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1910|回复: 50

“盛世”割地的奥秘——扯下“雅克萨大捷”的画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3-11-2 21:34 编辑



引言:

    查良镛一心吹捧自己的祖先,在《鹿鼎记》中颠倒黑白,编造出一幕雅克萨之战的虚假景象,将割地辱国的清朝吹到了天上。为揭示历史真相,戳破老查的谎言,特作此文。
 
   
 
一、谎言

  在众满-遗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盛传着一种完全背离了历史的雅克萨之战,将这场伤亡远超对方的战事硬生生吹嘘为大捷,将战后被迫割地求和的屈辱之举歪曲为“在占据绝对上风后宽容大度,慷慨地将自己不稀罕的边塞土地赏赐给对方”,实可谓将阿Q精神发扬到了极致。而对于清廷在战后割地二十五万平方公里一事,身为浙大历史系客座教授的金庸却假作不知,对这个“盛世割地”的荒唐笑话选择性失明。事实上,这个由身高一米五的康熙大帝与身高两米多的彼得大帝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本是中国在近千年来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割地卖国条约,而即使傻子也明白,大捷之后只会抢回领土,绝不可能反倒要割地乞和地。满清统治者和如今的满-遗学者们素来喜欢自卖自夸,平日里关起门意淫,破绽尚不明显,可一放在国际大背景中,便立时现了原形,就连那“康乾盛世”的虚假画皮,也被扯得干干净净了。
  其实满清固然粗俗野蛮,文明落后,但在入关之初,倒确实兵甲犀利,一度打下了辽阔的疆土。然而清军在刀、马、骑射方面的成就,只能在冷兵器时代占据优势,在火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如果说明末的火器水平尚且压制不住弓马娴熟的后金铁骑,那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火器逐渐对骑兵形成了绝对优势;更何况八旗子弟在深山老林中塑就的武勇,经过数十年安逸生活的侵蚀,早就已经不复当年。
  以全球的视角来看,满清入关之后的四十年,正是火器技术从初兴向成熟转变的四十年,西方和中亚的火器技术均大幅提高,可只通刀马,只知抢掠的满族蛮人们,却还停留在过去的岁月之中,认为仅凭骑射就能永远打遍天下,抢来土地和奴隶,征服任何一个文明。满族统治集团愚昧陈腐,在入主中原后本就已经大幅倒退了华夏的科技水平,又如此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与其它文明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这也为雅克萨之战的惨败,以及后来清朝被西方列强百般凌虐种下了恶果。





二、前奏

  宏观来看,在雅克萨发生的这场战事,是由沙俄向远东进行的势力扩张所引发,也是清朝和俄国这两个跨洲军事集团间所爆发的第一次武装碰撞。当然,俄人向黑龙江一带的渗透,早在几十年前便已开始,雅克萨之战只是冲突的最终爆发而已。
  在十七世纪下半叶,一个叫哈巴罗夫的哥萨克贫农在故乡混不下去,便招聚了二百多个俄国地痞,一道去远东地区发财。这些人跨越了漫长的路途,最终来到了黑龙江一带,以盘剥、掠夺当地的通古斯土著为生,后来又有一些流放犯和探险队加入,最多时达到四百余人。这些人在雅克萨搭建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木制城堡,久居于此,把持了这片区域上的贸易权,靠抽取商税牟利,还时常掠夺当地部落送往清廷的贡品。由于这伙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清朝的威信和利益,康熙数次勒令其退出自己的藩属区,但俄人却对其毫不理睬。
  1665年,索伦酋长根忒木尔迫于俄人压力叛离清朝,投靠了哈巴罗夫,这种藩属的易帜标志着俄人对黑龙江的渗透已经从经济掠夺上升到了对羁縻区的领土相争,性质十分严重,也引起了康熙的高度戒惧。玄烨听闻此事后,立时下旨,要求俄方交出叛逃者,可俄人却根本不当回事儿,反倒派来一个哥萨克文盲,命令康熙老老实实接受沙皇的保护。
  来自北方的轻蔑和挑衅令康熙怒火中烧,尽管对俄国十分忌惮,清廷最终仍然决意对这伙人用兵,并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精心准备。1682年,康熙刚一平定国内的“三藩之乱”,便亲自在松花江上“观兵”,次年又定下“永戍黑龙江”的壮志,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并筑起黑龙江城,做为北征的前进基地。为了保障北伐时的补给运送,清廷又花费了三年时间,在墨尔根(今嫩江县)至雅克萨城间修筑了25个驿站,建立了长达1300里的粮道,还不惜耗费巨资建立了黑龙江水师,计有大舰五百艘,军粮七千石(足够三千人食用三年),又从全国抽调精锐部队(如从福建调来了战斗力极强的藤牌兵),可谓倾尽举国之力。






