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闻庸

灭绝师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闻庸 于 2014-9-18 00:52 编辑

本不想多花时间,解构一个靠玩弄技巧、效果而成事的小说作家的作品,

但发现有人竟然试图把金庸解构成深邃的思想家。可笑,那么,继续揭底,“枯燥”的现实。

讲到严复(猿腹)各位首先会想到影响深远的《天演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殊不知在那纷乱的年代对于精英们来讲,更为重要的却是严复(猿腹)翻译的《法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这本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起到了对神学和封建专制有力抨击的作用,

因而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

可以说在精神层面上该书是资本主义社会宪政的基础,那么,在金庸的概念里《法意》就成了《九阳真经》之根本。

对于《倚天屠龙记》中的尹克西、潇湘子、郭襄、觉远等,读者会纠结《神雕侠侣》中的人物连贯性上,如此便上了金庸的当。

事实上,“神雕”与“倚天”在现实历史的时间段上是非线性的,这个根上是汤恩比的非主流历史观,金庸为此早早就做了“横尸街头”的心里准备。

奢求神倚时间性上的顺序是愚蠢的,金庸从“神”提取到“倚”中的仅仅是小说人物的名字、武功及它们所隐匿着的金庸式概念而已。

下面,来看看尹克西为何叫“克西”?因为他,1879年始读《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他游历香港,
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铺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1882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失败后,南归途中
道经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舟车行路,大购西书以归讲求焉。••••••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

1888年他利用在京顺天乡试之机会,向皇帝(何足道)写了一封五千字的上书。这是他第一次上书(即《上清帝第一书》。

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尹克西)第三次上书,作为“公车”的补充,这封上书终于在6月3日递到了光绪帝(何足道)手中。

月底他又写成了第四次上书,反复鼓吹变法势在必行。光绪帝(何足道)接到第三次上书后,认为康有为(尹克西)的变法主张有利于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

立即令人誊抄送西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这个,就是何足道(光绪帝)去少林(北洋)对战的原因(这段留下次解读)。

何足道(光绪帝)为何给尹克西(康有为)服“少阳丹”?是因为康有为(尹克西)牵强附会的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何足道(光绪帝):
我准拟待他好好睡上一觉,醒过来再问端详,哪知道他这一睡就没再醒。
这里,为何康有为(尹克西)“一睡不醒”,是因为西人的评论
中国曩时举国皆酣睡不醒,辽东一役如掣挺力击,籍可觉寤,方谓自今以往,非复如前之梦梦矣。
谁是潇湘子?潇湘子何以早死?很简单他在现实就是【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

那么为何
两人心中各有所忌,生怕对方先习成经中武功,害死自己,互相牵制,

迟迟不敢取出苍猿腹皮中的经书,最后来到昆仑山的惊神峰上,尹潇二人互施暗算,斗了个两败俱伤。
是因为谭嗣同(潇湘子)十分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欣赏他们为行民主而讨伐专制的坚决态度,他说:
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康有为(尹克西)是“托古改制”,以“保(孔)教”,“意不在稽古,盖取传中之片言只字而引申其说,欲假以行其道”的君主立宪派••••••

感兴趣的朋友,可翻看近代史,这里请恕我不详解。下一次有空,讲觉远、讲郭襄为何骑驴••••••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闻庸 于 2014-9-16 09:40 编辑

插播,一条另人忍俊不禁的笑料。

为此,我不得不佩服,金庸“胡编乱造”的“功夫”。

所以捧腹,是因为金庸“小朋友”确实很“顽皮”,很“淘气”。

中国历史上那个被贬到新疆伊犁的“第一人臣”,那个批判“封关禁海”,

主张“藏富于民”,被史学界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位,

当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最让人敬仰的、缅怀的“纵火者”。他是谁?

他就是,前“少林”灶下火工头陀【林则徐】••••••

炉火烧什么了?是“大烟膏”,即书中“黑玉断续膏”名字出处••••••呵呵,其它有闲再讲。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闻庸 于 2014-9-18 00:50 编辑

上文中,我讲过光绪帝(何足道)接到康有为(尹克西)上书后,抄送西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

再往下继续解读之前,我先讲讲,读者本该明白的、早该明白的、却要瞪着眼装糊涂的金庸式概念。

何足道外号为昆仑三圣,这琴、棋、剑三圣,说明白了,就叫:党、政、军一把手【光绪帝】。

再看,从“神雕”提取到“倚天”中的这个叫“郭襄”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郭襄她妈是前丐帮的帮主,是黄蓉,是“皇容”,说明白了,那叫什么?她叫“专制”;

乞丐是什么,是“无产阶级”,说明白了,那叫“工人阶级”;

郭靖祖上是“梁山好汉”,梁山好汉是干什么的?那是“农民起义”叫农民“闹革命”,

那么,把它们统统加起来,在金庸的概念里就等于“工农闹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什么叫“打狗棒法”,那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狗”,

