
因为对面的小摊在出售“孔雀舞”的VCD,还有一架彩色电视机。所以左边的那只孔雀看得多了,也就产生了思想。
“舞台上的孔雀活了,舞台上的舞者死了”,这就是这只真正的孔雀对杨丽萍之类的孔雀舞的终极评价。一辈子都在模仿一只鸟,可任何一只孔雀都不用去模仿人类。真正的孔雀享受天地的灵气,没有那么多喜悦,也没有那么多的多愁善感。模仿来模仿去,人们忘记了舞者自己。任何一个后来者只要模仿象了,人们自然就会舍弃先驱者。
这只有思想的孔雀很想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告诉每一个来到叠彩山的人们。你们不要看模仿的孔雀了!真的孔雀比那要自如得多,空灵得多,也美丽得多呢!
这一天,阳光普照,桂林达到了空前的三十七度。有思想的孔雀披着厚重的长长的尾巴,正自感到酷暑难当,忽然感到一小片云彩飘向自己的头顶。
它吓了一跳,转头一看,看见一个穿着橘红色T恤的大块头,正把一只熊掌一般宽大的手伸向自己的脑袋……
敝人那天一共拍了六只孔雀的脑袋,美丽的家伙们骇然半张着嘴,纷纷发出了奇怪的叫声。从其中一只有思想的孔雀的规避动作里,我油然想到,如果让杨丽萍们站到秋千型摇椅旁边,不知她会不会想到,孔雀,希望的是平等而已。

3、桂林归来,南宁开学的街头
桂林归来的那天晚上,正好是九月初,也就是南宁无数高等学府开学的那几天。敝人在晚上九点多下了火车,走出南宁火车站。看见无数书卷气浓郁的DDMM们,拿着超过他们身体合理比例的行李大包,蹒跚地走出火车站。
晚九点,南宁街头开始有凉爽的微风吹过。敝人略略地数了一下,在汽车站等着公交的,和站在路边打出租车的,大概有上百人。街边是一片温和而冷清的学生们,守着自己的行李,也守着自己的未来与希望。
有小情人们伴在一起,互相帮助着提起行李上车。也有一个宿舍的兄弟姐妹们互相照应着等着车来。有的拿出手机,给家里报平安。有的则是着急上火地联系接站的人——你们在哪?我找不到你们,我看不到你们……
一九九六年毕业的我,站在南宁火车站外,看着这一切,一时怅然。自己写的几句诗倏忽而来:
我们曾经的家园已破碎。
所有的水已流过;
所有的云已远飞;
那些男孩子曾经无怨无悔;
那些女孩子曾经长发乌黑。

4、噩梦一般的昆明——大理的无空调23点发车之卧铺火车
如果有朋友要去大理,敝人绝对会推荐他们坐汽车,或者坐有空调的火车去。没空调的火车,尤其是晚上23点这一趟,绝对是我等强调品质生活之人的噩梦。
23点检票上车。敝人可能是人品出了问题,被摊上一节布满了河南游客和东北游客的车厢。各位“豪爽而不拘小节”的中原豪侠和东北大汉们,上了火车,找到自己的卧铺位子,立刻把鞋子一脱,倒头便睡。
于是,混合着无数种脚臭的一股奇怪的味道,瞬间遍布整个车厢。而这个车厢,又没有空调,开了窗户,也没有风。
于是,从检票上车到列车滑动这三十分钟,敝人如同进了国足的训练场,被无比的臭脚味包围着。
这股味道充分说明我国的国民素质教育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也说明“钱多、人傻、速来”的旅游观依旧很有市场。在火车开动十几分钟后,这股味道才在大开的车窗烈风中逐渐散去。

