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6859|回复: 37

[影歌] 神秘唯美至纯至真画中少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4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情画意古韵盎然 神秘唯美的东方美女,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奇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而今我们用古典绘画和现代科技演绎东方美女、红楼十二钗,看那娇俏动人的东方美女们,看看这些至纯至的画中美女,你会感觉在梦中一样甜美与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心疼黛玉之美(组图)



说实在的,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黛玉的美。黛玉的美总体上来说是带有一点病态的让人怜惜的,让人心疼的。她的气质应该是冷艳孤傲的,但这些并不能把黛玉的美说全了。黛玉的美丽不是一句话所能说清楚的,我们先来看看曹雪芹给了黛玉怎样的外貌,书中有几处描绘黛玉。每次描绘都不一样,但几处的描绘加起来,黛玉的形象就变得生动、丰满、立体了。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书中第一次对黛玉的外貌做正面的描述。大家看看,曹雪芹实在是文字的高手,他描绘黛玉的眉目的时候,连续两次用了“似”与“非”。“似蹙非蹙”,是也不是,不给你一个肯定的印象,有点让你去想象的意思。“柳烟眉”,我到现在还不能判断出柳烟眉到底是什么样的眉形。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柳叶眉,“柳”是一种轻柔摇摆的植物,“烟”则更无定形,两者加起来,就更扑簌迷离,所以,我无从判断她好看的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可以肯定,她的眉是一种虚幻的美,不定性的美,想象空间很大的美。


  再看看她的眼睛:“似喜非喜含情目”,曹雪芹这里依旧用了“似与非”,象,又不象,总之就是不给你一个很明确的印象,这样的描绘才是和黛玉本身的人物特点和气质特征相匹配的。人世间的美是无法和黛玉联系在一起的,她的美应该是抽象的,存在于想象之中。一眼就能看穿的美那是普通的美,是俗气的美,而黛玉的美是和这样的美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想这可能就是曹公没有明确的描绘她的眉眼的真实用意吧。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这几句重点突出了黛玉的病态美,至于泪光点点是因为刚才和老太太见面的时候哭过, “梨花一枝春带雨”,更加让黛玉的美显得出尘脱俗。后面的“娇喘微微”体现出了黛玉的柔弱,这几句加起来,把一个惹人怜惜让人心疼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一句描绘了黛玉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花”绝大多数都是美丽的,曹公这里又用了“娇”字来形容花,这里突出了黛玉的娇弱。动的时候似弱柳扶风,天,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无法言说。说不清楚,大美无言,能说的清楚的美也都是寻常脂粉,黛玉显然不是。


  “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 " 宝玉见他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一歪身坐在椅子上”。这几句话曹雪芹让我们见识了黛玉的现实的美:整理鬓发,该是怎样一个撩人心魄的动作?“此美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黛玉的这个整理头发的动作应该很随意,但随意中略带些人间的烟火气,使得她的美开始真实起来,真实的仿佛就在你的对面,那么随意的把垂在腮边的头发理到耳朵后面------


  “星眼微饧,香腮带赤”,目光迷离,满面粉色,天,这是动情之美----黛玉春困发的幽思,自言“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这小丫头动了情,所谓的处在爱情中的女人最迷人是也。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这段话更加明确的告诉我们,黛玉的美绝对不是寻常的美,不是那种用几个词就能够形容的出的美,而是“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美,那得靠我们去想象了,“绝代,希世”这两个词已经用到位了,那意思就是美的已经无法再美了,美到了极至。


  整部小说,正面描写黛玉的不是很多,更多是通过黛玉的语言以及她的诗词还有别人眼里的黛玉来展示黛玉之美的。这里我就不意义赘述了。黛玉的美是属于那种绝少烟尘气的脱俗孤高的美,自尊敏感多情,再加上才华冠绝,我们的黛玉于是就成了一种标志:美丽的稀薄,美的不真实,美的有距离,美的意犹未尽,美的如镜花水月。这种美是让人欣赏和品味的,却无法把玩。


  黛玉的美是一种艺术。


  黛玉的美让人的心里会有一种感觉——疼。(来源:新华论坛读书沙龙)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贵清代公主看丈夫守活寡


偶翻杂书,被清代的一条史料吸引了。它记载的是清代皇家女儿的不幸——??


  公主出嫁,即赐以府第,不与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见帝礼谒其媳。驸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供枕席。每宣一次,公主及驸马必用无数规费,始得相聚。其权皆在保母,即人所谓管家婆也。公主若不贿保母,即有所宣召,保母必多方间阻,甚至责以无耻。女子多柔懦面软,焉有不为其所制者。即入宫见母,亦不敢申诉,势分相隔,不得进言,即言亦不听。所以有清一代公主,无生子者。有亦驸马侧室所出。……大抵清公主十人而九人以相思死。清之公主,子女众多而又夫妇相得如民间者,二百年来仅宣宗之大公主及其夫符珍耳。?


