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孤寂
---關於蕭峰自殺的一些思考
05
摘要
“金學家”們說:“《天龍八部》中蕭峰最為輝煌。他不知圓了多少人的英雄夢。幾乎金庸筆下所有英雄美德,在他身上都能找到。”“人格偉大,性格完美。”等等!蕭峰由於他的身世的緣故,更由於當時民族矛盾所造成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影響,他受盡冤屈。但他沒有屈服,他向命運發出了強有力的反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等待他的自然是失敗.但他這種反抗的本身就是最悲壯的行徑。他最後自殺了,自殺在傳統的觀念上面是一種對命運的屈服,但是在蕭峰的情形則完全相反,他的死正是他人格光輝閃爍的最強眼的魅力所在!
他不願苟且地活下來,才是對命運寧死不屈的反抗,他完成了被命運擊敗而不被擊倒的英雄歷程。
本文力圖寫出蕭峰成長過程中人生之大不幸帶給他的傷痛所造成的迷茫和在這迷茫中“俠之大者”精神的體現以及他最後選擇自殺的心裏基礎!
關鍵字
金庸;蕭峰;迷茫;自殺;悲劇英雄
金庸筆下的主人公幾乎無一不寂寞不孤獨。楊過自小孤苦,又有十六年生死茫茫的獨自等待;胡斐最後只能對著白馬獨自長歎!李文秀孤獨一人起著那匹忠心的老馬回歸江南!而蕭峰呢?他更加的孤獨,也更加的痛苦。身世的迷茫,淒美愛情後的自疚,家國歸屬感的失落。這一切,在造成了蕭峰內心深處的孤獨與迷茫的同時,也成就了他“俠之大者”的崇高精神境界!他的所作所為是金庸筆下的悲劇史詩中最為動人心魄、感人至深、光彩照人、永垂千古的篇章。蕭峰是真正的“俠”!可就是這樣,才讓他最後不得不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痛苦而英雄的一生!
一、由身世引發的復仇的迷茫
蕭峰是一個悲劇人物,而他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的身世。他是契丹人。遙想當年,蕭峰何等英雄,年紀輕輕就做了丐幫幫主,前途無量。只可惜他身世被人揭破,硬生生將一個心中充滿著光明與希望的人逼上了絕路。悲劇在當年雁門關一戰埋下伏筆,卻終於由一個女人的嫉妒開始。
這個被陳默先生稱為“情之毒”的女人是大理鎮南王段正淳的老相好,也是被其所傷的情人之一的丐幫馬副幫主的夫人康敏。馬夫人是一個“要是有一件物事我日思夜想,得不到手偏偏旁人運氣好得到了,那麼我說什麼也得毀了這件物事”[1]的極度自負性格的女人。因此,僅僅是因為蕭峰在洛陽牡丹花會上沒有“正眼瞧上”她一眼,她便謀殺親夫,揭露蕭峰契丹外族人的身份,使蕭峰身敗名裂,“好叫天下好漢都知道你是契丹的胡虜,要你別說做不成丐幫幫主,更在中原無法立足,連性命也是難保。”[2]
蕭峰就因為這麼一個偶然的原因,導致了一場巨大的災難。這很像當年胡適講的,北京的蝴蝶扇一扇翅膀,紐約那邊就來了一場暴風驟雨,世界的相關性。就是多米諾骨牌,一張倒下,後邊就有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蕭峰的身世被揭露後,他失去了丐幫幫主的地為,在江湖上一夜之間聲明狼藉,從一個“威名赫赫,至誠仁義的幫主”一變成為一個“賣國害民、無恥無信”的小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可是,說不定這一切都是出於一個大奸大惡之人的誣陷,我喬峰堂堂大丈夫,給人擺佈得身敗名裂,萬劫不復,倘若激于一時之憤,就此一走了之,對丐幫從此不聞不問豈非枉自讓奸人陰謀得逞?嗯,總而言之,必得查究明白才是。”[3]他邁出了向命運挑戰的第一步,可這一步邁出之後,他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蕭峰興致勃勃地踏上了路程,可後來發生的事,讓他一步步陷入深度的迷茫之中!
