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鹿鼎记》里的中国历史词条
(这完全是个耍贫嘴的贴,只为高兴而玩。颇有油嘴滑舌之嫌,绝无指桑骂槐之意,不喜此风格的勿入……)----帷灯匣剑伪藏真,说破英雄惊煞人
鹿鼎记这本书可谓是包罗万象,简直是中国政治历史的简略小词典。那些近代历史上最敏感的中国社会历史字眼,很多能在里面找到,等如铺展着一幅清明上河图。它里面有文字狱,有满汉之争,有要起义的,有要造反的,有战场,有法场,有贪官,有汉奸,有宝藏龙脉,有假造碑文,上到皇宫,下到妓院,拜神仙念佛,喊口号闹鬼,什么都有。还有很多中国人国民性里常见的弱点,拍马屁,吹牛皮,发牢骚,能将就,会讨价还价,自然还有收取那“花差花差”。集大象征、大讽刺于一身,融小情趣、小幽默于其间。我在这里只是随便写一写,算是读书笔记,想到哪写到哪,其中如有走题的地方可以跳着看……
书里分别有这么几拨人,也可说是较成器的政治势力:康熙皇宫,官场,天地会,沐王府,平西王府,王屋山,神龙教,台湾郑家,西藏大喇嘛和蒙古王子,版图之外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罗刹国俄罗斯。他还写了九难,归辛树夫妇,以及少林寺这三种江湖势力,等等,下面详述。
[ 本帖最后由 武五陵 于 2008-4-26 08:40 编辑 ] 后宫:太后和太监,宫闱秘辛
【太后】
在皇帝之外,皇太后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牵连着一大帮外戚,是政治势力中很不可忽视,而且很让人不好办的一位,不能不写。历史上当然有很多太后独揽大权,不过鹿鼎记里这位皇太后倒是没参与政治,只在后宫里面搞事。话说这一位太后真是夸张到了极点,不但是很坏的,而且是会武功的,而且是要杀人的,而且是神龙教的,而且是淫荡的,最后还证明是个假的……
淫乱后宫这事,自从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太后赵姬,就立下开辟鸿蒙之功,直至清末最后一位皇后婉容,亦兑现了风月情浓之尾。一头一尾,圆满完成任务。鹿鼎记里这太后显然把这类衣钵给继承了。让人惊诧的是她实在太也没品,其相好出场之时形容为“一个大肉球”,听上去有点儿破烂溜丢,也亏这太后从哪里拣来。至于他是不是像嫪毐那样的“大阴人”,实在无从查考。历史上夸张之事,所在多有,嫪毐本就是个百分百不纯净的假宦官,这里把太后写成假的,看来也不算得十分稀奇。
有后宫处必然免不了嫔妃间的嫉妒争宠,密密麻麻,写满了千年外戚世家,也免不了要提上一笔。大概人物已经太多,没去写康熙的妃子,就也给栽到皇太后头上,牵出一桩宫廷秘辛。后宫这地方给人的感觉向来是阴森森,化骨绵掌杀人于无形,不但杀了董鄂妃,兼且斩草除根,连她的婴儿和妹妹也一起杀了。
韦小宝救难真太后这一回,堪比包龙图草桥救太后,这个真太后有如木雕泥塑的一尊菩萨,给我的感觉是脸上从来没什么表情。可能是在暗格里关得太久了,已然失语了,每次出场都是那一付尊容。虽然没什么特点,不过历朝历代远远端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太后们,给人的印象也莫不如此,模模糊糊,云山雾罩,韦小宝一针见血地指出:“谁住在慈宁宫里,都是母混蛋。”致使神话破灭。 【太监】
后宫自然少不了太监。自古以来的好太监没让人记住几个,坏太监真不少。想想若是有某一类人,比女人更小心眼儿,还具有高于男人的权力欲和忍耐力,确实有点恐怖。东方不败练的葵花宝典比较特殊,既然已悟到“天人化生,万物滋长”的道理,想来已阴阳合体,内外兼修,权力欲竟然给消解了,宁愿坐在闺房里绣花。但辟邪剑谱大概就没继承葵花宝典当中真正的内功,权力欲越练越大。说起来历史上真正狠下心来敢于“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的,继东方不败教主和岳、林之后,还有那位大大有名的魏忠贤魏老师。