  即使在儿童心目中,也都知道那仪态高贵的公主乃是人间的骄傲,他的生活是最令人羡慕的。可谁能想到,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白雪公主”竟变成了“灰姑娘”,那些把尊贵发展到了顶峰的金枝玉叶们,他们的家庭生活是如此可悲呢!


  造化对于生活的安排,从来是不合理的,可又总是合理的!?


  从社会取得多少便宜,也会得到多少惩罚!?


  奴役别人的人,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们通常说的封建专制,就是以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前提的、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核心的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延续的过程,也就是君权和等级制不断强化的过程。汉高祖即皇帝位之后为法简易,朝廷之上“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后来用叔孙通制朝仪,诸侯群臣朝贺“莫不震恐肃敬”,“诸侍坐者无敢喧哗失礼”,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如明代大臣朝仪稍有失礼即遭廷杖,那真是“天威莫测”了。正如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二律背反”一样,封建专制制度也不能例外。比如作为封建伦理核心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内部就包含着难于克服的矛盾。“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是他们的一致性;但君臣、长幼和夫妇也常常发生矛盾,有时可以使“纲常”很难办。比如皇帝的叔伯兄长与皇帝在家族中是“尊长”,可在政治上又是“臣子”;皇帝的母亲作为“尊长”是“太后”应高于皇帝,所以光绪对慈禧也称“儿臣”,然而作为妇女“夫死从子”,她又得听儿子的。因此魏文帝曹丕要杀害同母的弟弟,卞太后眼看着却无可奈何。皇帝的女儿嫁给臣下,在家中是媳和妻,必须守孝道和顺道,可他作为“金枝玉叶”,翁和夫又是她的臣下。?


  这同一对象间的双重而相悖的关系在礼仪上很不好办,在实践上一般是亲权服从君权,在这个前提下同时兼顾。比如《红楼梦》贾元春省亲即回娘家,因为她是皇妃,祖母和父母对她要行臣下的跪拜之礼,“皇家规矩”,一点含糊不得。可这样不是把“亲权”把“父为子纲”泯灭了吗?把“孝”否定了吗?也不行。于是入内室元春就得向祖母和母亲“行家礼”,而又由贾母等“跪止”,实际上只是象征地表示下意向罢了。而贾政作为生身之父还得隔着帘子给自己女儿“请安”,宝玉作为同胞弟弟“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因为他未成年蒙贵妃特许,才得进室内见姐姐,而且后妃回娘家的本身还是皇帝开恩特许的“旷世之典”呢。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历朝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不断抬高君权的位置。看旧戏《打金枝》,唐代功臣郭子仪的儿子跟作为妻子的公主吵架时说:“你倚仗你老子是皇帝,叫我老子当皇帝还不干呢!”郭子仪为此向皇帝请罪后,皇帝也只是说:“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凭也。”不过是一笑了之。可到了清代,公婆不但不能跟媳妇住同一府第,而且还要以君臣之礼参见媳妇,公主们出嫁后住专门盖的府邸,连丈夫不听宣召也不能来同居。这样一来,公主的身份可真抬高了,金枝玉叶们无比尊贵了,可为了这尊贵也牺牲了人性,牺牲了感情,牺牲了家庭生活,牺牲了正常人所能享有的一切,把自己变成活寡妇了。而保母也正钻了这尊严的漏子,得以从中作弊,人为地制造着牛郎织女。为了皇家尊严,使有清一代的“金枝玉叶”们失去了繁衍能力,几乎是无一生子者;为了皇家尊严,这些无比骄傲的“白雪公主”们竟然与丈夫咫尺天涯十之九害相思病而死。?


  封建礼教的最深最大的受害者是女性,即使养尊处优的皇家妇女也不能例外。女子见丈夫受保母掣肘是因为不好意思,回娘家见妈妈也不好意思诉说,否则会被认为是“无耻”。“男女授受不亲”,“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无形枷锁的残酷远胜于有形枷锁!这种枷锁的锻造者们的女儿们也未能幸免。两汉之际,儒学初定为一尊,纲常名教对妇女的束缚比宋明之后宽松得多。比如贞操方面,不唯民间妇女不一定“从一而终”,即使为人风范的皇家妇女的再醮,也司空见惯。汉武帝的姐姐馆陶公主死了丈夫,多年与下人董偃“非法同居”,而且公主还不以得到默许为满足,她还通过向皇帝献长门圆地讨得皇帝喜欢,使皇帝驾临己家并为引见自己的情夫,武帝见后十分高兴,称呼姐姐的野丈夫为“主人翁”。又武帝的女儿鄂邑盖公主寡居后,与丁外人长期私通,朝廷知道不仅不予干预,而且有的大臣还为丁外人求封,根据列侯尚主公的通例,为这个野驸马请求封侯。——这些在后人看来荒诞得不可思议的事,当时人毫不以为奇。