三、一征

  1685年六月,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爆发。此次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就算将雅克萨城及周边农村的所有俄国农民、商人、猎户都算上,也不过只有450人,而清军数量却远超于对方(清朝史料中记载的兵力数字为三千,俄国众史料则众口一词,称清军有一万五千人。笔者认为,除了双方夸大、缩减的主观动机之外,辎重兵、辅兵、工程兵等是否算入也造成了数字的不一致。但就算按最保守的数据,清军人数也达到了对方的七倍之多,在兵力方面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
  此次清军准备充分,俄人则猝不及防,物资、粮储均不足;更要命的是,雅克萨城内的火炮数量远少于清军,而木制城堡又难以抵挡火炮的轰击,这令俄人在防御时捉襟见肘。不过在轻火器方面,俄人占据了明显优势,这也是清军围攻三日仍不能下的主要原因。清军见短期内无法破城,便采用了火攻之策,在城下堆起木柴,准备将木堡付之一炬。哈巴罗夫闻讯大惊,无力应对,只好认输服软,表示愿意率部撤离雅克萨城。清军对俄人的轻火力颇为忌惮,害怕其突出城来与自己死拼,又担心惹火沙俄,引发大战,便放哈巴罗夫一伙带着多年聚敛的财物离开,还为其提供了马匹和食物。






四、轻蔑

  虽然哈巴罗夫一伙儿不过是自行拼凑起来的散兵游勇,但其在中国北部羁縻区内的渗透,背后却得到了俄国政府的支持。在十七世纪70年代,俄国曾爆发了斯杰潘拉辛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内乱导致国库空虚,急需借对外贸易来补充,但当时恰逢英荷战争爆发,俄国的对外贸易几乎全部中断,这便迫使沙俄政府开拓远东市场,与清朝做生意,这也正是沙皇在1675年三月遣尼古拉出使中国的原因。出于同样的原因,俄国政府对哈巴罗夫所率的这支民间武装也比较重视,将其视为进窥远东,抢夺该地区经济利益的先遣队。
  在当时,俄人普遍瞧不起中国这个位居遥远东方的国家,认为不过是一个落后弱小的国度,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使者尼古拉在归国后的介绍。1675年,当尼古拉到达北京后,饱受奴才哲学熏陶的满清官吏竟然对其三叩九拜,举止卑屈,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在出使期间,尼古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腐朽的清朝极为鄙夷不屑。在回国后,他对众人说:“他们竟有如此不分场合地,奴隶般的举止,实在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卑贱的鞑靼人……难道这就是那个在古代传说中,强大得不可思议的东方帝国吗?他现在是那样地软弱和卑贱……”尼古拉此行,还带有窥测清朝军事实力的任务,他在呈交俄皇的报告中说道:“这个国家不具备攻打俄国的能力,大汗的政府是一群奴才组成的,他的国民羸弱不堪,军队的武器也很一般,我们的一个士兵可以对付他四个,而且我们的大炮可以击溃他们的骑兵……鞑靼皇帝丝毫没有什么可惧怕的……”
  尽管清朝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出动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并且摆出一副不惜以举国之力相争的架势,试图吓退对方,但俄人素来瞧不起清朝,认为轻松便能打服这个羸弱的王国,因此毫不畏惧,并不惮于和大清开战。虽然之前哈巴罗夫曾被迫撤出了雅克萨城,但俄人却输得并不服气,认为不过是因为自己缺乏准备,木堡又不耐火攻所致。此时的俄人对清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屑一顾,在明知清帝国出动了一万多人后,仍然只是将兵力增至826人,便认为足以取胜。八月二十七日,托尔布津率部重新进驻雅克萨(清军已在烧毁雅克萨城后退却),在废墟之上用土石垒起一座小城,表明了自己不会放弃控制这块区域的态度。俄人的举动令康熙勃然大怒,也掀开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的序幕。







