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6678|回复: 70

‘笑死人了’的傲慢与偏见——谈谈易中天《谈金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8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一



    我一直知道自己断不会遭遇夏曾佑、陈寅恪、金克木诸先生那样‘书读完了’的困境。

    我一直都知道的。

    前几日到烟台新开张的‘书城’一转,仍是格外感觉凄凉。“想看、好看、应看的太多的书,我再也看不完了!”

    格外感觉凄凉,因为已经过了‘方吾生之半路’的年纪。

    伟大领袖铁木真教导我们说:“石头无皮,人命有尽。”年光有限,好书难穷,既知读不完,基本上就不看新出的畅销书了,总感觉其中炒作的成分太大(金庸小说也畅销。不过在我读金书的八十年代初,好像不大有炒作这回事)。

    也知因此错过了其中少数有价值的东西,不以为憾。

    虽孤陋寡闻,易中天先生近几年的暴得大名,我还知道。他的“讲坛”,与巨著,竟不曾看。

    真该挤出点时间,把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检出,重读一过。

    前些日子,几位网友先后推荐易中天《谈金庸》文,忍不住搜来一读,确实被雷到了,真真‘大吃一斤’!

    在一篇文章中,见到这么多这么深刻的傲慢与偏见,真不容易。

    笑死人了!



  二



    易中天曰:“看武侠小说要什么心得体会?笑死人了!”

    窃以为:有这句话,表明易中天对武侠小说的态度,已经够了。《谈金庸》中其它的文字,真可以不写。

    写了说了,对金庸对武侠小说毫发无损,却适足以暴露易中天自己的偏狭与自负、思维混乱与胡搅蛮缠。

    易先生的思维混乱、胡搅蛮缠,容后再说。

    这里,先要申明:我不认为易中天的否定金庸否定武侠小说一定就错。

    向来服膺海耶克的“自由的精神,就是对自己是否正确不是很有把握的精神。”

    对各类文学作品,我自有评价。对这些评价,也有自己的坚持。

    好在我还知道自己从不曾被授权作文艺女神的代言人,鄙人的看法——如世间每个人的看法一样——无论自己有着多大的确信,仍有可能是错误的。

    刘绍铭先生曾言:“中国没有一本伟大的小说不是通俗的,小说一词原意也是通俗的。西方小说的起源,也是走通俗的路子……水浒红楼变了经典,是我们‘追封’的结果。”

   (各种类型的、整体意义上的)‘小说’之外,元杂剧与莎剧,最初也被认作‘不入流’,多少年后,才被公认为经典。

    我认为也坚信:虽然金庸达不到曹、莎二翁的高度,其作品,多年以后仍将成为公认的经典。

    同时,我还晓得自己并不曾被授权作了文艺女神的发言人,鄙人这一看法——像世间每个人的看法一样——无论自己有着多大的确信,极有可能仍是错的。   

   ‘小说’这一文类,曾经在整体上被认作‘通俗’,后来才被‘雅’化,‘武侠小说’可能如此,但不必然如此。

    关汉卿、莎士比亚,由‘戏子’而‘大师’,金庸有可能、但未必将走过类似的通路。

    易中天轻视武侠小说,在我看来,当属偏见。

    幸亏我还记得自己姓什么,因此,时时自警:我眼中的‘偏见’,未必不是‘正见’。我心中的‘正见’,可能反是‘偏见’。

    更可能,两种自以为是的‘正见’,各自都包含有极大的偏见,一如罗素所言:“咱们各说各的的偏见!”

    我并不比他人更能代表真理,手上也不曾掌握最后的权衡。我只是一个带有各种局限性的人。每一个人,包括大思想家罗素,只要他还是人,其观点(尤其在人文领域)就不必然是正确的,无论他自己有着怎样的自信与不自信。

    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非一二人可定。我说了不算,易中天说了,也未必算。

    金庸的文学地位,惟天下后世能定。

    当‘未定’之时,今世的天下人,每一个,只要感兴趣,尽可各抒己见。

    现在说了,并不白说。大家各自表达出各自的意见,融汇至于天下、后世,才有可能最后形成相对公正的评价。

    革命导师马克思教导我们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间清理出来的。”

    只是,切忌自信太过。

    偏见不可免,傲慢最可笑。

    傲慢过度,自我膨胀,是可以‘笑死人’的!



  三



      鄙人发文于网上,至今三年有余。三年来,多承朋友们批评指教,实深感激。

     不过,有些朋友的批评套路,却实在碍难承教。

     一种套路:先断言“你的动机一定是、只能是如此如此!”接着,大棒已经抡圆,痛陈他所认定的这一动机的种种荒谬、不良,甚至邪恶。

     晕菜!当时就懵了。

     这样做这样写的动机,我自己都不明白,他怎么全知道?

