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亨利余

三部曲:金庸的私密日记。角色饰演历史|冲突扮作情仇|哲理贯注内功|结局体现观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0-9 20:08 编辑

金庸特意制造真经从周伯通到郭靖的口口相传、背诵而写等等,
但小说里面从来不解释后果。
要到《倚天屠龙记》的最后,才利用张无忌说:九阴真经言辞深奥,一时难解索。

(而张无忌,也是谢逊强逼背诵武功要诀???也不是看文字.......唉.......)



然后,《射雕》在后记的蒙古秘史提示这个问题:含糊的提示。




他意图若何?
——华文化的旧荫,全部面目模糊、不可靠。

谁自诩五千年文化,都是搞笑!
——任何专家引经据典的论文,是娱乐八卦新闻,不能认真,谢谢!

我没有搞错了:旧荫、真经不真,而且历代变异,是糊涂账一本!
我们不知道董仲舒如何变异儒家学说,符合老板汉武帝的想法
汉代出土的帛书《道德经》也和现代版本不同。

这些都是真经书:四书五经、道德经.........真经?是令人震惊!!!)







金庸在射雕《后记》明写的《蒙古秘史》,原文照录吧......

      原来此书是以汉字写蒙古话,写成于一二四○年七月。“忙豁仑”就是“蒙古”,“纽察”在蒙古话中是“秘密”,“脱必赤颜”是“总籍”,九个汉字联在一起,就是《蒙古秘史》。此书最初极可能就是用汉文注音直接写的,因为那时蒙古人还没有文字。.........

《蒙古秘史》原文,是汉文注音蒙古话用汉字标注
——所用的汉字是当时的女真音:金国在中原的北方推行女真话
——但,不知道是山东的女真音还是河北的女真音(当时不可能全国统一读音,现在的普通话也不能消灭东北口音、四川口音)
于是,蒙古古语已经无法肯定对错。


      我所参考的《蒙古秘史》,是外蒙古学者策·达木丁苏隆先将汉字怪文本还原为蒙古古语(原书是十三世纪时的蒙古语,与现代蒙语不相同),再译成现代蒙语,中国的蒙文学者谢再善据以译成现代汉语。
原书是十三世纪时的蒙古语,与现代蒙语不相同
翻成现代蒙古语又再次损失部分含义
——凡是翻译,必然损失含义,因为两地词语含义不可能一样。

(郭靖听周伯通背诵《九阴真经》。周伯通文学修养不可能好,那么黄裳用官方古文写作,周伯通很多字都不能阅读,于是郭靖听见的就是胡乱发音的《九阴真经》。)







回到《蒙古秘史》.......
      《秘史》是原始材料,有若干修正本流传到西方,再由此而发展成许多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波斯人拉施特所著的《黄金史》。西方学者在见到中国的《元朝秘史》之前,关于蒙古史的著作都根据《黄金史》。修正本中删去事迹甚多,如也速该抢人之妻而生成吉思汗、也速该被人毒死、成吉思汗曾被敌人囚虏、成吉思汗的妻子蒲儿帖被敌人抢去而生长子术赤、成吉思汗曾射死其异母弟别克帖儿等,都是说起来对成吉思汗不大光彩的事。
        《九阴真经》中那段怪文的设想从甚么地方得到启发,读者们自然知道了。
有若干修正本,哈,那就是百花齐放、精彩绝伦!

就等于郭靖藏在 倚天屠龙 的《九阴真经精华版》
——郭靖根据听回来乱七八糟的古文读音,用了一个月艰苦尝试,只能写出残缺不全的《九阴“真经”》
很多字句 莫名其妙,根本不能成文.......

郭靖又是文盲,错白字就不要再说了
只好美其名为精华版!
精华,在这里,等于“残缺不全、错漏百出”........
!!!


这个精华版,传到灭绝师太,再被周芷若练成 九阴白骨爪(旧荫败骨爪)
郭靖这样写出来的华文化旧荫,必定败骨







正在思考,外国文化是否有类似现象.........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7-20 02: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0-15 23:55 编辑

先把灭绝的秘密故事、郭靖的文化遗产部分再看:

灭绝师太又道:“黄女侠在铸刀铸剑之前,和郭大侠两人
穷一月心力,缮写了兵法和武功的精要,分别藏在刀剑之中。


文化遗产、严重变形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口语相传、翻译,都是原文内容的遗失过程
九阴真经的流传,撮要的记录了遗失的过程
——我们自诩五千年的文化的遗失过程:

1. 方言的变异(不同乡音传达变异的字眼)

2. 刻简的变异
——(把原文简化,方便刻简,例子老子的道德经,他没有写- 不要忘记他不想留文字 - 关令尹喜写。然后简化,刻简。根本,他可能完全没有见过刻简后的文章——已经骑牛仙去也)

3. 刻简手民之误(刻错字)



刻简困难、背诵为主
4. 或者懒得刻简,就要学生背诵
(应该大量这种情况:只有孔子是学富五车,他三千学生不同口音背书,回乡用不同口音教书)
(惊叹啊........)

