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1574|回复: 38

金庸,已经被读者抛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0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其销量。

最畅销的作品未必文学价值最高,但是,同时,因为某一作品在某一时期销量的相对减少而断定其价值低落,也是同等的荒谬。

毋庸讳言, 在青年一辈中,金庸小说的读者,真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啊,啊啊啊。

哪一天金庸被读者们抛弃,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只是,今日即作此判决,总嫌言之过早。

想起俺的初中年代。

约在1986年,某日,一家小书铺,两部《天龙八部》,赫然摆在那里,心跳加速,惊喜不已,当即掏钱买下。却是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有些古怪,五卷书给分成了十册。那天在书铺所见,只有前两册,也就是后来三联或朗声版的第一册。

  书一入手,通宵连看两遍,第三遍没看完,天已经亮了。迷迷糊糊,上学去,免不了要带上两册新得的奇书,与同学共赏。

  后来的日子,此书在班上几乎传遍,自觉排队,轮流看。记得是每人两节课,不管看完没有,第三节课都要传给下一同学。

  期间此书传到了谁的手里,已经不是我能掌握的了。

  书看完了,仍不算完,逼我交出后面的第三第四册,我自然坚贞不屈,打死不交!——因为没有嘛。

  每到下课,总有人问起后面的故事。青春期的小屁孩,不关心大理国的国运兴衰,只知道轮番逼问:“段誉和木婉清,后来怎样了?!”

  真是可怜,煞是可恼!我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一跟人解释:这书我只买到前两册,欲知后事如何,阿拉也不明了。

  某一日课间,又让人给包围,烦透了!一个念头在脑子里闪过,一句话紧跟着脱口而出:“其实啊,段誉和木婉清,根本不是兄妹!”

  奇迹,发生在顷刻。听我一言,喧闹瞬时沉寂下来,同学们脸上,一副既恍然又茫然的神色,皆努力做思考状,恰好上课铃响,于是一哄而散,归位,上课。

  其后,虽然还有追问的,少了许多,耳根略得清静。

  半年后,终于买到全套《天龙》(宝文堂版),急读一遍,不免有几分得意。原来啊,段誉和木婉清,果然不是(亲)兄妹。

   要解开这个结,恐怕只有这一种处理方法。这个,给我猜到了,蒙对了。至于“化子邋遢,观音长发”那样精微到令人读之悚然的情节安排,却是在我的能力以外。

  一套金庸小说,拿到学校,瞬间已在同学间传遍,几乎无人不读。这是二十年前的盛况,却是不可复见于今天的中学。

  过半数的中学生,都读过或正在读金庸,这是某一时期的特殊情况,不可持续,不能持久。
        金庸占了时代的便宜。那时节,偌大的国家刚从文化沙漠中跋涉出来,在文化领域,除了读书,能做的事有限。要读书,能买到读到的书,种类有限。金庸小说于是风头无两,风魔一时。

  现在的中学生,读金庸的少了,因为选择多了。恐怕肯安心读完《红楼梦》的,比例也不是很大了。

不读武侠小说不是问题,不读金庸小说也不是问题,甚至不读《红楼梦》都不算大问题。但是啊,一个民族,她的一代甚至几代人都不读书,问题就严重了。

据说,在日本地铁车厢,过半数的鬼子,皆埋头读书(虽然未必都是高雅读物),返观我们自己,又如何?

但教华夏读书风气不绝,金庸小说的读者不断减少、减少、再减少,根本不是问题,无须多虑。

怕的是这个过程永远持续,那才证明金庸已经被读者抛弃。真要这样,老天爷也没办法,区区几位评论者的吹嘘,如何能够挽回?