     雷死个人!

      一个人,做一事,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无意识、前意识,甚至其本人也不甚明瞭,他人怎会全知道?

    不意这种“找动机”的游戏,竟在易中天手上,大放异彩:



   “他深知,时代不同了,口味也在变。……”

   “他很清楚,‘媚雅’不过花招,‘媚俗’才是本分。”

   “这一点金庸老兄心里比谁都清楚。”



     我就纳了闷了:你易中天老兄如何深知‘金庸深知’?怎么那么清楚‘金庸很清楚’?并且心里比谁都清楚“金庸心里比谁都清楚”?

    易先生,您贵姓?

    耶稣说啊,“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不怕,不怕!他(们)自己未必晓得的,有易中天晓得。

    易先生站立的高度,应该不低于基督耶稣。

    耳畔,响起‘二当家’的干嚎,“显灵啦!娘子,快出来,看、看、看 上帝!”

    吓死个人!                  



  四



    易中天要是在写小说,或者说评书,而取‘全知视角’,把‘他深知’‘他清楚’这样的话,用在自己虚构的人物身上,太正常了!

    分析某一(虚构的)艺术形象的人物性格,用这种话,已经有些不妥,尚属可以接受——毕竟,这一人物的某些东西,已经被固定在纸上并且只是固定在纸上了。

    探讨曾经活过或者正在喘气的真实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居然说出‘他深知’‘他清楚’‘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的话,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可笑之极!









   “文字本是由我经手,意思则是我所喜欢的。要想而想不到,欲说而说不出的东西,固然并不想霸占,觉得未始不可以借用。”(周作人《永日集·序》)

   喜欢抄书,是我与知堂老人唯一相似处。

   这里,抄一段丁学良先生的文章:



  “1994 年,我在香港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刚发行的一套四册厚书,……我立刻给马若德(通译:麦克法夸尔)邮去一套,一段时间后,他在电子邮件中问我:‘这些文章的可靠性如何?它们是否够格都被视为严肃的历史研究?’他的疑点源于部分文章在描述文革中重要当事人在关键时刻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思绪’和‘心情’如何,而有些当事人早已丧命于文革时期。马若德疑问:‘这些作者当时并没有机会与当事人接触,他们是怎么获知那些当事人内心的思考和情绪的?’”



   如马若德,方为真‘学者’。

   丁学良先生,由此想到某些人,“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变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大圣,具有看穿别人内心活动的特异功能。”

    这话,用在某人身上,显得怎么就那么合适?

   易中天先生,相比那套丛书的作者,自然更高一等。他不仅深知金庸深知什么,并且,将他假定的这些金庸的‘深知’,当作了批判的靶子,予以痛击。

   先是断言“你的动机一定是、只能是如此!”接着,抡圆大棒,痛批他自己所认定的别人的这一动机的种种荒谬、不良,与可笑。

   不知真正可笑的,竟是哪位?

   笑死人了!
     

  六



    《孟子》记录了齐宣王给老孟所下考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忖度他人的用心,而断以己意,虽圣人不免,且优为之。我辈庸人,却也不妨希圣希贤,‘予忖度之’一番。

    只是:

    第一、您猜的,也许对。猜错了,更可能。因此,不要过分武断,总得给别人更给自己留点余地。

    不妨听听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是如何对着清华学生讲话的。梅校长的口头禅,被学生们总结为:“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这话,如出自官僚之口,是别一回事。由一位学者,一位教育家(民国的校长,不是‘副部级’官僚)说出,应非圆滑世故,是一种宽和、平等、探讨、不自是、谦冲自牧的态度。

    挥去那令人恶心的‘致命的自负’。

    第二、如丁学良先生言“那些文章的作者不能在这个关节点(当事人是怎么‘想’的,‘思绪’和‘心情’如何’)上毫无交代。”

    易中天说金庸‘深知’‘清楚’某些东西,这样子‘大胆假设’原也无妨,别忘了还要‘小心求证’。胡适先生说:拿证据来!

    易中天如许结论,根据何在?   

    有吗?

    第三、“有几分资料,就说几分话。在资料不充分的关节点上,(麦克法夸尔)就提出一种以上的可能性,让读者比较和判别哪种可能性的高或低。”(仍见丁学良文)

    易中天指称金庸在小说里‘弄些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是为了‘哄骗’文化人。就算您说的在理,那也与鲍小姐类似,只是‘局部真理’罢?

    金庸痴迷围棋的故事,都是谣传?如其不是、不全是,则一位小说家在生活中痴迷于围棋,他的小说里,也就出现了围棋,还有比这更自然的事?怎么在易先生眼中,便成了“哄骗”?