5. 读者自己改改动(读者不同意原文,或者认为比原文更好,随意改动:鸠摩罗什,郭靖的九阴精要呵呵。)

到了发明了毛笔的时代:
6. 传抄出错
7. 同样有聪明人认为需要改动(如第5点)

—— 还有避讳

网上流传的道德经演变: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先不管道德经如何解读,单单看改字的理由:避讳

嗯,这就是历尽沧桑、惨遭蹂躏的古文化被阉割的过程。
—— 手术费,全免。
—— 照单全收,后果自负。
—— 自诩 “文化深厚”,你骗人!




中文特点:一音多字
前面的帖提及过,中文字一音多字
例子:是十事实施使市势失逝世史诗适时诗石师仕.........共七十五个字。
—— 读音的分别,在声(四声的声:阴阳上去)

于是,口语沟通必须用“词”为单位(两个字组合),否则容易误解。
(这是我北迁上海努力学习的地方:估计各位看官早就发觉漏出广东单词语法,呵呵呵呵)




简化:把词变单字
但汉文学的精简,是缩减字数:
—— 因为要刻 “简”

把文章简化,第一步:
——就是砍掉词,变成单字






阅读,困难。听,完蛋
单字的表达,在阅读书面时,是可以传递信息的,只要你不断查字典,有机会明白一半以上。
如果像宋朝文风:使用大量典故,阅读,还是不能明白。
这是阅读的部分。

如果别人读,你听,就不能明白内容了。
一音多字的特色,在古文的结构下,用口语、完全不能沟通。
—— 不需提周伯通的无名乡音.......
(另外,金老说:“用浙江话说,周伯通读成 “周不通”——原来,他觉得周,是不通的)





郭靖的写的《九阴》“精华”
“精华” 的意思就是:他决定什么要、那些不要。

他听周伯通乡音说的,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以他的文化程度,他也不能深解。
—— 金庸写他的精华九阴,是个死局:只能是灾难。
—— 大文豪张翠山之子:张无忌看 “文辞深奥,一时难解”........
(哎,金庸这条线,埋藏得.......也太深了吧???)




心地善良的武功精华
再说他心地善良,保留的就是善良的武功.........赫!
(旧荫败骨抓,是黄蓉的手笔,咳咳.......)
——他能决定后世需要或者不需要的武功???

那么,他的《九阴真经》,是他阉割的、不真的经。——他精华的真经,是否,就是金庸口中的 “留毒珍弃”?




附:
广东话九声
诗史试时市是式弑食

以上每个字,字声都不同,不会混淆
部分连字音都不一样,难以混淆。

广东话口语,勉强可以传递文章。
(不是我的功劳,这是客观现象)


普通话,有四声(或者加轻声,变成4.5 声)。而如上面说,还有大量的同音字。
(所以,金老在三部曲中,大玩字声游戏。其他长篇,没有那么多。)
...........广东话的超然地位
我是广东人,自称自:
广东口语传达,比普通话更好.......呵呵。

先前提过,诗词的韵,从古音押韵。江湖人必须死记这些韵脚。
广东人不必! 哈!

因为,古韵,就大部分是以金庸称呼为“南蛮子” 的广东音为主。





********************************************************************************************

刚刚在网上看了写中原语音的演变,原文太复杂,极度简化:


移民南下成潮
1. 宋朝(北宋和南宋)的语音变化是极大的时代
—— 因为北宋变南宋时,大量北方人南迁到江南(90万!!!)差点没把浙江一带的吴音淹没
—— 当时移民的集中地就是临安和南京一带(正好是《射雕》的案发现场牛家村,呵呵.......)
——移民的比例,大概一个浙江人,一个北方人!
(哇,金老《射雕》时代选择,非常接近48年金庸到港,开始了疯狂移民的香港,人口到58年50万暴升200万........我不认为是巧合)

2. 江北主要是金人的语言,李萍说的郭啸天的卷舌头山东话。南宋主要保留卞洛音和保留吴音(实际上,要细分非常复杂)

于是,周伯通的口音应该是接近河北嵩山(卞洛音加金音?)终南山。
郭靖老爹是山东,但李萍是临安人(“不懂你爹的卷舌头话”):
她教育郭靖的,是临安的杭州吴音,再加蒙古长大、泡华筝学习的、声调不能分辨的大量蒙古口音。(复杂.......)

那么,郭靖和周伯通的沟通,就是河北音对抗吴音,困难绝大、绝大。
——周伯通说的、郭靖记忆的,可说完全是一塌糊涂。




凭记忆写真经
然后,........几十年后........
是几十年.......在脑中拿出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个啥的声音:
——是黄裳的 “正规古文风”,不看文字无法明了的文章.......
要把它变成文字的《九阴真经》,这个........太可爱了?!