  ?三国时吴主孙权的两个女儿都先后招过两个“驸马”,姐姐孙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珣,周珣死后改嫁全琮;妹妹孙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她们的贞操观念似乎比今天不少人都来得通达。三国之主为自己“纳后”,似乎也不太讲究一定要“黄花闺女”。孙权的徐夫人还是自己的表外甥女,先嫁给陆尚,尚死后聘以为妃。刘备当汉中王之后,糜、甘二夫人已故,孙夫人不辞而别回东吴去了,没有妻室却聘了同姓的刘焉的寡妇作为王妃。曹操则更有意思,他不仅两位夫人系寡妇:一位是秦宜禄之妻,一位是何进之媳,而且两位再醮夫人都还把前夫的儿子即“带”儿子带进宫中,而曹操待他们像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两位“拖油瓶”还都成了人才:秦宜禄之子秦朗是小有名气的武将,何进之孙何晏则是大有名气的哲学家,他后来还取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由此可见汉魏之际女子的贞操观念较为淡薄。《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婆婆“驱遣”之后,太守和县令都纷纷派人上门求婚,并不觉得再嫁有什么不妥。那也是发生在三国时代的故事。宋明之后,妇女可就非常讲究“从一而终”了。未过门的女孩子死了未婚夫被称为“望门寡”,就不能再嫁人了,理学还要求她们以死殉节呢——这真是“以理杀人”啊!这种可诅咒的道德不仅“吃掉”了千万民间妇女,连贵族妇女也不能幸免,有清一代的皇家公主竟至于看着丈夫守活寡——这也算是辩证法所给予统治者们的自我惩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厢记》的尾是这样收的:



  [末唱]


  [锦上花]四海无虞,皆称臣庶;诸国来朝,万岁山呼;行迈羲轩,德过舜禹;圣策神机,仁文义武。


  [幺篇]朝中宰相贤,天下庶民富;万里河清,五谷成熟;户户安居,处处乐土;凤凰来仪,麒麟屡出。


  [清江引]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大段借张生的玉口大拍唐皇马屁,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称唐皇为汉皇来考虑,这里的唐皇应指元皇。这哪里是写戏,简直是上给帝王歌功颂德的奏折,描摹了一幅幅乌托邦式的动人场景,让人反胃,反映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实甫一点血性全无的基本品质。可是就是裹在这样通篇谀词中的一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却成了后代有关《西厢记》造神运动的基点,文学史家和多情男女联合献演了一场误读名著,绵延八百年的肥皂剧。


  无疑,张崔最后完成了从一朝拥有到天长地久的跨越,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血和肮脏的东西,张生的待月西厢其实就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歌声与琴声中,张生完成了性爱资本的原始积累,最终的“成了眷属”只是张生和老夫人携手的一场洗钱进行曲。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结局,都无法洗去笼罩张生全身的关于爱情的原罪。成了眷属又如何?


  听听张生初见莺莺时的腔调吧:“他那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谁想着寺里遇神仙……虽不能窃玉偷香,且将这盼云眼睛儿打当……”张生直奔主题,哪有一丝丝爱情在,完全是猴急浪子的无赖嘴脸。


  甜蜜西厢里的性爱狂欢


  从文学的血缘关系上看,关汉卿应该是张生的伯父,作为和张生同一家族谱系的关汉卿有一首江湖上名声赫赫的曲子—《一枝花·不服老》,其中他直言不讳地声称:“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我还要向烟花路上走。”这其中当然有关汉卿先生对自身性功能的夸大和炫耀,又有值得我们探求的东西。在没有伟哥和三鞭宝的时代,在理学第一个黄金时期刚刚退潮的年代,作为戏曲界顶尖高手的关汉卿,竟敢于公开承认自己金枪不倒且没有一点羞羞答答,充分显示了关汉卿文学之外风月场中的惊人实力。关汉卿双料冠军的形象给莘莘书生以巨大的精神压力,并让他们初步树立起了超越的信念。


  关汉卿一举揭开、摒弃了爱情的假面,引性爱登堂入室。关汉卿大声宣布:我告诉你们,上帝死了,肉体狂欢的大时代已经来临!性和性爱终于以正面的形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汉卿的供词为我们理解那个年代提供了一把钥匙。


  显然,张生的形象可能更接近于当时知识分子的本来面目。老和尚的窥淫欲望,小和尚的爱出风头,孙飞虎的恐怖主义,红娘的阴暗心理,集结成强大的东风,催开了张生的命里桃花,成就了张生美色当前,决不放过,一切以上床为目的的心理诉求。


