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5312|回复: 51

[原创]岁月流转话射雕-我与射雕英雄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大家多多指教



《射雕英雄传》是我完整阅读的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
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第一部记忆,也是中国大陆新武侠时代的开始。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文革中出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人来说,个人的成长与新时代文化复生是完全同步的。
在我们懵懂的武侠文化启蒙中,最初来源是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在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形成的文化沙漠之后,万物复苏之始,代表传统市民文化的评书,通过广播的形式传遍街头巷尾,造成万人空巷。
再然后又有了《猫头鹰》、《三国演义》、《兴唐传》、《水浒传》等等。
传统评书主要分为:长枪袍带书、短打公案书、神怪书和狐鬼书。我们最初能接触到的还只是长枪袍带书,让我们从长枪大戟、金戈铁马中体会了“武“的神奇。至于传统评书中的另一大类更接近于武侠小说的”短打公案书“,则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带来了全国范围的“武术热“。是的,作为武侠文化重要载体的”武侠片“,最开始引起的并不是”武侠热“,而是”武术热“、“功夫热”。我们当时使用的名称是“武打片”,而不是武侠片。通过影像的展现形式,最先吸引人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绚烂与神奇。
《少林寺》的题材采用的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传奇的改编形式,采用专业武术运动员作为演员,展现的是真实的武术套路,这一切无疑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文化的时代现状的。
《少林寺》之后,已经非常成熟的香港武侠片并没有立即大量涌入,国内的电影制作机构抓住热点,跟进了《武当》、《武林志》两部电影。虽然题材被拉回到擂台赛打西方大力士和东洋武士的爱国革命题材,但当年依然大受欢迎。
武术热自然会带动武术文学的兴起,只不过开风气之先的却是地摊文学。
《少林寺》后的武术热中最重要的体现形式要数地摊小报。当时街边地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小报,销量极其可观,其中最多的是林林总总、甚至是乱七八糟的武术传奇故事。但这却也成了我们阅读武侠小说的开端。
后来,一些正规报纸及期刊也开始刊登武侠故事,这时候的武侠文学的质量才有了些提高。开始可以见到一些体现侠义精神和武林江湖传奇的武侠小说,而不单是体现武术传奇的武术小说和以功夫为背景的其他类型小说。
在这一时期,前面提到的传统评书中的短打公案书也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其中的代表首推《三侠五义》、《小五义》和《续小五义》。这些小说虽说时代久远,但由于经历过几代人的打磨,且篇幅长,情节完整,依然广受欢迎。哪个时代,武侠小说还是受限制的时代,公开的发行渠道是见不到这些书销售的。想看的话,只能私下传借。《三侠五义》我是向同学借来读的,《小五义》和《续小五义》则是父亲在单位图书馆借出来的。而且是先看的《小五义》,再看的《三侠五义》。

我也是在这一时期,从这些正规报刊中第一次接触到了金庸、梁羽生。
第一次接触金庸是在一份叫做《作家文摘》的报纸,当时它在连载《碧血剑》。我是从它连载的第一期发现的,连续跟了好些期,最终还是没有跟下去。《作家文摘》连载的碧血剑并不是原文登载,而是改写或者是缩写。当年我看的开头是从袁承志上华山开始的,后来跟到运宝斗群雄就中断了。其中的一些情节在后来看书时,却并没有找到,当时还很奇怪,这情节是哪儿来的?编辑没这必要增加情节吧!直到后来看到连载版,这些熟悉的情节又出现了,于是恍然大悟。
第一次接触梁羽生是在一本叫做《巴蜀曲苑》的杂志,这本杂志完整登载了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这也是我第一本的新武侠小说。当年我是在邮局的报刊窗口买到的,是第4期,只登了上半部。好在不长时间,作为下册的第5期到货了。于是我也很高兴的有了第一部完整的新武侠小说。
另一个接触到梁羽生的途径是大名鼎鼎的《武林》杂志,在武术热的时期,这本武术杂志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我和小伙伴们从中学了不少的似是而非的拳架子。那时的《武林》杂志上正在连载《江湖三女侠》,但是并没有条件收集到每期的杂志,所以看的只是零零碎碎。
市民文化热点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叫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小人书在评书热中是主要的出版形式。《岳飞传》、《三国演义》、《兴唐传》是最主要的书面载体,形成了诸多的经典作品。但在武术热中却并无大作为。在《少林寺》等功夫电影上映后,常规性地出版了电影连环画后,在随后的武术文艺发展期间就几乎没有有影响的作品了。只有一部《偷拳》成为了租书摊的热点。后来才知道,这是改编自旧武侠代表作家白羽的小说《太极杨舍命偷拳》。
   
有了报刊杂志的先行,出版单行本的武侠小说也就成了必然。终于有一天,在我们街上的新华书店外的广告板上,看到了《射雕英雄传》即将出版的预告。
我出生并成长在吉林省长春市,金庸迷应该知道这里说的是后来颇具声名的吉林人民出版社版的《射雕》。
我至今还记得广告的内容。著名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即将出版。该书的以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及抗金名将杨再兴的后人流落江湖,适逢蒙古兴起,见证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崛起,由此引起一段江湖传奇,等等。广告的最后特别说明了作者稿费暂存我社,待联系后一并奉上。这种处理方式在哪个时候经常见到,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非授权出版的免责话术。
老实说,这个预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我在看到这个预告时的第一个想法是“怎么不出梁羽生的,要是出梁羽生的我就买”。因为当时正在沉迷《冰川天女传》,对于金庸,虽有接触,终究还有些陌生。
对于预告中的内容简介,这里有熟悉的梁山好汉,熟悉的岳家军,明确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这是我印象中熟悉的传奇套路,不过当时却已经对这种传统套路有些审美疲劳了,所以吸引力并不很强。也就并无多大的关注。