  金庸本人,这些年似乎试图维持(甚至增加)自己作品的畅销热度,例如,2001年他与‘三联’谈版权续约,提出的三条件之一,就是:“《金庸作品集》的销售每年要以10%的速度递增。”

  金庸曾借洪七公之口,讲说“亢龙有悔”的至理,“天下什么事情,凡是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

  这句话不见于三联版《射雕》,是金庸最后一次修订旧作时加进去的。可惜,几乎与此同时,金庸的实际作为却完全体现不出这样的觉悟。

  正所谓当局者迷、关己则乱。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金庸这些举措,完全逆天行事,不会有好结果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小说在读者中尤其在青年读者中的普及度,已经“到了极顶”,至于极限,无以复加了,必然“接下去便是衰退”。天下万事,皆当如是。金庸自己的小说,怎么可以例外?可能例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畅销书。今日的青少年,更愿意读今日新出版的新写成的新书。比起这几年新冒出的几个少年作家,金庸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渐渐渐渐渐渐地相形见绌。

相比他最好的时候,金庸在青少年中的读者,数量少了,且落差甚大,反差至为明显。

但是,金庸作品在青年中的读者数,比绝大多数与金庸同辈的小说家,只多不少;比起金庸前一代的绝大多数小说家,只多不少;比晚金庸一辈的绝大多数小说家,只多不少。

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够,委实不宜再做奢求。

《金庸作品集》的大陆版权,如果不曾由‘三联’换到‘朗声’,销量可能不会掉得那么厉害,但销量渐少的趋势,无从挽回。
         读者不断渐少,哪一天减少到一定比例,停下来了,再不减少了。后世的各年龄段的同龄人中,一直有那么百分之一(十几万人)还在读金庸,十八岁的同学中有1%在读金庸,十九岁的同学中有1%在读金庸……,设若如此,金庸小说就不仅是“畅销书”,且是“长销书”了。
         金庸小说的‘经典化’,走到这个地步,才有可能——仅仅是可能——完成大半。

  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销量。但是,一部作品既畅销又长销,它的价值决然不低 ,就使不能与《红楼》相颉颃,亦可抵达《基督山伯爵》那样的经典地位。

  一代人,有一代的畅销书。

  历代的畅销书,往往大起大落,高开低走。

  少数成为经典,多数湮没无闻。

  多数情况下,其书问世之初,都是最热,热到沸点的时候。之后,不可免的,都有一个降温的过程。降到恒温,不降了,即是“长销书”,成为经典。持续降温,降到接近冰点,自然湮没无闻。

   梁实秋先生认为:“文学作品要禁得起时间淘汰,大概五十年可以算是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禁得起这样考验的作品便不是没有价值的作品,我想这也不失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徐志摩与陆小曼·序》)

  《射雕英雄传》出世至今,52年了。新增读者仍然不少,以梁先生所定的标准看,应该不是“没有价值的作品”罢?

  至少到目前为止,金庸作品不仅“畅销”,并且“长销”。30年前金庸小说开始进入内地,大大小小上百家出版社纷纷推出真真假假的林林总总的金庸小说,其中,宝文堂书店所出《鹿鼎记》《天龙八部》动辄就是100万的印量、销量。正如出版梁羽生所有著作的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先生所指出的,“金庸、梁羽生二人的作品在过去数十年,在香港、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发行量,正版加上翻版、盗版的,可能达到7亿本。其影响力之大,可说无远弗届,不知养活了多少家出版社!”

  在前二十年(约1980—2000),金庸小说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几亿册的存量,散布于读者手中,流布于各地图书馆。后十年,必然有一个“消化”的过程。销量还跟从前一样多,甚至比从前更多,怎么可能?

即使金庸小说在社会上已经有几亿册的存量,即使《金庸作品集》的电子书在网上风传减少了纸质书的销量,即使金庸最后一次修订在读者中反响不佳,但朗声版《金庸作品集》——每套36册啊!——仍有数万套的年销量。

最近,朗声推出文库版《作品集》,销售尤其可观。

哪个当代小说家,数十年前的全部旧作(就是小说全集),到了今日仍有如此“畅销”?

至少到目前为止,金庸作品不仅“畅销”,并且“长销”。

不特吾国,遥远的法兰西,也有既“畅销”且“长销”的杰作。

金庸自称“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的确是大仲马。而且是从十二三岁时开始喜欢,直到如今,从不变心。” “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

《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在法兰西本土的读者数,却是比大仲马在世时还多,怎么回事?

《火枪手》与《基督山》,“长销”到今天,不是五十年,已经超过一百五十年了。时间太久,而法兰西变化太大。人口数、识字率、经济文化条件、印刷传播技术等等方面都与当年迥乎相同。刨除这些外部因素,今日《基督山》《火枪手》受追捧的热度,实不及大仲马在日,差远了!

