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9815|回复: 18

【原】《丧乱帖》是否不够贴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倚天》第四回开头,张翠山无意中看到张三丰独自在厅中临写一幅书法作品。“他在柱后见师父以手指临空连书‘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这十八个字,一笔一划之中充满了拂郁悲愤之气。”这是王羲之的名帖《丧乱帖》。接着书中介绍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其时中原板荡,沦于异族,王谢高门,南下避寇,于丧乱之余,先人坟墓惨遭毒手,自是说不出满腔伤痛,这股深沉的心情,尽数隐藏在《丧乱帖》中。”在金庸笔下,张三丰借由空临《丧乱帖》,来抒发自己对爱徒俞岱岩重伤垂死的伤痛之情。可是如果细究,似可发现此情此景张三丰临写《丧乱帖》并不十分贴切,至少有着更为贴切的书法名作可供他临写。
        张三丰此时临写《丧乱帖》为何不甚贴切?照理,“丧乱”、“荼毒”、“追惟酷甚”等词确实足够表达老人家的伤痛心情。可是,王羲之的《丧乱帖》是为痛悼祖先坟墓遭到破坏而写下的。张三丰一步之遥便痛失爱徒,王羲之祖先坟墓被破坏,其悲痛心情或许可说差相仿佛,然而在悼念的对象上,是不是不恰当?王羲之悼念的是他的祖先,张三丰悲痛的却是自己的晚辈徒弟。拿悼念祖先的作品来表达对徒弟的哀悼,是否不够贴切?
        在书法史上,有另一幅名作更适合张三丰用来表达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帖》。颜真卿的这幅作品,是为悼念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身亡的侄子而作。从悼念对象上看,颜真卿悼念侄子,张三丰为徒弟伤痛,岂不更为相似?如果张三丰此时临写的是《祭侄帖》,不是比临写《丧乱帖》要更为贴切吗?
        或许金庸取的是《丧乱帖》中“丧乱”、“荼毒”、“追惟酷甚”等词的适切性,但是,《祭侄帖》中有着“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这样的词句,岂不同样能够表达那种伤痛之情?又或者由于《丧乱帖》很短,而《祭侄帖》相比之下要长得多,而且前者开篇即是“丧乱之极”这样的词句,后者前面一大半篇幅却是叙述事件的文字,金庸才取用了前者作为张三丰临写的作品。可是,从小说原文来看,张三丰其实只写了“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这十八个字,并没有写完《丧乱帖》全篇,那么同样可以取《祭侄稿》中前文引到的十六个字来临写,岂不同样贴切?
        由此看来,似乎张三丰此时临写《丧乱帖》并不十分贴切。至少,临写《祭侄稿》要较之更为贴切。不知是否如此,请教方家。
发表于 2014-8-2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天晓 发表于 2014-8-16 23:34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金庸可能没有读过颜真卿的《祭侄稿》。但是用《丧乱帖》也不排除当时张三丰除了伤心徒弟 ...

你错了 金庸不可能没有读过。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7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其时中原板荡,沦于异族,王谢高门,南下避寇,于丧乱之余,先人坟墓惨遭毒手,自是说不出满腔伤痛,这股深沉的心情,尽数隐藏在“丧乱帖”中。张翠山翩翩年少,无牵无虑,从前怎能领略到帖中的深意?这时身遭师兄存亡莫测的大祸,方懂得了“丧乱”两字、“茶毒”两字、“追惟酷甚”四字。

张三丰爱徒惨遭横祸,但爱徒并未死,你如果一定要用长辈对小辈的祭稿来替换《丧乱贴》来阐述张三丰的内心,那这可能正是金庸成了金庸,而你仍然是你的根本原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楼主的看法。
发表于 2014-8-1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其实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没有仔细深究而已。可见名家名作的某些细节也不是完美的,真正的读者要有怀疑的精神与自己的见解,否则就太教条了,顶楼主,希望继续发现有疑惑的地方
发表于 2014-8-16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金庸可能没有读过颜真卿的《祭侄稿》。但是用《丧乱帖》也不排除当时张三丰除了伤心徒弟生死未卜外,还想起了自己当初有功反被少林寺追杀的事情。这个,要先看看金庸自己如何解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书药 发表于 2014-8-12 18:40
说的好,其实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没有仔细深究而已。可见名家名作的某些细节也不是完美的,真正的读 ...