几月之后,我在吉林人民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中见到了上架的已出版的《射雕英雄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距离我家不过十分钟路,由于它是开架售书,而那时大多数的书店还是柜台模式,所以少时的我经常会去它的读者服务部去看书。在一次闲逛时,不经意间发现已上架的《射雕》。那时还没有一书难求,货源充足,静静地摆在书架的最下的一层。四册一套,褐色封面,隶书书名,作者名用的是签字体。封面主体图案是双雕凌空,左下角两个骑马人物正在弯弓射雕。书的定价是7元多一套。这个价格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算是不小的支出了。
在书店里翻看了几次之后,我终于下定了买一套的决心。于是我也拥有了我的第一套金庸小说。
吉林版的《射雕》保留了原版一套四册的设置,每册十回,共四十回。封面深褐色。采用第四十回插图作为封面底图。没有采用金庸书写的书名,而是采用白色隶书美术字的书名字体。保留了金庸署名的手写体。这个书名的隶书美术字并不是现在的电脑字体,应该是美编手绘的美术字,规整但并不死板。
吉林版射雕保留了全部的插图,但删去了各册前的彩图,也删去了附录的关于成吉思汗、全真教的介绍文章。但却增加了一个主要人物表。
吉林版《射雕》是大陆“出版”的金庸作品中质量比较高的一部。正文、插图俱全,排版校对比较用心,文本错误较少。只是受当时条件所限,用纸和印刷上稍次。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第三部武侠小说,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的《香港商报》,1975年修订后收入《金庸作品集》。吉林版的《射雕》即是采用的修订版。
《射雕》的开篇用的是张十五说书,但这段书却乏善可陈,按照金庸在后记中的说明,“我国传统小说发源于说书,以说书作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作者的意思是通过这段书介绍历史背景、社会现状。但受情节和篇幅限制,缺乏前因后果的交代、缺少起承转折的铺陈,一段书听下来,没头没脑,又干巴巴的没有味道,冗长无趣。连载版的开篇引子,用的是《题西林壁》一诗,形式与旧章回小说无异,选的诗内容贴切,但却由于普及率太高,而缺乏新意,但胜在简洁明快,直接进入主线剧情。可以说修订版中的张十五说书的这段“引子”,形式上新颖,更具现代文学意味,只不过在内容上没处理完善。
郭啸天与杨铁心的登场。书中交代二人来历,为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与抗金名将杨再兴的后人。看到这两人的来历,对于听惯了评书的我来说,的确是一股熟悉与亲切的感觉。
接下来丘处机出场,俨然天下无敌的存在;江南七怪登台,一副市井游龙之气派。双方斗个两败俱伤,正是旗鼓相当。当时看来,让人以为这就应该是江湖的顶尖战力了。李萍含辛茹苦,草原生子,小郭靖参与了成吉思汗的崛起,一路成长,已有射雕英雄的基础。黑风双煞的情节,则补充了一些诡异恐怖的气氛。剧情至此,其实还没有太大的惊喜,历史演义糅合武林传奇,是传统评书的常用路数,如今这些情节铺设,与我们熟悉的评书相比,只是重点从刀马盔甲转向拳剑短打。
从郭靖随江南七怪南下比武后,情节则豁然开朗。此后的发展便完全突破了当年的我的认知范围,对此只能是目瞪口呆、大呼过瘾!
中都的剧情从比武招亲到赵王府较技,正反双方实力相当,剧情紧凑,各色人等次序登场,性格分明。情节设计精巧,环环相扣。但终究还是相对传统和套路的情节,比如反派赵王府众人是各路牛鬼蛇神的设定,正派全真道士则是仙风道骨的设定;反派不讲江湖道义,暗箭伤人,正派受暗算受伤处于劣势;最后正派关键时刻来了帮手实现大反转。
待九指神丐出场后,此书境界始为大开。从传授掌法、初战梁子翁,到归云庄、程家祠堂,郭靖从此开始平步上三台,步入顶尖高手的行列,全书情节也开始进入江湖顶层世界。
此时再返回头来看全真七子和江南七怪的水平可就不够看了。丘处机在一出场的时候,仿佛天下第一,但却越混越差,到结束时基本上就一个二流水平了。有评论认为是作者没有处理好,导致此人前后水平差异过大,是全书中的一个败笔。我则认为作者的处理非常好,正是通过丘处机这个人物武力值作为标杆,层层推进,最终达成一种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境界。
此后桃花岛剧情、海船及压鬼岛剧情以及牛家庄、铁掌山及一灯大师的剧情,其实讲的是东邪、西毒和南帝的故事。郭靖与黄蓉其实是起一个串联剧情的作用。
现实剧情与既往故事相糅合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特点。通过现实剧情引出既往故事,既往故事对现实剧情造成关键性的推动,最终既往故事与现实剧情合而为一达成共同的完结。射雕中通过郭靖与黄蓉的现实剧情,逐次引出黑风双煞与东邪、东邪与老顽童、西毒与王重阳以及老顽童与南帝、西毒与南帝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在靖蓉故事的推动下达成一个完结。
桃花岛之变和烟雨楼之战是一段剧情的高潮也是一个转折,这里的处理非常妙,高潮与转折完美的融合。一部小说的高潮往往是在小说结尾,但在长篇小说中,一部作品中往往需要有多个高潮的段落,而这些高潮戏之间的转折承接就需要用心安排。金庸小说里面有安排的好的,也有安排的不够完满的。比如《天龙八部》中少室山大战后的转折、西夏选驸马后的转折,以及《笑傲江湖》中五岳並派后的转折就都不甚理想。烟雨楼大战后的转折则要完满的多。即对前段剧情有个收束,又保留了足够的扣子来继续下段情节。这里说的就是铁枪庙的剧情,不仅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情节,而又足够精彩,单独也立得起来,不至于沦为纯粹的过场戏。
接下来郭靖西征戏份重新回到射雕英雄的主题,是要体现郭靖在军政方面的成长历练,也是体现作品主题中战争与反战的冲突与深化。
原本全书以铁木真兴起开始,收束亦应以其落幕,是非常完满的结构。但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贯穿全书的第二次华山论剑怎么办?显然这个坑不能不填。但又不能戏份太重,抢了铁木真落幕的首尾呼应的重头戏。于是二次华山论剑这段原本应该波澜起伏的戏份就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草草了了,有些鸡肋之嫌。
华山论剑与成吉思汗之死是全书的收尾,在这段收尾的剧情中,却集中思考了“战争与反战”、“侠的正义性、”、“武功与人品”、“何为英雄”甚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三问。结果很明显,要思考的问题太大、太多、篇幅太少,根本不可能有深入的展现,只能是浅尝则止。明显也看出作者在武侠小说讨论此种大问题上的不自信,毕竟此前武侠小说并无先例。作者此时显然也并无自信与经验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开拓性的事情。甚至对于剧情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郭靖对于“侠”的正义性的困惑问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居然是《圣经》中法利赛人处罚行淫妇人时耶稣提出的”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的思辩。当年读书还少,不觉有何不妥,后来再看,一脑门的尴尬。
全书以成吉思汗之死作为结尾,也以成吉思汗这样的一代天骄,临终时对于英雄的反复思虑来凸显全书“射雕英雄”的主题,调动读者的几多感慨!
但当年读完射雕后,最令我兴奋的却是全书结尾后的一段用括号括住的小字“郭靖、黄蓉等事迹在《神雕侠侣》中续有叙述”!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英雄传》1957年元旦开始连载于《香港商报》,接棒1956年12月31日连载完成的《碧血剑》。于1959年5月19日连载完成。连载了2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金庸的生活经历也发生了变化,于1957年底离开《大公报》。而后在长城电影公司担任编导。到连载完成前,又离开长城电影公司开始创立明报。
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所说,「武侠小说在思想观念上,与整个时代思潮大体上保持『慢半拍』这么一种不即不离的姿态。既不前卫,也不保守,基本态度是『随大流』」。我们可以看到,金庸的早期作品,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五十年代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朝鲜战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必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同时,当时的香港正是国共两党暗中角力的时期,金庸所处的报业一边是拥护国民政府、反共抗俄的报纸,另一边是拥护中共政权的报纸;此外,还有自称代表第三势力或中间路线的,彼此刁斗森严,如在战场 。因此,路线问题也是当时的社会热点之一。
这两个问题化入武侠小说中,则一为家国情怀;一为正邪之辨。体现二者矛盾统一的则是“江山”与“江湖”。用金庸的语言表达最贴切的当属“书剑江山”(《书剑恩仇录》台湾版的书名)。这一主导思想,贯穿于金庸的全部作品之中。无论其如何求变,创作手法如何创新、思想如何日趋圆融,始终没有超出这个范围。用来具体体现这一主导思想的,在《书剑恩仇录》中是“书”与剑“;在《碧血剑》中是”碧血剑“与”金蛇剑“(旧版叫碧血金蛇剑),或者是袁崇焕与夏雪宜;在《射雕英雄传》中则是《武穆遗书》与《九阴真经》;到了《倚天屠龙记》中则变成了”屠龙刀“与倚天剑”……。

我们回到《射雕英雄传》,在这部作品中,《武穆遗书》与《九阴真经》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其中,《武穆遗书》代表了“江山”“庙堂”,代表的是家国之争,是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而《九阴真经》代表的是“江湖”,代表的是江湖恩怨、武林纷争,是草莽义气、是侠义精神。
射雕的创作思想应该还属于延续作者在《大公报》期间,受当时五十年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香港的左翼思潮及《大公报》偏左风气影响下的朴素的革命思想。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殖民化的民族独立倾向、二元对立的善恶观、艰苦朴素不畏困难的处世观、勤能补拙、巧不胜拙的人生观……。与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既不前卫,也不保守。简而言之,就是充满正能量!
对于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严家炎先生在《金庸小说论稿》中指出“金庸小说的有些内容,是作者在当代生活中有所感受而发,它们不但不脱离现实,反而应该说是深入现实的笔墨。作为政论家同时又是小说家的金庸,对诸多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常常保持着客观、清醒、独立思考的态度。创作过程中,他把得自现实的这些感受连同自己的某些真知灼见,融汇入小说之中,转化成形象。这是金庸武侠小说富有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庸在访谈中承认会把自己的一部分重要人生經驗寫入小說的某些人物中 。但这种影响往往是有一个滞后性的,并不一定会体现在当下创作的作品中,而是往往体现在下一步作品中。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射雕的创作思想应该是并没有受到《大公报》离职这次人生变动的直接影响(真正的影响是在《神雕侠侣》之中)。
从金庸本人的叙述,以及前两部作品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在创作初期,金庸已经有意识地希望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来表现一些深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说是其在武侠小说领域有了自主的艺术追求。

在《射雕》创作阶段,金庸还未能将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通过武侠小说进行表达。在《射雕》中,金庸希望表达的是个人成长中的人生经验和感悟。通过郭靖这个人物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用金庸的话说就是:“《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是:’描写一个浑噩无知的少年,怎样逐渐在生活中成长发展,而成为一个英雄‘” 。于是也就有了展现英雄人物成长过程的叙事模式。”
英雄成长模式是不是金庸首创,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不敢断言。但我回忆了一下我所读过和了解过的金庸之前的武侠小说,却也实在没有找到相同的模式,金庸自己的头两部也不是这个模式。金庸之前的武侠作品,基本上主角出场时都已经是武功大成了,传统小说的说法是“艺成下山”。此后功夫基本上是固定了,少有再提高的。但相同模式在古希腊神话的英雄传奇中倒是不少。纯文学作品中以人物成长为主线的也不少,如《远大前程》;五四时期文学及革命文学中相似模式的似乎也不少。

明确了主题思想及叙事模式,下一步需要构建一个社会环境,从“庙堂”角度考虑,选在一个具有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作为时代背景显然更利于故事的开展。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时期一个是宋元之交,一个是明清之际。《碧血剑》已经使用了明清之际,金庸显然并不想重复,于是《射雕》中选择了宋元之交。”以宋亡、金亡、元兴三期的兴亡为背景,那都是中国历史剧烈动荡,民族之间大斗争的时代,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故事中自然而然会涌现张力“ 。
选择宋元之交的原因,金庸表示“对于成吉思汗的世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的确比较陌生,因为没有一部演义小说曾生动地叙述过成吉思汗的故事。中国读者们熟悉刘备、诸葛亮、唐太宗、猫头鹰、朱元璋、岳飞等人的故事,一来有《三国演义》、《说唐》、《猫头鹰》、《说岳全传》、《英烈传》等通俗小说的传播,二来蒙古人没有汉人那么容易了解。“

时代背景可以从现成的历史时代中选择,江湖世界却无现实世界可供选择。那么就需要独自创造一个江湖世界格局来。我们知道所有文学创作中的虚构都不是凭空产生,都会有现实世界的映射。那么射雕中江湖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借鉴是什么呢?
(以下内容并无相关资料支持。仅根据小说文本进行一下反向推理,加上一些猜测,其中不免会落入一些“索隐“的窠臼。姑妄言之!)
射雕创作时的五十年代,动荡的民国时代刚刚结束。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显然会对民国时期的时代格局印象深刻。在进行文学创作中,需要凭空创造出一个纷繁复杂的江湖世界,需要有些参考的时候,极大可能是首先选择民国时期的社会格局来进行转化和借鉴。
首先我们先来看射雕中的社会形势。南宋时期,宋金对峙,南宋朝廷政治上的软弱无能,无力北攻;金国处于强势,但北方的蒙古已经崛起。金国显然可与日寇相映照,南宋偏安朝廷可与国民政府相映照。蒙古则是更北面的苏联,显然金庸的思想中对更北方的这个大国更加地存满戒心。
接下来再看金庸在射雕中构建的是一个由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绝”为顶层架构的江湖世界。
我们首先从北丐开始,北丐洪七公是江湖最大帮派“丐帮”的帮主,之所以叫北丐,是因为丐帮的势力范围是在中国的北方,而宋金之际,北方是在金人占领区,丐帮的势力范围是在敌后占领区,并且积极进行反抗金人的活动。 这些特点如果代入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想到的是“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洪七公的姓是“洪”,与红军的红同音,名字是“七”,与代表八路的“八”仅差一个数。洪七公为人侠义,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如此一来,北丐借鉴的是哪一方势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看作为反派的“西毒”欧阳锋。西毒是来自于西方,在新三版中,金庸明确交代了欧阳锋的相貌“高鼻深目、臉上鬚毛棕黃,似非中土人氏”基本坐实了西毒的外国人身份。那么西毒指代的就明显是西方列强。西方列强并未将日寇放在眼里,但却事实上协助了日寇对中国的掠夺。
东邪黄药师的特点是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却离经叛道、愤世嫉俗、行为乖张。我们看一下新三版中对东邪背景的描述吧。
“师父是在云南丽江出生的,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又练成了武功,从小就诅骂皇帝,说要推倒宋朝,立心要杀了皇帝与当朝大臣为岳爷爷跟太师祖报仇。那时秦桧早已死了,高宗年老昏庸。师父的父亲教他忠君事亲的圣贤之道,师父听了不服,不断跟师祖争论,家里都说他不孝,后来师祖一怒之下,将他赶了出家。他回到浙江西路,非但不应科举,还去打毁了庆元府明伦堂,在皇宫里以及宰相与兵部尚书的衙门外张贴大告示,在衢州南迁孔府门外张贴大告示,非圣毁贤,指斥朝廷的恶政,说该当图谋北伐,恢复故土。朝廷派了几百人马昼夜捕捉,那时师父的武功已经很高,又怎捕捉得到他。就这样,师父的名头在江湖上非常响亮,因为他非圣毁祖,谤骂朝廷,肆无忌惮,说的是老百姓心里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于是他在江湖上得了个‘邪怪大侠’的名号。”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采取极端言论和极端行动来控诉当局的黑暗。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就很熟悉了——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五四的先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查禁金庸小说时,《射雕英雄传》将位于东南的“桃花岛”岛主起名为“东邪”被台湾当局认为是讽刺抹黑蒋介石,黄药师困居海岛,也颇有暗讽国民党流落台湾之嫌,也备一说吧。

