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8792|回复: 41

[评论]金庸之侠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2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侠境

武侠里面看名家,可以说金古双峰并峙,也可说梁金古温黄五大家。但从武侠之外看武侠,似乎能提及的仅有金庸先生一人了。金庸在许多武侠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令后人不是只得仰视便是另辟蹊径。关于侠的理解上也是一般。

金庸于1957年开写的第三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提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是至今,这仍然是一种最具说服力的衡量侠的标准。这当然不会是侠的最善的阐释,也似渐渐有人对此不满,但另一种比此更恰当的最具说服力的阐述却依然没有出现。 “侠之大者”是否为金庸首提不大清楚(应当是吧,便认为是他第一个提出的相信也不会有太多反对)。“为国为民”,与此相似的说法或理解可以说早便存在了,但金庸先生将侠的定义高度提精和浓缩了,也自然甚得到人们的认可。

“侠”之一字最早出现在何处无可考证,但很早便有侠之本色当推墨子了,也被后世用“任侠”二字形容他的某些观点的,可见其与“侠”的密切关系了。墨子的十论中“兼爱、非攻”已很有侠的特点,墨家一派抗强扶弱、救人救国于危难且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的事例比比皆是。便是今日来看也是除了敬佩还是敬佩。而那个墨子为了阻止楚国攻宋,撕破衣衫裹伤脚,连行十日十夜,用相当手段说服楚惠王与公输盘放弃攻宋之计划的故事,自也流传甚广。结局是,墨子回程路过宋国时,天下大雨,墨子想于闾门中避雨却被守门人拒绝,任由这救了全国百姓的恩人行在风雨里。墨子可以用辩词说服顽固的楚王与鲁班,却不屑多说一句让被救的宋人知道其所为。一个侠字,墨子当之无愧。

首位让侠永载史册当要“感谢”韩非子了,他在《五蠹》那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终于让侠字有了记载了。不过此时所谓的“游侠”与即便后来司马迁如何为其立传之“布衣之侠”用今天的标准都有点不称侠这个称呼的,甚至有时其含义干脆等同于土匪地痞。就算另一部分的“游侠”会大义凛然,示死如归的,却还是给人以某些贵族请的刺客杀手的感觉(虽然不一定是用钱所聘),难见其合于今天的侠义标准的。

但不管怎样,侠与国家的法令规则总免不了会出现对立,确是直影响到今天。

以后东汉三国时期便已见诗歌中有为国为民的侠客形象了,便也无须多言。可见“侠之大者”的这种精神产生也很早的,但金庸先生为其做了很令人心服的总结。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便是古时所谓的侠有时的意义与今日不大一样的,但依然还是能找到一些共通处的。

纵观金庸的小说,可以说他一直在努力写极致的侠,一直努力写着侠所应有境界,总是进行一种侠的顶峰的写作,相比下侠的各种丰富形式并非他笔下侠之方向的。只是以侠的境界为其主方向而非境界下的侠的各种丰富形式。

不管做到与否,金庸总是向着他当时所理解的侠的终极方向在写。于是在他同时代,在他以后到至今,金庸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山一样。别人或者写着侠的多种表现形式,或者是只得另辟蹊径了。

当写《射雕英雄传》时,相较于后期的几部巨著,金庸用了更倾向于儒家的思想概括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符合人们心目中的侠的至高境界的,这样的概括如今也是无法替代的。 但仅为一国一民,却又怎可成为一种侠的终极呢?各为其主,又如何谈是非标准呢?皆为本国本族杀伐,皆是出于本国本族的利益。追寻下去,似也总免不了违了侠义的准则了。

人们心目中自来便有个种很模糊的侠义标准的,用言语很难准确地规定一个定义。但当无谓的杀戮又起时,还是会清楚此已是有违侠义的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 金庸先生也早便清楚这一点。在《神雕侠侣》的后记中,金庸这样写道,“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一定会消灭,那时候‘爱国’、‘抗敌’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此后记写于一九七六年五月,已是金庸封笔后的第四个年头了(差四个月)。可以说这多少反应着金庸在以后的侠之观念的。他也有“侠之大者”有其局限性这种认识的。