少室山下,他被認為是殺父殺母的兇手,少林寺中,他成了殺害授業恩師的忘恩負義之徒,集賢莊上,他大開殺戒,成了中原武林的眾矢之的!雁門關外的民族確認,洛陽徐長老、譚公、譚婆,泰州單判官的滅門,都讓他背負惡名。這一切都造成了蕭峰一路上不斷的困惑。五臺山上身份的最後確認,以及智光大師的自殺,讓蕭峰心生厭倦“這些刀頭掐命的勾當,我的確過的厭了。在塞外草原中馳馬放鷹,縱犬逐兔,從此無牽無掛,當真開心得很多。”[4]但對於那個殺父殺母,害得他身敗名列的“大惡人”,還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事情,雖然,直到此時此刻,他還不知道仇人是誰?但復仇,是必須要做的。
可是,等到少林寺真相大白的時候,蕭峰一路追查的恨之入骨的“大惡人”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就像俄狄浦斯王一樣,苦苦追尋的兇手就是自己,這是命運對英雄開的玩笑!可這玩笑,導致的結果是:一個自瞎雙眼,自我流放;一個最後自殺身亡!蕭峰的復仇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父權主義及其“戀父情節”的結果,這種復仇,在一定意義上顯得有點荒謬!特別是在阿朱偉大愛情之下,更是顯得可笑!
二、愛情失落後的“自咎”之情
蕭峰一路的追查,雖然充滿迷惑於痛苦。但幸運的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時刻出現在他的身邊,她就是阿朱。
蕭峰與阿朱的相識、相知,最後相愛,是二人生死患難的情感積累而來的。可以說,阿朱是世上唯一理解和懂得蕭峰內心世界的人,也是唯一能夠安慰蕭峰那顆孤獨寂寞的心的女子!也只有與阿朱自一起的日子是蕭峰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日子!書中道:
兩人自從在天臺山上互通心曲,兩情,一路上按轡徐行,看出來風光蕩,儘是醉人之意。阿朱本來不善飲酒,為了助蕭峰之興,也總勉強陪他喝上幾杯,嬌臉生暈,更增溫馨。蕭峰本來滿懷憤激,但經阿朱言笑晏晏,說不盡的妙語解頤,悲憤之意也就減了大半。這一番從江南北上中州,比之當日從雁門關趨疾山東,心情是大不相同了。蕭峰有時回想,這數千里的行和,迷迷惘惘,直如一場大夢,初時噩夢不斷,終於轉成了美夢,若不是這嬌俏可喜的小阿朱便在身畔,真要懷疑此刻兀自身在夢中。[5]
可見,是阿朱給了蕭峰新的希望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塞外牧牛放羊”是他們的愛情誓言,更是蕭峰新的生活目標!只可惜的是,這幸福太短暫。誠如倪匡先生所說:“沒有阿朱,喬峰的一生之中,只怕連這一小節短暫的快樂都沒有,只好沉醉在烈酒之中。”
信陽馬夫人處,蕭峰又一次陷入這心如蛇蠍的女人的陰謀之中,這一次,蕭峰沒能識破馬夫人的陰謀,是他一路上充滿迷茫的結果,也是他在愛情面前興奮過頭的結果。這一次的中計的結果對蕭峰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青石橋頭鑄大錯,七尺男兒痛欲絕。雁門關外永不見,塞上牛羊空許約。”小鏡湖畔,青石橋旁,蕭峰親手鑄造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無法彌補的過錯——他親手打死了最愛的人——阿朱!阿朱的死,是蕭峰一生中揮之不去的的傷痛。蕭峰一生命運坎坷,連唯一的紅顏知己都要死在自己掌下,實在是活著比死了難受。塞上牛羊的盟約,只寄希望於在另一個世界實現。紅顏彈指老,刹那芳華,蕭峰卻連與阿朱一同老去的機會都沒有,此情可謂——“淒苦”。
所以後來他鬱鬱寡歡,他後來到遼國當了南院大王,遼國的皇帝看他每天不高興,後來打聽出來,原來他喜歡一個江南的女孩子。“難怪兄弟三十多歲年紀,卻不娶妻,原來是難忘舊人。兄弟,你所以鑄成這個大錯,推尋罪魁禍首,都是那些漢人南蠻不好,尤其是丐幫一干叫化子,更是忘恩負義。你也休得煩惱,我克日興兵,討伐南蠻,把中原武林、丐幫眾人,一古惱兒的都殺了,以泄你雁門關外殺母之仇,聚賢莊中受困之恨。你既喜歡南蠻的美貌女子,我挑一千個、二千個來服侍你,卻又何難?”[6]他不知道他的愛情之深,他不知道他並不是說喜歡江南的漂亮女孩,而是他有這樣一段真正的傷痛的愛情。所以阿朱在臨死之前要求他做什麼,他都一口答應。阿朱讓他做的最重要的一個事是讓他照料自己的妹妹阿紫,所以阿朱死後,蕭峰就照顧她的妹妹阿紫。所以,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奇怪的情形:無論阿紫怎樣的無理取鬧,只要一提阿朱,蕭峰的心就軟了,任由這位刁蠻的丫頭胡作非為!