南帝曾经是帝王,现实的状况是已无帝王之尊,且出家为僧。这也正贴合了民国时期帝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力量还是依然存在,只是处在“隐退(出家为僧)”的状态。射雕中,洪七公提起南帝时,说过一句“南火克西金”,意思是南帝是西毒的克星,隐喻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实才是西方列强的克星。
最后是“中神通”王重阳。王重阳是第一次华山论剑的天下第一,全真教又被奉为“天下正宗”。全真教及王重阳本人又改变了其历史真实样貌,变成抗金的组织者及后来的敌后抗战组织。可以说在射雕的世界中,中神通基本上具备了所有的正面特点,圣人般的存在。只是在射雕的故事发生的年代,中神通已经仙逝,圣人已经不在了,圣人的弟子们虽不乏优秀人物,却撑不起天下第一的责任。中神通可对照“国父”,也即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孙先生之后后继者无法达到其高度),也可以是处在低谷的中国(曾经的世界第一没落到为列强欺凌)。
近代史上还有一股主要力量,即汪伪的汉奸政权。正好,我们就看到铁掌帮跳出来了。铁掌帮创始人是爱国抗金的,到了裘千仞这里,完全违背了先辈的遗志,成为金人的走狗汉人的内奸。至于彭连虎、沙通天之流,则妥妥的汉奸卖国贼。
再看主人公郭靖的成长经历,如果代入以上的对照,则可以理解为出身传统革命家庭(梁山好汉),本身为劳动阶级,从小在底层民众(江南七怪)中成长,受到苏联(成吉思汗)的教育与资助,关系密切,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马钰与丘处机),成为八路(洪七公)的亲传弟子,又接受了五四以来的传统(黄药师与黄蓉),对传统文化(全真教、南帝)兼容并蓄,通过与侵略者(金国)与帝国主义(西毒)的斗争过程中不断成长,最终在庙堂(《武穆遗书》)与江湖(《九阴真经》)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以五绝为主体的江湖纷争而展开的故事,就是一出“谁是大英雄”的路线斗争的大戏,是对英雄主题的阐发。
臆测到此为止,胡言乱语,聊作谈资。

《射雕英雄传》的书名用典是否是《沁园春 雪》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金庸一直极力否认,并列出了诸多关于“射雕”一词的考证。因为此书名,导致该书在台湾长期列为禁书。为了能够进入台湾市场,作为作者自然要有一些表态。但最终还是要改成“大漠英雄传”才能正式出版。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作者说作者的,读者和研究者认为自己所认为的,大家心照不宣。

“金庸事实上是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去创作武侠小说、改造武侠小说的。” 在经历了《碧血剑》的文学性与武侠小说融合的不成功之后。金庸在第三部作品中,将取法重点放在了传统说书和话本小说上来。树立最为主流大众接受的价值观,采取最为简单的结构方式,采用最为受众所习惯的语言文字。但有了这些,显然并不够,也不能满足金庸的创作愿望,于是在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上,采用了以塑造人物为主的模式来取代强调情节的叙事模式。采用更为新颖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将人生哲理代入武功原理。最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倾注了其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来自于生活的人生道理,从而成功塑造了憨厚、木讷的郭靖以及聪明、机灵的黄蓉等等这样的理想人格。
在《射雕》的创作上,虽然在文学性上较《碧血剑》有些退步,但那是因为《碧血剑》迈的步子有些过大且不成功。后退一些,正好恰如其分。

《射雕英雄传》取得的巨大成功,倪匡曾说过“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 。
《射雕》的巨大的成功,也为金庸的创作与改造武侠小说探索出了合适的方向、模式和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是一本堂堂正正之书,全书的主旨全在一个“正”字,可谓全书之文眼。所谓正,就是指“忠诚、友爱、仁慈、勇气、智慧、谦虚、诚实、正义”等价值观,都可以在此书中找到。
《射雕》又是一部单纯之书,或者说是一部简单之书。其所表达的主题很单纯、故事很单纯,人物很单纯。《射雕》中表现的思想爱憎分明又浅显易懂,人物正邪分明又个性突出;情节平铺直叙又曲折生动。惟其如此,才能被社会各阶层的读者普遍接受,造就了《射雕英雄传》成为金庸作品中流传最广、知名度最大的一部小说。
《射雕》所要表现的主题,如上文所述的以《武穆遗书》为代表的英雄史观和以《九阴真经》为代表的侠义精神。《射雕》中的英雄史观与侠义精神也都体现在了一个“正”字之上。
有不少论者将《射雕》中所体现的这种以正为核心的英雄史观与侠义精神总结为儒家之侠,是将儒家思想引入侠义观。以我看来则多少有些穿凿附会。射雕中的英雄史观与侠义精神,既不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是后学的三纲五常。固然与孟子之“王霸之论“ 、“仁义礼智”、”舍生取义“虽有暗合之处,但与其说是体现儒家思想,不如说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多年下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虽说中华民族受儒家文化浸染多年,具有了强烈的儒家思想的特征,但不能将中华民族精神等同于儒家文化。这里面还包括了以墨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以及逐渐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少数民族的精神特质。
首先来看以《武穆遗书》所代表的家国情怀及英雄史观。《射雕》阶段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即堂堂正正又简单明了的历史观及民族观,即朴素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反对侵略、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中的杀戮,反对战争对平民百姓的荼毒。
《射雕》的历史环境是南宋时期的宋金对峙时期,宋弱金强。金国已经占领了宋的半壁江山,依然图谋继续侵占南宋江山。在小说中具体体现在完颜洪烈的赵王府势力,企图希望通过盗取《武穆遗书》,进而并吞南宋。而以主人公郭靖所代表的爱国势力,则努力阻止金人的侵略行为,从而构成了小说中的一条主要冲突的情节主线。在此条情节线中,金国是侵略方,是非正义方,是反派。而以北丐、郭靖为代表的反侵略一方,则是正义一方,是正派。正反对立,晋渭分明,没有任何调和。而《武穆遗书》则是代表继承岳飞抗金的爱国主义精神。

《射雕》中的英雄史观则是通过成吉思汗的崛起与落幕来展现的。集中体现在了全书结局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对话中:成吉思汗问郭靖什么是英雄?郭靖回答:真正的英雄,为当世钦佩为后世敬仰,仗打得多不一定是英雄,统一蒙古是好事,可是您戎马一生杀人无数,功过是非,难以评说。
这种思想,在墨家为“非攻”,在儒家则为“慎战”。此种家国情怀,在经历了积贫积弱的晚清和饱受战乱侵略的民国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全民的群体意识。《射雕》则只是坚定地遵循了这种群体意识,对此并没有深入和发挥。