    金庸对佛教的信仰,再怎么不坚定,长久以来多少总是有点兴趣,有点虔诚罢?金庸小说中出现了‘佛理禅机’,很稀奇?易先生,您如何确定金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门心思为了‘哄骗文化人’?

    易《谈金庸》:“不知是受了批评家的误导呢,还是金庸自己别有所图,他特爱往自己的小说上贴膏药。其中包治百病的一贴叫‘爱国主义’……”

    窃以为:要饭的、捡破烂的、下三滥的武侠小说家,也是可能有、可以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一旦将这种情感,赋予自己创造的小说人物,就成了‘贴膏药’?

     然则,查良镛‘贴膏药’的历史,很长久了!

    “我在小学念书时,历史老师讲述帝国主义欺压中国的凶暴。讲到鸦
片战争,中国当局如何糊涂无能,无数兵将英勇抗敌,但枪炮、军舰不及英国,以致惨遭杀害,他情绪激动,突然掩面痛哭。我和小同学们大家跟着他哭泣。这件事在我心中永远不忘。……”

    年纪小小,就懂得用眼泪作粘合剂,给自己贴一副‘爱国主义’膏药?小小顽童,可笑可笑!

         



      

     易中天《谈金庸》一文,分毫无损于金庸小说的价值,却适足以自暴己丑: 一个如此享大名的人物,居然可以思维混乱到这样的地步!

     且恭聆易先生之高论:



    “金庸靠什么拯救了武侠小说?不是靠‘学问’或‘文化’。那些玩意卖不了几个钱。要是能够卖钱或者卖大钱,学富五车的泰斗们早就发了。这一点金庸老兄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他的小说只会叫《射雕英雄传》,不会叫《宋元之际历史剧变的哲学反思》或《论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他之所以还要捣鼓那些劳什子,是为了哄骗‘文化人’……”



  看不懂!

    第一、据说易先生的著作,此后很是‘卖了几个钱’,有点‘发了’,何以故?因为里面的‘学问’与‘文化’太丰富?还是因为那些书根本就是一包草?

    第二、“他的小说只会叫《射雕英雄传》,不会叫《宋元之际历史剧变的哲学反思》或《论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这句话,我颠倒反复读了十多遍,还是看不出易先生要表达什么意思。

    非仅金庸小说,各类小说,本来就不大可能取一个学术性很强的书名。而世间确有‘学者小说’在,真正的‘学者小说’,其中也确有学问、文化在。这些小说会不会、该不该取一个《XX反思》《论XXX》的名目?

    不开玩笑,我是真看不懂易先生要表达什么意思。

    难免疑惑:易先生说的,是人话?或神谕?



   八



    易言:



   “(金庸)做得并不天衣无缝。比方说,让书中人物说现代话、做现代动作、有现代思想等。这只能徒然地让人感到滑稽。好在我们并不当真,也就没人计较。”



果然大人大量!瞧人易中天这话说的,大方极了,漂亮之至!

   对武侠小说如此仁慈,对金庸网开一面,这又何必?

   较真一次又何妨?

   无须网开一面,也不必降低标准,把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与其他任何作家的历史题材作品一视同仁好了。

   虽然金庸自称非常注意避免,但仍难以避免“让书中人物说现代话、做现代动作、有现代思想”。 金庸,做不到天衣无缝!

    《三国演义》人物,说的都是三国话?做的都是三国动作?想的都是三国思想? 罗贯中,做得天衣无缝?

   《水浒》人物,说的都是北宋话?做的都是北宋动作?想的都是北宋思想? 施耐庵,做得天衣无缝?

    莎剧《亨利四世》人物,说的都是四世话?做的都是四世动作?想的都是四世思想? 莎士比亚,做得天衣无缝?

   同理,《汉宫秋》做得如何?《长生殿》做得如何?现当代所有的历史剧,又如何?

   现当代历史小说家中,哪一位做得天衣无缝?谁笔下的古代人物完全没有“现代话、现代动作、现代思想”?

   天衣无缝?哦,卖糕的!真是笑死人!

   文学家,生活在各自特定的时代,即使以远古为背景创作小说,他的时代的某些特征或多或少总会在作品、人物之上,留下投影。人皆如此,谁能避免?

    1979年,金庸在香港中文大学,与金耀基先生等人座谈,已经毫不惭愧的表示:“我身为现代人,不免有现代人的思想,作品表现的情思,不尽合古人那一套,不足为奇。”(见《诸子百家看金庸》)

   “让书中人物说现代话、做现代动作、有现代思想”,乃是通病,超过一定限度,才会(如易所言)“徒然地让人感到滑稽。”

   易中天能否指示出哪些历史题材作品比金庸小说更少‘现代话、现代动作’?哪些作家做得更好?

   无须网开一面降低标准,把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与其他任何作家的历史题材作品一视同仁好了。

   瞧人易中天把话说的,大方极了,漂亮之至!