坏太监都少不了两个特点,一是极度阴狠,二是甘当奴才。当奴才那是职业,吃这口饭,而且乃是天下最不可能跳槽之职业,那也没办法。阴狠大概是因为七情六欲里少了一样欲望,只好转移注意力。这两个特点在海大富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老太监是个心机很深的角色,对顺治倒也真是忠心。太监往往会替皇帝做一些隐秘的调查和暗杀,海大富就是如此。他不但会武功,而且有一箱子十分神秘的毒药,我一直很感兴趣里面到底都有什么,可惜韦小宝太懒,到最后也只认识化尸粉。海大富一付病殃殃的样子,整日咳嗽,还被弄瞎了,但他不但有病态的身体,更有那病态的人格,病成这样也不妨碍他害人,也不知道到底图个啥,大概已经被奴化教育洗脑了。他到死也是高深莫测,让人摸不清楚。不过他跟大多数内宫斗争的牺牲品一样,在外人看来死得不明不白,就这么----死了。至于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就跟那一箱子毒药一样,在本书里是不可能弄明白了,深宫迷雾啊……
太监还写到了温有方和温有道,但是赌场上一见,手艺实在无方又无道,那就只好君子可欺之以方以道了,这俩不但被骗了钱,还变成欠了韦小宝老大一个人情。温有方和温有道这两个小角色整天打扫上书房,却根本没见过皇帝,他们爱面子不肯承认。韦小宝天生眼贼,一下子识破了,问了出来。那时他还没什么阶级斗争经验,若是放在以后,心里有数囫囵吞,也就罢了,不一定会直接问。(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武五陵 于 2008-4-26 07:46 编辑 ] 写的挺好!又有历史典故,还挺幽默!
期待续文。。。。 550的文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等着看后续~~~
鹿版额已经看完了,可是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侍卫、后宫】
清代的侍卫负责保护皇帝,多数是满族人。韦小宝开始是掌管御膳房的太监,后来假太监做不成了,摇身一变,就成了假满族人,侍卫副总管(后来还被传说是正黄旗的贵族,这是吴之荣说的)。侍卫总管多隆是个直性子的简单人物,武功虽高,脑子却不怎么好使,康熙一眼看明白前来行刺的平西王府人员是冒牌货,多隆就不怎么相信。多隆的理想也很简单,无非是“调到外省去打秋风,调剂调剂”。这御前侍卫和前锋营颇有点儿不太对付,多隆便也和泰都统明争暗斗,韦小宝看得清楚明白,大加利用之。
后宫乌七八糟,老百姓自然是仰视如天廷禁密,有点门路的倒是都能进来转转,人来人往,好比一场大马戏。这里不但出入着假宫女柳燕、邓炳春之流,还有前朝“余孽”的宫女陶红英。沐王府刚刚在里头走了一遭,钱老本就来兜售,还送了口花雕茯苓猪。韦小宝几次杀太后派来的侍卫和太监,这些人死得呜呼哀哉、乱七八糟,居然也没人发觉。其实未必没人发觉,只是在后宫里生存,要保持脑袋稳定不位移,就要学会把疑虑闷在肚子里。
也偶尔有几个不懂闷声大发财的。太后来追杀韦小宝,正逢沐王府前来行刺,有个侍卫便与太后动上了手。“----太后道:“大胆奴才,你胆敢冒犯太后?”那人微一迟疑,太后双掌齐出,砰的一声,击正在他胸口。那侍卫立时毙命……”而在韦小宝救方怡时,“忽听得脚边有人低声说道:“----桂……桂公公,这女子……这女子是反贼……刺客,救……救她不得。”韦小宝大吃一惊,问道:“你……你是谁?”那人道:“我……我是宫中……侍……卫……”韦小宝登时明白,他是适才给太后一掌打中的侍卫,竟然未死……”
这真是一位奇人。已经因为撞见了太后的秘密,给打得半死不活、死了一半,在此奄奄一息之际,居然好心好得很执着,还要来提醒正在作案的韦小宝,终于给韦小宝一刀刺死,死得透了,真正是嫌自己命长。