五、二征

  1686年夏,清军再次大举进攻雅克萨。此次双方的兵力仍然相差悬殊,据中方史料记载,清军兵力为2100人,俄方史料则记载清军数量在8000以上。从清军以60多艘军舰封锁江面的记载来看,清军仅水师就有相当数量,再加上攻城的陆军,总兵力不大可能只有区区两千人。更关键的是,在中方史料中,无论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记载的3000人,还是第二次的2100人,都是从各地抽调来的精锐部队,并非民兵杂工之流,其兵力来源均有具体的记载。而在英国学者的著作《俄国人在黑龙江》一书中,有一句“许多通古斯人从邻近各地来参加中国军队,事实证明他们是可怕的弓箭手”,这则史料告诉我们,在当时有大量非正规部队也参与了对雅克萨城的围攻。如此俄方宣称的一万多人便不难理解了——在围城的清军中,除了数千正规部队之外,还有着大量临时征集的雇佣兵和民兵。而从“可怕的弓箭手”这句来看,这些辅助部队并非可有可无,他们大多具备相当的战斗力,给俄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虽然小而简陋,但此时的雅克萨城已变成了土质结构,不畏火焚,清军简陋的火炮也无法再取得明显成效,这也正是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围城战中表现拙劣,十个月都无法破城的主要原因。在俄人补上自己的短板之后,面对轻火器犀利的俄军,清军武器落后,战法腐朽的缺陷暴露无遗,刀矛弓箭根本不是火枪的对手,清军中不多的落后火器也只是聊胜于无,“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蛮族终于尝到了不重科技的苦果。
  在攻城过程中,清军的损失远大于对方,只好祭出了“耗字诀”,靠着围困来拖垮对方。城中的俄人储备有限,城内环境又恶劣,难以久持。在做战中死于清军弓箭和火炮的没多少,倒有大量士兵死于城内泛滥的坏血病。围城至十个月时,俄人仅剩下了一百五十人,实在耗不下去了,只好向清廷提出议和,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休兵止戈,并于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六、胜败

  虽然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最终是以俄人退出雅克萨城而收尾,但片面强调结果,刻意忽略具体的过程,并据此就妄言什么清军获得大捷,迫使侵略者夹尾而逃云云,却无疑是一种可笑的意淫。衡量一场战事的胜败时,战前制订的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对于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当时的俄国和清朝均无全面控制的能力和意图,争夺的只是对这里的羁縻控制权,以及因之产生的商贸利益。此次康熙不惜耗费巨量国力,抽调大批精锐迎头而击,并不是为了夺占雅克萨这个用几个月临时筑起的小城,而是要彻底将俄人驱离帝国北部,遏止俄国对自己北境的渗透,将贝加尔湖一带重新纳入掌控之中,夺回该处的宗主权。然而在经年大战之后,清朝的这个战略目标却彻底破灭,反倒被迫与对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割地条约,割让了外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巨量国土,俄国人自此便获得了受中国政府承认的在远东的战略前进基地,中国也从此失去了对贝加尔湖一带的羁縻控制。雅克萨一带原本位于大清羁縻区的腹心之地,战后却变成了边界区域,这样的挫败难道还值得夸耀不成?
  说白了,在雅克萨会战之后的和平,是清廷以放弃之前的战略主张,将自己对该区域的宗主权和经济主控权拱手相让为代价而达成的,属于屈辱的“土地换和平”性质。俄人向南的渗透虽然终止于雅克萨一线,但那二三百个沙俄冒险者之前夺占的大片土地却得到了清朝的认可,俄国对该区域拥有了合法占有权;清朝固然保住了既有的阵线,但原本属于自己的传统羁縻区和经济利益区却被对方夺走了一大块,可谓损失惨重。战争是为领土利益和经济利益服务地,而并非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据此原则来看,雅克萨城的最终归属,对于此役的胜负而言,无疑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更何况这座城池原本就位于清朝的控制区内。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双方在战后的得失,还是领土的变化,都能清楚看出,《尼布楚条约》到底更多地体现了哪一方的利益。由此观之,雅克萨之战的胜负如何,其实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七、伤亡

