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4521|回复: 4

从《战争与和平》,谈郭靖黄蓉小龙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庸对严家炎回忆说,自己是1948年到香港之后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1957年3月19日,金庸撰文谈《战争与和平》,引用毛姆的说法:“《战争与和平》当然是所有小说中之最伟大的。”这样的评价,既经金庸引用,那么就代表了,至少部分代表了金庸本人对《战争与和平》一书的态度。
金庸当时正在写他的《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九回,也就是倒数第二回,《是非善恶》。此时主人公郭靖面临是非善恶孰是孰非的极大的思想困境。他的内心独白,前后加在一起约有二千字。这种写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从来没有,在西洋小说中也不多见。
    《战争与和平》里有。彼埃尔的内心冲突并不比郭靖更平和,彼埃尔的独白也有上千字之多。
    彼埃尔与郭靖,不是全无相似处的。二人都天性仁厚,而为人木讷。
金庸《谈<</span>战争与和平>》又说:“她(娜塔霞)与彼埃尔结婚后,变成了一个啰嗦、相当庸俗、只注意儿女、常常没来由地妒忌的妇人。我觉得这是托尔斯泰忠于生活的描写,是他艺术上伟大与深刻的地方。在那个时代,一个可爱的少女与地主贵族结婚后,极可能慢慢变为庸俗而没有光彩,这是真实的生活。”(《金庸散文集》146页)《射雕英雄传》续集《神雕侠侣》中的黄蓉,也是眼中只有丈夫儿女,她老爹黄药师就讥刺说:“我这宝贝女儿就只向着丈夫,嘿嘿,‘出嫁从夫’,三从四德,好了不起!”(《神雕侠侣》第十五回)这样的黄蓉,不为多数读者喜爱,不少读者向金庸表达不满,金庸表示:“但要反映真实,这是没办法的,真实就是这样子的。”(中国友谊出版社《金庸茶馆》第五册46页)2005年,金庸又说:“比如有人说不喜欢书里面的黄蓉,但有一位女教授就为我辩护,她说你们不喜欢是因为你们不懂得,你们没生过女儿,没当妈妈,母亲的心理就是那样的。”
1957年,几乎与写作《谈<</span>战争与和平>》同时,金庸还写过一篇《谈批评武侠小说的标准》。文中,金庸表示,他的写作,不仅要“使读者感到有趣”,而“确也希望武侠小说能有资格被称为‘文学’,确是在努力依着文学的途径来写作武侠小说”。
在《神雕侠侣》中写出这样的黄蓉,多多少少金庸是受了托尔斯泰的娜塔莎的影响。
倪匡非常讨厌《神雕侠侣》中的黄蓉,说她太“毒”!
倪匡又不赞同金庸对小龙女生死问题的处理。活下去,还是不活,是小龙女的问题。让她生?让她死?是小说作者要考虑的问题了。小龙女终于选择了不活,踊身跃入绝谷;金庸终于让她没死成,绝谷幽居十六年,小龙女乃得与杨过再相见。
   于此节,倪匡先生这样看:

杨过、小龙女的重逢,对读者而言,是一个大喜讯,人人额手称庆,但对整部小说而言,却是败笔。试看小龙女再出现之后,哪里还有什么光芒可言?远不如让杨过一直悲剧下去好得多了!金庸原来的创作意图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说论小说,《神雕侠侣》从一开始起,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是不是为了迁就读者的意愿,硬将之改成喜剧,不得而知。……金庸在写《神雕侠侣》的时候,喜剧收场,绝对可以谅解,因为那时,正是《明报》初创时期,《神雕侠侣》在《明报》上连载。若是小龙女忽然从此不见,杨过凄凄凉凉,郁郁独生,寂寞人世,只怕读者一怒之下,再也不看《明报》。……(摘自《我看金庸小说》 倪匡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份出版)

倪匡这段话,很有分寸,连续说了两个“不得而知”,他并没有把自己想象得无所不知洞悉一切,未肯将自己的猜测认定为绝对事实。
傅国涌先生就误将倪匡的猜测看作绝对事实,一再引用。例如他说金庸“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迎合市民的口味、意识。吸引人、好读是金庸写作的主要目的。特别是《明报》创刊初期,为了报纸的销量,金庸拼命施展武侠小说攻势,更不能不时刻想到读者的喜好。所以他要让小龙女坠入深谷后奇迹般地活下来,而且十六年后与杨过重逢。 ”(傅国涌《偶像的黄昏》第20页)
倪匡猜测金庸这样安排杨过与小龙女的大结局是从读者出发,怕读者再不肯订阅他的《明报》;金庸自道却是从自己出发(“我写小说,不受读者反应的影响。我要杨过、小龙女团聚,不是由于朋友或读者的意见,而是自己同情他二人的爱情,不舍得这样可爱的一对情侣到死不能相会。”“小龙女如果没有活着,我第一个会先哭。”);我更倾向于相信倪匡的猜测,但觉得金庸所言亦大有可能。
中国古来的小说戏曲,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作者可能是因为国人有喜“团圆”的集体情绪而有意迎合之,而作者本人也是中国人,也可能他内心就极愿“花常开月常圆人长久”而这样写。到底哪种成分更重,因人而异,难以断言。
批评他这样写太“俗套”,可;怀疑他刻意迎合读者,亦可;断言他这样写必是迎合读者,则断乎不可!
别人动机如何,我们怎么知道?如何确定?我们可以猜测,也可以将自己的猜测表达出来,但绝对不可由某一孤立的事件,断言人家必是这样想、不可能不是这样想、不这样想就不对了。做这样的断言,太不知天高地厚!
这篇《偶像的黄昏》中,傅国涌惋惜金庸未能“成就现代人格”。如傅先生所言,“要成就现代人格是何其艰难”,傅先生本人于此似亦有欠缺。一个“现代型的知识分子”,首先就要摒绝这样妄自断言他人动机的“致命的自负”。
对于倪匡的猜测,我是比较认同的。事实,极有可能便是如此!但我总算还没狂妄到因我之认同而断定倪匡的猜测便是事实。一个人的猜测,是猜测;两个人对同一事的猜测相吻合,也还是猜测,不能由此证明其为事实。
即便在这一细节上,金庸千真万确是在迎合读者,也不能像傅国涌那样以偏概全,得出“金庸时刻想到读者的喜好”的结论。果真如此,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就不会把黄蓉写得那样让读者不喜欢,就不会说出“要反映真实,这是没办法的,真实就是这样子的”的话,更不会把郭靖与黄蓉的长女写得那样让人人厌恶。
2013年修订版《金庸传》出版后,傅国涌又说起杨过与小龙女:

金庸不能让小龙女死去,这个美好的形象要是死了,很多人可能就不看《明报》了。为了报纸的生存,小龙女16年后一定得继续活着。
  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文学还是商业,每个人都会有答案;他的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还是为了吸引读者买他的报纸而提供的娱乐品,大家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第二段开头那“所以”二字,真够荒唐得可以。
十六年前小龙女只是不知所踪、生死成迷,《艾凡赫》中的阿特尔斯坦却是死得不能再死了,到了小说结尾居然复活了。金庸让小龙女与杨过重逢意在迎合读者只是可能,阿特尔斯坦的复活连作者司各特都自知“太不合清理”,因为出版商的要求,才这样写的,意在迎合是确定无疑的了,又如何?《艾凡赫》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梁实秋先生谈“莎士比亚与性”:“戏剧里含有猥亵成分是很平常的事,中外皆然。尤其是在从前,编戏的人不算是文学作家,剧本不算是文学作品……剧本的内容要受观众的影响。所以,剧本里含有猥亵之处,不足为奇。”莎翁也不能完全免于“迎合”观众的嫌疑,又如何?《莎士比亚全集》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且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之一。
如此高度评价莎剧成就,《战争与和平》的作者首先就不会同意。这一点,金庸也谈过的:“托尔斯泰曾全面否定莎士比亚,但今天看没人能否定莎剧是好的文学,伟大的作品。”(陈晓梅《和金庸聊天》)

                                                                     2016、11

2002年3月9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有一场座谈会。有人问到还在浙大做人文学院院长的金庸:“黄蓉在《射雕》与《神雕》中为什么会发生由‘可爱’到‘不可爱’的转变”,金庸当时说:

女人总在变化,少女时代当然是可爱的,但成人之后,身为人母,母性会掩盖绝大部分的少女天真心性,其“可爱”自然大打折扣。再则写《神雕》时刚看完《战争与和平》,受“娜塔莎”这一形象由“可爱”到“不可爱”之变化的影响。(小五哥《遭遇金庸》,见于“天涯社区·闲闲书话”)

原来金庸自己已经承认他笔下的中年黄蓉很受托翁的娜塔莎影响,我以前没注意到。
补记于此。

                                   2017、2
(《金庸与《战争与和平》》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7-02/19/content_27568.htm
来源:羊城晚报     2017年02月19日        版次:A10    作者:刘国重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10 收起 理由
晴天飞猪 + 10 太古神王http://www.jingwuhen.com/绝世武.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6-1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不大同意黃蓉「由‘可爱’到‘不可爱’的转变」。實際上,黃蓉的不大可愛的一面,在射鵰中早有體現,只不過被少女可愛的形象掩蓋住了,不易察覺而已。黃蓉這個人物形象,從射鵰到神鵰,其實是統一的、一貫的,是個塑造的很成功的形象。

小時候看神鵰俠侶,最愛看最後楊過、小龍女重逢一段。年長以後,才同意倪匡的觀點,如果讓小龍女十六年前便去世,這部書的文學性可能更強。
至於之所以這麼寫,我比較同意金庸本人的看法。未必是迎合讀者,只是作者本人就想這麼寫了而已。即使作者不讓小龍女十六年後“復活”,讀者可能會有些難以接受,但也未必會有什麼大的抗議,以至影響金庸以後作品的銷路。讀者的反應其實是不好事先預測的。
作爲武俠小說,寫成十六年後重逢是通例。如果作者真的有這麼大魄力,乾脆就讓小龍女十六年前便去世了,然後讓楊過近乎“自欺欺人”的等待十六年,最後幻想破滅,這倒是武俠文學的一個重大突破。不過真這麼寫了,帶來的問題不比現在這樣的寫法少。楊過最後等不來小龍女,會不會心理失衡,真要報復黃蓉?怎麼樣寫成楊過最後化解了這個心魔?既然沒有了小龍女,楊過和郭襄的關係怎麼處理(郭襄實際是最後八回真正的女主角),是最後接受了郭襄,還是因爲忘不了小龍女,還是離郭襄而去?如果是前者,恐怕又要被批評爲俗套,如果是後者,其實不一樣也是落入俗套?
照這樣看來,還是讓小龍女十六年後活着的好吧。
发表于 2017-8-2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女人从年轻变老不仅仅只是容颜的改变
发表于 2017-8-30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25 02:57 , Processed in 0.03684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