  要不是人口数、识字率、经济文化条件、印刷传播技术等等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说,《红楼梦》在今日,也远不及200年前之‘热’。当年可是“开言不谈《红楼梦》,便读诗书也枉然”,今天读书人相聚,开言必谈《红楼》的,有多少?

   金庸壮年写作小说,自觉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晚年的金庸,又很喜欢、推崇近来举世最“畅销”的《哈利波特》。

   哈!哈!哈!哈!哈!哈哈!!罗琳女士七卷奇书,想来亦将“长销”下去,终于上升,成为经典。但是,50年之后的哈利波特,早已平静,没有可能还像今天这样“热”,在读者中激起如此的狂潮。

   已经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哈!哈!哈哈!哈哈哈!!

   

  参见拙文:妄议金庸小说之文学史地位                                                        http://zonghe.17xie.com/book/10000662/674389.html
发表于 2011-5-1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经典的小说以后必定还是经典,只是人们思想渐渐变迁,有些东西未免就不合时宜了,日本的《源氏物语》千年之后仍然是国宝经典,《红楼梦》里很多古人的思维习惯,我们也接受不了。套用一句惯语:让后人评说去吧。

哈哈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11-5-1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变迁了,声、光、影、画。。。。。。可供人们娱乐消遣的东西多元化了。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捧着一本书,感受文字所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
发表于 2011-5-1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观念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会顽固地一辈子喜欢查老的武侠小说!
发表于 2011-5-1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有那么多的人读金庸了,但喜爱金庸的读者任然会有很多。
金庸作品,我觉得不能仅仅局限于纸质,还应看到,通过其他媒介同样可以了解金庸。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事物的两面性都应看到哈。
发表于 2011-5-1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怀念那些躺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金庸的时代。
发表于 2011-5-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娱乐很少,那电视剧当然是人人追捧,人人围在电视面前看,现在电脑,手机,KTV,酒吧等娱乐多了,当然不复这个盛况。但金庸的武侠,相对于梁羽生,司马翎等的衰落已经算是很"坚挺"了,除了古龙,现在武侠的影响还有谁能与之抗衡?说到底是整个武侠的衰落,因为现在没有人能接着写出这个水平高度的作品,当然也不能维持武侠的声势了。

所以金庸其实也开始想转型,他的改写,小说经典化,内容入大学课本都是这个原因,金庸还说信佛,该知足了。

现代学生功课重,没那么多时间读长篇小说了,选些快餐食用文学吧。

[ 本帖最后由 沈尹彦 于 2011-5-17 23:20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6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是一个时代,武侠界的泰山北斗,无法逾越。但是新人完全可以剑出偏锋,走新的路,没什么好说的。人心易变,何况这么多年。
发表于 2011-6-16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本人十五岁,同年级的一千多人据调查没有一个像我一样读过金庸原著的,无奈啊,莫大的悲哀,知己难寻~~~~~~~
发表于 2011-6-17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娱乐元素多元化,早已不是二三十年前武侠、言情大行其道的年代了。

即使出现一个人,有金庸那般功底,也达不到他当初的影响力了。
发表于 2011-6-27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研究没有跟上...........
人们总是盲目跟风,学者说好的东西他们拼了命也要看...

还有建议多拍两部金庸的电视剧,最好是偶像剧,这样才符合80 90后的胃口..
发表于 2011-6-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慕容金庸 于 2011-6-27 09:10 发表
关键是研究没有跟上...........
人们总是盲目跟风,学者说好的东西他们拼了命也要看...

还有建议多拍两部金庸的电视剧,最好是偶像剧,这样才符合80 90后的胃口..

偶像剧……大概符合90后胃口,好像80后不喜欢……
发表于 2011-6-2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90后读金庸的确实不多,悲痛中。。。但是个人感觉无能为力。
发表于 2011-6-2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七心海棠灵素 于 2011-6-27 20:03 发表

偶像剧……大概符合90后胃口,好像80后不喜欢……

。。。难道因为演偶像剧的都是80后?
发表于 2011-6-2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十五岁,同年级的一千多人据调查没有一个像我一样读过金庸原著的,无奈啊,莫大的悲哀,知己难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1-28 03:50 , Processed in 0.03499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