——必定要黄蓉商量,最少是类似吴音的 “同乡”,
写九阴真经,是个巨大的项目,灭绝说是需要 “一个月时间” 完成的大项目。
而且,因为部分记忆已经消失,无法全部默写,只能写 《九阴精要》

这样糊涂帐 一本,写出来的,到底是个啥???


金老肯定有意选取这个朝代,以及临安、蒙古等几个外景场地。




语音大变迁
马的,太麻烦:原来语音,在南宋是个大变迁时代。
金老到香港,遇到绝对广东话的清朝人,能不感叹吗?
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啊.......
(广东话,原自唐音:李白的时代,呵呵........难怪唐诗的韵脚最像广东话:根本就是按当时的西安口语)

金老,深不可测.......
深不可测啊.......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8-7 21:36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24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古典诗词在中国社会的大规模撤退,

消失到“朦胧”得谁也看不懂的“朦胧诗”的一度流行;

从充斥于网络的“火星文”到今天的网络、报刊、书籍中的语法错误、错别字比比皆是,

说今天的汉字汉语面临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某地举行了一场翻译大赛,由于缺乏好的作品,大赛一等奖空缺,

而二等奖则发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其获奖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因为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而相比之下,国内选手的中文作品多言不达意、用词不当错字连篇。

对此,曾有人感叹说,我们的后人可能不再会说“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知道“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跟你上床”。

实事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包罗万象,

而自中国人反传统、全盘否定传统化近一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或衰退也是全面的,

这些遗失或频危的文化碎片足以令所有中国人思考,给所有中国人以震撼。

这就难怪对国学浅懂的中国大众要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来摄取那可怜的一点点传统文化的养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0-27 22:18 编辑

回到《倚天屠龙记》

想了四个月,陆续写了些张三丰的表现,零散的写。

看来,是时候深挖张三丰.......
挖一挖金庸放进了什么材、什么料、什么毒进张三丰的语言和行动。




封建双宝:真人师太
张三丰的描述,是金庸大大杀伤力武器,务求把张三丰的潜意识写死为止,完成金老一阴一阳的封建现象:
一个是灭绝师太:头脑混乱。手拿倚天之剑,徒弟不讹媚,灭绝!
一个是张三丰:表面褒扬,用曲笔勾勒他几个特点。

一明一暗,造成江湖大量严重问题。

之前散落的提及张三丰坑掉武当七侠,有可能说服力不是最强。
现在深挖........





记心特佳,毫不思维,无法互动

《神雕》的张君宝:
追溯到《神雕》,看杨过面授武功与伊克西对打的应用和过程:
张君宝大喜,记住了杨过所教的招数,走到尹克西身前,右手成掌,在他脸前一扬,跟着左拳平出,直击其胸。尹克西横臂一封,张君宝这一拳忽地转弯,..........只打得他痛入骨髓,全身颤动,险些弯下腰来。
..........尹克西又惊又怒,眼见张君宝右手一扬,左拳又是依样葫芦的击来胸口,知他跟着便弯击自己胁下,于是反手一抄他的手腕,右手砰的一掌,将张君宝击出数丈之外

原文金庸总共用了几千字,这里节录重要部分,看到微观的、把张君宝写成:

记心特佳:
杨过演一遍,他就能运用

毫不思维:
杨过只教一招,他一模一样、一成不便的运用
(就如农耕每年重复去年,毫不变动、不能变动、不许变动、禁止变动:因为这些农耕的程序,已经多次证明成功,变动有有可能降低收成。)

无法互动:
张君宝不观察外界、敌人的变迁,而且,一旦外界变动,完全无法反应,
刚直的按自己的预想行动
于是,同样招式,就被伊克西 “右手砰的一掌,将张君宝击出数丈之外”

伊克西,是西方、欧洋的商人。
(想起洪七公教导郭靖如何对付黄蓉的落英掌法:不要理她咋发招,只自顾使出 ‘亢龙有悔’ )

在《神雕》尾部,金老已经把江湖人面对外族的概念孕育完成:
——金庸用张君宝来象征农耕人一成不变,面对番邦蒙元进入江湖的骤变,无法应对。

张君宝对抗的,是西洋来江湖的伊克西。





这三条,就是金庸设定张君宝性格的主线。
—— 讽刺的是,在《倚天》就用大量旁白、众人对白,把他写成 “德高望重” 的武林真人。

原本,我以为几十年后的张三丰已经成熟。
但深挖后,他并没有大变.......只是,年纪大了,说话的技巧更高........

但,金庸用侧写:用其他人的说话,转折的写出张三丰的 “思维习惯”、“分析习惯”:潜意识。
张三丰的言行,被自己的潜意识控制。




..............