  大红桃花像灯笼一样把张生引向了性爱的天堂,终于使张生从对窃玉偷香的想也不敢想,发展到后来的实现了“把软玉温香抱满怀”的壮志,使我们得以目睹古典版性解放的实物标本。


  西厢的花园里,海棠慵懒浓睡,牡丹纷纷开落,率直的张生在享受着莺莺美妙的身体。


  且尽樽前酒一杯,哪怕欢情短暂,夜夜相思,相忘于江湖,何如今夜的相濡以沫;且点燃香炉上未尽的檀香,且留下唇间没褪去的残红,今朝有爱今朝做吧,任那微风悄悄漫卷沉醉的轻纱,任那满月无语穿过西厢的帘栊。揆诸当时二人的情况,他们连婚前性行为也难以称得上,最多算是今日甚嚣尘上的一夜情,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张生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居然连一句承诺都没有。他们进行着真挚的肉体交流,他们沉湎在肉身的放纵之中,肉身的放纵让崔张不能自拔。


  他们回归的是身体,他们疏离的是情感;他们追求的是快感,他们拒绝的是崇高;他们的手段是放纵,他们的结果是刺激;他们拥有的是现世,他们放弃的是未来。


  因而,张生结束了崔莺莺的处女时代,同时也结束了爱情的浪漫主义时代。


  《西厢记》造就着一代代浅薄男人,让他们沉湎于肉身的欢乐;《西厢记》造就着一代代低级女人,让女人们盼望并接受着打上西厢商标的所谓爱情。


  本文节选自《中国历史的后门》,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 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从法律上为青年男女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封建社会时代的所谓贞节则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这是对妇女的一种片面要求。在我国古代,自开始重视和强调贞节以来,妇女的离婚、再嫁便越来越不自由。但是在唐代,离婚极为常见,再嫁不以为非,贞节观念的淡薄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为罕见。


  先看离婚的法律条文。《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以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的这些规定,不言而喻,其本质是为了强化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下的夫权。在强调子女从一而终的封建时代,能够以法律形式规定夫妻“不相安谐”即可离异这是前代和后代所罕见的,《唐律》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钝“七出”而属“三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这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另外,对妇子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法律也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从史实来看,唐代离婚再嫁是较为容易的。离婚当然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女子色衰爱驰、男子一朝发迹,都可以成为弃妻更娶的缘由,甚至有因细小事故而轻出妻者。男子离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妻子的命运系于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间。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然而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另外,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从唐代妇女不以屡嫁为耻中看得很明显。唐代公主再嫁、三嫁者甚多。仅以肃宗以前诸帝公主计,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


  离婚再嫁的难易和贞节观念的强弱,是衡量婚姻关系自由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唐代看,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习以为常,并未受贞节观念的严重束缚,它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唐代上层社会的男子中,较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多偶制。皇帝嫔妃如云,成百上千;贵族达官也借种种口实,广置妻妾。就连与妻子情爱甚深的白居易也不例外,除纳妾之外,士大夫阶层还有狎妓的乐子。


  与男子的纳妾嫖妓、寻花问柳相对应,在上流社会的妇女中,也常演出许多蓄养情人、婚外私通的艳事来。以武则天为例,早在她作太宗才人时,就与太子李治发生了暧昧关系,当皇帝后,更广置面首,大选美少年为内侍。《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杨国忠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忽昼梦与国忠交而孕,后生男名助。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盖夫妻相念情感所至。’时人无不高笑也。”“梦中有孕不过是骗人的幌子,而杨国忠对妻子的这种行为不仅不怪罪,反而为其开脱,这除了顾及自己的名声外,只能说夫妻间有一种不相禁忌的默契。


  上层如此,下层也是如此。社会上一般妇女私奔、私通之事,不乏其例。唐人笔记小说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例子。这些事例说明,在唐代婚姻中,一夫一妻制不仅为丈夫,而且对妻子的限制也并不十分严格,女子在“不相禁忌”的形势下,常常享有同男子同等的婚外偷情的自由。


  摘自《陕西历史百谜》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梳理中国千百年“美人观”

本书就分为两个部分,先谈论美女再琢磨美男。“秀色可餐”这个词多数情况下是男人用来形容美女的,好像是说在看到美女时,不仅精神上得到了享受,甚至能看饱肚子。不知道是神魂颠倒的缘故,还是因为看得太投入以至废寝忘食,总之,欣赏美女对多数男人来说是一种享受。这里为大家选摘其中一节,作者由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开始,一直说到林黛玉、张爱玲,梳理了千百年来我们的“美人观”。