   然而,有意思吗?

   建议易中天先生承包‘时光隧道’的修造工程。哪位作家,要写北宋故事,请您乘坐“现代—北宋”航班(或地铁)。嘟儿,驾!您到了!

   到了那一天,也许(也未必)我们能见到有史以来第一部完全没有“现代话、现代动作、现代思想”的“天衣无缝”的历史小说。

   到了那一天……

  ‘时光隧道’,何时可通?

   盼死人了!

  





   易言:

   “如果金庸式的爱国主义也能管用,那打鬼子还用得着咱们英勇的八路军?”



   金庸式的爱国主义自然不管用。问题是:哪位小说家的‘爱国主义’是管用的?用来打鬼子顶好顶好?

   套用易中天的模式,是否可以推论:易中天如是说,是因为他深知他清楚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用这种话来向‘英勇八路’献媚一定很有效果?

   英勇的八路,在短短八年时间,先后组织大规模对日作战达2次之多,平型关伏击战与‘百团’,合计毙敌逾千,战绩何辉煌!还有地道战、地雷战、地瓜战……再加小兵张嘎,日本鬼子终于扛不住了,只好投降。1945年的中国,乃一跃成为二战四大战胜国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这小日本鬼子,在‘二战’中打得驻东南亚美军英军落荒而逃,一到英勇的中国人手上,却原来这么不经揍,笑死人了!





  

   易言:

   “‘通俗文学’这个概念似是而非的,把文学分为‘俗’与‘纯’则不伦不类。在我看来文学只有两种,即‘市场的’和‘非市场的’,非市场的文学可以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去写作,市场的文学则只能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



    易中天,果然名不虚传!简单几句话,就够我想老半天的了……还是想不明白!

    稿费、版税出现之前,似乎所有‘文学’都是‘非市场’的。又似乎不全是。关汉卿、莎士比亚的剧团是要直接面对他们的衣食父母的,而观众们,是可以不买帐,拍屁股走人的。老关、老莎编写剧本时,要不要考虑这个“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服气不服气”的问题啊?他们能“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去写作”吗?尤其那个曾被西方人评为‘有史以来最**文学家’的老莎,剧本里满是下流话,老莎写剧本时,这些话,打算说与谁听?

     关汉卿、莎士比亚的戏剧,‘市场的文学’乎?‘非市场的文学’乎?

     稿费与版税制度确立以后,哪些作家是“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去写作”的?哪些又是“只能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的?

    个人浅见:凡不以发表为目的并且终于没有一个读者的文学作品,皆属‘非市场文学’;作者想发表也发表了并且还换回钞票的作品,95%以上,只好归为‘市场文学’。

    “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写作”,这样的文学家真的有,我也真信。无奈难以逐个证实。版税一分钱没少要,一边点票子,一边郑重声明:“俺可一点都没考虑市场问题啊,俺这可完全是按照艺术规律写作的啊,俺向来守身如玉哈……”

    其谁能信!

    总不成让一个个文学家皆以‘开胸验肺’的民工为楷模,也来个‘开膛见心’?

    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可解决。 既然易中天先生发明了这样牛X的作家作品分类法,最终解释权当然归属易先生所有。他说哪个是‘市场文学’哪个就是,说哪个是‘非市场文学’,当然就‘非’了。

    一旦被老易鉴定为‘非市场’,哗!畅行无阻,怎么写都成。什么添加剂(文化、爱情、爱国精神、现代意识、意义、价值、微言大义、哲学思想、琴棋书画、佛理禅机……),都可以的。

    老易说你‘市场’,而阁下居然不肯自甘堕落。罪状,计开:



     一、“他之所以还要捣鼓(琴棋书画、佛理禅机)那些劳什子,是为了哄骗‘文化人’,或者说是用来解除这些人的心理障碍。”

    二、“(金庸)深知,时代不同了,口味也在变。一味的只弄些花拳袖腿大大的不行,还得爱情的干活。”

     三、“金庸小说中唯一有点意思的是《鹿鼎记》。但意思也有限,丑陋却昭然。有人说韦小宝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阿Q’,甚至说他是‘中国人的镜子’,意思说《鹿鼎记》和《阿Q正传》一样或差不多深刻,一样或差不多有文学价值。可惜在我看来不是什么差不多,而是差得远。阿Q最后是被杀了头的,韦小宝呢?享尽了荣华富贵以后,带着一大群老婆同去云南,‘从此隐姓埋名,在大理城过那逍遥的日子’去了。这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刘国重学习笔记一:小说深刻与否,要看主人公被砍头没有。】……金庸在骨子里是不会有什么现代意识的。”

    四、“往自己的小说上贴膏药。其中包治百病的一贴叫‘爱国主义’。”

    五、“金庸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往所谓的‘雅’文学上靠,总想弄出点有意义,价值,微言大义,哲学思想什么的来。”

          ……        ……             ……

    看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徐克电影《青蛇》中法海大师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刻理解了大师的警告:“妖,总是妖!”