严谨、拘谨、拘泥、执著
严谨、拘谨、拘泥、执著这四个形容词,用中性的描述方法是:
一个人非常注意执行规则,专注而且坚定。

如果用在形容拳法:
他的罗汉拳,金老借无相的作罢,形容为法度严谨(等于说:出拳的方位、力度、身体配合,与小铁罗汉一模一样)


那么,他的练习过程,必然是:
细意模仿(观察入微)、
反复练习(坚毅)、
严格要求(必须到达自定标准:而这个标准,令无相赞叹惊叹......比无相自定的标准,更高)
原文:
无相道:“他拳法如此法度严谨也还罢了,这等内劲……”

对照《神雕》,这是他行事的特点,是一种生活态度.......严谨:
—— 行为习惯(潜意识)的中性描述。

但强逼别人这样做,就不是中性,是错,是大错!
—— 无人有权强逼别人跟随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是么?



单一道德观的执著
用在道德观念:他是非常坚决执行。
当年少林寺骂伊克西偷经书,不理觉远劝告上前扭打:坚持 “偷经书” 必须归还
——说明他的是非观非常强烈。

我用 “强烈”,是个中性词。是指他 “认为正确的”、“圆真” 的道德观,就不受师父约束,强力执行。
——少林寺的规矩戒律 - 担水进井,他也帮助师父执行。

这个不是优点,不是缺点,也是一种特点。
但强逼别人这样做,就是错,大错!
—— 同上:无人有权强逼别人跟随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即使是师父,是么?(要破寿者相呀)

他如何坚决?
只听那少年说道:“师父,这两个恶徒存心不良,就是要偷盗宝经,岂是当真的心近佛法?”他小小身材,说话却是
气充沛,声若洪钟。众人听了都是一凛,只见他形貌甚奇,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大耳,虽只十二三岁年纪,但凝气
卓立,甚有威严。

十二三岁的小孩、而且 “他小小身材”,从物力定律看,是无法声若洪钟
也非中气充沛:舞文弄墨的文人金庸,在旁白竟然错误描述?
我觉得不是,是特意扭曲来描述。
——小个子的张君宝是愤怒吼叫........

因为伊克西违反张君宝的道德观。
想象一下:
—— 金庸描述的 “甚有威严” 的表情、体态如何?如何催动读者的情绪?

再想像、细节的想像,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大概一米二吧,而额尖颈细 则必然声线娇嫩。
1.2米而 “凝气卓立,甚有威严” 到底是如何的样子(是否像 脱了毛的小鸡?)

十二三岁的威严,是否稚子的声音但声嘶力竭、脸筋暴现、全身绷紧而站,气急败坏的滑稽样子???
十二三岁???
除了金老,全世界都不会这样字眼 去形容一个十二三岁小孩的身体语言,是吗?
金庸想说啥?
张君宝做出的叫声和体态,令所有人都觉得 非常意外:不是小孩应该做的行为。




对 道德标准,订得很 “高”;对执行,坚定贯彻
道德标准 “高”,所以,张君宝不怕伊克西的攻击、不怕痛、不怕血、不停止,务求达到目的为止。

“高” 之所以需要用引号,因为道德,并不能用高低衡量。
—— 金老《三部曲》描述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观,碰撞因此而起。

金老也花大量笔墨,描述赵敏、殷素素、欧洋风等的 “另类道德观”
(妖女、不收江湖规矩。欧阳锋则全部用负面的笔触:做的都是侵占别人财产的坏事)
——干了 “坏事” 不讳不悔,甚至自豪,而且,明显和江湖的道德观相反。

这正正就是《倚天》表达的概念:道德观不止一套,有很多套。
(天龙的多元道德观更深入:崩溃的单一道德观,令忠于耶律洪基的萧峰自杀.......)

通常是:强权贯彻他们的道德观(悲乎?)
——如谢逊强虏张翠山殷素素;张三丰、灭绝世态要徒弟贯彻师父的道德观。






不做不错的武林之祖
印诸周芷若在少林寺说出
“不许武
当弟子与本派为敌,那是他老人家的义气,可也正是他老人家保全武当威名的聪明处。”
这是金庸塞进周致弱嘴巴的话,可见金庸是有意把张三丰写成 “不做不错” 的武林之祖。
(金庸借周芷若嘴巴,点出张三丰 “没有行动不会失败”,但人人敬他百岁真人,成为武林之祖。这些 “人人” 都是盲目葱白。)

请莫误会:扬长避短,人人必做,不独是张三丰如此,张三丰没有错,他真正聪明。隐藏自己是很正常的举动。




一百岁,就是德高望重?
只是:出色、突出、旷古绝今的百岁真人,并非德高望重,看不见他的德
最少,道德标准并不清晰。
——拒绝殷天正给张无忌的礼物——外公送礼张无忌,张三丰有权力拒绝.......
——莫声谷殴打殷天正送礼仆役的态度:无家教放任莫声谷。
(这里,并没有对错的价值判断,他并不需要清晰。但跟随他的 “不清晰” 道德标准的成年人徒弟,责任应该自负。)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武术教头。
错的,是江湖人尊他为德高望重:

这是金庸描述江湖人盲目尊崇........最少,是嘴巴上尊崇。
——只是因为他到达一百岁(!?)
(需要破寿者相)





张三丰的道德观:盲目、自定
平常在弟子面前,循循训诫不能和邪派交往,但自己可以随意突然 “愿意与殷天正交往”
金庸并无直接写出,但用弟子的话证实。

看看金老塞进武当七侠的脑袋,如何议论:
宋远桥等均想:“师父对五弟果然厚爱,爱屋及乌。他岳父这等大魔头,居然也肯下交。”
可见所有人都知道,平日张三丰对于 “大魔头” 等等,是如何态度
........只是今天突然、居然一反常态,致令众人非常、非常意外,“下交” 啊.......