《神雕侠侣》中的扬过开始不再如以往的主角形象那般的正统了,反叛的精神俞发地突发出来。这种反叛直到更多体现道家思想的《笑傲江湖》时,已及大成。而在塑造完郭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侠之大者”似乎也是金庸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在此以后的几部作品中家国再也不是金庸作品下的主要矛盾。

纵观金庸的十四部大作外加小作《越女剑》,金庸一个很令人钦佩的特点是并不塑造重复的人物。每部作品都在表现着侠或他理解的人世的不同方面。迥异的世间百态,金庸都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的极致阐示。

上面的话正是想说明一件事,因为金庸并不创作重复性的人物,故从郭靖的成功塑造后,金庸开始不再将家国的矛盾做为一种主要环境来检验侠了。一个道理,“侠之大者”在当时金庸的心中也已成为一个颠峰,他自知也没法跨越,便不在同样的环境中创造侠了,家国中郭靖已经是一种极致了。当然直至《天龙八部》的出现。 于是在此阶段中,我们见到了金庸在侠的别的方面的所做创作或创新。 1959年,以写作技巧为主的《雪山飞狐》(未出现的人物塑造成主角)弥补了《碧血剑》的遗憾。 1960-1961年,《飞狐外传》塑造出一个不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且“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的极致侠客形象。 1961年,较短的两部《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 1963年《连城决》,几乎完全处身于逆境的侠客。

同年的另一部巨著《天龙八部》开写,而在四年的漫长写作过程中,又完成了1964年的《倚天屠龙记》与1965年的《侠客行》

经过这许多作品的过渡与思索,金庸的又一次创作高峰在《天龙八部》终于迸发出来。他再次回到了以家国矛盾为主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而他所站的高度却已不是以汉为中心的“为国为民”上了。汉也罢,胡也罢,;男也罢,女也罢;君主也罢,草莽也罢;英雄也罢,奸徒也罢;用陈世骧先生在《天龙八部》题记中的话:“有情皆孽,无人不冤”。金庸用了更近于佛家的思想让人体验了狭隘民族观是那么的虚妄。

绝世英雄箫峰,为一不知名的小女子可以独对天下豪杰,为义气可以无视千军万马,为了苍生的安宁可背弃君主。而当年在中原时,自他的契丹人身世被揭起,却似一下注定他无恶不赦之徒的品质般,再无法见容于汉人中了。契丹人似若从出生起便注定了为恶的本质?家国的烙印竟如此之重。在辽国时,为了两族免于相互的杀戮箫峰放弃所有名利反对战争,最终却是,这个豪迈汉子挤于民族矛盾的夹缝中无法摆脱,唯有一死以谢族人。 这是一个侠的悲剧,箫峰做的不仅是“侠之大者”的,但他却没摆脱家国的根深观念,夹在民族的矛盾中,箫峰也注定没法摆脱。 家国有时却是对侠的一扼杀。

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令人再不敢随意对武侠指手划脚。武侠!也同样可以承载深刻的内涵。

之后的金庸,又开始跳出历史背景了,似乎又是一个巨著后遗症的过渡缓冲?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历史背景中的侠又一次被写到极致时,金庸却没有陷入创作的低潮。而是在侠的另一方面的理解上又攀上一个令人难望其项背的巨著《笑傲江湖》。

当抛弃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的繁文缛节后,真性情被发挥到极致的令狐冲,却侠气荡漾,率真洒脱,令读者痴醉不已。《笑傲江湖》更多采用了道家那种洒脱的思想,塑造出了傲行于天地间的不羁侠客形象。正正斜斜,善善恶恶,却原来并非那样的分明。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时,原来这也一位大侠的。 金庸关于侠的阐示竟深刻至斯,今天也令人钦佩之极。

此时,金庸对于侠的理解似忽然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在他的武侠创作生涯中的最后阶段,竟接连是几部最经典之作。

通过《天龙八部》与《笑傲江湖》的思索,金庸若已完全看破了侠一样,于1969-1972的三年间创作完成了一部武侠乃至文学界的奇书《鹿鼎记》。(中间的1970年又完成了小作《越女剑》)