好在大多数人还是没有这么执着的。两个统领侍卫,张康年和赵齐贤,都是很平庸的人物。这些不执着的侍卫们似乎很有点办事不力,不管是沐王府还是归辛树,每次阻挡起来都要大费周章。他们爱的是银票,怕的是皇帝,拍的是韦小宝的马屁(其中一个侍卫说:“他妈的,这小子调戏韦副总管的相好,好比调戏我的亲娘,老子还不跟他拚命?”)出去走动,还有点仗势欺人(赵齐贤在赌场赖账不说,还拿官话压人)。但韦小宝的银票千儿八百的赏去,见面有份,这些韦爵爷的直属部下人人发财,便也个个忠肝义胆,奋勇向前状。至于真正送死的事,什么粉身碎骨,誓死效忠,也只是嘴上说说。
看遍后宫,只有一个天真纯情的小宫女蕊初,她的形象,是捧着一盒桂花松子糖,微微羞涩,和韦小宝同吃。后来太后命她把邓炳春的尸首装袋沉塘,威逼恐吓之下,她终于也学会了说谎。下面的情节是韦小宝前赴五台山,从五台山回来,他便再没见过这位小宫女了。在给康熙汇报太后情况时,韦小宝随口说了句谎话,大意是他买通了太后身边的一个宫女探查太后的秘密,后来寻了个没人处,便把她推进井里。这固然是瞎编,但康熙听来真实可信,可见在后宫中也十分寻常。那么蕊初的命运,便也不言自明,她湮没在这森森然的后宫之中。 官场:马屁经,套话
官场之中,写了有不臣之心的逆臣鳌拜、王爷等亲贵,会拍马屁的大臣,笨大臣,胆小大臣。
【马屁经】
放眼这官场之中,嘿嘿,全是贪官,没一个清官,只有会拍马屁和不会拍马屁之分。
在所有电视剧里,拍马屁之人,必是一腔谄媚之声,满脸谄媚之色,低头哈腰,提鞋跟班,其实谬矣谬矣,真是大谬不然。马屁现象在中国历史和现实当中,贯穿极深,泽被极广,若想如此形容一下敷衍了事,那编剧不是见识太浅,就是别有用心。金庸为我们略略揭示了此中真谛。
韦小宝固然是马屁大王,但他自己也有几次“骨头酥了”的来电感受,一是来自康熙,二是来自慕天颜,三是来自陈圆圆。康熙和陈圆圆都是段数较高的,那也不用说了。说起拍马屁这事,还有不同的境界和层次。慕天颜很有趣,瞧人这名字起的就充满了马屁精神。难得的是,这慕天颜绝不是不学无术之人,这人读得书很多,随时可以引经据典,马屁拍得十分之典雅,一会儿是王播碧纱笼,一会儿是四相簪花宴。此人又有学问又乖觉,一心要向上爬,是个王小波所说的那种“人瑞”。
明珠的段数更高,他深通厚黑学之道,虽然说的全是赤裸裸的马屁语言,没半点文采,但脸皮厚得很有风度,能在朝堂之上面对众人,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并一边拍马屁,一边强调说:“我这可不是歌功颂德,实在是主子太过圣明……”众大臣肚里暗骂,嘴上附和。康熙知不知道他在拍马屁呢?当然知道,不过康熙决意撤藩,众大臣正在反对,说话的先后有三四个大学士和一个户部尚书,有的说惟兵不祥,有的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前赴后继都要保藩(里面还有一个考据派),连索额图都会错了意。话头当时僵在这里,没有明珠这么一抬一推,顺水行舟地转折一下,撤藩的决议怎么落实得下去?所以康熙听了这话当然很高兴。韦小宝更是大有知音之感,对他是十分佩服的。
明珠采取的转折词汇给马屁经掀起了一个新高潮,此时金庸写道:“----众大臣一齐发出嗡嗡、啧啧之声,赞扬皇上的御制宏文。”
在这鸟生鱼汤声中,所谓的谏言,所谓的真理,在一上一下之间打了无数的折扣。有那低级的也混在里头,无人指点,懵懵懂懂。中等的则是揣摩试探,忧心忡忡。高级如韦小宝明珠者,那自然便是心知肚明,指日高升。 再见楼主文章!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感受! 原帖由 应无为 于 2008-4-28 12:50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再见楼主文章!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感受!