他知道殷天正如何 “大魔头” 吗?
—— 没有见过殷。而常年闭关只能耳听传闻:殷天正如何如何。
为了强调他俩没见过面,两番提及:张三丰说仰慕殷天正多时,未能见面。殷天正上武当也提了一次

常年闭关,那么他如何知道殷天正是 “大魔头”?
只能是来自徒弟了吧?
—— 但这些徒弟......看他们随意群殴都大锦的 “正义” 表现 - 还是当着百岁真人的眼底 - 可见他们的冲动。
于是,这些徒弟口中的 “大魔头”,并不客观!

他们有机会见过殷天正吗?金庸没有描述。




掌门之位的力量
但他是师父,而且是百岁老人随时归天,掌门之职正待遗命。
——而且,他常年闭关不干事,但不愿放权,只命宋远桥 “代掌门”,大事必须请示。

于是,“大事” 的标准如何定:客观标准?
无!
他徒弟对于他 “大魔头” 突然愿意 “下交” 非常意外,说明张三丰毫无征兆改变行事标准
而且认定是因为喜欢张翠山:百岁老人感情用事
(当年张翠山殴打刀大锦,张三丰在场,但毫不阻拦:武当无家教,助长了张翠山下山再次殴打,并强逼刀大锦把黄金施舍,这不是侠义是持势凌人、发泄情绪)



题外话:
武当七侠努力 “行侠”,是否争取做掌门?
为何张翠山回来,俞莲舟不断萦绕脑际的是:你是师父命定的掌门?
——金老暗示什么?
——掌门之位,不断在俞莲舟脑际萦绕、潜意识噬咬着他的思维?

难道:做徒弟想做掌门,就是一生的目标,没有其他?作为人类,目标就是这么简单?



你创新,当众羞辱
俞莲舟仿效李小龙,发明阴损的 “绝户手”,被张三丰当众羞辱(掌门之位,泡汤了?):
.........“莲舟创的这一十二下招数,苦心孤诣,
算得上是一门绝学,若凭我一言就此废了,也是可惜,大家
便跟莲舟学一学罢,只是若非遇上生死关头,决计不可轻用。
我在‘虎爪’两字之下,再加上‘绝户’两字,要大家记得,
这路武功是令人断子绝孙、毁灭门户的杀手。”
因为武当人与人打架,不但要胜利,还要做 “武当品牌” 的维护(brand building):
—— 必须光明正大。

生死相搏,拳脚无眼,什么叫做 “光明正大”?

而且,光明正大的标准:由师父张三丰厘定!
谁再想创新武功?谁敢?
——“难道平日教你的光明正大的武功还不够么?”
(我教的,才是光明正大——但出现张翠山欺负刀大锦,众侠有大量欺负江湖人、手持抗元名单的事件)

何必要再创新给师父羞辱!?
(必须破寿者相)




光明正大,有客观标准吗
那么,众侠在张三丰眼皮底下,暴打龙门镖师,就是光明正大,所以张三丰并无阻止?
—— 然后要徒弟沸沸扬扬的远赴杭州,保护镖局的人,彰显武当的泱泱大度。

张翠山死后,数番拒绝殷天正送礼给张无忌,还出现莫声谷殴打送礼的仆役,就是光明正大?
——这是否 “无外人见的时候” 纵容弟子行凶?莫声谷要追杀宋青书是否就是这样纵容的结果?
——受殷天正的命送礼到武当的仆役被莫声谷殴打,犯了啥罪?
(金老没有必要写 “殴打仆役” 这一幕,对故事推进毫无影响,为何要写?这不是报章连载塞字数啊.......再看看《笑傲》的定逸如何对待偷袭受伤的敌人:施药、放走嵩山恶人。)



太极拳剑,威力存疑

那么,光明正大的武功 “太极剑” 是啥?
是一个 “不断打圈” 的处事方法。
张无忌无法发挥,当时用九阳、大挪移退敌。
(金庸特意写了一段杨逍独白:张无忌是用大挪移、不是用太极,但杨逍高叫:太极真了得!)
细心阅读这一段:如果没有九阳和大挪移,张无忌大有可能输掉生命。

用九阳神功、大挪移,那马用烂剑烂拳都可退敌,何须太极!
如何显出太极的威力???
(张无忌在光明顶 毫无武功,凭九阳内功,空手 夺走 灭绝师太的倚天剑。)

我也不再提他当众教授张无忌武功那种目空一切、争要名誉,还要嘴巴卖乖、以退为进的心态:因为还可以看作谦虚的表现。

(必须破寿者相)




附:武当大战原文

张无忌一面躲闪,心下转念:“我只逃不斗,岂不是输了?
   