金庸也又一次回到了历史背景中,这也预示了他已自认可以突破《天龙八部》中,侠所揭示给人的震撼了。 《鹿鼎记》中。 侠,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有太多侠的无能为力之处了。而一个小流氓无赖却用着一切有违侠义的方式做着侠很难做到的事。侠在此作用竟如此微弱,侠在此令人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讥讽,侠在此竟被揭示出另一番模样。

而文中令人惊讶的一点是不知觉中被灌输了民族融合的观念。处理得这般不着痕迹,也难怪倪匡对此书如此的赞誉了。

1972年9月,处于武侠创作颠峰时的金庸突然宣布封笔,再不写武侠小说了。倪匡说过,他真的再写不出来了。

金庸没有经历从高潮慢慢衰落的过程,在其最顶峰时期便掇笔了,因为他自认他已将所能理解的侠的极致写尽了,他已无法突破《鹿鼎记》的高度写侠了。写下去也只能重复着以前关于侠的理解了。这是他最不愿的,十七年的武侠创作,金庸从不重复自己。当《鹿鼎记》问世后,他真的觉得侠已被写到极致了,他所理解的侠已不可再突破了,于是仅封笔一条路可走了。

金庸先生如此之精神,竟直至今日无人能从“侠”上超越他。 希望武侠能有更深之境界,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正好金庸先生自己认为的无法再突破一样,一切都太难了。

发表于 2005-12-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老爷子自己跟你说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得太厉害,所以才能上来。

楼上的兄弟似对我的文不满?

发表于 2005-12-2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主文章很不错。

以下是我在一篇评论鹿鼎记文中对金庸笔下侠的理解,和楼主的观点有某些相通之处:

回过头来看看金庸小说走过的路。传统武侠小说中,“侠”代表了“武功、正义、道德”等等中国传统审美观,但金庸从射雕开始拓宽了“侠”的意义。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一个里程碑,但如果郭靖身处陈近南的位置,他会做的更好吗?我想他肯定会与陈近南一样的。金庸意识到了郭靖的狭隘,所以开始诠释什么才是“为国为民”。天龙八部是突破,但直到鹿鼎记金庸才提出了最后的“至侠”观点。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至侠无武”,鹿鼎记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武侠小说,颠覆了传统“武侠”的意义,但同时也使金庸武侠无法继续了,金庸就此搁笔。

然而,鹿鼎记也绝不是一部达到极致的作品,这是金庸个人思想的局限性决定的。

Shaolinpai兄提出的“集体主义本位和个人主义本位”非常好,世界就是由集体和个体组成的(我习惯于称之为“组织和个体”),世界上所有的行为都可归纳为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小说中也不例外。

组织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永远相互影响。令狐冲、杨过、韦小宝这些个体本位的侠最终选择归隐山林,根本原因就是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极度不相容。

金庸小说也是分别从组织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出发点,来发掘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极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鹿鼎记中有两大处缺憾:

第一就是始终不能找到组织和个人结合的方法。小宝和金庸前期人物的结局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了逃避,或者说,这是金庸在无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情况下的一种逃避。

第二就是把组织行为的最高级形态寄望于帝王。布衣兄说金庸有帝王情节,这观点我很赞同。金庸受封建制度影响很深,所以在他心目中一个好的帝王就足以让人民安居乐业、海清河宴。所以,鹿鼎记中的最优组织行为就是帝制,康熙这样的好皇帝就是“至侠”了。但我认为,且不说封建帝制的阶级局限性,所有具有统治阶级的组织,都是远离自然状态的,都是背离“道”的,最终都将被证明是难以让组织和谐稳定发展的。