“弹指神通”那是“弹劾”的“弹”,“落英剑法”是“精英”的“英”······

郭襄外公是东方皇族身份,是老东邪,郭襄叫“小东邪”,这个叫什么?这叫“东方专制主义”。

郭襄在《倚天屠龙记》里为什么骑驴?那是老北京故事“西太后骑驴逛西堤”。

那么,在金庸的概念里,在其所谓的“倚天屠龙”这部近代史中,郭襄就是现实中的慈禧。

那么,光绪帝(何足道)与慈禧(郭襄)为什么去少林(北洋),那就叫“百日维新”在少林••••••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闻庸 于 2014-9-18 10:52 编辑

对于“倚天”的解读,我不想浪费过多的时间,有空码字了便会直接给答案,

所以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参照近代史,当然这就须有通解历史的能力与阅历。

距“百日维新在少林(北洋)”七十余年之间,也就是前少林(洋务)有三苦,

那么,是哪三苦呢?是苦乘、苦智、苦慧,先说“苦乘”的苦:

1850年12月1日咸丰帝“念三朝旧臣,一旦置之重法,朕心实有不忍,从宽革职永不叙用”。

再讲“苦智”的苦:1841年1月25日与义律私下约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

后道光皇帝以其擅自割让香港为奇耻大辱,令锁拿解京问罪,“革职锁拿,查抄家产”。

在看“苦慧”的苦:1877年7月,刘锡鸿暗中诋毁,指责“苦慧”之“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以至于清廷上谕再次强调:“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著不准行”。

在死前不久写的《戏书小像》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那么,无论在金庸的概念里还是历史上都可以这么讲:“苦乘”、“苦智”、“苦慧”皆有忠君爱国之心,

他们之结果,皆拜少林灶下火工头陀【林则徐】之“火气”所赐,那么他们都是谁?答案:

苦乘,即【郭佳•穆彰阿】、苦智,即【博尔济吉特•琦善】、苦慧,即【郭嵩焘】
罗汉堂首座苦慧禅师一怒而远走西域,开创了西域少林一派。潘天耕、方天劳、卫天望等三人,便是苦慧禅师的再传弟子。经此一役,少林寺的武学竟尔中衰数十年。自此定下寺规,凡是不得师授而自行偷学武功,发现后重则处死,轻则挑断全身筋脉,使之成为废人。
郭嵩焘(即苦慧禅师——引者注)光绪元年(1875)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苦慧)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即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
在英国,郭嵩焘(即苦慧禅师——引者注)目睹英国国内的禁毒措施,不禁感慨万千,两次上疏要求严禁,并提出具体建议。郭嵩焘还从中外交涉日益广泛的现实出发,建议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则例》发给各省并各国驻华公使,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所参本。总理衙门接受了建议,后来虽未编成《通商则例》,但翻译了大量西方法律规章备用。郭嵩焘出使期间,还处理了相当多的具体外交事件,并接待了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


••••••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闻庸 于 2014-9-18 09:10 编辑

要讲的“百日维新在少林(北洋)”这段,包含着“张君宝”,“无色”等金庸隐匿的概念,

我把它留在以后空闲再做解读,这里,我先给出一个重要谜底,那就是“倚天”中的“觉远”到底是谁?答案:

在这一百多年之中,中国人记住了许许多多显赫一时的权贵,记住了许许多多战功卓著的将军,

记住了许许多多的翻覆天地的革命家,却少有人记住这位默默为中国留学事业开创道路的先驱人物。
      
然而,纵观历史,他一生的作为对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之深远,是中国近代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真正相比的。

他,可以说是中国的哥伦布,他不但“发现”了美洲,使中国人第一次能以既不是傲慢无知也不是自卑恐惧的心态来看“中央帝国”之外的世界;

而且,他还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片“新大陆”,使他们终于有可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外看到另一种人类思想的闪光。

他所倡导的留学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而这一代代青年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引文中,用“他”代替的名字,就是金庸所谓的“觉远”了,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他是谁?这个“他”就是《西学东渐记》的作者,

他的名字就叫做【容闳】闳者,巷门;宏大:~大广博。~言崇议,指议论宏远。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亦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后又创设幼童留美计划,世人称他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中国近代提出“教育救国”主张的第一人。他主张,

“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造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为少年新中国。”

1898年,他参加了维新派变法活动。戊戌政变发生,他逃出北京。

1900年,在上海他又参加唐才常主持的“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

从事反清起义活动,为清政府悬赏通缉,经香港逃往美国。

••••••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有“写意”之说,金庸这个叫“照猫画虎”,而这个“虎”却比李安那个“猥琐”。

上文中我提到郭嵩焘(苦慧),他有三个倚着天的“徒孙”,

潘天耕、方天劳、卫天望等三人,便是苦慧禅师的再传弟子(徒孙)。


那么,各位想要知道这“潘天耕、方天劳、卫天望等三人”

在金庸的概念里、现实的历史中他们是什么、代表谁?就要先明确两点:

一、        郭嵩焘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二、        首位上书提倡选派通晓外国语言的人才入京转相传司,

并在天津设局,仿制西式战舰以制夷的人(早于李鸿章)。

呵呵,金庸啊金庸,如此心计,我只能苦笑!那么,答案:

这潘天耕、方天劳、卫天望三个,是人名吗?不是!