这太极拳我还不大会使,且以挪移乾坤的功夫,跟他斗上一
斗。”一个回身,双手摆一招太极拳中“野马分鬃”的架式,
左手却已使出乾坤大挪移的手法。阿三右手一指戳向对方肩
头,却不知如何被他一带,噗的一响,竟戳到了自己左手上
臂,只痛得眼前金星直冒,一条左臂几乎提不起来。
杨逍瞧出这不是太极拳功夫,却抢先叫道:“太极拳当真了得!


——张无忌假冒太极拳。


............................张无忌使出一招“云
手”,左手高,右手低,一个圆圈已将他手臂套住,九阳神功
的刚劲
使出,喀喇一声,阿三的右臂上下臂骨齐断。这九阳
神功
的刚劲好不厉害,阿三一条手臂的臂骨立时断成了六七
截,骨骼碎裂,不成模样。以这份劲力而论, 却远非以柔劲
为主的太极拳所及


——用九阳神功!



.............
猛听得方东白朗声长啸,须眉皆竖,倚天剑中宫疾进,那
是竭尽全身之力的孤注一掷,乾坤一击!
张无忌见来势猛恶,回剑挡路,方东白手腕微转,倚天
剑侧了过来,擦的一声轻响,木剑的剑头已削断六寸,倚天
剑不受丝毫阻挠,直刺到张无忌胸口而来。
张无忌一惊,左手翻转,本来捏着剑诀的食中两指一张,
已挟住倚天剑的剑身,右手半截剑向他右臂斫落。剑虽木制,
但在他九阳神功运使之下无殊钢刃。


刀剑互攻,最常见的就是中宫疾进,没有什么 “孤注一掷”
——无论转圈不停、专权无限,一招直刺中宫,太极剑已经无用。
——克敌不是用太极剑,是九阳神功。(夹住剑尖的指力,也是九阳神动)
东方白一招打垮太极剑
(记得令狐冲对冲虚?阿冲也是中宫一记、一招搞定。别忘记,这是金庸上帝的设定:就是要太极剑死定。)




这些情节,为何保留
这些,都与故事推展  没有重要性,但金老轻描淡写的带过。
(莫声谷尸体现场,众侠被赵敏吓唬掌刮而噤声,也没有故事推展作用:这些离散的情节,很容易看完了就忘记,是吗?)
这些情节 删掉 绝对不影响故事,完全没有必要出现,但金老改版也保留,为什么?
难道只是一个烂作家在塞字数?

—— 除非我们认为金老是二流、三流的作者,否则,这些情节一定有功能。
问题只是  我的猜测 是否符合金老的喜好.......




前无去路,必须自闯

《倚天》龙的楔子,张君宝断绝少林后路........
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决,当下挑了铁桶,便上武当山去,找
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习觉远所
授的九阳真经。

数年之后,便即悟到:“达摩祖师是天竺人,就算会写我
中华文字,也必文理粗疏。这部九阳真经文字佳妙,外国人
决计写不出,定是后世中土人士所作。多半便是少林寺中的
僧侣,假托达摩祖师之名,写在天竺文字的楞伽经夹缝之中。”
........
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
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

是否必须自闯?
那要看他创立武当的目的是什么?
——是求活?
——是求名?
——是武功迷?
——是弘扬道教?(书中没有描述道教的事物,这里就不谈了。)
不谈宗教,只谈武功吧.......他要开创新武功门派,名垂千古。




唯一心愿,死后留名
赵敏上门,他受重伤,在必定死亡的威胁下,他的遗愿就是:(有了太极)“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 他要俞岱岩 “师父要自己忍辱负重,以接传本派绝技为第一要义”,因为必须流传 太极功夫。

上面的猜测应该没有错。


不能接受他独白里面说的
心道:“我却盼这套太极拳剑得能流传后世,又何尝不是和文丞相一般,顾全身后之名?其实但教行事无愧天地,何必管他太极拳能不能传,武当派能不能存!
——这是 “没有行动的脑电波”,没有说出口的思维,不能以此开脱。

金庸用张三丰独白提出应该的做人标准,等于金庸骂张三丰。
(金庸无法接收张三丰的脑电波,明显是金庸塞进张三丰脑袋的想法。金庸提醒我们阅读思考。)

同时,这也是金老特意放进他嘴巴的、并无推展情节功能的独白,必然有艺术典型的功能:
借他自己的口,点出 “张三丰长期闭关,是为了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他没有这段独白,对故事推展没有影响,但对这个角色的性格,是重要的勾勒。





四十岁有成的武学奇才
细读上面的描述,张三丰几十年来.......
——原来他从未行走江湖,不问世事,只顾练功?
——十六七岁离开少林,“数年之后”........再来“十余年间竟然.......竟然内力大进”,他已经四十岁附近。
金庸这个“竟然”,用的非常神奇,的确实神笔一杆。)

对比张无忌在猿谷五年练成九阳真经,金庸把张君宝写的笨拙异常,比郭靖更笨,最少,他不会比郭靖聪明。
(注意:并非历史上的张三丰,呵呵......)