5、丽江上空的上帝
丽江古城据说是按照八卦图案修建。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分散排布。每天晚上,这里人来人往,怀抱着各种丑陋而庸俗的目的,造就着各种BT而下作的行为。丽江上空的上帝深受困扰。
九月二十一日这天,上帝正在丽江上面叹气。突然发现一个穿橘红色T恤的大块头在虔诚地向自己祈祷。只听他说道:“上帝呀!您老人家行行好!替我清清人吧!”
上帝一高兴,就下了一阵大雨。
敝人就在大雨中痛游丽江古镇。
哇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6、丽江88号小馆子里的纳西族大妈
在雨中,敝人经人指点,找到了久负盛名的“88号小吃店”,这个带着数字化的吉祥,又颇有几分特务接头地点的神秘的纳西族小饭馆,对敝人这样一个在雨中艰难潜行了将近一小时的北方人来说,充满了邪恶的诱惑力。
敝人走进88号时,是十八点十分。点了点菜,要了一个蘑菇,一个野菜,一份鸡豆凉粉,一碗砂锅米线,一共花了五十五元,都是在北京或昆明吃不到的纳西族自己的菜。一直到十九点三十分才算上齐。敝人拿出墨镜戴上,在雨色阑珊的丽江小镇的一座小房子里,在人为营造的怀旧样的昏暗中,开始逐步干掉这些菜品和主食。
老大妈心里郁闷,只见这个穿橘红色T恤的大块头,戴着墨镜,一言不发地吃着蘑菇,看样子很是郁闷。不知道是不是歹人。
其实我没法不郁闷。那天敝人感动了上帝下雨给我清人。但上帝下得雨太大,老子只穿了一件T恤啊!当时只有十六度啊!!!换别人就冻死了啊!!!!!!
看大块头吃得高兴,老大妈指指自己的眼圈,示意大块头可以把墨镜取下来再吃。大块头摇摇熊头,说道:“我戴这个墨镜,就是为了吃完以后,摘下它来,可以发现外面的光线还够我接着照几张相,能让我高兴点儿。”
老大妈脸一红,又说了一番因为下雨造成上菜延误的抱歉的话。

7、丽江街头捡饮料瓶子的老太太
离开丽江那天,敝人又跑到丽江靠近玉龙雪山那头的镇子上吃午饭。吃饭上菜,想想大好时光浪费了怪可惜的,看见街对面有个“好心情超市”,于是过去看看。
敝人走近超市的时候,看见一个穿着破旧的老太太,拖着三只袋,里面装满了塑料瓶子,正慢慢地在街边行走。当时我没有注意。但是当敝人走进超市的时候,赫然发觉大妈在我旁边,也要进这个超市。服务员当即拦住之,大妈说了一句啥简短的句子,因为是方言我没听懂,但是服务员立刻就放了行。
敝人很是奇怪,看这位大妈把装满瓶子的麻袋放在超市门口,自己穿过入口就走了进来。等我拿着两小袋果脯和其他一些食物出来结账时,大妈也正拿着一瓶六百毫升塑料瓶装的可口可乐在付账。
一瓶可乐付账时间是很短的。我这边还没数出钱来,大妈已经站在超市门口,面向朝阳,咔咔咔地拧开瓶盖,咚咚咚地一饮而尽。然后,打个饱嗝,满意地把剩下的塑料瓶放进自己的麻袋,慢慢地拖着又向前行去了。
敝人目瞪口呆地都看傻了,什么是劳动?什么是享受自己的劳动?什么是品质生活?大妈的表情给了我生动无比的注释啊!

【完】
2009-9-28.0:31@HOME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先顶第一楼!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及楼主所述当事人,且自古以来与该相对人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懂是嘛意思。
2. 本人昨天、今天以及明天都没有或者不准备去主贴所述地点,自古以来与该市无贸易往来。楼主表述之事与本人无关。本着“看贴回贴,增加点击,提高广告效果,繁荣网络”的原则敲击键盘,从而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作出贡献,进而使社会和谐,甚至促进世界大同,人类进步
3.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网络上复制,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4.人生有风险,入世需谨慎。本回贴不暗示、鼓励、支持或映射读者作出生活方式、工作态度、婚姻交友、股票债券买卖、子女教育的积极或消极判断。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陪同下阅读本贴。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请立即关闭网页。
5.如本人留言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请网络管理员及时删除本人跟贴。
6. 因删贴不及时所产生的任何法律(包括宪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剑法、拳法、脚法、指法、民法,刑法,书法,公检法,基本法,劳动法,婚姻法,输入法,没办法,国际法,今日说法,吸星,与台关系法及文中涉及或可能涉及以及未涉及之法,各地治安管理条例)纠纷或责任本人概不负责。
7.本人谢绝任何跨省追捕行为。确因不抓不足以平民愤,或不抓就领不到薪水养家户口的公职人员,建议携带工作证、身份证、结婚证/离婚证、独生子女证、健康证、暂住证、毕业证、边防证、县以上政府机关出具的介绍信温情操作。抓捕按照以下排序倒序:楼主、原作者以及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运行商、电信运营商、电力供应商、电脑生产销售商。
8.本贴著作权归本人所有,受著作权法保护,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转载请联系版主。此声明最终解释权归本人所有。
发表于 2009-9-2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顶一楼,让人羡慕的旅行啊。。。
发表于 2009-9-2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职业策划人,文笔果然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算一下,全国就剩下西藏、贵州、台湾没去过了!哇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争取明年把贵州干掉!
发表于 2009-10-5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是很危险滴,楼主还是到火星上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1-11 00:18 , Processed in 0.03732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