当然,每位作家都会有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金庸也不例外。但金庸带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够我们学习、思考和品味一生了。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做;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正是把极为抽象的“道”化为最趣味的文字、最平凡的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化入我们自身。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见识了边城浪子的文了,果然在某些方面思考的很深入.
发表于 2005-12-24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侠的起源是民间,作为与政府的对立面而出现。最早关于侠的书面定义是《韩非子-五蠹》里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武侠小说到了金庸手里有一新变,就是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张,这里很巧妙的把侠的意义做了中性化处理,甚至与国家机器站到了一面。我认为“侠之大者”的阐述在郭靖那里是没有结束的,直到萧峰才算完结,“为国”未必可以服众,而表达民意的“为民”才是重点,更合侠的本意

发表于 2005-12-2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为金庸的武学思想要比古龙广泛,金庸是以侠写人,因此金庸笔下的“侠”才貌性格万千,远不如古龙笔下的人物完美,而越不完美,则真实性越强。从严格意义上讲,韦小宝应该不能算是正规的武侠人物,而是一个滑稽小丑,但就是韦小宝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金庸最深刻的世态观,或许韦小宝是集合了侠之“缺点”的一个人物,他有侠义心肠,但其小人之心远不能达到人们所规定的侠的标准,但时间所谓的“侠”中,就真的不含小人之心么?若说“侠镜”或许韦小宝照出的是最真实的侠之“人性”。
发表于 2005-12-2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布衣上卿在2005-12-24 13:17:11的发言:

侠的起源是民间,作为与政府的对立面而出现。最早关于侠的书面定义是《韩非子-五蠹》里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武侠小说到了金庸手里有一新变,就是提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张,这里很巧妙的把侠的意义做了中性化处理,甚至与国家机器站到了一面。我认为“侠之大者”的阐述在郭靖那里是没有结束的,直到萧峰才算完结,“为国”未必可以服众,而表达民意的“为民”才是重点,更合侠的本意

谢谢布衣之言,侠之出现确实有其对抗性.不过若说很早便有侠之精神的当属墨家一派了,虽然未出现"侠"字,但诸如"《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等等,已完全当得出即便以今天之标准依然可为的"侠"了.

关于"为国为民"我的理解与你有所不同,窃以为,当此词出现时,其含义便是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是为了天下百姓.

纠正一点《五蠹》原文是“文以儒乱法,侠以武犯禁”,中间没有而字,你的这个是司马迁版了。

当时的五种蠹虫,儒墨怕是都免不了在内。因为韩非子的出发点的缘故。后法家在秦大显,甚至出现焚书坑儒,与其应当不无关系。

发表于 2005-12-25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独独欣赏金庸先生的侠义。说的有道理吧!!金先生的侠和情,以及深度估计是很难有人能超越了!
发表于 2005-12-25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晕,才发现原来夫子来的比我早,之前冒失了。[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啊,我那时只是注册了一下,回了一个帖,就再没来过了。现在才来的,算新人。嘿嘿,这回常住了,因为如玉在呢。
发表于 2005-12-26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非子》八说、五蠹、显学三篇里都有侠儒并列之说,他认为侠有三个特征:弃官宠交、肆意陈欲、以武犯禁。和儒一样俨然成了一股君主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韩非子和李斯视人为器械,人是政治附属品,不能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游离于">游离于ersonName>君权之外,因此对侠是持批判态度的。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化还能改变。而韩非子等则把荀子的性恶说发扬到了极端境地,认为人性恶是不能改变的。侠聚众而行武,是一种动乱之源。

侠与古代朝廷并非完全对立。三纲五常是封建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所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侠也是很讲究的。金庸笔下的侠就始终没有摆脱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束缚。金庸对古代观念中的“侠”进行了改造,去糟粕,扬精华,制戈止争是金庸侠义观的主流。金庸笔下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需要区别看待,为国未必是为民,为民未必是为国,为国可以是侠之大者,为民也可以是侠之大者。郭靖的侠侧重为国,萧峰的侠侧重为民,而康熙,在金庸看来是一位为国为民的贤君,符合侠之大者的标准,也是侠。