    有罚,有赏。古龙先生因为安守本分,易老师很满意,提出表扬:



   “相比之下,古龙就清醒得多也诚实得多。实在得多也可爱得多。他写书是为了‘换酒喝’,我们读他的书是为了‘找乐子’。谁也不当回事,结果反倒是个事。”【学习笔记二:“让武侠小说也能在文学的领域中占一席地,让别人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不知古龙先生多次说过的这些话,是啥意思?悬疑。】


  “(古龙)不喜欢掉书袋,谈什么哲学和文化【学习笔记三:人家易老板已经说话了,广大‘古迷’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古龙小说的‘哲理’云云,以后不要再提了。谢谢!】。因此不讨遗老遗少和‘精神中产阶级’或‘知道分子’(均为王朔发明之词)们喜欢。”



   综合易中天以上论述,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只要你写的是‘市场的文学’(是与不是,统统地交由易中天鉴定),便绝对不可以掺入文化、爱情、爱国…等等私货?

   什么?尔等狗胆包天居然写到了‘爱国’‘爱情’…?好极了好极了,这更足以证明你的作品,乃是不折不扣的“只能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市场文学’!

   有这么胡搅蛮缠的吗?

   缠死个人!



  十一



    易又言:“通俗文学就是这个套路。”



   明知通用的‘通俗文学’的说法‘似是而非’‘不伦不类’,易先生居然仍是慷慨收用了。这种作风,似有‘媚俗’嫌疑?当然,由易老师行来,恐怕就不能叫‘媚俗’,而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这可让人羡慕死了!



十二



    文化、爱情、爱国精神、现代意识、意义、价值、微言大义、哲学思想、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所有这些,似乎在易老师看来,全不是武侠小说可以涉足的,最起码,一旦武侠小说写到了这些东西,作者的居心就难免有些叵测,动机非常可疑。

    请教易老师:还剩下了什么,是武侠小说可以写的?再还能写什么,而不致惹您老讥笑?

    您老好歹给留出一条活路,好不好?

    愁死人了!



十三



    这易中天够狠的,哪知还有比老易更狠的狠角色——德国鬼子汉学家,顾彬。

    将其无耻谰言,撮要转录于下:



          “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思想的内在力量,他们的力量都去了哪儿?以前是政治,而现在则卖给了市场!”

    “中国当代作家,他们是真正的作家,还是商人?”

    “在德国,余华和莫言写的只能算是通俗文学,不是严肃文学,他们的作品是不能进入文学史的,他们作为通俗作家的身份也相当低。”

    “中国当代作家最大的问题之一,我觉得是不知疲倦,写完了一本以后马上写第二本,每年都能出新作,莫言43天就能写成一本好几百页的小说。而德国小说家四五年写一本。”

    “现在的(中国)作家都是为了钱而写作。他们写作不会少写一句话,而一定会多写一句话。因为多写一句话,他们可以多拿一点钱。……德国翻译家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都是意译,都是减缩的。中国的小说都太冗长了。”

    “马原公开对我说他不写作了,要写电视剧。但剧本不是文学,那是垃圾,马原在出卖自己,一个严肃的作家不应该这样。”

    “我对阿城非常失望,除了剧本,他什么都不写了,这是作家么?根本不是。他把文学卖出去了,文学应该是和作家本人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余华、格非、苏童、莫言)他们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似乎顾彬比易中天更极端,好在没那么势利眼,那么的双重标准。视各自的创作表现,将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们,以同一尺度衡量【注1】。

    不知在易中天眼中,余华、苏童、莫言、马原、阿城诸人,是‘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写作’呢?还是“只能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



十四



   《谈》文中,易中天多次称引王朔的高论,还有‘王朔发明之词’。王朔的作品,我基本都读过。不知:在易中天法眼观照之下,王朔的小说,算得‘非市场文学’?王朔‘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写作’?

    惭愧!易中天的书,俺没读过。更想知道:易中天看易中天的书,作何评价?‘非市场文学’?

    易先生写作时,从来没有、一点没有考虑销路问题?是“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写作”的?

    在网上查了,《谈金庸》一文,收录在易中天的一本散文集里面,书名:《你好,伟哥》。给自己的书,起这样既‘伟’又‘哥’的名目,也是‘完全按照艺术规律’?老易完全没想过藉此吸引读者眼球【注2】?

    读者们可能的反应,永远、绝对在易中天视野之外?像《谈金庸》这样在文中加一点噱头,断乎不为博读者一笑?

