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902|回复: 1

[转贴]武侠电影里的三面埋伏——从李小龙到徐克到李安张艺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9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齐鲁晚报
??武侠电影的三面埋伏

赵晓峰


《十面埋伏》把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谈
到这一轮武侠电影热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
起,从那以后,张艺谋的《英雄》,何平的《天地英雄》,一直到今
天的《十面埋伏》,以及年内还要推出的陈凯歌的《无极》,中国武
侠电影在世纪之交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景象——
  张艺谋曾说:“武侠是中国导演可以选择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电影
所独有的题材门类。”那么作为这样一个大的电影类型,武侠电影在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又是如何发展演进的呢?

  埋伏一:李小龙拳拳到肉的真实

  其实,如果从《火烧红莲寺》算起,武侠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上个世纪20年代,但真正使武侠电影发扬光大,具备全球影响,那还
要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提到这个时期的香港武侠电
影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李小龙,李小龙对于武侠电影而言是
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绝响。虽然后来的电影武坛群星闪耀,但绝不会
再有第二个集哲人、武者、画师、明星于一身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
李小龙了。1971年的《唐山大兄》随后的《精武门》《猛龙过江》《
龙争虎斗》以及随后因李小龙去世而未能完成的《死亡游戏》,33岁
英年早逝的李小龙没能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作品,但就是这少得可怜的
四部半作品却开创了武侠电影的一个时代,一个以真刀真枪、拳拳到
肉的真人搏击取代虚假、牵强的花拳秀腿的时代,他在荧屏上用他的
武功和表演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技艺、斗志和哲学。也就是从那时
候起,中国武侠电影蜚声海外。
  李小龙去世后从他手中接过武侠电影大旗的是大名鼎鼎的成龙,
这个曾经为李小龙做替身的无名小卒,因为一部《醉拳》而名声鹊起,
有人形容他是“会功夫的卓别林",成龙能用自行车、竹竿、窗子、
梯子这些再简单不过的道具把一群对手搞得人仰马翻,笑料百出,你
不能不佩服,那几乎是只有卓别林才能做到的事,但是成龙也做到了
——虽然成龙是学生,但他是个优秀的学生。二十多年来,成龙在银
幕上一直在扮演一个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而且总是那么倒霉总是那
么傻里傻气,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把别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
之上,多么高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时至今日,成龙已过半百之年
仍坚持在荧屏之上为我们诠释他的“功夫喜剧”,让人感叹这位香港
影坛大哥的敬业。

  埋伏二:徐克钢丝绳上武侠传奇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当成龙大哥仍然笑傲影坛之时,武侠电影却
悄然发生着转变,这就是新武侠电影的兴起。以《东邪西毒》《新龙
门客栈》《鹿鼎记》《笑傲江湖》等一批电影为代表,开始了以徐克
为代表的新武侠电影的浪潮,使中国武侠电影达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
视觉境界。新武侠电影吸收了各阶段武侠电影的特点,可谓中国武侠
电影集大成的登峰造极阶段。新武侠电影吸收了早期武侠电影里中国
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视觉美学特征,采用了李小龙时期的明星制和民族
主义主题,重新使用了花拳绣腿时期武术的动作分镜头蒙太奇剪接,
武打的基本动作吸收了如《少林寺》那样的学院派武打电影时期的专
业视觉风格。这一时期最惊人的创造是使用了钢丝绳吊人技术,开创
了侠客“飞行”的视觉语言,从而使武侠电影完全摆脱了“真实武打”
或“仿真实武打”的视觉模式,使武侠电影的视觉语言演变为一种风
格化的神话语汇,武侠电影也真正进入“成人的童话”的时代。
  但是新武侠电影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过分强调动作,而忽视
了武侠电影深层主题意义的挖掘,这使新武侠电影在取得票房胜利的
同时,却在各种评奖中败得一塌糊涂,就是在这个时期,武侠电影被
简单地认同为功夫片或者是动作片,新武侠电影在迈入国际主流商业
电影的同时也逐渐消磨了武侠电影所独有的文化个性,从而也为其最
终失去观众埋下了伏笔。

  埋伏三:李安张艺谋武侠精神的探讨

  新武侠电影的失误之处,也就是后武侠电影发展的契机。进入上
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为观众腻烦了新武侠电影的打打杀杀,所以武
侠电影一度沉寂,一直到李安的《卧虎藏龙》横空出世,武侠电影才
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新高潮。李安的武侠电影迥然相异于徐克的武侠风
格,动作不再是电影的中心,一向拍摄文艺片的李安重新继承了传统
武侠电影的美学理想,他追求的是视觉画面具有中国传统的诗意,同
时,李安开始尝试在通俗文学故事的讲述中,使对话、画面氛围和音
乐渗透出一种道家和儒家的哲学精神,希望以一种最具中国文化特色
和本质的东西填充武侠电影原本空虚的躯壳,从而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而此后,张艺谋、何平等华语电影界顶尖导演的跟进使后武侠电影在
世纪之交形成了一股潮流。
  时至今日,当我们高谈阔论《十面埋伏》《英雄》时,我们必须
把这些电影放到后武侠电影的整个潮流中来审视,这样我们才能发现,
《埋伏》与《英雄》都反映了后武侠电影对深层意义内涵的追求这一
基本趋势,毕竟武侠不等同于打斗,正如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所
言:“武侠,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侠义”作为一种在中国社会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才是武
侠电影应该进行深入挖掘阐释的核心所在,没有了这个核心和灵魂,
武侠电影就丧失了其生命力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张艺谋在《英
雄》和《埋伏》中对“侠之义”和“侠之情”的阐发,不管到位与否,
这种尝试还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电影百年占据荧屏中心的始终是西方人的梦想,但随着中国日益
融入世界,中国的电影人需要一种东西让世界看到中国,而武侠电影
正是这样一种具备世界化潜质的中国文化特色,这也是武侠电影在世
纪之交重新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04-8-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张艺谋的武侠和香港的武侠体现了大陆和香港文化的差异。
香港的武侠,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动作片,很多比较精的武侠片,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说,但通过主角的行为和思想,还是灌注了“侠义”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全剧,却往往用热血沸腾的打斗或者滑稽搞笑的动作,轻松的表现出来。
张艺谋为代表的大陆武侠,一般都比较沉重,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内容不够精彩刺激,往往喜欢片末的时候很凝重的揭示主题。而且,总是喜欢把武侠上升到政治高度。
大陆的武侠电影确实在进步,但娱乐、商业、政治的混合矛盾制约了它的发展。也许,年轻一代思想束缚越来越少的导演,才能给我们奉献真正优秀的大陆武侠电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7 17:54 , Processed in 0.03287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