  既然是谈美女的,自然不能忽略了鼎鼎大名的四大美女,这四位在国人心中美的程度,甚至要超过那些神仙姐姐们,可见中国人重实际,少虚妄,的确是脚踏实地。


  只要提到那四位大美人,总忘不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大家别怪我没创意,这两个词本来就从她们哪儿来的。沉鱼指的是西施,西施女士是“小芳”式的村姑,从事的是纺织的职业,所以总到村外的小溪里去浣纱,也就是去漂洗纺出来的麻布。可是她长得实在太出众了,水里的鱼儿看到她,都要心跳加快失去平衡,以至沉到水里去。落雁说的是王昭君女士,王女士出塞时在马上弹琵琶,天上的大雁听到这哀怨的音乐,再看看这美丽的人儿,伤心得忘了扇动翅膀,所以从天上掉了下来。闭月是貂蝉干的事,据传她在拜月祈福的时候,艳光四射,把月亮的光芒都遮住了,气得月亮干脆藏到云里。羞花当然是杨玉环了,著名的《贵妃醉酒》演的就是她醉卧百花亭,那“卧鱼嗅花”说的就是她低下头来闻花香,卧鱼指的是她的姿势,优雅得像水面游弋的鱼,而嗅花的结果,就是花儿们触到她温润凝脂般的肌肤,惭愧得直往叶子里躲。


  难怪这四位号称四大美人,差点把从古到今天下间所有的美女都给比下去,单凭那不懂事的花鸟虫鱼都惊艳得失了常态,就知道这四位美到什么地步了。不过呢,如果仅仅只是一张脸长得俊俏,只怕也不会让世人难以忘怀,毕竟,人比花鸟虫鱼懂事多了,知道不仅要看表面,还得看实质啊。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位大美女是怎么让人们念念不忘的。


  按照历史顺序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的顺序,首先出场的应该是西施。提到西施,总少不了要说说她的经典姿势———捂着胸口作痛苦状,看到大雁就思念远方的亲人;看到花开花谢,水流潺潺,马上想到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小小的心脏怎么承受得住?想到家乡马上想到会战争,想到处在水深火热里的父老乡亲,一片爱心完全不够撒播的,怎么能不负荷过重。月亮又升起来了,一天又过去了,青春又虚度了一天,可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思念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想的事这么多,心脏怎么承受得了,于是西施只好整天“捧心”,一幅病恹恹痛苦万分的样子。却没想到正是这姿态,把男人给迷住了。男人们一看到那隐藏在柔弱的身躯里满是伤痕的心,秋水般清澈的眼里无限哀愁的泪,就会像鲨鱼闻到了血腥,侦探找到了线索一样,迫不及待地要解开她的心灵之谜。随着谜底的解开,男人们也就不知不觉地激发起怜香惜玉的丝丝柔情,死心塌地地终生呵护柔弱的女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敏锐细腻一点,没事的时候只管见花落泪,“他年葬侬知是谁”;见月伤怀,“碧海青天夜夜心”;偶尔再发点酸写那么几段“我心谁怜”的文字,让男人们看着心疼,想着难过,怜惜之情马上油然而生,霎时间觉得他身边的女人真的很需要他,护花使者的活自然承担到底。


  林黛玉其实并不是《红楼梦》里最美的,薛宝钗就比她漂亮,不是我胡说啊,连贾宝玉都认为那串八宝瓒金的手链,如果戴在宝姐姐的腕上是不是会更美。可是男人们为什么心中爱的总是林妹妹而非宝姐姐呢?只因为她那“眼空蓄泪泪空垂”的双眸,那“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闲抛暗洒”。想的事多了当然吃不好睡不香,人肯定是风摆杨柳,柔若无骨。看着那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的那份多情,那份细腻,那份婉转,哎,别说男人了,就连女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心疼这个娇弱的林妹妹。


  还有张爱玲,那个映照着风花雪月的水做女人,一点思绪,凝聚成婉约文字;一缕柔情,感动冷漠红尘。死了那么多年,还有人在议论她、赞美她,追寻着她的故事。这瘦弱的女人,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风情。那缕忧伤,始终是男人们想拥之入怀的渴望。


  沉鱼的西施说完了,轮到落雁的王昭君。王女士最让人怀念的大概就是她的智慧吧,她的确很聪明,尽管她长得可能没另外三位大美人漂亮。不管是史书上记载的还是民间传说的,都说汉成帝根本没看中她,对此,人们的解释是,那个叫毛延寿的画师因为索贿不成,而故意把她画丑。我想,作为当时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画师,只怕还不敢欺君罔上。所以呀,如果王女士真的美若天仙,怎么逃得过老色鬼的魔掌,不过,没被汉成帝看中未尝不是件幸运的事,不然可就埋没王女士的聪明睿智了,我们的四大美女就有可能成为三大美女了。