再看以《九阴真经》所代表的侠义精神。对于武侠小说来说,“侠”是其核心,是需要在作品中进行讴歌与褒扬的。这就必须要面对韩非子的名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也就需要为侠客的行为赋予正义性。
韩非的观点是儒和侠这两种人,仗着自己有学问有本事,对政府政策和行政行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用正义的名义破坏社会秩序、法律秩序,看似大义凛然,实则就是添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时期的侠义小说有各自的解决方法。公案小说的方法是为王前驱,仙剑题材是建立一个修仙世界。旧武侠以来则是虚拟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武林江湖,江湖中有其自己的“江湖规矩”(法律),维护江湖规矩的是正派,破环江湖规矩的则是反派。《射雕》采用的则是将侠客行为置于家国纷争之中,侠客的行为是保家卫国,自然具有了正义性。在其后的《神雕侠侣》中,更是完善成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无比政治正确的侠义观。
但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吗?并没有!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个“正义”是从哪里来的?而侠又有什么资格来判断正义与非正义?即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又凭什么来断定侠的行为就是“为国为民”?
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而《射雕》则是一部简单之书。所以在《射雕》中,这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只要接受“为国为民、匡扶正义”就是需要褒扬的侠义精神。
同样的,对于困扰郭靖的“是非善恶”的困惑,我们也只需要接受洪七公的观点,也只需如同郭靖一般“豁然有悟”就好了,而不必去纠结老叫化是如何认定这二百三十一人都是恶徒的,也不必怀疑这其中是否有冤假错案,江湖事自有江湖的法则,简单的善恶规则并不代表对正义的背离。兹录修订版原文如下。
“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
这段话中,新修版中增加了一段「丐幫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这种方式固然可以解释善恶判断的主观性,可丐帮真能有如同司法机关一般的专业性和责任心吗?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不必纠结好了,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
“郭靖……心中只是想着适才洪七公斥骂裘千仞的一番言语,这些日来苦恼他折磨他的重重疑团,由此片言而解,豁然有悟:“师父说他生平杀过二百三十一人,但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只要不杀错一个好人,那就是问心无愧。瞧师父指斥裘千仞之时,何等神威凛凛。这裘千仞的武功未必就在师父之下,只因邪不胜正,气势先就沮了。只要我将一身武功用于仗义为善,又何须将功夫抛弃忘却?”这番道理其实极是平易浅白,丘处机也曾跟他说过,只是他对丘处机并不如何信服,而他随成吉思汗西征,眼见屠戮之惨,战阵之酷,生民之苦,母亲又惨死刀下,心中对刀兵征战大是憎恶,方有这番苦思默想。但经此一反一复,他为善之心却是更坚一层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靖是金庸体现《射雕》全书主旨的具体人物,也是实现其侠之大者理想人格而创作的典型人物。
对于郭靖这个人物的评价,我们先看一下倪匡先生的说法:
郭靖的一生,是毫無缺點的,極度完美。他對父母孝,對國家忠,對愛情貞,對朋友義,對子女愛,連楊康這樣的壞蛋死了,他也耿耿於懷,將楊康的兒子,賜名「過」,字「改之」,希望楊過和他一樣。郭靖是大俠,不但在江湖上稱俠,而且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萬民稱頌。郭靖對敵時,寧死不屈,一生之中,未曾玩過半點花樣,說過半句假話,行過半點詭詐。
郭靖是一個完人,但是太完美了,變成了一個偽人。
受儒家思想中对于论君子、成人、全人的影响,制造完人和伪人,成为中国小说的传统。最典型的例子自然就是被鲁迅先生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他相似的还有姜子牙、秦叔宝、包拯、展昭……。这种传统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依然大行其道,高大全的人物层出不穷。金庸写作《射雕》的1957-1959年,自然也是主流,以当时金庸创作初期,不大可能跳出这个范畴。
在射雕的连载版中,郭靖出生时,对其的形容是“月光下只见这孩子眉目清秀,啼声洪亮”,郭靖慢慢长大,则是“这孩子生得筋骨强壮,聪明伶俐”。显然金庸在创作之初构思的郭靖就是一个“高大全”、“伟光正”式的“完人”。
但这种模式既然已经被鲁迅批评过了,后学多少应该有些自觉。显然,随着创作的深入,金庸调整了郭靖的人设,消减一下其身上的光环。郭靖的优秀品质不能少,但是在性格上调整一下,变成一个迟钝、木讷的“傻小子”,所有的这些“伟光正”的行为用“傻小子一根筋”来解释,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射雕》的时候,并不知道射雕的写作年代是在五十年代,也并没有对郭靖的“完人“形象有任何的不适应。究其原因就是郭靖傻小子的人设起了决定作用。等到后来了解的信息多了,才明白原来郭靖与金光大道的高大泉、红旗谱的朱老忠、红岩的许云峰、林海雪原的少剑波这些人骨子里其实都是一伙儿的。

从金庸对郭靖形象塑造中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金庸在创作《射雕》时,已经是有意识地在摆脱完人形象的束缚,这也是《射雕》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傻小子模式来中和完人的缺陷是可以了,但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真让这傻小子闯江湖的话,即便有主角光环,恐怕 也活不过三集吧!怎么解决呢,可以给傻小子配一个聪明的搭档,这个搭档最合适的身份就是侠侣了。于是就有了金庸笔下最聪明的女性角色——黄蓉。
黄蓉的角色完全是为了配合郭靖而设置的。郭靖只管去展现他的大侠风范和正义形象,一切的江湖险恶、机关算计、阴谋诡计,都由聪明绝顶的贤内助包办。对于家室、财富、容貌、头脑无一不为顶尖的千金大小姐,在穷小子、傻小子、直男的郭大侠面前,没有嫌弃、没有抱怨、没有无事生非、也没有送命题要做,虽任性却知收敛,虽有脾气却适可而止,一心一意迁就、配合,为帮助郭靖成为大侠而努力,只能说这一切简直是太美好且害人不浅!

至于杨康,则是郭靖形象的反衬,也是一体两面。这种对比手法在金庸作品中常常用到。杨康在《射雕》中的作用就是从反面衬托郭靖形象的高大,同时也通过郭杨二人的经历和成长,来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即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在金庸的设计中,杨康就是一个单纯的反面教材,并没有为其设计复杂的人性挣扎和内心纠结。九十年代中后期,网络论坛上有大量为杨康翻案的言论,这固然有苗侨伟的原故,但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因为杨康的道路和选择才是我们普通人的真实状态!
郭靖与杨康同样具有流落异族背景,但在面临家国大义与个人感情的两难选择情况下,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大义,放弃私义。所以郭靖是大英雄!但作为普通人的我,相同情况下多半做不出转脸就同自己的发小兄弟刀兵相见的决定。所以我们只是普通人,成不了大英雄。
九十年代中后期网络论坛上的为杨康翻案的言论,正是由于当年第一批读射雕的读者已经长大了!少年时期因为郭靖所激发的豪情未能经得起现实的碰撞,回过头来才发现曾经被鄙夷的人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郭靖、杨康二人的一体两面,是射雕这部书的主旨,但我总觉得实质上郭靖却并不是作者心中的第一理想人格。金庸心中真正想表达的理想中的人物,其实是东邪黄药师。
黄药师号称“东邪”,为天下五绝之一,一方面武功高强,又加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所不精,但却恃才傲物、自大偏激;明明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偏偏“非汤武薄周孔”。这样的人物,有人说似魏晋名士。但魏晋名士,本身需为“士”,而且要是名“士“。就是说这些人一个个说着隐逸山林,实际上都是庙堂之人。这些人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其实都是为了掩饰骨子里的战战兢兢,充其量也就是和当权者的不合作,而且是哪种老子看你不顺眼懒得搭理你的不合作,并不具备多少的反叛性。所以在前文中已经说过,黄药师的人物特征,与五四先贤的特征更为契合。我们可以看一下五四时期的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哪一个不是这种即学问深厚又性情乖张的角色(胡适虽说表面温文尔雅,骨子里一样的狂狷跋扈)。
严家炎先生认为 “五四”新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根柢,对于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不是起着一般的作用,而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思就是说,金庸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学是一脉相承。金庸本人在中学和大学,也曾反抗校方不合理制度,两次因违背校规被 “劝退”。所以金庸的思想骨子里有着“五四”青年的反封建、反礼教,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基因的。但显然,在创作《射雕》时金庸多少还是拿不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读者接受度,于是将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人物隐藏在主角的身后。
客观地讲,五四先贤的思想和言论是存在着诸多的偏激和矛盾的。在反传统和提倡新风尚上也存在过头的情况。比如,提倡废除中国文字改用拼音文字,而且这事儿还真干起来了,好在最后没成功,但却促成了简体字(简体字最初是作为改用拼音文字的过渡阶段的)。所以,这种特点体现在黄药师身上,就使得这个人物存在诸多矛盾,显得极为拧巴!
黄药师一幅玩世不恭、厌恶礼教,实际上骨子里却有无法放弃礼教。桃花岛上师徒名分森严,女儿的婚姻坚持父母之命,新三版中,金庸进一步揭开了黄药师看上女弟子却恐惧流言而不敢有任何行动。在烟雨楼之战前,欧阳锋扔给黄药师一个包着人头的包袱,说道
“兄弟今晨西来,在一所书院歇足,听得这腐儒在对学生讲书,说甚么要做忠臣孝子,兄弟听得厌烦,将这腐儒杀了。你我东邪西毒,可说是臭味相投了。”说罢纵声长笑。黄药师脸上色变,说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俯身抓土成坑,将那人头埋下,恭恭敬敬的作了三个揖。欧阳锋讨了个没趣,哈哈笑道:“黄老邪徒有虚名,原来也是个为礼法所拘之人。”黄药师凛然道:“忠孝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
这一段似是欧阳锋没趣,实际上却是实实在在的打了黄老邪自己的脸。忠孝是大节不假,但怎么不就是礼法了?难道礼法之中就没有大节了吗?正是这种矛盾性(拧巴)才是黄药师这种类型人物的性格特质,无论是魏晋名士或是五四前贤,清楚看出现有礼法制度的弊病,希望摆脱传统礼法,但实际上或是提不出新的思想来替代充满弊端的礼法制度,或是世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即无力摆脱,也无法摆脱。正是由于这种人物本质上的矛盾和拧巴,才形成了“东邪”的“邪”。如果真的无视礼法,那就成了“西毒”了。如果超脱为无需礼法,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就是“圣”。无论是“毒”还是“圣”,都不会是“邪”。新修版中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弱化,似乎是缓解一些性格上的拧巴劲,其实大可不必。
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对于黄药师喜欢梅超风这个女徒弟,只是做了伏笔,写的不明显。估计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不敢写的这么清楚。而新三版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对金庸来说已经是无所顾忌,既然一二版中留的伏笔,很多人都没看出来,新修版中就索性挑明了吧。不料这一挑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射雕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很单纯的,唯一复杂些的就只有黄药师。但说到底射雕是一部简单之书。纵然性格复杂的人也不需要做过多地剖析解读。我们看小说时,还是只要记住东邪黄药师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不平庸、不俗套,充满个人魅力的人物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哲 于 2023-10-24 15:58 编辑



金庸本人一直在说自己的小说,是“一原三修” 。所谓“一原”指的是金庸最初在报纸上连载的最初发表的版本及连载后结集出版的每四回为一册的实体书版本,期间从1955年到1972年,俗称为旧版或连载版。所谓三修,则是指金庸自1972年宣布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以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的三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是从1970年左右开始,陆续在《明报晚报》推出了修订版报纸连载。第二次修改,是指1974年开始,明河社开始结集出版的《金庸作品集》,至1981年全部十五部作品修订出版完毕。俗称为修订版。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版本。第三次修改则是在1999年-2007年间进行,俗称是世纪新修版或新修版。
金庸小说最初均为在报纸上的连载,最初是在新晚报和香港商报。自金庸创立明报后的《神雕侠侣》就基本上都是在明报或明报晚报连载了。在报纸连载的一个月后,会将一个月内的连载内容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实体书。这时的单行本都是一些小册子,每册四回。这些小册子单行本前后的出版机构不同,分别有三育图书文具公司、邝拾记报局、武史出版社。
旧版的单行本在修订版出版后,金庸不再授权发行,所以早已绝版多年。当年市场上发行的,由于编印都很草率,在当年看来实在没有什么保存价值。在经过多年之后,市场上已经基本上见不到旧版的存在了。不过,好在现今网络资讯的发达和金庸爱好者的努力,原本被众多研究者认为已不可能见到的连载版,现在已经可以轻易获得,可以得窥原版金庸小说的全貌。