這一切都緣于阿朱,來自蕭峰對阿朱的愧疚之情——一種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咎之情!
這種揮之不去的情感,伴隨著蕭峰一生,是蕭峰的內心永遠無法抹殺的對阿朱的歉意和無盡的痛苦!
三、家國感失落後的迷茫
如若蕭峰的契丹人身份不被揭露,蕭峰也許會成為像郭靖那樣的英雄,但僅僅因為他是契丹人!無論過去他怎樣出色,當得知他是異族人時,漢人的夷夏之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便浮現出來,並欲殺之而後快!這是蕭峰的悲哀,也是我們宋代漢族的悲哀!
陳默說:“金庸小說的主人公—除韋小寶稍有例外。他們幾乎都是些個性突出的性情中人,都是些古代的人文主義者。”[7]不錯,當蕭峰被人指為外族異類時,並沒有屈服,而是奮起反抗!他去調查誣陷他的人,去追查所謂的大惡人,起初的用意是證明自己並非異類,但事與願違,結果是他的的確確是契丹人!就算證實了契丹人的身份,蕭峰也沒有放棄,他找到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復仇,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但此時的蕭峰,對家國民族的看法,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首先是對漢族正統觀念的懷疑。在聚賢莊上,蕭峰以一套正宗的太祖長拳對決中原武林群雄來自四夷八方的武功,蕭峰的一句“久仰‘天竺佛指’的名頭,果然甚是了得。你以天竺胡人的武功,來攻我本朝太祖的拳法。倘若你打勝了我,豈不是通番賣國,有辱堂堂中華上國?”[8]使所謂的中原武林正統人士不僅汗顏。可見,在蕭峰心中,對所謂夷夏之防、華胡之異已經動了懷疑甚至鄙棄之心。蕭峰以正宗太祖長拳武功對決少林高僧,正是極大的嘲諷!待到雁門關外,蕭峰親眼見到宋遼間的敵視給兩國百姓帶來的極大傷害時,蕭峰心中則產生了更大的懷疑:蕭峰悠悠一聲長歎,向南邊重重疊疊的雲山望去,尋思:“若不是有揭露我的身世之迷,我直至今日,還道自己是大宋百姓。我和這些說一樣的話,吃一樣的飯,又有什麼分別?這什麼大家好好的都是人,卻要強分為契丹、大宋、女真、高麗?你到我境內來打草穀,我到你境內去殺人放火?你罵我遼狗?我罵你宋豬?”[9]這是對狹隘的民族主義觀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的強烈控訴!
其次,是家國感的喪失與重構。早年,蕭峰對國家顯然是無條件的盡忠,後來他雖承認了自己的出身“勇猛的契丹人”,但對遼國的效忠,卻已經有所保留。他的道德觀,無疑還有漢民族遊俠觀裏的重然諾,行高潔,抗強暴,憫貧弱,但所憑藉的,已經是一己之良知。北宋時代的俠士糾纏于民族紛爭,所有入世的俠士都必需效忠一個國家,不能做先秦時代個人主義的遊俠。蕭峰早年所受的教育又使他無法象虛竹那樣出世,僅僅滿足於個人的幸福。這個離開了土地的英雄高高在上俯觀世間,不勝寒冷。等到燕雲十八騎少林寺認父,他所持的自我認知大概就是對慕容複的那一句:“可惜蕭峰大好男兒,竟然與你這等人齊名!”[10]可以說,身為契丹人的蕭峰已經沒有了所謂正統的家國觀念,面對民族戰爭的屍橫遍野,段譽感歎“乃知兵器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深入蕭峰的心,他對武力的信任也意興闌珊。蕭峰長吟匈奴的祁連山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11]卻並不意味他願意為契丹的疆域擴展效力,他哀傷慘然的,只是戰禍帶來的六畜不蕃息,婦女無顏色。請看蕭峰在藏經閣的一番話:蕭峰蹭上一步,昂然說到:“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於非命?”他說到這裏,想起當日雁門關外宋兵和遼兵相互打草穀的殘酷情狀,越說越響,又道:“兵凶戰危,世間豈有必勝之事?大宋兵多財足,只須有一二名將,率兵奮戰,大遼、吐蕃聯手,未必便能取勝。咱們打一個血流成河,屍骨如山,欲讓你慕容氏來乘機興複燕國,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12]
可以看出,蕭峰此時致力的不如說是“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13]所想的是天下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的安寧!這是蕭峰重新建立起來的家國民族觀念。無疑,這是多麼高尚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身處宋、遼民族爭端的夾縫之中,蕭峰的境地,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四、 迷茫的內心與“俠之大者”的人格
陳世驤先生說“書中的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14]誠然如是,蕭峰正是這一典型代表。
他當丐幫幫主當得好好的,卻被人反叛;剛剛平息,又生出一折,說他是契丹人,是“遼狗”,從而從當世英雄,變成了武林公敵;繼而他去追查身世之秘,反惹得父、母、師等人的慘死,而他卻要身背罪名,最終弄明白,殺人者原來卻是他生身父親。好不容易找到個紅顏知己,卻又死在自己手上。最後終於回歸自己的故國,卻又因為勸阻遼帝南侵而失去最後的容身之所,甚至於失去了生命!
