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什么是现今占据荧屏半壁江山的电视剧?无疑是古装武侠剧,然而除了眼花缭乱的武打特技、神化离奇的故事,你还从这种中国独有的影视题材中看到了什么?由张艺谋《十面埋伏》的失意奥斯卡引发了一个问题,从电影到电视剧,中国的武侠片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希望最新“小龙女”刘亦菲是最后一个
什么是“侠”?《辞海》中的注释是:“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另有“侠骨”、“侠客”两个词条,分别解释为:“刚强不屈、勇武豪迈的性格或气概”、“抑强扶弱的豪侠之士”。这些汉字信息用影视语言表达出来还能否让人感到血液沸腾?现实的回答是,观众只看到一部部变了味的“金庸”、走了调的“古龙”以及一大批着了魔的原创武侠作品。
不像侠———变味的金庸
从那部经典的83版《射雕》开始,14部金庸小说被中国人从未停歇地拍了20多年,同一部作品的电影、电视至少拍了三四个版本以上不说,最夸张的是同一年、同一个本子还闹出过三胞胎!换作是一个作家,有这样的成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早期,香港无线的电视人本着每两年必重拍一部金庸剧的原则,对繁荣金庸武侠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精品中不免有次品,但诸如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黄日华、陈浩民版的《天龙八部》等仍会被今天的年轻人所津津乐道。同时代,台湾也出了个固执而大胆的金庸迷———女制作人杨佩佩,虽然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所拍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被贬得不名一文,但其所贡献的94版《倚天屠龙记》在前前后后共5部的《倚天》中至今仍被公认是最经典的。
在港台金庸剧最火热的上个世纪90年代,内地影视人还做着怎样学习日本拍好青春偶像剧的梦,直至新世纪伊始,“金庸”二字突然和内地“名制片”张纪中的名字联系起来,内地影视人这才意识到这两个字的商业价值。一时之间,群雄奋起,高喊着“振兴中华武侠”的口号,纷纷以拍摄金庸武侠片为己任。然而,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内地的金庸剧怎么就和港台的金庸剧长得不一样呢?导演们信誓旦旦地喊着“我们的场景肯定比港版好,我们的武术设计也比港版好,我们的服装肯定比以前的精美”,然而到底不好看在哪里,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少了那么点味儿———武侠的味道!
“小龙女”范文芳
不像人———对人性的忽略
金庸在文字中创造了一个侠的世界,也是一个带着人类美好理想的童话世界,侠胆雄心中交织着各色各样的友情爱情亲情、民族情爱国情,但最终作者是想借助一部武侠作品诠释出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在影视语言中,不是用一些气势磅礴的大场面、华美绚丽的武术特技就能体现出这所谓“侠”之精神的,人性的深度最终要在人自身上表现出来———人的关系、人的情感。
可以说,有两方面原因导致内地金庸剧“人”味的缺失:一来金庸剧翻拍至今,故事已经出不了什么新意,于是越往后拍越刻意追求一种“侠”表面的东西,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满天花哨的打斗下自然无法令观众看了动容;二来金庸剧碰上了央视总免不了要被改造成浓重的北方口味,武侠剧不是历史剧,不应该把历史的凝重带到武侠剧中去,有满脑子英雄情结的张纪中在将其改编成电视语言时仍不懂武侠。
不像仙———走调的古龙
在武侠世界里能与金庸平分秋色的自然是古龙,然而以古龙生前70多部小说的产量,改编成影视剧的数量却远远不及金庸,成为经典的也屈指可数,原因在于古龙本身的小说风格至今无人能用完美的影视语言表现出来,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意境。金庸以情节带动小说发展,而古龙着重的是人物内心和意境的刻画,武打没招数,比如名句“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见小李飞刀的都是死人———把这种神话一般的描写用镜头转变成一把实实在在的刀,怎么拍?怎么能让古龙迷接受?然而古迷千千万,“古龙”二字和“金庸”同样代表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难拍也要拍。于是将古龙激扬跳跃的文字所营造出的抽象、诗意的氛围牵强地具化为电视语言,正如一首原本充满诡异神秘的曲子走了调,听着总是别扭。
不像魔———特技充斥不绝
再来看脱离了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些武侠名家的当代武侠原创作品。虽然对比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武侠电视剧刚起步时,用拙劣的造型、穿帮的镜头来做一个类似办家家酒的武侠剧,如今发达的特技水平已经能制作出令人炫目的武侠剧。为求收视率,很多武侠电视剧对节奏和趣味的要求已经被格式化了,两分钟飞一飞,三分钟变一变。随着越来越多奇幻网络游戏和《魔戒》等国外魔幻影视文化的入侵,中华民族“侠”的精神渐渐与“神魔鬼怪”混为一谈,中国优秀而扎实的武术文化被特技所取代,利用虚幻的神话、繁多的人物、荒诞可笑的人物关系来打造新的概念———魔幻武侠,充其量是在荧屏上打打闹闹,毫无“侠”味可言。
内地武侠剧何处寻根
“武侠”之精神原本起源于中国内地,然而早年中国香港的电影人却率先进行了此类电视剧的尝试。然而发展至今,本应该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双葩齐开,如今却只一味地寻求形式上的花哨、商业化的操作,让电视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沉淀一些武侠精神,导致武侠剧的“华而不实”,也最终让武侠剧失了根。
综观内地武侠剧的风潮,金庸、古龙的改编翻拍仍然是主流。这种题材的局限也是内地武侠剧停滞不前的一大障碍。二三十年翻来覆去的14个故事,真的够了。在一次次的翻拍过程中,金大侠的作品已经变了味,因为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典永远只有那么几部,同样的题材一拍再拍,若只为满足个人的英雄欲或捧红几个年轻演员,那么这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就太不值得了!如果能够把金庸的武侠世界当作一种文化资源、一个有关“武侠”的“文化本文”的原作,来开拓新的题材倒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式。
作者:江南时报 编辑:laochan [em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