换换口味:lol 拍拍楼主马屁。。。
写的好~~~~~~~ 【马屁后坐力】
不拍马屁的人在书中也有的,比如大胡子赵良栋,此人因不拍马屁反而留下深刻印象,被韦小宝从天津调来听用。韦小宝初见他时几乎发作,后来急等人用,便有个计较:“没本事的人才拍马屁,此人不拍马屁,本事一定有的。”赵良栋因祸得福,也是一绝。
开始不拍而后来开拍的也有,书中有两个老外混迹于大清官场之中:汤若望和南怀仁。后来南怀仁被康熙派去见罗刹使者:“南怀仁称颂康熙英明仁惠,古往今来帝王少有其比……”这也是在明拍了。可见这事的根基,完全不是人种问题。南怀仁原来未必会的,汤若望既给抓起来,打顿板子关上两年,他瞧在眼里,脑子也开化了起来。
更有那奇异的,是想拍而又不得其法的,会产生很大的后坐力,次次拍到马脚。最典型的是吴之荣,可笑的是这人倒也有几分迂气,见钦差大人韦小宝来设行辕,便花尽银子心力,搭了风雅的花棚一座,又请来几个风雅的歌女陪唱,大大地向钦差大人示好。可惜钦差大人大字不识几个,不得其趣,反而腻烦。更加坏事的是,吴之荣这人,空有一腔向上爬之心,既没学问也没本事,胆子还不太大,行事太过下作,而且太狠,不留退一步的余地。他急于功利,想要一步登天,越级向韦小宝举报,隔过了抚台和藩台,这事已办得不甚利落。兼且消息还不灵通,连鳌拜死于韦小宝之手,也不知道,拍起马屁来很缺乏方向感,比之慕天颜的功力,天差地远。
因而马屁经也是需要勤加修习的,万万不可懈怠。慕天颜就十分勤勉用功,日日攻读砥报,早就揣摩出康熙要收拾吴三桂。说起此事之时,吴之荣非常之不识相,连连说些不入耳的话,慕天颜故意问上一句:“不知吴大人和王爷可是同族?”吴之荣果然上当,大大吹嘘自己与吴三桂有亲。这慕天颜轻轻一句,就把自己和吴撇清了关系,把吴之荣装进进了套儿里,种下了祸根。
所以拍马屁也不是毫无风险可言,在特殊历史时期,风险指数甚至很高。神龙教里的黄龙使殷锦,一味的奉承,不会随风转弯,马屁拍得太过下乘。因而在神龙教的全盛时期固然有用,但这类人到了危机时刻,就变成了要舍弃的棋子。在神龙教末期,众人逼宫之时,殷锦不会搭台子下台阶,坚持一直管用的老三条,终于把自己送进了阎王殿。
……洪教主森然道:“本教中人起过的毒誓,岂可随便违犯?这誓若不应在你身上,便当应在我身上。你说该当是你身入龙潭呢,还是我去?”……这个问句基本不是一个问句,因为答案十分明确。除掉这么一个,洪教主当然也半点不心疼。
可见拍马屁这事,光是“厚起脸皮,抹杀良心”仍是远远不够的,要熟练掌握这门技艺,须得天生聪明颖悟,加以后天日夜研习。弯儿转得顺,点儿踩得准,如此方能渐渐得成正果,直至炉火纯青之境。 期盼楼主妙文已久,果然写里很好看啊,呵呵 【官场套话,潜规则】
中国古代官场这一套就奇在它有一套特有语言,互相知道,偏偏不能点破,可以称做“门道”。好比那戏台上的锣鼓,锵锵锵锵的敲,跟戏的情节没什么关系,可是一定要敲着,该高则高,该低则低,曲折委婉,意味深长。大家都来踩着鼓点儿走个过场,如果省略了那就不是唱戏了。至于什么时候该高,什么时候该低,外行是听不出来的,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而且只能意会,还没法言传。