  王昭君能够位列四美,或许就是靠聪明才智取胜的。是她主动要求去和番的,在汉宫,只能是寂寞到死,没出路,所以干脆走出去,也许另有一番天地。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抛弃眼前的衣食无忧,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只为博一个灿烂前程,不枉费此生。


  还好,老天对聪明的女人总是青眼有加的,王女士那破釜沉舟的一搏,不仅博得一个幸福生活,更博得千古美名,男人们除了佩服还能说什么!而她最让男人着迷的,还是她解决了男人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匈奴进攻大汉,男人们在战场上打不赢,只能寄希望于女人去和番,男人们已经很窝囊了。让谁去呢?谁也不愿去,谁去都不舍得,此时的男人更是取舍两难。只有昭君挺身而出,替男人们平息浩劫,化解难堪。我想,人们把她列为四大美人,也许感激的成分更多些。


  昭君出塞的路上,弹奏了一曲《胡笳十八拍》,幽咽的曲调,大义凛然的气度,使男人们除了感激外更多了一分钦佩和尊敬。数百年后,流离番邦的蔡文姬为《胡笳十八拍》填上了词,使其得以千载传唱,于是,人们永远铭记着昭君的胆识与智慧。


  所以,建议女人们参与男人的事业,在男人面前尽量表现出你的胆识,你的智慧,在他犹豫的时候给他建议,在他彷徨的时候给他信心,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全力去帮助他。这样男人才会对你另眼相看,才会发现身边的这个女人不是一般的小女人,简直就是自己的事业伙伴。男人是最善于权衡利弊的,只要你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事业伙伴,他绝不会轻易抛弃你。


  沉鱼落雁说完了,再来谈谈闭月羞花,先说闭月的貂蝉。貂蝉算得上是个会勾引男人魂魄的女子,看看她在董卓和吕布这两个年龄不同,修养不同,生理机能更是不同的男人中间周旋得游刃有余,就知道她的“狐媚”程度可谓精妙绝伦。对于董卓这个阅历丰富,老于


  世故的男人,只需要表现一种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自然,不受规矩约束的自由洒脱就足以让他心旌荡漾。听她的话语,就像刚出水的芙蓉,娇嫩妩媚中散发清丽脱俗的淡雅;看她的举止,就像草原上奔驰的野马,放荡不羁里透出沁人心脾的爽朗,只要她一出现,连空气都会活跃起来,这怎能不让董卓那个暮气沉沉的老男人为之癫狂,忘乎所以。而对于吕布,血气方刚,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男生,新奇的穿着打扮,独特的肢体动作,还有怪异的语言词汇等等,足以产生强烈的挑衅性和诱惑力,使他眩晕,迷离。这种轻灵、柔软、奇幻、迷离的气质和状态,让吕布这样的小男生欲罢不能。


  当然,还有必要的温柔,这对大小男人都是致命的杀手锏。当一个千娇百媚、小鸟依人的女人用眼神、笑容、泪水、语言和性,像利箭一样射向男人的时候,不管他多么刚硬,都可能像风化的山一样颤颤巍巍的,随时坍塌成齑粉。


  其实对于貂蝉这个人物,怎么说呢,媚只是手段,在她所处的那个特定的场合使用的特殊方法。现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好像与媚没有多大的联系,至少,两情相悦是不需要使用手段去勾引的。但是温柔对于女人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没哪个男人会去喜欢一个像夜叉一样的女人,哪怕长得再漂亮的女人。这样看来,温柔的确可以让乌鸦变凤凰,让长相平平的女人也产生足够的魅力。


  我们再来看看羞花的杨玉环,是怎么个美妙绝伦。杨玉环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所以,她的美不惧怕岁月的侵蚀。杨玉环死的时候已经40多岁,按照古代帝王的薄幸,40岁的女人还能“三千宠爱在一身”,死后还能让唐玄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而做《雨淋玲》,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杨玉环舞跳得很好,而唐玄宗又算得上是个音乐家,这样一来,他们算是有了共同语言。但是如果总是跳那些跳过的舞,哪怕跳得再好也会让人厌烦,更何况经常搞音乐创作的唐玄宗,所以杨玉环就自己编舞。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谱曲,杨玉环编舞的,而且还担任领舞。据传当时的演出场面相当火爆,不仅曲谱得好,舞跳得好,而且整出舞剧的编排也相当精彩,难怪桀骜的李龟年,雷海清,谢小蛮等当时一流艺人纷纷以参演此舞为荣,杨玉环的才华横溢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后来编排李白的《清平调》,那更是连诗仙都不得不对她在音乐上的才华表示折服。如此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世间只怕难寻第二个,难怪唐玄宗到死也不能忘怀于她。


