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打造论武反面教材了。大家不妨看看,如果看的时候想到“武,不是这么论滴...”,那么作者的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了...
先提出几个论武原则,如果不时时谨记这几个主观武断的论武原则,万一后面论着论着不小心有些地方论客观了,未免不符合笔者的本意。
1.胜负决定实力。
这当然是很扯淡的。
显然所有竞技项目都不符合这个原则。
例如游泳,北京奥运会拿到8名金牌的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在自己最擅长的自由泳领域也不是每次比赛都能夺冠;
例如电子竞技项目war3,即使是第五种族moon,对上我国暗夜选手sai,也不是每次都能赢。
那么本帖中论武时均以胜负为准,只要a打败b,笔者就承认a > b。
非但如此,帖中还承认传递律。只要a > b,b > c,那么就有a > c。
2.孤证可立。
这显然更扯淡。
孤证不立是研究历史学的基础态度,就是说如果证据单一(即使证据来自权威书籍比如《史记》),所支持的史学观点不足以得到证明。
那么本帖中论武时只要在金书中找到对a大于b的证据,笔者就认为a > b。
3.不yy隐藏人物。
笔者很懒,yy很累。
有些前辈很热心,去比较比如段思平(或者段家先祖,反正创造出六脉神剑那个人)和扫地僧,为他们分高下。
其中一部分人考证出六脉神剑是段思平yy出来歪打正着被段誉恰好练成的武功,段思平真实水平处于鹿清笃和丐帮一袋弟子之间;
其中另一部分人目测段思平学究天人,精通无数种绝学,故意创出最好学的六脉神剑传给后人,但后人还是觉得太难练不成...
我要是也去研究的话帖还没写完先把自己累死。
笔者就偷个懒不比隐藏人物了。
4.只看主观实战结果,忽略最客观的实战情节。
什么是最客观的实战情节呢?
就是本来大家都很主观的以为某方要赢,突然之间变故横生,本来被看好要赢的一方输了;或者本来大家都很主观的认为a > b,但是居然b把a打赢了。
为了表现此帖主观本质,那么这些最客观的实战情节笔者一律无视。
比如刚相居然能把真人打吐血,笔者无视;霍都打朱子柳居然最后关头反败为胜,笔者无视。
5.论武时只论巅峰时期。
这显然也非常不靠谱。
比较客观严谨的态度是从一个人1岁论到100岁(如果还活着),例如张三丰1岁打不过杨过、张三丰2岁打不过杨过、...、杨过死后那年杨过打不过张三丰、杨过死后第二年杨过打不过张三丰、...、某年死杨过打不过100岁的张三丰。
于是那么作者就只论巅峰期,或者书末时期的人物。
6.只论三联版,无视新修;只论五大长篇,无视《飞雪连白鹿、书侠越碧鸳》。
客观严谨的论武,当然是结合所有版本,结合所有作品。
7.无视一切最客观的作者言论,主观内心独白作为实战外的第二手资料。
金书都是金庸所著,金庸在书中的原话当然是最客观的。
那么为了主观论武笔者必须抛开这些不管是旁白还是对白的片段。
比如“降龙十八掌,果然天下第一”、“xxx震古烁今”、“xxx人物或xxx武功独步武林”,这些客观言论笔者一律无视。
人物内心独白当然是很主观的,但是由金庸写出来也许就有点客观了,笔者只有在没有实战依据的时候才考虑看内心独白。
8.量化武功等级的原则。
a.同一作品中,如果绝顶高手a能打平b、c联手,并且一流高手b、c武功相若,则认为a比b高2个数量级。
b.绝顶高手中,如果a、b内力相若,a招式远胜,则认为a比b高2个数量级。
c.绝顶高手中,如果a、b招式相若,a内力远胜,则认为a比b高2个数量级。
d.b、c细则中把‘远胜’改成‘略胜’,则认为a比b高1个数量级。
e.绝顶高手中,如果a大于b,但需要千招以上才能分胜负,则认为a比b高0.5个数量级。
举个例子
萧峰是绝顶高手,慕容复、游坦之都是一流高手。虽然慕容复游坦之不算绝顶高手,勉强套用b细则,萧峰内力远胜慕容复,招式远胜游坦之,比二者高两个数量级;萧峰勉强打平二者联手,也是比二人高两个数量级。
这些细则当然又是很扯淡的。2、1和0.5给的既随意又不靠谱。
客观公正的前辈们制定了更严谨更靠谱的量化规则,其中有些人得出慕容复严格约等于19200个王重阳的杰出论武成果。在下为了主观论武,只好采用这些肯定完全大错特错的量化规则。
[ 本帖最后由 灰大狼 于 2011-8-23 08:5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