  其实从战前数十年中,双方在武装冲突中的表现来看,清朝的弱小早就已经清楚地暴露了出来。沙俄的一小撮冒险家跋涉万里,在天时、地利、人和都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与清朝的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周旋了几十年,大清的边军却对其无可奈何,只好任由其在北境立稳脚跟,大肆攫取商贸利益,这一事实已经清楚诠释了满清在面对渗透者时的软弱无力。为了对抗这两三百个从未经过任何正规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大清居然要靠皇帝亲自出面,煞费苦心地调动举国的军事资源,耗时数年去做战争准备,由此亦不难看出,清廷对这伙流民是何等忌惮。若非在之前的冲突中频pin吃瘪,被迫要靠数量优势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素来骄傲的满清又何须如此小题大做?
  令人失望的是,尽管清军具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却拿不下对方仅以几百人驻守的一个简陋小城,围攻一年之久都不能破城,最终还是靠着人海战术和较短的补给线优势,硬是凭干耗将对方拖垮,这才取得了所谓的胜利,清军的羸弱无能由此便可见一斑。在这长达一年的围城战中,兵力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对方的清军耗费了巨额军饷和无数粮秣,战争的成本远远高于对方,却未能得到半分收益,反倒丢失了大片疆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伤亡比是衡量战争胜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既存的史料中,并无清军的伤亡记载,但多半也是数倍于对方。毕竟此次会战是由大清皇亲自主抓,从其在战前的诸项精心准备来看,显然非常重视,有着不惜代价也要取胜的势头和决心,因此就算是为了给皇帝挣面子,清军也必定曾经大举攻城,而且决不会未死几人就轻易裹足不前。若非在攻城战中伤亡惨重,且再填进去无数人命也未必就能破城,清军又怎会由强攻转为围困?
  事实上,正是因为在此战中所体现出的悬殊伤亡比令清廷意识到了自己与对方的实力差距,心怀惧意,康熙才会一改之前的强硬立场,生出媾和之念,这也正是清朝在所谓的“大捷”之后大幅让步,屈辱割让了大片疆土给对方的原因所在。
  虽然在清史中避讳了自身的伤亡,但却对双方所持的火器情况有着明确的记载,由此亦能看出双方军队在战斗力上的遥远距离。在此战中,俄方虽然只有数百人,却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而上万清军的火器总量却还不到一百支,而且还都是些非常落后的“兵丁鸟枪”,大部分士兵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之类,双方基本上是热兵器和冷兵器间的本质差距,比起日后义和团用大刀长矛拼西方的火枪火炮也相差不远。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兵力多达对方十几倍的清军竟会做战不利,拿几百个散兵游勇束手无策,也不难判断出清军的伤亡必定是远高于对方了。
  一些阿Q们胡乱意淫,说什么雅克萨之战打痛了俄人,令其侵略中国的野心遭到重创,再不敢与中国相争,从此便龟缩回去,这些说法歪曲事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读来实在令人齿冷。从两次雅克萨大战的详情来看,虽然清朝迫使俄人退出雅克萨城,表面看是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却显然吃了大亏。由此也能清楚看出,即使是在清朝建国之初,八旗子弟的锐勇之气尚未全坠之时,在世界背景中,中国也已经沦为军事技术和军事理念较为落后的一方。此时靠着数倍的人数优势和本土作战的便利,尚且还能勉强抑制对方的扩张,可随着与外界的武力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平衡终有被打破的一天。由是观之,清朝在1840年之后频繁的丧权辱国,以及被各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恣意蹂躏的惨剧,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其实便已初现端倪了。







八、和平

  对贝加尔湖一带广袤土地的争夺引发了中、俄两国间的这场冲突,由于双方都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两国最终均选择了较为温和的手段。靠着人数优势,清军在两次雅克萨之战中均具备了将俄人守军全歼的可能,却不顾自己损失惨重,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两次都任由对方安然离开,第一次还送粮送马,第二次更是选择了割地求和。显而易见,清廷固然对俄国的渗透感到难以容忍,却不敢与对方彻底翻脸,媾和的意愿非常明显。
  一些满-遗为了给祖宗遮羞,不惜以偏概全,将清廷的软弱归因于什么此时正受困于与准格尔部的战争,无暇它顾,其实清朝对准格尔地区发动进攻,是在四年之后,就算西陲此时有所掣肘,也绝非其向俄人低头的主因。清廷如此畏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两个。一是顾忌汉人,担心与强大的俄国开战会动摇国本,给汉人提供复国的契机。满人们最重视的,终究还是自己对关内新获得的统治,与之相比,贫瘠寒冷的北疆根本微不足道。第二个原因则更为关键。雅克萨会战的战况清楚反映出了中、俄两国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意识上的遥远差距,让清廷认识到了自己之前信心的根源——让自己一度称雄于东北亚的骑射和武勇,在面对使用先进火器的对手时,已然落于绝对的下风。说白了,就是清廷已经被俄人打怕了,再也不敢与其相争,只好忍气吞声,靠着出让领土和国家利益与对方媾和。
  如果用跨越历史的眼光来看,清廷的这一举措其实还是比较明智地。在之前的战争中,占据数倍兵力优势和主场做战之利的清军主力竟对几百个二流杂牌俄军束手无策,最终只能靠持久战与对方拼消耗,按这种无能的表现来看,如果沙俄出动上万、甚至数万精锐,认认真真与清朝开战,大清如何能够抵挡?与其陷入焦头烂额、丧师失地的困境,还真不如这样丢卒保车,确保维持对核心区域的统治。
  对于俄国而言,之所以肯停下自己南侵的脚步,与清朝达成和解,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俄国之前饱受各列强欺压,彼得大帝锐意改革,试图摆脱屈辱的境地,其西化进程此时正处在关键时期,其国内形势也因改革触动了权贵的利益而摇撼不稳,无心在远东与清帝国进行大战。二是俄国此刻正与瑞典争夺芬兰,冲突激烈,根本无暇东顾。在《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中曾记载:“雅克萨战后,俄国和二战后战败的日本一样,得到了它本想通过战争得到的东西。彼得在欧洲所进行的战争使他忙不过来在远东再打仗,所以他就选择了贸易。另一方面,中国对它和俄国的关系有完全不同的想法,它既不要贸易,也不要战争。”由此记载亦不难看出,欧洲的战事牵制了沙俄的主要精力。
  当然,俄国最终肯停止抢夺远东经济区的脚步,而没有对自己的先遣小队添兵支持,主要还是因为清廷在《尼布楚条约》中,已经满足了它的大部分要求和条件,而遥远的距离也是大清最好的保护伞。俄人要跨越寒冷广袤的西伯利亚,再经过漫漫千里的贫穷草场,这才能到达中原的丰腴地区,路途上高昂的成本令其对中国的领土并无兴趣,在贝加尔湖周边的经济利益就是其所要的全部。既然康熙大帝已经服了软,送出了这些利益,又割让了大片领土,自己想要的东西已然到手,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付诸战争了。
  出于以上所述的三点考量,俄人最终与清朝达成了和平。至于那些意淫家们所说的,什么“俄人在雅克萨蒙受了数百人的惨重损失,被深深地打痛,对强大的大清心存畏惧,只好狼狈逃回老巢”云云,大家看后笑笑就可以了。