  四大美女中,最有才华的大概就是杨玉环了吧,也许她和唐玄宗之间真的有现代人所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缘于他们是知音,而这知音,正是杨玉环的才华造就的。


  所以,有才华的女人也是能吸引男人的。没事的时候多看看书,和男人谈心的时候能侃侃而谈,哪怕是别人的观点,但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男人也会对你另眼相看。如果偶尔不经意地抛出一两句有内涵有创意的话,男人更会有另一番惊喜。当然,这种能够欣赏有才华的女人的男人,也应该是才情横溢的,否则,两个人也走不到一块去,就好比林妹妹看不上薛蟠,宝二爷也不会缠上多姑娘。


  李清照也长得不漂亮,相反赵明诚倒是一表人才。但是李清照那一阕“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醉花荫》,让赵明诚彻底死心塌地。至少,有个值得炫耀的才女老婆,感觉也不错嘛。


  严蕊,那个让理学家朱熹灰头土脸的风尘女子,也不是特别的美丽,但是就有那么多人追求她,甚至想去解救她,原因也是她的才华。“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叫人怎能不怜惜。


  “细腻”、“智慧”、“温柔”、“才华”,这或许就是四大美女的迷人之处吧,看来女人不见得非要美得惊心动魄,才能吸引男人,资质平庸的女人也能让男人死心塌地,只看你准备怎么去做。


  写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四大美女,也并非完全凭这一张漂亮的脸青史留名,万世景仰的。美貌只是契机,她们靠的还是才华和智慧。一张漂亮的脸,如同一张好看的画,但是艺术,更需要内涵。本书的宗旨,就是告诉现代追逐美丽的女士,如何让自己在美容的同时,也美心。玉殒,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抑制不住地感到有些心跳、气短……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后的五姨太凄惨生活

2003年10月26日,在杨都大邑安仁镇一座叫作猪市坝的低矮民居里,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第五房姨太太、92岁的王玉清撒手人寰。活着时,她每天早、晚都要烧两炷香,那是她“想‘老头子’!在给‘老头子烧香’。”没看到这一幕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古稀女性,此时,眼中流露出的竟是丝丝柔情和些许羞涩。如今,伊人已逝,她已经成为永远的五姨太,悲剧式的女人。



  相亲——娘家人攀亲也成大地主


  1911年,王玉清出生在大邑蔡场万延村一户农民家庭。王家五口人,有三亩多地,并在蔡场街上开着一个糖果铺子。王家人勤于劳作,省吃简用,日子也算富足。而王玉清自幼聪慧,读过两年私塾,还学得一手闺中“红线”,颇讨人喜欢。


  王玉清有个表哥在刘文彩家谋事。1936年,当他听说51岁的刘文彩打算再次纳妾后,即主动“关心”,把王玉清向刘文彩透了底。表哥三番五次到王家做媒,王玉清的父母认为女儿嫁到刘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都万分同意。但王玉清考虑刘文彩的岁数太大,且是去做小的,所以内心并不乐意,但无奈“父命难违”。


  王家同意结亲的消息传到刘家,刘文彩欢喜之余生怕王玉清有残疾,遂提出借“老广寺”庙会同王“相识”。1937年农历二月,刘、王在共赴庙会的路上“相亲”了。王玉清见刘文彩高个,身着绫罗长衫,一副绅士模样。刘文彩细打量王玉清,果然是花容月貌,顿生好感。二人在互相问候后,即匆匆作别。之后,刘很快择定了佳期。


  与刘家攀亲后,王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文彩特为王家买地百亩,建了千余平方米的中式瓦房。此后,王家一跃成为蔡场响当当的大地主。    


  娶亲——刘文彩最宠的就是小五    


  1937年农历四月二十四,刘、王两家大喜的日子。这天早晨,51岁的刘文彩的接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直奔蔡场万延村,用一乘青纱小轿抬走了芳龄25,如花似玉的王玉清。


  老夫少妻,婚后刘文彩对王玉清十分宠爱,凡王玉清提出的要求,刘总是全力满足,那时的王玉清可说是珠光宝气、绫罗绸缎,一切应有尽有。每当刘出远门或到镇上“公益协进社”“办公”时,总要叫王玉清同行。逢刘斥资200万美元捐赠修建的文彩中学开学或毕业典礼,“校董”刘文彩身后站着的也总是玉面粉彩、身穿红色旗袍外套裘皮大衣、脚蹬高跟皮鞋、披金挂玉的王玉清。遇重要社交,刘必携王玉清同时出现在“同庆茶楼”一道品茗。为解决王玉清晕车的毛病,刘在1946年花费2000多法币,专为她购进一辆美式吉普。这一切虽说不上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却在王玉清心里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文革”中盛传“刘文彩生活糜烂,小老婆王玉清吃鸭子不吃肉,专吃鸭蹼”。王玉清对此只淡淡一笑道:“我出身贫穷,过惯了穷人的日子。见别人吃完鸭肉,剩下好多爪子,我觉得丢了可惜,就捡来吃了。其实,哪个放掉肉不吃,专爱吃爪子啊﹖!”