    真是笑话!



十五



    ‘艺术的规律’这玩儿太深奥,留给‘学者’们去谈。卑之无甚高论,我只谈我还能理解的事:

     再‘通俗’、再‘市场’的作家,也不太可能有那么唯一、那么明确的目的性。

    版税制度形成之后,完全不考虑市场的吾国文学家,应该还有,寥寥可数。

    大概也许或者,这个世界不仅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

    在易中天所言“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去写作”与“只能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这两个极端之间,有太广阔的中间地带,可供才人挥洒。

    要说‘高雅’,英伦之约翰逊博士自然不及吾国易中天教授。不过呢,200多年来,也没有谁指认约翰逊博士就是一‘俗人’,偏偏说出那句“世界上除了白痴,没有人会选择写作这个职业,除了为钱”的大俗话的,正是这位约翰逊老先生。



十六



    易文,似乎写得很放松,却也很不缺乏‘大字报’‘大批判’神韵。

    先扣帽子,再敲棍子。次序,断乎不可颠倒。

    不给你先戴上‘市场文学’‘只能按照市场的规律运作’的高帽,下手敲棍子时,怎能理直气壮山河?

   ‘市场’的帽子,给你戴牢了,棍子自可为你而敲。

    以下,纯属模拟:

    再让你说‘文化’!再让你写‘爱情’!再让你谈‘爱国’!再让你意义、价值、微言大义、现代意识、哲学思想、琴棋书画、佛理禅机……

    你也配?!



  十七



   “赵太爷一见,大声喝道:‘阿Q,你这个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跳了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能会姓赵!—— 你哪里配姓赵!’”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是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你心!”

   

  十八



     一旦,这顶帽子,随风飘去了呢?,

     或者,‘市场’的帽子几乎人人有份呢?

     如果赵太爷自己也未必姓‘赵’,而那些‘天上的文曲星’们,大多数的作家(易太爷也在内?)都不是“完全按照艺术规律写作”的,皆有‘按市场规律运作’嫌疑,您啊易老师,之后您对于金庸小说的所有指控,全是诛心之论、出于自由心证,还有哪一项是站得住脚的?

   

十九



    易中天曰:“看武侠小说要什么心得体会?笑死人了!”

    俺以为:有这句话,易中天表达出自己对武侠小说的态度——未必就错——已经够了。《谈金庸》中其它的文字,真可以不写。写了说了,对金庸对武侠小说的价值毫发无损,却适足以暴露易中天自己,躐踏最基本的学术轨范,一味胡搅蛮缠。

     易先生,笑死人不偿命啊?



二十

  

     如果易中天的批评(批判)套路能够成立,恐怕没几个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在小说、戏剧还不被普遍尊重的时代写作的文学家——还站得住。

    东施效颦,跟着易老师,学写大字报。

    只将易老师的大作,稍作改动:



   【一】曹雪芹靠什么拯救了言情小说(“空空道人…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其中大旨谈情……”)?不是靠“学问”或“文化”。那些玩艺没啥实惠,这一点曹霑老叔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他的小说只会叫《红楼梦》《风月宝鉴》,不会叫《梦的解析》或者《闺阁诗分类研究》。他之所以还要鼓捣那些劳什子,是为了哄骗“文化人”,或者说是用来解除这些人的心理障碍。文化人有个毛病,就是不管干什么,哪怕是看小说,也要有个理由或说法,比如接受教育、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什么的。言情小说和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说法都不沾边,可又挡不住诱惑。现在好了,读《红楼》就是读文化,就是谈学问,大可心安理得。完事以后,还可以大谈心得体会。其实,看言情小说要什么心得体会?笑死人了!然而这正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或者说狡猾之处。其他言情小说家只知道俗众好哄,不知道文化人更好骗。你只要弄些诗词曲赋、琴棋书画、佛理禅机在里面,他就上钩了。哄骗俗众,弄得再大,也是杂牌。如果文化人认可,那就是“官兵”,可以“弄个参将总兵干干”。但你要以为《红楼梦》里头那些半生不熟的文化哲学什么的就是咱们中国文化,那就太寒碜人了。 的确,曹雪芹的本事是不但“媚俗”,而且“媚雅”,但归根结底还是“媚俗”。



   【二】莎士比亚戏剧,完全是对准受众的口味来的。你要刺激吗?有!你要安慰吗?有!你要血腥吗?有!你要笑话吗?有!甚至连温馨浪漫,潇洒风流,忧郁伤感他都有,一应俱全,听凭诸位各取所需好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当然大家都喊好。



   【三】莎士比亚、曹雪芹们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往所谓的“雅”文学上靠,总想弄出点有意义,价值,微言大义,哲学思想什么的来。