九、叩首

  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的表现让俄方确认了清帝国军事力量的弱小,而清廷在《尼布楚条约》中做出的巨大让步和软弱姿态,更让俄人看透了清朝的外强中干和色厉内荏,此后更加不将大清放在眼中。在雍正即位之后,俄人得寸进尺,又于1728年迫使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恰克图条约》。号称“英明神武”的雍正大帝搞搞文字狱,镇压一下汉人百姓还可以,在远比自己强大的沙俄面前,表现得还不如自己的父亲,一仗不打就痛快地割让了贝加尔湖以南的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朝中后期开始的疯狂割地,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由康熙和雍正两位“大帝”树立了榜样。
  在雍正割土退让之后,中、俄两国的关系有所好转,双方在恰克图一带热火朝天地发展起了中俄边境贸易,其数量一度占到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有力地支持了俄国的改革壮大,这也正是在之后的一百七十年中,俄国虽然也有腾出手的时候,却始终与清朝和平共处,并不对这个孱弱的邻居发动大举进攻的真正原因。
  1738年,雍正大帝派遣前礼部侍郎托时和热和副都统宰三去俄国恭贺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登基。托时在众目睽睽之下率使团全体成员下跪,向女皇行三叩九拜之礼,在场的俄人尽皆惊诧。当俄人巴什罗夫宣读雍正的国书时,托时等人仍然跪着不肯站起,女皇打断巴什罗夫的宣读,示意他们可以站起来听,托时等人却生气地拒绝了,坚持跪到读完才肯站起。就在钱瑟勒斯威尔准备带他们离开时,托时等人又迅速跪下三叩九拜,做辞行礼,把女皇吓了一跳,忙通过翻译告诉使团“可以了,可以了”,可托时等人却越磕越起劲,行礼完毕后才在满场吃惊和蔑视的眼光中昂然而去。他们刚一离开,满场便哄堂大笑,女皇身边的小丑和弄臣们纷纷扮成满使的卑屈模样向女皇行礼,令在场的贵族和大官们捧腹不已,女皇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说这“要比打胜瑞典还要令人快活”。由于此事过于搞笑,俄国宫廷之后还专门排演了一场戏剧,名为“好磕头的中国钦差”,用以讥讽和嘲笑清朝。
  无论是之前尼古拉归国后的表述,还是雍正所遣使臣在俄国的丢人表现,均被俄人记录在了史料之中。从这些记载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俄人对清帝国秉持着一种何等鄙夷的态度,非但对其军事水准不屑一顾,更将清朝视为礼仪古怪的蛮夷国家。从俄国撰史者们留下的记载不难看出,在当时的俄人眼中,在众多前来恭贺的众使节里,属满清的使臣最为奴颜婢膝,远远超于克里木、波斯、希瓦、阿斯特拉函等国的使者,而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俄国的藩属。换言之,在俄人心中,大清的分量比自己的藩属还要远为不如。