命運的無情讓蕭峰走上了向命運挑戰的道路。這是一條不歸路,一條通向死亡深淵的無情之路。但同時這也是一條通往人生崇高精神境界的歷練之路。狹隘民族主義的揚棄,胸懷天下的偉大胸襟的“俠之大者”的人格形成。讓蕭峰成為一個真正的大英雄。
蕭峰的結義大哥遼帝耶律洪基舉兵南侵,蕭峰為了天下蒼生,極力的勸阻無果,反陷囚籠。在雁門關宋遼兩國數十萬大軍面前,蕭峰逼迫遼帝立下“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15]的誓言。與此同時,遼帝的一句“蕭大王,你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祿,指日可待。”讓他失去了自己的家國!
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耶律洪基“啊”的一聲驚叫,縱馬上前幾步,但隨即又勒馬停步。
虛竹和段譽只嚇得魂飛魄散,雙雙搶近,齊叫:“大哥,大哥!”卻見兩截斷箭插正了心臟,蕭峰雙目緊閉,已然氣絕。[16]
面對家國的喪失,內心深處充斥的迷茫與痛苦,蕭峰在兩難的境地與內心的孤寂之中別無選擇的自殺了!
五
紅塵之中,塵緣自是難斷,悲喜愛恨交錯。更多的人是不可能有那份超脫的情懷的。芸芸眾生於煩擾之中,將如何選擇?人生猶如一部沒有固定情節與人物的書,但是,蕭峰的一生讓人們不僅看到了一種生命的過程,還看到了一種結尾,令人沉思!有愛,才會永恆。陸遊死去了,但是他的對家國的愛讓他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蕭峰的死,正是這種民族精神的詮釋。正是佛家所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真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為理解的人格與最為美好的品質!”——真正“俠”的精神![17]
死去元知萬事空,那麼活著時,如果是愛與快樂,請保留;如果是仇恨與貪欲,請捨棄。這也許是《天龍八部》的意義,也是蕭峰的一生給人最大的感悟!
注釋:
(1)、
金庸《天龍八部》第二十四回“燭畔鬢雲有舊盟”,生活
讀書
新知
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版 908頁
(2)、
同上,932頁
(3)、
同上
第十八回“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686頁
(4)、同上
第二十一回“千里茫茫若夢”,811頁
(5)、同上 813頁
(6)、同上
第四十九回“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
(7)、陳默《金庸小說之謎》
南昌
百花洲出版社1996年版
(8)、同(1)
第十九回“雖萬千人,吾往矣”,754頁
(9)、同上
第二十七回“金戈蕩寇鏖兵”,1048-1049頁
(10)、同上
第四十二回“老魔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
(11)、同上
第五十回“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12)、同上
第四十三回“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
(13)、杜甫《洗兵馬》
(14)、同上
後記“陳世鑲致先生函”
(15)、(16)、同(11)
(17)、同(7)
參考文獻:
[1] 金庸《天龍八部》生活
讀書
新知
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版
[2] 陳默《金庸小說之謎》《金庸小說人論》南昌
百花洲出版社1996年版 [3] 倪匡《倪匡論金庸》“一、二、三、四、五” [4] 陳世驤《陳世驤致先生函》 [5] 孔慶東、蔣泥主編《醉眼看金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