  而被人问及“你觉得解放前你跟刘文彩生活的13年,是否幸?t”时,经过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洗礼”的王玉清仍然显出“顽固不化”:“咋个不幸福嘛,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生活?”使人明显感到她对从前那段“好日子”的怀念和憧憬。


  在刘家,最难缠的还是那几房姨太太的关系了。刘文彩有过五房姨太太,大太太吕氏早在上世纪20年代病故,没有后代。二太太杨仲华系大邑三岔场人,为刘家生有四儿三女,在刘家可谓“劳苦功高”,地位显赫,说话算数,居“正房”位置。三姨太林君如、四姨太梁惠琳是表姐妹,四川宜宾人,是一对饱淫城市之风尘的妖冶妇人。三人间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水火不容。


  出身低微的“村姑”王玉清处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既要遭刘氏族人排挤,又要受前三房姨太太的欺凌。好在她生性机敏乖巧、精明能干,且与世无争、一心“相夫”,颇得刘文彩宠爱,在刘家的地位日益牢固。  


  自立——第二次婚姻和晚年生活


  1948年初,刘文彩两度吐血,被诊断为肺结核。刘病后,王玉清对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1949年3月,随着人民解放的隆隆炮声,刘文彩的肺结核病趋于严重。“‘老头子’病重后,好多次躺在床上,流着泪跟我说,‘我死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了?’看嗡?低暾饣埃?颐嵌急г谝黄穑?劾岣?帕鳌!钡蹦?月,63岁的刘文彩病死在成都。


  刘死后,成都即告解放。此时的王玉清在成都一处叫“慈惠堂”的地方住了下来,靠打布鞋、做咸菜、卖臭豆腐为生。1955年,王玉清与一位叫姜文山的“辛亥老人”、解放后的省参议室参事结了婚。1963年姜老命归黄泉,王玉清结束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


  上世纪60年代,“四清”开始后,王玉清作为漏网大地主被揪回原籍蔡场公社,安置在一简陋的“知青房”里。作为刘文彩的姨太太,此间、特别是“文革”中遭批斗自是家常便饭。生活上,王玉清按时出工,还以拾鸡屎、牛粪等累计工分,每到年终结算时,她都因投工投肥较多,而有一些进账。每逢农闲,她还会靠年轻时所学的“红线”手艺,给乡亲绣花、做鞋,挣点小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玉清的年纪也大了,村社便把她当作“五保户”来看待,她享受到了“每年6斤菜油、400斤口粮、400元钱”的待遇。后来,王又落户安仁镇,先后住过原乡政府办公院和后来的猪市坝原布鞋社旧址。   


  去世——“五姨太”已经永远成为历史    


  王玉清是一个有着超常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且生性开朗、乐观的老人。几十年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使她清楚地知道对每一位来访者怎么说,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1987年,应一日本访华团体的请求,她出现在刘氏公馆,回答了日本客人的许多提问。据说,她的回话都十分得体。也在那次,她有机会再次走进她阔别近40年的“五姨太房”。当时她曾走到那张漂亮的“龙凤床”前,躬身掀开床上的褥垫,仔细端详,久久摩挲着。可以想见,那一刻,这位当年的“五姨太”内心升腾起怎样的复杂思绪。


  谑谐【?玫男问葡拢?钡氐囊恍┢笠嫡疑厦爬矗?胨?俺錾健保??酒笠档牟?纷龉愀妫??崾适钡赝?Ъ颐蔷妥约旱摹俺龀》选碧旨刍辜邸5庇屑钦咛岢鑫??恼帐保??只崂趾呛堑赝ü?D废蚣钦咚饕?芭恼辗选薄?


  今年初,92岁的王玉清在闲逛时,摔了一跤,之后,就起不了床了。春节后的一阵,曾又能下床走动一下,但后来就彻底不行了。王死后,安仁镇政府给她办理了全部后事,并把她的骨灰运回了蔡场娘家安葬。


  刘文彩五姨太王玉清走了。—个女人,作为“五姨太”,她的命运是可悲的;一个女人,当她成为精神上的“五姨太”时,更演绎出历史的悲剧。毕竟,王玉清已经成为过去,成为一个历史性的人物。(摘自《东西南北》)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4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娇俏动人古韵盎然东方美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6 13:30 , Processed in 0.04311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