十、虚妄

  可悲的是,与屡遭列强欺压,发誓要进行改革,富国强兵的俄国不同,尽管在雅克萨城下已经吃足了苦头,受尽了屈辱,可以康熙、乾隆为首的满洲贵族们在战后却非但不加反思,正视自己的不足,改变求存,反倒竭尽所能用巧言狡辩来蒙骗世人,将伤亡数倍于对方的这场战事吹嘘为“大捷”,将对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疆土的割让说成是“放弃”,尽情玩弄文字游戏,强充门面,却压根儿没有奋发追赶的虚心态度,只是一味地夜郎自大。这种不良的虚荣风气弥漫至今,在金庸等满-遗学者的鼓吹之下,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沉浸在雅克萨“大捷”那虚妄的喜悦和自豪之中。
  更可悲的是,在西欧各列强眼中,此时的俄国不过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弱小国家,瑞典、荷兰、波兰、土耳其等国家轮着痛扁它,俄军超弱的战斗力更是当时全欧洲的笑料。 一个波兰骗子自称是被篡位的前沙皇,波兰国王派兵助他“复位”,竟然轻轻松松便入主了莫斯科,俄国上下竟无人敢对这破绽百出的骗局提出异议,只好装瞎子承认了这个骗子的统治,俄国当时何等弱小由此便可见一斑。好容易波兰人走了,瑞典大爷又来了,照样是割土地送女人哀求和平那一套。
  当然,俄人也有挺起腰杆做战的时候,但结局却总是不如人意。1660年六月,俄国与波兰在今白俄罗斯地区进行会战,波军大破俄军,十月时又大破之,之后还在楚德诺夫迫降了大量俄军,并最终从俄国手中抢走了富饶的西乌克兰地区。之后波兰继续欺压俄国,1667年,挨打不过的俄国被迫签署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又将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部割让给波兰。在欧洲被百般欺凌的俄国曾经出动精兵一万远赴中亚,试图“堤里损失堤外补”,结果被西蒙古骑兵全歼,从此便再也不敢南下蒙古高原和中亚,只能在西伯利亚东部和今中国东北一带清朝控制的“通古斯圈子”里耀武扬威。
  还在苦苦追赶西欧国家发展脚步的俄国的军事技术竟然远远领先于窃据华夏的满清,这一幕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与清朝君臣们自高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虚妄自信一加对照,真是一种无比辛辣的讽刺,更让人心底不自禁地萌生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







十一、悲哀

  在雅克萨之战后,做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缴获的俄军先进火枪曾被送至康熙案头,可这个号称“思想前卫、重视科技”的君王竟然以“不得打破前人弓箭、长矛传统”为由,非但拒绝研发推行,反倒还严令禁止,中国追赶世界先进军事科技脚步的又一次契机,就这样被轻轻错过。
  在金庸等满-遗口中,康熙是一个思想开明,谦虚好学,热衷于先进事物和先进技术的睿智之士,其实这些根本就是瞎扯淡。康熙重用汤若望等人,不过是为了让星象学为“君权神授”服务,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统治本身的关注。他对西方钟表和简单几何的关注,也不过只是浅尝辄止,兴趣而已,远远达不到重视西方科技,试图学习仿效,在华夏大力推行的程度。就以此次的火枪为例,他对其中蕴含的先进科技的所谓“关注”,也不过就是自己留下两支把玩而已。
  其实康熙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也未必就是真地出于重视传统的考虑;而在历经了雅克萨大败之后,他也不可能看不到火器对弓马骑射的明显优势,之所以对这种先进武器厌憎排斥,其实是出于一种不愿承认外界事物先进的扭曲心态。究其根源,除了顾虑会动摇“天朝上国”的威严,削弱统治力度之外,更是担心全国因之掀起一种学习外国先进理念,加强对外交流的风潮。归根结底,还是害怕汉人百姓开了民智,不好驾驭,至于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将来迟早遭到外来的打击,都已经顾不得了。所谓“宁与外贼,不予家奴”,这种心态在满酋圈子中无疑是非常普遍地。
  由于满清大兴愚民统治,闭关锁国,压制科技,令华夏与西方的军事差距越来越大,等到火器对冷兵器的优势大到靠十倍的人命也无法弥补的时候,中国的噩梦自然也就到来了。在雅克萨之战时,俄军用的是先进的撞击式燧发枪,直到150年后的战争时,这种武器都并未装备到清军行伍之中,满清政权之腐朽、满清皇帝之愚昧真是令人瞠目结舌,这不仅是清军士卒们的悲哀,更是在满酋统治下的广大汉人的悲哀,更是整个华夏的悲哀。



注:本文有部分字句脱胎于网文
发表于 2013-10-2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武 于 2013-10-29 17:01 编辑

对于这种把小说当历史来较真,进而涉及作者的帖子,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回复,让其自然下沉,自生自灭。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3-10-30 13:12 编辑

空楼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3-10-30 13:12 编辑

空楼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容青史俱成灰 于 2013-10-30 13:13 编辑

空楼何不删之
发表于 2013-10-3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0-30 13:07 编辑

楼主提出一个 科普论题,不是错........