目前对于第一次修订的《明报晚报》连载修订版却资料较少。杨晓斌先生的《纸醉金迷-金庸武侠大系》中介绍最为详尽。1969年12月1日,《明报晚报》创刊,金庸专为包子创刊所新创作了《越女剑》,但由于《越女剑》只是个中短篇,仅仅只连载了一个月。此时《鹿鼎记》正在《明报》连载,金庸无意在创作新的作品。恰好此时金庸已经着手修订之前的作品,于是就将修改过的作品拿来在《明报晚报》上进行连载。当时《明报晚报》打出的旗号是“全新修订本”,并注明“增删润饰,改写修订”。据金庸江湖板上钉钉版版主子衿先生所言,金庸十五部作品似乎都有修订连载,其本人仅鹿鼎记一部未曾亲见。修订连载版的内容基本接近修订本了,“《射雕》、《天龙》二书,……在大致情节上已经接近如今的修订版。但文字修辞上相对来说,下的功夫并不大,保留旧版痕迹很重,修订版则是在这个修订连载的基础上在文字修辞上更进一步的做了修订。“杨晓斌先生的介绍更为详尽,“从具体情况看,各部作品的修改程度是有不少差异。有一些作品‘晚报班’已经非常接近‘修订版’了,如《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等。还有一些作品‘晚报版’介于‘旧版书本版’和‘修订版’之间,如《射雕》……;再如《碧血剑》……。”
这第一次修订,是一边修订一边在报纸上进行连载。《书剑恩仇录》的修订版本连载完毕大概在1971年。而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的连载日期是1969年10月24日至1972年9月23日。也就是说,金庸在《鹿鼎记》还未写完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对原版连载版的修订工作。现在看来有点时空交错的感觉。
第二次修订是在第一次的连载的“全新修订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订,并结集为《金庸作品集》。这也就是流传最广、我们最为熟悉的“修订版”。正式出版的修订版,是由金庸自己成立的出版社-明河社编辑出版。从1974年6月至1981年8月期间陆续修订出版。而中国大陆则是在1994年由三联书店正式出版了正版的修订版的《金庸作品集》。目前在大陆习惯将修订版称为“三联版”。我不大能接受这个称呼, 因为“三联版”的称呼,总感觉让我失去了十年的时间,所以我总是称为“修订版”。台湾地区最初修订版是由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出版时间在1981年1月至1983年9月。1986年开始改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一直至今。

第三次修订发生在1999年,因修订时间临近世纪之交,所以俗称“世纪新修版”或“新修版”。当时修订版已经行遍天下,对于小说中的破绽也就不断被发掘出来,当时有一项专门的论题就是给金庸小说找茬,也是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金庸开始修改只想修改书中破绽与文句,然后修改过程中对一些角色的行为怎麼都不能「认同」。于是很自然拿起笔改了起来。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的一次修订过程,每一部小说的新修版出版后,都会引起不小的争论。
新修版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在台北远流出版社进行的。因为远流出版社规模较大,编辑出版力量远胜于仅用于出版金庸作品的明河社。所以新修版最先是由远流编辑出版,而后在明河社出版香港版。而中国大陆的简体横排本则是由朗声操作并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说到《射雕英雄传》,由于报纸连载方式的小说创作方式,每天一段,随写随刊,有着浓重的商业化特点。射雕英雄传连载版在创作上的粗疏、纰漏及衔接问题在所难免。
《射雕英雄传》修订版对连载版的修订算是比较大的,首先是重新编次回目,《射雕英雄传》连载版章节为118回,但连载版因为连载状态而每一章节过短,旧版的80回,之后修订版、新修版均修订为40回。其次,对情节进行了大段增删,删除了大量的不合情理的夸张过大的情节。《射雕英雄传》后记中,金庸提出的包括增加开场时张十五说书的情节、删去了杨过生母秦南琴这个人物,与穆念慈合而为一、删去了蛙蛤大战及小红鸟等等。第三是对文字进行了逐字推敲。
总体上说,修订版对于连载版在总体结构上没有大的调整,属于技术性的完善。
当年在看到后记中的这些说明,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删掉了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但当年是不可能看到的。现在就来看一下修订版大体有哪些修改吧。

1、修订版开头借说书人张十五引出时代背景靖康之耻,再由曲三盗宝引出郭杨两家的传奇家世,并埋下桃花岛一脉的线索。旧版比较朴实,平铺直叙地展开时代背景人物介绍。前文已经说过,张十五说书这种开篇方式比较有文学性,但败笔在“叶三姐节烈传”这书实在是枯燥无味。
2、连载版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进行了修改,修订版中完颜洪烈,在连载班中叫完颜烈;裘千丈在连载版里叫裘千里;欧阳克最惨,在连载版里面连名字都没有,全文都称呼其为欧阳公子。
3、连载版中柯镇恶初次登场时扛了一头金钱豹,气质特异。这种形象我们在董培新所画的江南七怪图中可以看到。
4、连载版《射鵰英雄传》中,童年郭靖的描述是「筋骨强壮,聪明伶俐」。这说明原本郭靖的设定并不是个傻小子形象。
5、连载版中郭靖第一次请黄蓉吃饭时买单三百零九两七钱四分,修订时大约去比对了宋朝银两的购买力,在修订版改为十九两七钱四分。
6、郭靖杨康初次会面,连载版是在郭黄在酒楼上吃饭时,新版延迟到穆姑娘比武招亲时。
7、对连载版中涉及的诗词进行了大量更换,比如,黄老邪最脍炙人口的“桃花影落飞神剑 碧海潮声按玉箫”对联。旧版中的是清代诗人吴琦的“绮罗堆里埋神剑,萧鼓声中老客星”。
8、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的作者都换人了。连载版中洪七公是降龙十八掌的原创,修订版改为继承者;修订版《射鵰》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是「一半得自师授,一半自行参悟出来」。这是为了与《天龙八部》中萧峰的“降龙十八掌”冲突的问题进行的调整。《九阴真经》在连载版中是达摩祖师所写,修订版改为黄裳,并且加写了一大段黄裳做九阴真经的过程,黄裳是为了报明教高手灭其全家之仇,这就以「明教」将《射鵰》与《倚天》串接起来。
9、一阳指和先天功也换了人。连载版是王重阳的一阳指,段皇爷的先天功,二人曾互相传功。修订版调了个个。这也是为了与《天龙八部》的冲突之处进行的调整
10、秦南琴和小红鸟的段落大幅度删除。郭靖决意娶华筝为妻,黄蓉伤心离开,随后郭靖认识了捕蛇女子秦南琴,秦南琴是与祖父相依为命的捕蛇孤女,祖孙俩人被郭靖从铁掌帮爪牙手下救了。郭靖还捉了一只专吃蛇和人眼的神奇动物-小红鸟,解除了祖孙无蛇可捉无法上缴给官差的窘境。秦南琴对郭靖芳心暗许。后来铁掌帮将她捉到铁掌峰上协助捕蛇,结果被送去给杨康侍寝。而后秦南琴逃了出去,来到穆念慈栖身的道观,俩人一起做了道姑。剧终前郭黄遇到了秦姑娘和她的儿子,给他取名杨过。杨过不到两岁就能捏死毒蛇,各种威武。这段情节其实挺热闹的,不过铁掌帮也用毒养蛇的话,和西毒就犯重了,且这段剧情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删除影响不大。只是由于杨过生母换了人,对其性格的形成原因上有些欠缺。
11.蛙哈大战。郭黄准备赴岳州参加丐帮大会接任帮主时,路遇一场动物大战。代表正义的青蛙大军及其后援团广大穷苦百姓大战代表邪恶的蛤蟆大军及其后援团铁掌帮爪牙。蛙王和蛤王还有各种兵法排布,战况多彩而激烈。
12、连载版中,郭靖与黄蓉在一灯大师处治伤时,郭靖于观看中就学会了「一阳指」,这种资质与郭靖的人设不符,新版中也已删掉。
13、杨康惨死铁枪庙,穆念慈自刎殉情。初版的穆念慈和秦南琴都比较单薄,新版中合二为一确实让角色更加真实而丰富。

总体上看来,修订版对旧连载版的修订是很成功的。修改后的作品更加的流畅、完善。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找茬过程中,《射雕英雄传》中的漏洞是相当多的,并且贡献了金庸作品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漏洞,就是靖蓉的年龄问题。
在修订版中,如果以曲灵风为基点计算,黄蓉应比郭靖大4岁,如果以柯镇恶眼瞎为计算基点,则黄蓉能比郭靖大10岁。最离谱的是以王重阳历史真实纪年和华山论剑的时间推算,则要大32岁!
这种漏洞在当年读射雕时完全没有感觉,第一次看到后着实是一脸的震惊。估计金庸本人也没意识到会出这种问题。于是第三次修订的主要工作就是修补漏洞,顺带修改人物的“不合理”行为。