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集权的中央政府”与“未组织的地方社会”之间一种数千年的对峙状态(焚书坑儒、王安石变法都和这种对峙有关系)。侠的存在也可以说是这种未组织的地方社会成员对中央集权不信任和反抗的一种表现。侠讲究的诚信和正义是基于个体判断标准所衍生的,侠的一些举动是无视法律、破坏法律之行为,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而封建法制也标榜正义,实行的也是人治,所以他们之间有其一致性,虽然他们正义和人治立场不同,都是相对的正义和人治。中国人尚人治思想根深蒂固,究其对侠的爱好和向往,未尝不是因对法治的逆反心理和因侠在现代社会的断代而产生的怀旧意识所造就的。

汉景帝、汉武帝都诛杀过侠,但是侠在信义、忠孝等方面的一些行为是为政府所鼓励、允许的。为尊亲属报仇、为民除害等侠义之举在大都数朝代都是为法律所允许的。直到1936年的民国中央政府还下过主席特赦令,以敦化人伦,弘扬正气为由赦免了为父报仇而刺杀大军阀孙传芳的女侠施剑翘。

浪子说的:“金庸把组织行为的最高级形态寄望于帝王。布衣兄说金庸有帝王情节,这观点我很赞同。金庸受封建制度影响很深,所以在他心目中一个好的帝王就足以让人民安居乐业、海清河宴。”

对康熙这样的贤君政治,我有点看法:

金庸曾在东吴大学(现在的苏州大学)学过国际法,后来也担任过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也可以算是法学出身。他生在、学在中华法系的消亡时代,想必也受到了中华法文化的影响。

中华法文化是儒家化的法律文化。先秦法家如李悝、商鞅、韩非子和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都是主张贤人政治的,只是对君权的限制上有不同。金庸小说里面褒扬的帝王只有康熙。所以金庸的帝王情节,准确点说应该是“贤人政治”,即贤君圣相的政治。金庸冀望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贤">于贤ersonName>君、贤人,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03年的时候,香港副首席检察官沈仲平在我学校开讲座时谈到了香港的现行政治体制和基本法框架,所以也提到了金庸的参草方案,他说:金庸先生是讲中庸的,主张民主渐进、软着陆,在香港先行间接式的民主体制,治港权先只赋予中上阶层。

大家比较喜欢批判中国古代尚人治的思想而推崇法治,其实中国历来就是很注重法治的。黄仁宇就说过中国不能在数目字上进行管理,只能实行间架式管理。间架式管理就是制度法律模式的管理。国家构建好框架、体制、法律,然后交由人去执行。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描述的明教机构设置,俨然是明初国家机构建制的雏形,贤能教主,辅之以二使四王五散人五行旗的建制,着实是一套高效运转的机制。

人治有其合理性,法律是死的,造法者、执法者都是人,法治要长久,必须要依靠人治。人治要有稳定性、延续性也必须托付在法治的框架中。先贤大哲也大都懂得“法治即人治,人治即法治”的道理。管仲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盖法之必行,仍在乎人。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荀子也说: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孔子不谈“法”,避而谈“礼”,人要守礼。一旦这个“礼”成了实际上的“法”,那么人的行为在守礼的同时就是在守法。这个一准乎礼的人治都可以说是礼治(法治),唐律的礼法合一,就是个例子。

当然孔子的“人治”是“贤人政治”,是一种雏形的现代“德治”。要求贤君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为天下臣民之表率。但是既然制法之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权在">权在ersonName>君,如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何保证">何保证ersonName>君主是贤君,如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何保证">何保证ersonName>君主去坚守呢?显然无法保障。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的贤君太平之治,有其局限性。

金庸的小说历史背景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没有出现过一次冲击国本的事件,他有着传统文化情节和传统士大夫情怀。梁羽生说金庸是国士,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无法确知金庸对贤人政治到底持何态度,仅从他对康熙、对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赞允,从他对政治体制的见解主张也能推测出一点端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居然可以成负一,好稀奇啊。

寒雪居然可以在那么卡的情况下回本帖,真是厉害啊。谢谢你的意见,我刚吃过饭,马上来回帖。

发表于 2005-12-2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论坛服务器故障,导致回帖后,数据更新不及时,再加上删了一个水帖,所以出现了负帖情况。论坛正在筹划搬迁事宜,以便解决论坛不稳定的问题。还请大家多等待些时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1:52 , Processed in 0.03583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