明朝的 “汉” 政权到底如何每下愈况,只要随意网搜,这里不赘。


这是维基百科的地图(http://wuu.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


明朝的 “汉人” 朱老大,到了万历年,地域如何?




满清不断进攻到达山海关........进关前,明朝还剩下多少?
——满清又带来了多少东北偏远的土地?


无需趋炎附势、突然变成满人、把满清带来的东北土地变成 “自己” 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武 发表于 2013-10-29 16:58
对于这种把小说当历史来较真,进而涉及作者的帖子,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回复,让其自然下沉,自生 ...

阁下自可掩耳盗铃,继续沉浸在谎言之中。

但言辞之间,那种试图让广大读者继续被蒙蔽的心态,实在令人感到不解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余 发表于 2013-10-30 13:06
楼主提出一个 科普论题,不是错........

明朝的 “汉” 政权到底如何每下愈况,只要随意网搜,这里不赘。 ...

实不明白,为何要以明朝作为参照点,若是以五千年前做参照,那只有黄河流域的弹丸之地呢。

清朝给华夏带进大片土地,这点毋庸置疑,即使作为割地量仅次于唐朝的屈辱王朝,先后割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中国仍然剩下九百多万,比明末可能还稍大些。在领土方面,清朝入关对华夏而言,无疑是功大于过的。

当然,一码归一码,瑕不掩瑜,瑜也同样不能掩瑕。清初扩张的辉煌,不能掩饰从入关二三十年后,清朝就将中国变成军事弱国、科技弱国,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

更何况,衡量一个政权,并不只以领土,除此之外,清朝啥都不行,华夏如今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满清是有历史责任的。
发表于 2013-11-6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来就有些疑惑,满人立国后就一直禁止汉人出关(所以后来才有“闯关东”之说),怕伤了祖宗基业,为何签个《尼布楚条约》,却把祖宗基业直接送到了罗刹人的嘴边?

看过此文,原来如此~~~~
发表于 2013-11-6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1-6 15:14 编辑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表于 2013-10-30 13:19
实不明白,为何要以明朝作为参照点,若是以五千年前做参照,那只有黄河流域的弹丸之地呢。

清朝给华夏 ...

为何要以明朝作为参照点

不用明朝参照,难道你准备用元朝做参照,你跟元蒙有亲戚关系?
明朝元蒙南北宋唐朝晋朝汉朝秦朝的领地,跟这个烂满清有何关系,跟你有何关系。
——割了谁的地?


当然,一码归一码,瑕不掩瑜,瑜也同样不能掩瑕。清初扩张的辉煌,不能掩饰从入关二三十年后,清朝就将中国变成军事弱国、科技弱国,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
变成军事弱国 是当时满人和四万万汉人不思进取:包括你我的祖宗,也包括金庸查良镛的祖宗
——烂满清和汉人都脱不了关系,汉人更是人多势众(但毫无建树)
不单只是满清。
你现在写这些错误资料,对于自强毫无用处,是浪费时间的自弱。




华夏如今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满清是有历史责任的
楼主很有出息,满族应该对你负责任,赠送你一个 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你应该到地府向清朝十三个皇帝追讨,必定给你个公道。

楼主希望靠自己祖宗 或者 别人祖宗的遗产 给你个什么 “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
清朝没有打到欧洲.......呵呵 .......那就开罪了你的青史?


那楼主坐稳凳子,无需努力,等着收祖宗/非祖宗/异族/别人的遗产吧。
你应得的............(是吗?为什么要遗产给你?)



“凡是缺陷,必然是别人的责任”?
奉劝楼主:看得宣传毒文太多,小心洗白你的脑袋。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利余 发表于 2013-11-6 15:06
不用明朝参照,难道你准备用元朝做参照,你跟元蒙有亲戚关系?
明朝元蒙南北宋唐朝晋朝汉朝秦朝的领 ...

不准备用元朝做参照。

至于“错误资料”,请问哪句错误,错在哪里?
发表于 2013-11-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13-11-9 19:38 编辑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表于 2013-11-8 21:58
不准备用元朝做参照。

至于“错误资料”,请问哪句错误,错在哪里?