射雕英雄传的新修版中,比较重要的修订在下面罗列一下。
1、解决靖蓉年龄问题。这个我觉得称不上是完美解决,留下的漏洞就是既然柯镇恶眼睛不是黑风双煞弄瞎的,也从没见过双煞,那是怎么对双煞的练功时的习惯方法全部门清的?
2、详细说明了《九阴真经》原始本、首抄本、二抄本的来龙去脉;《九阴真经》的“篇”改为“章”;对九阴做出解释,按易经,阳为奇数,阴为偶数,所以《九阴真经》的最高境界应为阴阳相容、刚柔相济; 
3、深入描绘了黄药师与梅超风之间的暧昧情愫;这个问题争论的比较厉害,争论的问题一是有没有情;二是该不该有情。第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估计是很多人没有看到金庸在央视的采访,作者已经明确是有的,因为有情,所以在陈梅二人偷走经书逃出桃花岛后,黄药师才会发那么大的脾气,将其他徒弟都挑断脚筋赶了出去。如果不是因为有情,显然发这么大脾气且迁怒他人的行为就很不合理了。第二个问题才是见仁见智。况且依据这个设定,基本上完全修订了黄药师与梅超风之间的交互情节,而且这些情节简直是一言难尽。我的观点是没有情也不影响,有了也没啥深化人物的作用,反倒破坏了原本的黄药师与梅超风“邪”与“野”的人设,这么修订根本就没啥必要。
4、新修版中,金庸继续改写「降龙十八掌」的演变,用以串接各部小说。在新修版《天龙八部》中,为了修补萧峰骤然去世、「降龙十八掌」理应不存的情节漏洞,金庸遂将「降龙十八掌」更名为「降龙廿八掌」,萧峰以「降龙廿八掌」名震于当世,后由萧峰与虚竹共同参研,将廿八掌精简为十八掌,透过义弟虚竹,复将「降龙十八掌」授与丐帮新任帮主,解决了「降龙十八掌」的传承问题。这段内容,洪七公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时又说了一次,将《天龙》与《射鵰》扣得更为紧密。在新修版《射鵰英雄传》中,金庸还增添两页篇幅,详细说明这套武功的要义,并提及「亢龙有悔」乃「降龙十八掌」的根本,招式中最难之处在于强力击出时,仍能留有余力,当刚则刚,应柔则柔,打破「降龙十八掌」一味刚猛的旧观点。
5、书的结尾处,郭靖与黄蓉镇守的襄阳城变成了青州城;这种修改在射雕中还有很多小的地方,目的就是尽量严谨地靠近历史的真实。对小说中与真实历史有出入的地方,修订版中重点依据历史进行过修订,也是修订中一项重点内容。但对一些历史细节其实没大当真,结果这其中的一些漏洞就不断被揪出来。三修上此点可谓下了大功夫,远流出版社《金庸作品集》副主编郑祥琳在谈到金庸作品集的修订工作的情况时说“通常,我摊在稿子旁的必备工具是:一本中国历朝地图集、一本历史年表、一本大辞典。此外,「廿五史」、「诗词选」、「经穴图」、「古兵器大全」等等,则在书架上随时备查”。  
6、陈玄风并未把九阴真经刻在肚皮上;这也是经典的漏洞,这类漏洞就是属于如果不琢磨,可能也过得去,但如果仔细琢磨,怎么都觉得别扭的问题。索性改成没这事儿干净。
7、九阴真经疗伤篇需七日七夜二人对掌丝毫不分离,改成在运功的时候需对掌不分离,不运功的时候可以随意活动。应该是遭到了读者们对上厕所一事的非难所致。这个问题和上一问题属于同类型的别扭问题(相同的问题还有小昭带手铐怎么换衣服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没法删掉解决,否则整个密室疗伤的剧情都不成立了。
同时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裘千仞打伤黃蓉,為什麼不用疗伤篇治療?新三版给出的解释是郭靖若與黃蓉對掌,是「引動自力自療」,但黃蓉受傷太重,无法引动自己的力量。所以需要以一燈大師用一陽指「他力外療」。这个问题其实是我第一次看射雕时候就怎么也没想明白的问题。后来在83版电视剧中看到一个解释,说九阴真经是至阴至柔,裘千仞的铁掌是至阳至刚,两者冲突,所以无法用疗伤篇治疗。不管怎么解释,都是一个解释而已,基本上也都不大经得起推敲。
8、修订版《射鵰英雄传》中,江南五怪桃花岛遇害一节,朱聪写下:「事情不妙,大家防备(西字起首笔划)。」以及南希仁所书:「杀……我……者……乃……十……」等情节,读者不免质疑,身处危急之中,直接写凶手名字不行吗?那有时间这般留下线索?这一大段情节,在新修版中完全改写,删除朱聪纸上示警之举,改为韩小莹于墓室玉棺上留下「十」字,南希仁则留下「西」字起首笔划。另补充杨康自欧阳克处取得桃花岛总图,因而知晓墓门开启之法,使整个布局更为缜密。
9、每章回末增加了一些注释(主要是对一些评论观点的反驳)。例如网友所论的“宋代才女唱元曲”、“守宫砂是否真有其事”、“蒙古军队如何有汉人大将”……等。其实这些注释才真的是新修版的最大特点。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庸的较真、嘴硬、回嘴、嘲讽和唠叨……,挺有意思的!
陈墨先生对新修版的《射雕英雄传》的修订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将修订情况分为改的好的、改的不好的和应该改而没改的。 其实我看还应该分出一种情况,那就是可改可不改的或者不用改而改了的。比如,李萍不回江南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不回去的原因比回去的原因要多的多,读者自行脑补就好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李萍母子在蒙古已经落地生根了,生活都已经安定和习惯了。老家不但没有亲人反倒可能都是仇人,搬一次家也麻烦的很,倒是要问一句为啥要回江南?修订后给出个恶劣环境利于孩子成长的理由反倒牵强。
《射雕英雄传》是新修版修订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改动较大且反响最大的作品。《书剑恩仇录》修订后虽颇有微辞,对《碧血剑》的修订则普遍好评。而《射雕》的修订后,则是一片哗然。其中的焦点自然是黄梅恋的修订。总体看来,新修版之所以颇多诟病,不在于技术性的完善和调整,而是在于观念上的问题。
《射雕》修订中的观念问题一是强加的道德教化观念;二是不协调的人物复杂性表现。
《书剑》的修订便已经显现了这种强加道德教化的情况,对此基本上都是负面反馈,《射雕》中却依然存在,书中的多个人物都有明显的洗白及隐恶的情况。遇到进行思想升华的段落,更是要大幅增加。老实说这种强加的说教在古今中外文学中历来属于为人厌恶的存在,并直接影响文学形象塑造,降低作品整体的文学价值。
我们说过《射雕》是一部简单之书,他的成功就在于人物性格的单纯。世纪前网络论坛上有不少将射雕人物进行复杂性剖析的文章,但这只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中的趣味。如果作者将这当作批评和修改建议并身行之,那可就是南辕北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哲 于 2023-9-1 15:53 编辑



金庸小说的流传时期也正是港台及内地影视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时期。作为时代最为流行的金庸武侠小说,自然是影视拍摄的热门题材。其中《射雕英雄传》则更是热门中的热门。
截至2023年,射雕英雄传一共有两个电影版本,分别是1958年峨眉影片公司(上下集)、1977年邵氏(三集)。电视剧共7个版本,分别是1976香港佳视版,1983TVB版,1988台湾中视版,1994TVB版,2003大陆版,2008大陆版和2017大陆版。还有两部网络电影,2021年的《射雕英雄传之降龙十八掌》和《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白骨爪》。
最早的一部《射雕英雄传》电影,是出现在1958年,由胡鹏执导,参与演出的演员有曹达华、容小意、李清 、梅绮 、胡笳 、李月清 、刘少文 等人。曹达华与容小意成为影视剧中的第一代郭靖与黄蓉。
《射雕英雄传》连载1957年到1959年。所以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小说还没有完结。

  
电视史上第一部《射雕》剧集则是1976年香港佳艺电视版《射雕英雄传》。由白彪、米雪分别饰演郭靖、黄蓉。
1970年代,“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香港逐渐发展起来。1975年左右,香港也有了三家免费电视台,分别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无线电视台,如今已经倒闭的亚洲电视台前身丽的电视,以及营业了仅仅三年的佳艺电视。
佳艺电视当时属于一个新创业的电视台,为了争夺收视率,制作了许多的武侠电视剧,金庸、梁羽生、卧龙生的都有,1976年,佳艺电视台推出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全剧共70集。一经播出即风靡整个香港大街小巷,成为香港电视剧史上第一部突破百万收视的大作,年仅20岁的米雪也成为了“俏黄蓉”的代名词,白彪也成为了香港一代人心目中的郭大侠。不过很遗憾的是,由于佳艺电视的倒闭,射雕的母带已经被TVB收走,至今没有再重播,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流出过。因此坊间有传闻说因为火灾,母带已经遭到了永久损害。目前能见到的只是零星的片段及一些剧照和宣传照。
这版射雕从零星的资料来看,人物造型都很符合原著设定,米雪的黄蓉从样貌到神态当得起“俏黄蓉”的称号。白彪的郭靖更符合原著中浓眉大眼、身形粗壮的设定(后来版本的郭靖都太帅了,当然除了2003版)。其他角色的形象设计都与原著比较贴切,丘处机、洪七公、穆念慈、周伯通等等,当然梁小龙的杨康稍差,不过也没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版射雕是按照旧版进行拍摄的,因为这版里面还有秦南琴。
内地第一部引进的香港电视剧是1983年的《霍元甲》,其中的女主角便是米雪饰演的赵倩男,是当年我们心中的女神。所以一直很期待可以看到这部射雕。
  
1977年至1981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趁着76佳艺电视版射雕的热度,投拍了一部共三集的《射雕英雄传》电影。导演张彻,编剧是倪匡,由傅声和恬妞出演郭靖与黄蓉。而在其续集第二第三集中黄蓉改为是由妞妞,也就是郭佑华饰演。
  





2022年,由天映娱乐对邵氏老电影进行大规模数字化修复并发行DVD影碟,我们也因此看到这部电影版的射雕。电影省去了蒙古大漠部分,从郭靖入关开始。总得感觉是电影并不太适合表现长篇作品,虽然用了三集电影的篇幅,但看起来还是一幅匆匆赶进度的感觉,像是在看预告片。
   

80年代初期,金庸剧的市场被TVB所独占的,彼时台湾还没有开始对金庸剧进行翻拍,而内地则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对电视剧及金庸的作品都只是初期的接触而已。1983年,TVB对《射雕英雄传》进行了翻拍,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83版射雕。这版由王天林所监制,郭靖由黄日华饰演,黄蓉则由翁美玲来出演,另外,“无线五虎”之一的苗侨伟出演杨康,穆念慈则由杨盼盼出演。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巅峰,当时的港片、电视剧、粤语流行曲、武侠小说,可以说是深深影响内地改革开放的一代人。
83版射雕是在1985年引进内地,这对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来说,是一件相当轰动的事情。那时的人们,通过电视剧所展现的武侠世界,贯穿尘封已久的封闭精神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