——他已经受觉远教育多年,再用二十年时间,竟然.......内力才能大进。

郭靖四十岁已经打架无数、身在襄阳拒蒙。杨过四十岁已经退休已久(洋国去也?)
张无忌无人教导,猿谷五年有成、打遍江湖无敌。........到他四十岁?大概把赵敏的眉,画个稀巴烂。




并不描述他的事迹
金老并无描述张三丰任何行走江湖侠义事迹,对于他的名气来源,必须存疑。
——可能、只是可能.......他只是一直在武当山上传道,或者享受人生游山玩水观三峰异彩

按金庸的写作体系,我认为是特意不给他任何侠义、甚至是武打事迹。

对照上面的 “没有必要出现的旁白独白”,但必须出现的行侠情节 证明张三丰名气的事迹,却完全没有。
—— 金老安排他的出场亮相,就是在《神雕》的 “与伊克西对打”,另外就是《倚天》的对付昆仑三圣。
之后就是武当之主......

没有做错,也没有做对的江湖之祖、百年真人。



汉水服务元兵:“上乘” 五星级水平
汉水对元兵如何?
不断后悔救了 “魔教的常遇春”,却不对元兵表露身份、
口说专杀ta子,但用上乘武功把他们送回船上,全部全身而退,
完全没有下过杀手。
——杀掉这几个元兵,对故事也没有影响吧。

唉,杀宋青书啊.......毫不询问,就相信这些心胸奇狭的 “武当七侠”,杀掉自己子侄,
而且是反元蒙急需的军事天才........



百年厄劫难,他需要负责吗?
——我不知道
我已经不想知道了......



救恙振境,张三丰交白卷
如果《倚天》的楔子是元朝压迫,觉远的《九阳真经》要 “救恙振境”,张三丰没有做:不合格。

同样是处理下一代的问题,
如果汝阳王可以让后辈有独立行动、而放过赵敏跟随反元魔头张无忌,
则张三丰影响整整一代武当七侠变成弱智思维,
——他坑害下一代。
武当七侠与 真实年龄不相称:沽名钓誉超级,但思维方式全部像10岁儿童:



掌门有变,众侠觊觎?
看看几个例子:
俞岱岩被放蚊须针出事(蚊须大的事儿),笨蛋的先交屠龙刀等待解药不果,
昏迷需要刀大锦解送武当,引发整个《倚天屠龙记》悲剧。

当日俞岱岩回武当出事,宋远桥可以压服其他侠,细问刀大锦。
但后来宋青书出事/自己的孩子出事,他马上执剑要杀,
而且不敢报告师父,也从无查问亲生儿子,
马上变成 “犯错恐惧师父责罚的儿童”,茶饭不思大幅消瘦,一派担当不起的表现,
—— “儿子破坏武当名气,我的前途完蛋”?!
宋大侠、代掌门、七侠之首,你今年贵庚?



足智多谋布景板:张松溪
张松溪当日精明分析俞岱岩瘫痪事件时足智多谋、靓丽出场,
——在疑点甚多的宋青书杀莫声谷事件哑口无言,他的脑袋哪儿去了?
(他在旁观看:“宋远桥家出事,师父需要另订我或者 ‘发明绝户手被师父斥责’ 的俞莲舟作掌门,何必强出头?还会开罪俞莲舟耶”。)

少林寺广场,俞莲舟太极拳转圈专权、不再后发制人、凶狠击杀宋青书,是否 “争做掌门的必然举措”?
——当日与张翠山殷素素回武当,阻止殷素素发蚊须针救儿子;沿途嘴巴处理各种袭击,对敌人不断避免打斗。
——光明顶上目睹灭绝行凶,大量江湖礼节不动手。
——光明顶上要出手与无名小子张无忌相斗,他有多少个推托的理由?
那么少林广场对宋青书突然凶相毕露,什么环境?



武当七侠:无当气狭
张翠山,师父眼皮底下,(貌似筋疲力尽后)暴打刀大锦。
下山后更用倚天屠龙功欺负威胁,要刀大锦献出黄金赈灾
——这就是文武双全的大侠?

那个莫声谷,可以暴打受殷天正命令而送礼上武当给张无忌的仆役。他为何可以代表张无忌拒绝外公的礼物?
——神马光明正大的武当大侠?
宋青书只是眼看峨眉起居(并无任何行为,甚至峨眉人都没有发觉)
——莫声谷可以追杀自己眼看着长大的子侄/大师哥的儿子:
这是什么兄弟之情?

(金庸在后记强调:《倚天屠龙记》 “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但金庸这些文字俱在,我如何能够相信他们的神马兄弟般的感情)


而殷梨亭,则动扎哭泣、打架神气,全书乏善足陈(应该是:不知所谓)
(不提他几十岁中年人,见到小女孩杨不悔的样子.......)