贝加尔湖那一代当时在喀尔喀外蒙古那边,喀尔喀与清廷的关系是九白之贡——喀尔喀蒙古各部每年给清廷进贡八匹白马,一匹白骆驼。后来康熙打败葛尔丹,外蒙古才归清朝控制。
外兴安岭、雅克萨城“微不足道”,当时根本够不着的贝加尔湖才重要。重要也就罢了,还“传统羁縻区和经济利益区”,真会起名字,啥经济利益?白马、白骆驼?
那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本就没有控制的土地叫“割地”,算算拿过来的外蒙古各部多少万平方公里?
还说“雅克萨会战的战况清楚反映出了中、俄两国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意识上的遥远差距”,“如果用跨越历史的眼光来看,清廷的这一举措其实还是比较明智地”。这个判断对不对先放着,就算是对的吧,真打不过俄国,采取“比较明智地”的举措有什么不对?难道采取“不明智”的举措才对?
事实如何,也参考参考美国人和俄国人的说法吧。
全球通史的评价: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江湖

x
发表于 2013-11-9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1-9 19:52 编辑

不用元朝,只能用明朝,是吗?还是用南宋北宋?唐朝?
——还是用上帝答应你的领土?


你错误资料?
这里给你维基百科的资料。

给你说明地图的用法:
1.1 看地图,看里面的年份。
2.2 对照康熙登基的年份:康熙登基1662年,雅克萨战争1683年(这些字你都懂得读吧)



明朝版图与康熙时代的版图,明确是扩张,尤其是康熙朝的1683之后
你引用什么资料是割让?
请出具证据吧,否则是你在捏造谎言,你自己在扯上画皮

我还在等你的证据。







“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是你和我、全部汉人无法自强先进的结果,如果我们都像你等待别人(满清)遗产,必定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



噗~~~
你明白 越来越大 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起步点不变,但有人在 停手停脑 等遗产不努力,浪费时间、胡乱引用网文不懂辩证,到处哭诉没有得到遗产.....
满肚子委屈.......幽怨........
——于是......于是差距.....“竟然”.......越来......越大......

你是这个意思么?




(引用楼主的词语)
“有奶便是娘”..........“的嘴脸

一码归一码”,“有奶便是娘”,“清朝给华夏带进大片土地”, “褒扬”。
无疑是功大于过的

“免费午餐我就要,少了甜品我骂娘”,啊,原来甜品早就在看不见......烂明朝损失的土地突然又再出现.......“不行,你还是要给我个满汉全席”,否则.......到处哭诉.......呜呜呜......

满清虽然烂,但满清这个奶娘真难当!

——还有..........上帝青史 你真灵.........是要 “褒扬” 的.......


趣致可爱,天真烂漫,我见犹怜.......
请继续努力排队领奖品.......你应得的........





发表于 2013-11-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知道尼布楚、雅克萨在何处吗?懂得用地图查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 发表于 2013-11-9 18:39
贝加尔湖那一代当时在喀尔喀外蒙古那边,喀尔喀与清廷的关系是九白之贡——喀尔喀蒙古各部每年给清廷进 ...

此楼确实有些干货,并非亨利余那些不着边际的烂扯。

我先回复文字内容,也介绍一下雅克萨地区的背景。


    雅克萨本是明朝的一个卫所(卜鲁丹卫),隶属于山东省奴尔干都司治下,其卫所长官是当地的部族首领博穆博果尔明。在同为大明藩臣的努尔哈赤反叛之后,博穆博果尔明未曾附逆,因而在1639年遭到了后金人的攻击。被金庸誉为“爱民如子”的皇太极在击败该部之后,下令屠尽当地所有住民,雅克萨此后便成了一块荒寂的无人区。
  恰在此时,一个叫哈巴罗夫的哥萨克贫农在故乡混不下去,便招聚了二百多个俄国地痞,一道去远东发财。这些人跨越了漫长的路途,最终来到了正处于势力真空状态的雅克萨地区,还在雅克萨搭建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木制城堡,久居于此。这些人起初以盘剥、掠夺当地的通古斯土著为生,后来又有一些流放犯和探险队加入,最多时达到四百余人。他们把持了这片区域上的贸易权,靠抽取商税牟利,还时常掠夺当地部落送往清廷的贡品。由于这伙人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清朝的威信和利益,康熙数次勒令其退出自己的藩属区,但俄人却对其毫不理睬……


   首先,在明朝时,这里是“卫所”,即明朝的羁縻区,清朝断绝明朝对关外的影响之后,整个控制了北亚的羁縻权,当然,是松散的控制,称藩的留下,不臣服的杀光。

对于称藩纳贡的部族而言,每年有朝贡的义务,有些还要遣关键人物入朝为质,对应的,宗主国对这些臣属有军事庇护的义务。但在俄国流浪者到来后,清军打不过对方,势力范围严重缩水,最终还有藩属明确投敌,改变效忠对象,这才让康熙急了,倾国之力动手。

对于这种虽然控制松散,但名义上的羁縻部落,丢失也是损失,更是耻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12:59 , Processed in 0.03511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