它们在金庸所谓的“倚天屠龙“这部近代史中,代表三个“官职”,

卫天望,即“炮兵第三营统带”, 潘天耕,即“步兵第三营帮带”,方天劳,即“督操营务处帮办”。

那么,这三个职位对应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是谁?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三杰”,即:

步兵营【王士珍】——炮兵营【段祺瑞】——督操营【冯国璋】······

金庸,不过尔尔,没那么多时间理你;其它,有闲再述••••••
发表于 2014-10-3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兄之解构与重构的功夫与亨利余版主有一拼!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把金庸高高顶在头上,顶礼膜拜的人我不欣赏,追逐自己影子的人我更不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闻庸 于 2015-4-15 16:12 编辑

我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往对于金庸的“印象”是多么的不可靠,

它首先是由那些中国的研究所谓“金学”的权威创造的,

其次是那些紧跟局势的“叫兽”们和被小说表层所迷惑的观众们,

将其所感所闻,转述给他们的听众而形成的,由此产生的印象至多不过象一只万花筒,

呈现纷繁杂乱的景象,而且变幻无常,人们根据回忆录、小说、影视、广播和似是而非的评论来积累,

编织着金庸的“高大印象”!这在我们来说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在这纷乱的影像之中,

我们视乎永久的忽略了金庸作品的背景和那个曾经在殖民统治下的香港,

以及香港人在帝国主义文化策略下所形成的特殊的、而又缺少自我的历史观。

当我可以肯定,在金庸笔下那个不堪掌管香积厨僧人暴打而暗自偷学武功的前”少林(北洋)”

灶下火工头陀就是金庸结构隐喻中的【林则徐】时,我不禁也惊出一身冷汗,金庸眼中的“历史”问题大着呢!

随后,当我读了赵稀方《历史的放逐——香港文学的后殖民建构》所描述的英国人对香港的历史文化的侵蚀,我为之释然。

下面,举个例子。英国人办的《遐迩贯珍》第一号有一篇题为《香港纪略》的文章,

这篇概略性的文章并不长,却典型地体现了英国对战争的叙事逻辑。容我作稍长的征引:

   溯前二十载,林文忠奉命到粤,禁绝。原宜将船烟拿获,一并入官。但林文忠竟将城外商民,不分青白,及有无贩卖者,一概封锁,并将在内佣工汉人,均行撤尽,断给口粮,致令各商民,备受艰难,几有性命之忧。其中竞有与烟无涉,或属传道,或属行医,或属职员,非此则彼。似此不分良歹,岂得为公平之道乎?总因林文忠尚未谙他国事物之故。盖无人不深悉我国(按,指英国),断不容无故受屈,致启后衅,即如我国皇后(按,指维多利亚女王),彼时知良民被害,赫然大怒,即兴师旅,盖欲雪此恨,而杜将来之患也。林文忠等素轻视西帮,不以为劲敌,意以战船兵丁即来,何难除灭,以了其事。追溯昔时,中国名将奇才甚多;俯视今日,内地猛士异能不乏,以英国不过渺如渊岛,岂敌中华幅圆之盛!唯英国属地,即多且广;船只人民,通行于天下,是别国一平民受害,必不肯置之罔闻。况因中华历来藐视外国,不通交往,以致外国商民,近年迭兴美利,中国竟不能稍获其益,林文忠岂不知之!彼时皇上渐悟其办理误谬之处。英兵攻克城池,径至天津具诉,朝臣允其所请,而船始南旋。迨后又复食言,故更兴兵,陆续攻克数处城池,直驶长江,几陷江宁。其时,英官所讨,始皆允肯,军乃撤退。英国初意非为土地,只为本国之民照常贸易,免受凭空之欺藐而已。后因所愿不遂,致起兵衅,我国不得已而讨取行师军饷之费。另一小岛,以备居息之所,往来商船,得以湾泊屯守,兵士借为住扎。遂择地于香港,所定文约,即于癸卯五月二十九日,互交收执,此后香港割出中国版图,永属英土地矣。——(《香港纪略》,《遐迩贯珍》1953年8月第1号)

这段描述可作为新历史主义关于任何表述都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逻辑和语言描述的修辞的分析例证。

战争和香港割让,在中国人看来是蒙受帝国强盗侵略的悲剧,在英国人的上述叙事中,它却成为了一段匡扶正义、报仇雪恨的喜剧故事······

呵呵,我终于明白金庸是何许人也,他有怎样的历史观,他的一切在我的头脑里更合乎逻辑了······
发表于 2015-8-28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言,发人深省。
发表于 2016-1-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一年里,希望能与楼主有更多的交流。
发表于 2016-11-22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楼主大驾。
发表于 2019-3-1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焦点入手所得的结论从来不是孤立的,这些结论同背景的理解相吻合,最终为背景的理解所接纳。想必楼主亦是如此,期待。
发表于 2020-7-2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生平毁誉参半人已辞世,解构其作也随之变得没那么有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7:04 , Processed in 0.03532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