  这里,我甚至丝毫没有把金庸拔高到与曹、莎并肩的用意。

   有点绕,希望我能表达清楚。

   一部杰作,一部劣作。两部作品中,存在许多相同的原素,例如文化、爱情……

   则,这些原素之存在,完全不能证明劣作之所以为‘劣’,就像这些原素之存在不能证明杰作之所以杰出一样。

   如果这些原素之存在,足以证明劣作之所以为‘劣’,则,这些原素之存在,同时也必然证明所谓的‘杰作’,也是劣货。

   即使,金庸小说乃是有史以来最差劲的作品,易中天这种‘胡屠户式’的批评方式,也根本不靠谱。这种方式如能抹掉金庸小说,那它也完全应该可以推倒《红楼》。

   如果,您这套方式,不能适用于《红楼》,又凭什么以此来否定金庸——即使他的小说极为恶劣?

   朋友们帮我想想下面的逻辑是否可通:因为你这部小说很差,这部低级小说并且有着一些高级小说里面才有的原素,所以啊,这部小说,真差!(简化:因为差,所以差!)

   结论:易中天批评金庸小说里有着‘文化’‘爱国’‘琴棋书画’等等原素,毫无意义,全是废话!

   具体论证这些原素在某作家的小说中写得如何好如何不好,方为正道王道。

   易中天《谈金庸》,根本与‘文学批评’无关,只一味地胡搅蛮缠。



二十一



    王朔说金庸‘俗’,易中天鉴定金庸小说为‘市场’,这两个案例,很值得供心理学家研究。

    饶宗颐、许倬云、余英时、柳存仁、陈世骧、夏济安、何清涟、章培恒、宗璞、刘再复诸先生从未看轻金庸的武侠小说,相反,对其评价甚高。

    也许,越是像王朔易中天这样不雅不俗、半雅半俗、不上不下、不高不低之人,越需要通过指斥他人之‘俗’,来表现、证明自己是一个高雅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猜猜,还是可以的。至于王朔、老易的心思是否确实如此,俺不敢断言。俺不深知,俺不清楚,俺心里更不比谁都更清楚!

    ‘深知’‘清楚’,是易中天们的专利。这种话,我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真这么说了,我怕会笑死个人!

    笑死人了!

                                      

           

【注1】顾彬先生对金庸的评价,如下:

    金庸只是个传统的作家。

    对德国当代文人来说,金庸的写作方式早就过时了。对我来说,金庸在写作上代表的是一种退步。

    顾彬对金庸的评价也不高,但似乎并不低于他对莫言等人的评价。



【注2】之后,在网上,又读到易中天的一篇旧文:《和何满子先生过招》。文中有云:“也没法子。满子先生是名人,随便写什么,都有人看。我等无名之辈,如不弄个‘骇人听闻’的标题,那文章就没准没有人去读。”



                                                                                      2009、8



  补记:  

    中评社台北9月18日电/“行政院长”吴敦义上任以来,今天第一次到“立法院”接受质询,3名民进党“立委”王幸男、蔡同荣、叶宜津有备而来,要给他好看,…… 

    蔡同荣:“如果说要当‘行政院长’,依你的性格,你半夜都会举手同意啦(刘按:应指吴敦义权欲熏心,迫不及待急不可耐也)。”
    吴敦义:“蔡委员,蔡委员,我很敬重你过去多年为台湾的人权做了很多的奋斗,你现在要用你的思考揣测我,就加我的罪吗?——你对不起过去多年你为人权奋斗的历史。”  

    蔡同荣为之语塞。

  ‘用自己的思考揣测他人,便加他人以罪’,易中天、蔡同荣,异曲同工。

    私下揣测他人的用心与动机,是难免的。公开把这份揣测讲出来,已然不妥。再以这种对他人用心的恶意的揣测为依据,大肆指责他人的罪错,这种行径大错特错。

    傅斯年先生指出:“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元培)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 

    易中天谓:“金庸在骨子里是不会有什么现代意识的。……他的小说…那股子封建伦理和专制政治的尸臭,捏着鼻子也能闻出来。”——他自己‘骨子里’好像多么有‘现代意识’似的。

    殊不知:如蔡元培校长之行止,才是真正‘现代意识’。而不提供任何证据地指控他人‘哄骗’,用自己的思考揣测他人,就加他人的罪,这种伎俩,距离‘现代’太远太远。

   一股子蛮不讲理和思想专制的恶臭,扑鼻而至。



                                                                             2009、9、19



  补补记:

     上文,末节,实在还是想跟易先生学步的。

     只是难!

     中国的封建制度,至秦朝已经结束。所以,‘封建伦理’云云,我不知它确切所指,这个词,我从来不敢用。而 ‘尸臭’这样高雅的语词,我又实在不好意思用。

     有些东西,太高远,太纯粹。想学,学不会。惭愧惭愧!