在八十年代初,香港武侠片和电视剧开始进入内地,最早的是亚洲电视的《霍元甲》,当时引起的轰动是空前的。随后的《陈真》与《霍东阁》虽说热度递减,但对于年少的我们,声像作品的诱惑力其实远高于武侠小说的。1984年《射雕英雄传》的小说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内地。在经受了《射雕英雄传》小说的震撼后,听说香港已经有了电视剧,心中便充满了憧憬。随后,关于电视剧的各种消息零零碎碎地传来,包括饰演黄蓉的演员自杀、哪里哪里的电视台已经开始播放了,更是加深我们内心的焦急与期待。
终于,1985年8月我所在的城市的市级电视台新成立,将《射雕英雄传》作为开播的重磅节目正式播出。获得播出日期的消息后,我们小伙伴间真的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但又有些忐忑,担心消息不准确或临时有变化(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经历过《加里森敢死队》的突然中断)。
好在电视台如期播出,那时我们家里正好刚刚买了电视机,14寸的黑白电视,但这却足以使得我不用再带着椅子聚集到有电视的邻居家去看了。
83版射雕播出后,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论是否看过原著的人都深陷其中,剧中的人物造型、服装、置景以及主题歌都对当时文化贫乏的人们造成强烈的冲击、成为当时流行文化的主流。
可以说是83版射雕将金庸武侠世界第一次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这代人的眼前。在小说中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的人物鲜活地出现在眼前,足以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留下固执的情怀。
其实我们当年对83版射雕也并不是无脑粉,当年我就觉得翁美玲的黄蓉不够漂亮,气质上也不够大器,与原著的描述还有差距,黄日华的郭靖虽近乎完美,但也有些太帅了不符合原著粗壮的形象。还有就是梅超风的形象与原著相差实在太大。

83版射雕放在现在,铁定是要被人喷为“魔改”的。我在多年以后“二刷”的时候,感觉这似乎是一部“同人剧”,除了主线剧情的大框架还与原著保持一致,所有的细节情节、对话和原著基本上没有对的上的。和原著相比,仿佛是用两套不同的文本讲了一个相同框架的故事。
但当年我们觉得这样的改编很合理。在那时我们的观念是影视化就应该要有所改编,如果和书上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可看的。所以83射雕中哪些日常用语化的、轻松的台词风格,与原著既一致又不同的剧情,恰好正是当时我们所最为接受的影视改编方式。

在83版射雕推出后,台湾地区跟进了金庸剧的拍摄,1988年中视推出了《射雕英雄传》,当然这部剧的名字在台湾叫做《大漠英雄传》。这版郭靖由黄文豪饰演,黄蓉则由香港女星陈玉莲所扮演。另外,杨康由香港演员潘宏彬饰演,穆念慈由邱淑宜饰演。可以说这部剧中的角色一半是台湾本地演员,一半则是香港演员。这是当时台湾电视局的特点,正是由于香港演员赴台发展,促进了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与繁荣。
这一版的射雕与83版射雕明显是两个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港台电视剧的各自风格。陈玉莲的气质显然更适合小龙女,黄文豪的郭靖表现不错,问题是看着太聪明。台湾的金庸剧早期由于内地并没有引进,所以影响不大。


1994年,香港地区开始了对金庸剧的第三轮翻拍,李添胜的团队首先就对二雕进行了翻拍(香港的一贯传统是,射雕和神雕两连拍),也就有了1994TVB版射雕英雄传。这版射雕由张智霖饰演郭靖,朱茵饰演黄蓉,罗嘉良饰演杨康,关宝慧饰演穆念慈,这一版的朱茵的黄蓉形象上应该是最漂亮的,也比较灵动,但总让人感觉有哪里差一点儿对不上号。另外这一版中的许多配角还是采用的83版的演员,柯镇恶、洪七公都是83版的老人。这也说明了香港电视演员的有限性。


2000年左右,TVB金庸剧在内地的持续火热表现,加之内地电视剧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地的电视人开始希望制作属于自己的金庸剧。内地的观众也对港剧中的棚内搭景和单调的外景方式感到不满足,也希望能看到内地制作的采用实景拍摄的金庸剧,而作为金庸本人,也希望采用内地的《水浒传》式的优良制作来拍摄自己的作品。由于各方方向的一致,一拍即合下,内地制作金庸剧的时代就此拉开。而首先进行翻拍的则是《笑傲江湖》。金庸将版权以一元的价格授权央视,并由《水浒传》的制片人张纪中担任制片人。金庸看重的是张纪中在《水浒传》上的制作经验,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央视版《水浒传》那样的水平。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央视版《笑傲江湖》在万众期待下播出的第一天,就获得了如潮的恶评。当时正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网络论坛上的评论持续不断地将其喷的体无完肤。
在喷央视版《笑傲江湖》期间,我曾发表意见,认为央视拍摄金庸剧的第一枪选错了方向。《笑傲江湖》这样思想复杂的作品,对于内地影视的观念和理念,对武侠及金庸武侠的理解以及主创对武侠剧的毫无经验,可以说是完全无法掌控。如果选择射雕英雄传这样思想正确的单纯的作品,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
结果后来的消息就是张纪中制作第二部金庸剧就选择了《射雕英雄传》。李亚鹏继《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之后,在这部《射雕》里继续出演郭靖,而黄蓉一角则最终归属周迅。老实说,当时对张纪中还有些期待,毕竟内地电视剧的实景拍摄和人员、马匹、道具等优势是港剧所无法企及的,而第一次制作金庸剧找不到方向也算正常。但对李亚鹏则是彻底地不抱任何希望,所以整体上期待不高。
2003年内地版的《射雕英雄传》播出时,原本没有多大期待的却获得意外的惊喜,这一版的蒙古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所有《射雕》影视剧的天花板,属于无可超越的存在。据说当时张纪中直接将当时同时拍摄的历史剧版及大电影版《成吉思汗》剧组的原班人马直接搬了过来,由一众蒙古族人来演蒙古人,由成吉思汗后代来演成吉思汗,内蒙古草原实地取景,完美再现草原大漠的苍茫辽阔,人物造型、服饰、化妆、马匹、军队都是历史正剧和电影级别。可以说这种机缘殊为难得,这样的射雕可能今后也不会再有了。因此也拍出来了目前为止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草原戏。
草原戏中的小郭靖的表演可圈可点,蒙古时期的李亚鹏的郭靖也还能够让人接受。但到了中都后,此剧的品质断崖式地崩塌。莫名其妙的人物造型和服装、发饰、化妆也还罢了。最重要的李亚鹏用力过猛的表演方式将郭靖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白痴,周迅的一幅漫不经心的状态时时刻刻在跳戏。前期的一切努力被这两人毁的丝毫不剩。对于这两个人的嗓音,虽说不大好听,习惯了也还可以,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人和原作角色就不大贴切,表演上又没有抓住重点,结果一个用力过猛,一个漫不经心,完全毁了这两个角色,也毁了原本可以成为经典的一部剧。
除了这两位毁剧级别的主演之外,这部剧的其他配角基本上属于水准之上。特别是杨丽萍的梅超风绝对是这剧中的一个亮点,孙海英的洪七公,有人评论演的像个老干部,闻此言我却不禁暗自莞尔。不过黄药师的形象则弄得太过苦大仇深,气质上缺少名士气度,可谓稍差。



在进入21世纪之后,内地的电视剧制作和市场均呈井喷式的发展,古装剧是这波大发展中的重头戏的,唐人在2008年推出了历史上的第六部电视剧版《射雕英雄传》。当红的胡歌成为了郭靖,台湾的林依晨来饰演黄蓉;杨康、穆念慈由袁弘与刘诗诗饰演。
在这版射雕播出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过了追剧的阶段,家庭与生活的忙忙碌碌使得原本家中主角的电视机成了吃灰的摆设。所以这部剧其实只是零星看过几个片段,当时的主要的感觉一是郭靖是越来越帅了,二是这个黄蓉婴儿肥太明显了。感觉这一版的影响比较小,即便对康慈线的魔改也没引起太多的反响。也许从此开始,前一代的武侠迷已经老去,新一代则有了属于他们自己情怀的新事物。时代的变迁与更替在金庸剧上表现的并无二致。



2016年,射雕再一次开拍,这也是这部金庸名作第七次被搬上荧幕。在此之前的13笑傲、13天龙、14神雕、14鹿鼎记基本上属于从看不下去到不再关心的状态,虽说一直遗憾尚有多部作品至今也无一部可堪匹配原著的剧集,却也已经接受了金庸剧时代一去不返的现实。17版的射雕是在全剧已经播完后,偶然的情况下看到对这版剧的评价,竟然颇多溢美之词,不免诧异了一下,这样的年代中竟然还有获得 好评的金庸剧。
于是在爱奇艺上看了这版剧。总体来说,是属于尚可以一看的一个《射雕》的版本。这一版中有不少的向之前版本致敬的地方。最大的亮点在于李一桐的黄蓉扮相,终于看到白衣金带的符合原著的黄蓉出场了。但这一版最大的问题在于偶像剧化和卡通化,注重人物互动细节,浓重、艳丽的色彩,并且剧中的一切都太整齐、太干净了,特别让我出戏的是洪七公的胡子,那叫一个梳理整齐、打理精致。这种风格也许是当下时代主流的古装剧风格,却不是我喜欢的,但显然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我们的时代。
2017《射雕英雄传》的成功,成为了影视行业业内一部里程碑式的新经典之作。它为整个行业带来了两个重要经验:一是新人担纲、老将压阵的以老带新模式;二是开发出沿用旧版经典角色演员、使用旧版经典歌曲的怀旧刷情怀模式。17版射雕的成功,也引发带动了有一轮金庸武侠剧的翻拍。