大清朝承袭明朝旧制,又加以推进,把官话发扬到了一个更精致的水平。韦小宝的官虽做得清闲惬意,这一番功课也还是免不了的。去扬州修忠烈祠,他口宣圣旨后说了一番官话:“皇上对扬州百姓这么爱惜,咱们居官的,该当尽心竭力,报答圣恩才是。”这是专门向索额图请教过的,官冕堂皇,很上台面,兼具威吓、拢络,表忠心,拍马屁等不同层次上的深远意义,面面俱到。吓唬过之后,这个甜枣儿,也要给一个的。
再说到能干的明珠老兄,他在轰轰烈烈的马屁功之后,还另有一番顺水推舟之语,此时金庸形容说:“他这几句话既捧了康熙和韦小宝,又为自己和满朝同僚轻轻开脱,跟着再坐实了吴三桂的罪名。太和殿上,人人均觉这几句话甚为中听……”三次转折一波高出一波,时而细腻如涓涓细流,时而激越如大海扬波,娴熟的技艺奏出那阳关三叠,真乃千古绝唱。
明珠若生于今天,也是妙人一个,定然另有一番高论,“团结在……周围”,“高举……伟大旗帜”,择五个圆,戴三块表,不一而足。据说有那聪明过人的,能从其中破译出许多摩尔斯密码等暗语。如此这般,方是官话中的庄严宝相,要诀是一定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有那不肯装糊涂,偏偏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就变成中国最早的粽子了。
官话不仅仅是为了说话。官话之下,罩着无数的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这些个潜规则呢,康熙当然深谙其理,所以派韦小宝去抄鳌拜的家,这是个肥缺。索额图心领神会,跟韦小宝二一添作五,发了横财一注。于是康熙满意,韦小宝发财,索额图有了良好的未来,自然是皆大欢喜。倘若派上一个不谙此道的笨人,办起来不利索,又不能点破,就未免碍事,招人讨厌。有趣的是,康熙当然知道他们的小花招,心里有数,不会去计较。但对于实际的数目,到底还是被瞒骗了几分。众大臣齐心协力地瞒上,毕竟是奏了功的。高高在上,想要得到全面真实的信息,难哉。
既有那得了金银财宝,至亲好友分一分,还需要进退趋避,花花轿子人抬人,彼此光顾照应。韦小宝离开扬州前,说道:“兄弟明日就得回京,叩见皇上之时,自会称赞二位是大大的好官。只不过二位的官做得到底如何好法,说来惭愧,兄弟实在不大明白,只好请二位说来听听。”这是明摆着要去上天言好事了,慕天颜知情识趣,马上接口夸赞巡抚的政绩(这里提到,其中九成是假的),又顺带提到并在不场的总督麻大人回去了江宁,也要说上几句好话。而巡抚大人写出的奏折,自然也将韦小宝的功绩大加推许夸赞。在这浮夸的虚报,作假的瞒报之中,这顶八抬大轿,于是高高地抬了起来。
当韦小宝提携施琅之时,康熙微笑道:“韦都统待你不错,你打一只大大的金饭碗送他罢。”一方面意示安抚,告诉你未来前途有望。另一方面,亦是默许他们结成小集团,教他服从韦小宝的管辖。这顶轿子,便又高高地抬了起来,忽忽悠悠之中,倒也走得稳稳当当,总是不能教它落地。 好文章俺不会写,但看到总是要顶的 【敲竹杠,抽成,瞒报】