                                                                            2009、9、28



        附录      答网友



有网友在这帖子下面留言:“暂且不说易老的文字是否有错,我首先就不喜欢那些拿别人的名头来提升自己的人,人无完人,谁没有点或大或小的疏忽啊……”



答复如下:

     易先生这篇写在2000年左右,那时的易某似乎离‘(如日)中天’太远,在文化界只有少数人知道易某其人,难道易中天《谈金庸》是为了“拿别人(金庸)的名头来提升自己”?
     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但在文中我绝对不做此推想。
    我不是他,怀疑是可以的,自居他肚子里的蛔虫一口断定其人有此动机,就不必了。
     别说金庸,天王老子也是可以批评的,只看有理无理。
     一批评名人,就被认定“拿别人的名头来提升自己”,这就太势利眼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对名人只可吹捧,绝对不可批评。《谈金庸》收在易中天的散文集《你好伟哥》中,我没看过这本书,网上几位朋友看过,据说都是在批评比他自己更有名的名人。
     易中天“拿别人的名头来提升自己”?
     不好说。

[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0-5-23 11:32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也出快男。。
发表于 2009-8-1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还有超女。。
发表于 2009-8-1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其他的不管。。。。
发表于 2009-8-1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唯有两个字可表达我心情:“痛快!”
发表于 2009-8-1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禁用在海外文坛的影响堪比鲁迅。。。
发表于 2009-8-1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精华!

好久没看到如此爽的文章了。。。
发表于 2009-8-1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中天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关于三国的那些书,不是他的真实水平。
网上查不到易中天这篇谈论金庸的原文,故此敝人不好多说什么。
不过可以表达一点,对楼主此文深感失望。
发表于 2009-8-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中天只有解读中国人那几本书写得还可以,因为本来就和学术无关,只是轻松的文字。
他严肃不起来。
发表于 2009-8-1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mm 于 2009-8-18 11:04 发表
易中天是有些真才实学的。关于三国的那些书,不是他的真实水平。
网上查不到易中天这篇谈论金庸的原文,故此敝人不好多说什么。
不过可以表达一点,对楼主此文深感失望。


易中天评金庸,文章好像网上有,至于是不是和《你好,伟哥》中的一模一样,我就不知道了。

易中天评金庸的那篇文章,我看过,比较尖刻,但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中肯的。

楼主这篇文章,我很失望。——见多了赞赏金庸小说的,所以见怪不怪了。

[ 本帖最后由 血刀 于 2009-8-18 15:57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8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文中说:

“ 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非一二人可定。我说了不算,易中天说了,也未必算。”

“金庸的文学地位,惟天下后世能定。”

既然楼主这么说,那么各人对金庸小说的看法都是可以原谅的了。易中天评金庸,虽然语气尖刻了一些,让人不易接受,但仔细一想,其实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至少指出了金庸小说的一些软肋。

金庸小说的成就,还是让后世来评说吧。——金老还在世呢,后人来说,也许更加冷静,更加客观。

易中天说,金庸只是把武侠小说写到了极致。——这个观点,应该还是站得住脚的。

金庸小说相对其他武侠小说,似乎高了那么一筹,但金庸小说缺点也还是有的,而且金庸小说的缺点也是武侠小说类型具有的缺点。——相对谈金庸小说的优点,我更好奇楼主谈一谈金庸小说的缺点。

[ 本帖最后由 血刀 于 2009-8-18 16:15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8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喜欢一件物品,容易让人陷入偏执,难以客观、理性。

我们不要拔高金庸小说,也不要贬低金庸小说。把它当做一件平平常常的物品,这样能更加客观、理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兄:

您以前就说过易文‘不拔高金庸小说,也不贬低金庸小说’,

这跟‘客观’无关,是主观的。

假如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是6分,正好看到老易也给打了6分,因此,您就会主观的认为易文‘不拔高金庸小说,也不贬低金庸小说’

如果它的真价,是8分呢?是2分呢?

客观吗?

文学鉴赏与评价,都是很主观的。每个人的主观,融汇到一起,才能客观。

所以我说:惟天下后世能定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可以主观,但谈论写文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

易中天这篇做到了吗?

从易文中,我找的那些‘不通不通’之处,您能为他说明下吗?
发表于 2009-8-19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金庸小说8分也罢,2分也罢,还是那句话,让后世来评说吧。

很多人喜欢一件物品,就积极为这件物品寻找理由,这样就肯定了自己。

见多了楼主谈赞赏金庸小说的文章,很想见一见楼主谈金庸小说的不好,洗耳恭听。

PS::

易中天评金庸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

楼主这篇文章并非真正的理论辩驳,而是极尽讽刺之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01:43 , Processed in 0.02609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