除了上述这些《射雕英雄传》影视作品以外,还有一部比较特别京剧版《射雕英雄传》。
2001年金庸先生以象征性一元的版权费,将《射雕英雄传》的京剧改编版权转让给武汉市京剧团,并亲自写信表示对其作品搬上京剧舞台的期待与支持。由于小说原著较长无法全部改编,所以这部京剧射雕只根据第一部《铁血丹心》改编而成。这部京剧《射雕英雄传》正式演出以后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获得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这也算是金庸武侠剧的一个特殊类别。
 楼主| 发表于 2023-9-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剧的改编历来是个热门话题。金庸剧的编剧鲜有不被喷的,可见这个活的难做。按说影视行业是集团作战,一部戏的编剧往往是一个团队来完成,加之导演、演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剧本进行打磨。特别是对于改编作品,在已获得成功的文本基础上进行改编显然比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更能达到完美。所以,影视剧历史上,改编的影视剧超越原著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霸王别姬、活着、蝴蝶梦、罗生门等等,失败的例子当然也有,但好像并没有如金庸剧这般一次接一次的失败。
影视编剧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小说和电影又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比如表现认为心理活动,小说可以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电影则无法直接进行心理描写,需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进行间接表达。将小说文本转换成影视作品,需要有大量专业人士的努力。作为非专业人士,谈论金庸剧的改编,只能从一个观众的立场出发,从接受学的角度来进行一些讨论。
对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大体是两种方向,一是将原著进行影视化。即将原著作品如实通过电影、电视进行影像化的呈现。这种方式不会对原著进行大的改变,但是会根据影视剧的表现特点对原著进行调整,目的是为了更适合影视剧语言的表达和影视剧结构的体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另一种是将原著只当作是一个故事大纲,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彻底的影视化的再创作,出来的成品与原著已经大相径庭。典型的例子则是007系列电影。
第二种情况往往适用与一些原著影响力并不大的作品,作为观众对原著并不熟悉或者一无所知,这样的作品影视制作者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幅度。但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作品,观众不会接受对原著伤筋动骨的改造。金庸小说的影视化改编,显然应该采取第一种方式,即将金庸小说进行影视化的还原。
影视化还原所应遵循的第一重要原则必然是“忠于原著”。但这个忠实只能是相对而言的。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不可能做到,在进行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对原著内容、情节等方面有选择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也需要升华主题、丰富内容扩大格局和受众、去掉不合时宜的部分并重写剧情使其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等等。这些同样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原著进行改动。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照着原著拍就好了。
那么,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忠实原著”呢?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改编过程中要保留原作的核心价值和深度,尽可能不删减基本情节或涵义,不修改人物性格或动机。用通俗地话说就是:主题不能变、情节不能大动、人设不能毁。
用这三条原则来看一下射雕英雄传的影视改编。前面说过,射雕英雄传是一部堂堂正正之书,也是一部简单之书,原著的核心价值是普世的主流价值观,人物性格单纯而简单。这样的作品想能把它改歪了的,不是心眼不好就是别有用心。所以,射雕英雄传的影视改编并不是争议的焦点,各个版本在剧本改编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偏差。金庸剧中剧本改编争议较大的是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
首先看一下电影版的改编,这里只说1977年邵氏版本的大电影。这版三集的大电影的编剧是倪匡。倪匡是金庸的好友,也是金庸小说的忠实读者和研究专家。其对于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情节及人物都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其编剧的电影剧本上是相当忠实原著的。但此版电影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不说83年TVB版,连76年米雪版的影响力也比不上。究其原因,只能说用忠实还原原著的方式的大电影并不适合金庸小说。事实上,历年来成功的金庸小说改编电影,都是对原著进行再加工方式改编的。比如《笑傲江湖》及《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鹿鼎记》及《鹿鼎记之神龙教》。
电视剧版由于76版无法见到,首先来看83版。这一版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但近年来争议的声音不断。质疑其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只不过是情怀使然。
83版射雕改编是非常大的。前文说过,和原著相比,仿佛是用两套不同的文本讲了一个相同框架的故事。但是如果对照一下忠实原著的三条原则。核心价值观没有变、主要情节没有变、人设基本符合。三条都符合,可以说忠于原著这一条是及格线以上。
否定83射雕则认为,此版中最大的问题是黄蓉的人设改变达到了“对于人物形象和精神的改动”的地步。客观上来说,83射雕黄蓉的人设与原著的确有较大出入。83射雕中的黄蓉更加世俗化,或者叫生活化,使原著中的小仙女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野蛮女友。全剧的整体改编风格,也就是生活化的改编风格,也就是香港市民生活化的改编。
我们来看之前说的,射雕中郭靖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理想人格,黄蓉是为了配合这种理想人格塑造的辅助角色。只要符合足够聪明、足够机灵,可以为郭靖解决掉一切麻烦的人设,基本就属于未对人物形象和精神进行改动。至于黄蓉形象是仙女款还是世俗款,那就见仁见智吧。喜欢的尽管喜欢,不喜欢的也尽管去踩!
综合来看,83射雕虽然改编颇大,但总体应该还是合格的,关键在于原著的精神、侠义的精神、江湖世界的再现都是靠谱的。
88版是以83版为蓝本进行改编的,改编风格其实也是世俗化形式的改编,只不过83版是按照香港的世俗进行的改编,88版则用台湾的世俗进行改编。台湾的观念与内地更相似些,所以不接受港味改编的,对台味改编可能更能接受一些。
接下来的94版、03版在改编上基本上是中规中矩,是完全符合忠实原著三原则的改编。可见这个时期对金庸作品的影视改编的观念已经是追求忠实还原原著的。
从83版开始,各版的改编几乎都在杨康身上打主意,希望对这个标准的反面典型进行人性上的挖掘。到2008版则达到顶峰。2008版对杨康、穆念慈的改编之大,让人咋舌。当然这么做的原因是由于主演车祸无法拍摄的客观原因导致的,但当明显商业化的操作已经到了不顾产品质量的情况,也就不要抱怨观众的不认可了。
2017版射雕是在一片惨淡中的一点希望,原因就是其还原度高。剧本改编上也是基本忠实原著,人物性格、形象、场景、情节都力求能够最大限度贴近和还原原著。这极大地贴合了此时观众对金庸剧的期待。这个年代,国内影视业已是蓬勃发展,国外更高质量的影视剧也都见识的多了。观众对名著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要求对名著有所发挥和创新,更喜欢的是影视化还原的形式。特别是家喻户晓、讨论度高的金庸小说,无论怎么改变,都不会有人觉得新鲜而进行赞扬,即便是升华和提高,都会被人批的体无完肤,何况是还远达不到原著水平的改编呢。
原本以为2017射雕是一个好的开始,会是金庸剧的有一个高峰的开始,岂知不过是偶露峥嵘而已。
发表于 2023-9-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明!

本文完整而系统地梳理了与射雕英雄传相关的金庸系列作品发展脉络及射雕英雄传在其中的地位、建国之后武打片盛行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文化渊源、金庸影视剧与原作的关系、得失等等,堪称一部从金庸成名作出发映现时代变迁的小百科全书,尤其对射雕英雄传此部作品得其“正”的概括、认识与论证极为精当。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的成名作,也是真正意义上金庸作品的奠基之作,如五绝的江湖武林架构、庙堂与江湖的类似于量子纠缠的显隐对应关系等等,恰如楼主所言,射雕英雄传虽然已经摆脱了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尚显稚嫩的阶段而走向成熟,但离着纯熟和圆熟的更高境界还有较大距离,如以人的一生的完整过程来对比,射雕英雄传应该处于青春后期,似成熟而未成熟,内涵相对而言仍然比较简单而浅显,虽然是奠定金庸武侠宗主地位的典范作品,但是否如倪匡所言此书一出惊为天人,也许在当时后续更为博大深邃的更杰出的作品未出世时的感觉的确是如此,但回头来看,恐怕未全是,这才不到半山腰,后面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妙境界还没出现呢,也幸亏还没出现,读者才有幸欣赏到越来越广阔和瑰丽的武侠世界的美妙风光。

期待作者拿出更高水平的、对应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或鹿鼎记意义上的评论文章。
发表于 2023-9-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70后人士阅读金庸武侠的心路历程——以射雕英雄传为例。

这个题目,也很合适。
发表于 2023-9-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金庸否认作品中对成吉思汗的塑造与太祖的沁园春雪之间的关系,两者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

应该说,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罕有其匹的,有人将其与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相提并论,但游牧民族历史上最猛烈的征服旋生旋灭,如昙花一现,可见只靠军事手段无法实现王道,故有人将蒙古人称为没有数学与宗教的阿拉伯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成吉思汗与希特勒并称为妄图征服世界的疯子,无论对错,至少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的观念相通:真正的英雄并非试图征服世界、给百姓带来浩劫和苦难的成吉思汗之类的军事家,而是像郭靖这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发表于 2023-9-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特效使得传统武侠看起来有了仙侠与修真的效果,也算电脑时代的贡献之一了。
发表于 2023-9-2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放映少林寺,还真是万人空巷,我家后面的电影院共放映了7天,每天7场,场场爆满,还要加站票,票价2毛,7天下来收入超过1万元,要知道那时一个电影院一年的收入也就10万元左右而已,要放在今天,绝对是票房收入轻松过百亿。

之后武当、武林志、少林弟子、少林俗家弟子、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跟风之作盛行,这个时期的武打,由于很多都是武术演员亲自上阵,所以动作真实,就算不是拳拳到肉,也是让人感觉真枪实战,不似后来特效满天飞,动不动就山崩地裂,传统武打拍出仙侠气质。

不过此时的武打片多注重武术套路,主题都很简单,就是正邪斗争最后正义战胜邪恶,于人性、内心和命运等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不够乃至缺失,不过这也对应那个人心比较单纯的时代,让人怀念。
发表于 2023-9-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英雄传因为结构简单,人物较少且性格单纯,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所谓典型、说不好听叫脸谱化,所以最适合大众口味而得以流行。
 楼主| 发表于 2023-9-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shaolinpai 发表于 2023-9-1 20:18
高明!

本文完整而系统地梳理了与射雕英雄传相关的金庸系列作品发展脉络及射雕英雄传在其中的地位、建国 ...

感谢版主的认可!
对于笑傲、天龙等的还在酝酿,想对这么多年看金庸小说做个梳理吧。我写的很慢。不知道啥时候能完成。
现在最没有思路的是天龙八部。这是是体现金庸的佛学思想的。但我没想明白究竟是哪些佛学思想。也没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和研究文章。兄如若知晓,可否推荐一下?
金庸采访中说他真正有感触的是阿含经系统,又说他最认可的是般若宗。没有确切资料了解金庸的佛学究竟是哪些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1-28 03:25 , Processed in 0.03600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