----(韦小宝)在马背之上,不住右手虚击,呼叫:“梆梆梆,梆梆梆!”众随从都不明其意,又怎想得到,桂公公这次是奉圣旨去发财,自然要将云南竹杠“梆梆梆”的敲得直响。
桂公公此一番唱念俱佳的自我表演,生动形象,乃是敲竹杠的抽象境界。所谓竹杠,在大清朝是盛钱的竹筒之用,握有把柄居高临下之时,在竹筒上敲得铛铛作响,是暗示里面空虚,需要以铜钱充塞之意。这一回叙述韦小宝握有证物,去吴应熊处送个天大人情,换回一个大大的礼包:“韦小宝在轿中拆开封袋一看,竟是十万两银票,心想:“他奶奶的,老子先来个二一添作五。”将其中五万两银票揣入怀里……”
书中这一类敲竹杠或抽成的举动随处皆有,比如卢一峰委任知县,是使了贿赂得来,吴应熊也曾从中抽成,又名贪污。多隆总结过一句:“咱们石头里也要榨出他油来。”可见索贿之风,遍被华林。
即便如此,其想像力之丰富,与韦小宝的无中生有、平地起价,仍不可同日而语。对付郑克塽,韦小宝道:“……我将你外婆的尸首卖给你,死人打八折,作价八十万两,棺材奉送,不另收费……”打了八折,外加奉送,最后总落价三百八十万两,立下字据,后不断追索不提。
至于名目,更是雪花六出、花巧多端,索额图向吴应熊索贿时便说“不帮他花上一花,一来对不起他老子,二来对不起百姓呐。”韦小宝一点便透,学会了这一手,在台湾特地设立了“请命费”。他捞足了银子,还受到了爱戴,现实之中是否有这等事,不得而知。
至于索贿的目的,除了中饱私囊,里里外外打点起来的花费开销,也着实不小。韦小宝吓唬施琅时说:“常言道得好:朝里无人莫做官,不知朝里大老,哪一位是肯拚了身家性命,全力来维护施将军的?”施琅默然,可见少了打点,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罢了。
韦小宝除了傍上皇帝,以此法行去,身边的大腕也着实不少。上有康亲王、索额图、多隆关照,下有王进宝、赵良栋、张勇捧场,大家有来有去,有去有来,上下一体,内外相通。施琅老兄一直处在积极学习钻研的过程当中,技艺青涩,勉强晃悠在这个集团的边缘。然而他终于被韦小宝的一番大笑,笑得悟出了此中真谛:
“只笑得施琅先是面红耳赤,继而恍然大悟,终于决心补过。”
清官难做,只因此事另有一番用处。韦爵爷送公主到云南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口向吴三桂索贿,“他这句话一说,吴三桂登时大喜,心头一块大石便即落地,心想你肯收钱,那还不容易?文武百官听他在筵席之上公然开口要钱,人人笑逐颜开……”既要了银钱,便成了利益共同体,距离拉近,事情就好办得很了。
至于顽冥不化的后果,书中也叙得有的。施琅送了玉碗之后,韦小宝心想的是:“老子本想干了你,瞧你如此精乖,倒有些不忍了。”可见若不一同抬起轿子,后果大是凶险,是否会被干掉,那也难说得很。
但若将这一套潜规则运用得当,则能履险如夷。韦小宝率群雄从黑坎子里救出杨溢之,偏偏又把卢一峰放了回去,只因他深知为官之道乃是报喜不报忧。天地会群雄水平大大低于小宝,不免各自提心吊胆。然而卢一峰果然不说,眼皮子底下天大的风浪,此时亦化为平静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