谢谢!读小说当然不能把找问题当做一个目的,只是偶尔遇到了疑惑,不妨思考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书药 发表于 2014-8-12 18:40
说的好,其实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没有仔细深究而已。可见名家名作的某些细节也不是完美的,真正的读 ...

谢谢!读小说当然不能把找问题当做一个目的,只是偶尔遇到了疑惑,不妨思考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天晓 发表于 2014-8-16 23:34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金庸可能没有读过颜真卿的《祭侄稿》。但是用《丧乱帖》也不排除当时张三丰除了伤心徒弟 ...

《丧乱帖》似乎和被少林追捕一事联系不上。的确不知道金庸写作时是怎么考虑的。
发表于 2014-8-1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要表达悲愤之情不一定要找一个完全一样的事件才能做类比的联想。所以用丧乱帖没有问题,没必要追问是否合适。
单从文本上来说,祭侄文稿篇幅较长,共两百多字,但开头用了四分之一大约六十多字的篇幅陈述了时间、与亡侄的关系、身份。。。等,之后才切入追忆,然后情绪越来越深,几至忘情。而丧乱帖在“羲之顿首”四字之后,直接切入情绪表达。
所以如果你两个贴都临过,然后把自己代入张三丰的情景,会觉得摹写丧乱帖是更加自然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居士 发表于 2014-8-17 00:30
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其时中原板荡,沦于异族,王谢高门,南下避寇,于丧乱之余,先人坟墓惨遭毒手,自是说不 ...

《丧乱帖》所述的先祖可都是死了的。至于红色标出的所谓时代背景,我在文中已然讲到。
至于金庸是金庸,我只能是我,不用你仁兄提示,我自然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龛山人 于 2014-8-19 22:35 编辑
五莲 发表于 2014-8-17 13:39
其实要表达悲愤之情不一定要找一个完全一样的事件才能做类比的联想。所以用丧乱帖没有问题,没必要追问是否 ...


请看原文,张三丰空临《丧乱帖》,只写了开头十八个字,并未写完全文。而《祭侄稿》里有的是可以截取临写的十几个字,表达情感同意深切悲痛。这我已经在文中写到。
至于你说的表达感情没必要找一个相似的作品,这我同意,的确没有必要。或许张三丰就是喜欢《丧乱帖》,那完全没问题。
发表于 2014-8-2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情这种东西,看不着,摸不到。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更何况诸位也不见得经历过类似心情,仁者见仁,见者见智,不必深究。古人应该有很多形容抒发伤痛的文字,如果让每个人来选择一篇,肯定有不一样的选择,诸兄以为如何?
发表于 2014-8-2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堂居士 发表于 2014-8-17 00:30
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其时中原板荡,沦于异族,王谢高门,南下避寇,于丧乱之余,先人坟墓惨遭毒手,自是说不 ...

同意。爱徒并非死去,师父怎会用祭稿文词表达悲痛心情?国人忌讳。
发表于 2014-8-2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龛山人 发表于 2014-8-19 22:28
《丧乱帖》所述的先祖可都是死了的。至于红色标出的所谓时代背景,我在文中已然讲到。
至于金庸是金庸, ...

标红的字正是你可能忽视的地方。

张三丰临《丧乱贴》的重点在于“神”,而不在于“形”。张三丰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也正是“中原板荡,沦于异族”的元蒙统治汉人的时代,是因历史环境的相似产生的联想契机。

你提到的“张三丰拿悼念祖先的作品来表达对徒弟的哀悼……”,这里用“哀悼”显然是不适合的,前面已经说过,俞岱岩没有死,用哀悼不妥。

而且张三丰当时应该是八十高龄,想必早已看透生死,即使爱徒真死了,也不会太过难过。你可以看到后面,张翠山自刎时,张三丰也没有过于动容。

另:我提及的金庸与你的区别,并非意在谁高谁下,而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不一定相同。比如说丢了手机,有人可能为会手机本身的丢失难过,但也有人会因为手机当中的数据丢失难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1-28 03:38 , Processed in 0.0412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