师父坑害,必须接受
而张三丰的下一代、武当七侠,容许、帮助、鼓励张三丰坑害自己:因为都没有分析能力?
........张三丰不知道培养分析能力、不想培养分析能力?

还是因为,众人都在想当掌门?
期待师父的私授武功、职位?
——张翠山偷看倚天屠龙功,想要召唤其他众侠观看,师父说 “我兴致已消”,只让张翠山独享。
不讹媚(讨好)师父,没戏!

但,张翠山只是看过屠龙功演练,师父也没有解说要点、如何运用:示范而不教育的师父!
(于是,张翠山是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屠龙功)

这是咋样的师父?



---------------------------------------------------------------------------------------------------------------------------------
张三丰,被金庸写死.......用大量不需要在故事层面出现的细节,写死.........
两次修改,都没有删掉这些细节,不可能是无意,
——金庸必然是有意而为。



张三丰与灭绝师太两人,成为《倚天屠龙记》的 “封建双宝”
——反口复舌自鸣高,道德标准随意定
——江湖 民风堕落 的主催人
——徒弟必须讹媚,否则倒霉
武当峨眉,灭绝后辈人才凋零,是共同缔造厄劫难的 幕前黑手。



注:
破寿者相,并非把老人灭绝。
也不是不尊敬前辈。尊敬前辈并非盲从。
——盲从他们的做法,也不等于尊敬。

只是:不能迷信他们的话,要分析他们的话。
他们的话不是一定对、他们的观念,并非全对。
—— 更必须用他们的行为,对照他们的言论!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7-30 21:57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2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亨利兄高论。

在下感觉不只是武当(张三丰),少林、峨眉、昆仑、华山、崆峒;

五大门派之首,无一不被金庸写的“惨不忍睹”。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纵马江湖 于 2012-7-24 00:26 发表
从古典诗词在中国社会的大规模撤退,

消失到“朦胧”得谁也看不懂的“朦胧诗”的一度流行;

从充斥于网络的“火星文”到今天的网络、报刊、书籍中的语法错误、错别字比比皆是,

说今天的汉字汉语面临危机并 ...


纵马兄好!
抱歉,昨天太晚上帖,没来得及看纵马兄的回应......

纵马兄提出几个大问题:

古典诗词撤退,文字能力的萎缩暴露感情生活的衰退,全盘否定华文化。




顺着金老的观点:
效率牺牲一切:这些的消退,就是效率下的边际损耗。

现代人拼命娱乐,牺牲了这些:因为不觉得这些是娱乐。




这,不独我们,全球的文化都萎缩,全部在追求效率,否则,生活无着。

于是,全球大城市生活模式一样、店铺一样消费模式一样
——城市人类生活,一体化
——城市人努力模仿、追赶这个一体化

所有独特文化都被这个一体化磨平:现在铁路一到西藏,他们也会一体化,磨平西藏特色。
所以,不但华文化,法国德国意大利文化,都往同一个方向:一体化

大概无人能阻挡。



精致独特的生活,是奢侈的身份象征:有时间,有费用才有机会得到。包括古文化。
最难的,是培养这种兴趣:连接触的机会都少,如何培养?
(把金书深埋的DD挖出,去掉浪漫的外衣,可能连金书都少人看了)




生活与文化,两难......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纵马江湖 于 2012-7-24 21:01 发表
又见亨利兄高论。

在下感觉不只是武当(张三丰),少林、峨眉、昆仑、华山、崆峒;

五大门派之首,无一不被金庸写的“惨不忍睹”。



谢谢纵马兄支持!!
只是在摸索,呵呵......



纵马兄一说,我脑袋“叮~”了一下.......那金书不是变成全坏形?
连主角都不是英雄......嗯......

.........

他把所有这些,都变成工具:彰显文化扭曲异化的工具。


我正在搜集材料,征引一下:
汉末的清谈风延续到宋代的玄学,就是他要埋藏的想法:
把中国古文化引到绝顶之路。


这个绝顶之路,他并不喜欢:脱离生活
所以,他发明圣火令.......生活领悟功
而且,明说:失去了圣火令,需要寻回。
——没有生活领悟,是这些张无忌高手们面对洋而濒临灭族的原因


但,貌似这个看法,并不成熟。
正在思考他后期的作品,是否更成熟。



他埋的太深,需要时间深研才能证明他这个思路......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7-26 12: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11-18 02:27 编辑

解构到此,震惊频频
—— 嘻嘻,也出错频频.........



越美丽的,越会骗人
即如纵马兄所言,貌似从金书挖出来的,全部是负面
—— 所有英雄都是 “非英雄”

—— 书中貌似苦力蹋(great)的人物,其实都埋藏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为什么金老这样处理,这样BT?





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好像这是古龙的名句。
这是阉割过的名言。

这个名言要成立,必须有前提(条件)

前提是:

——知道什么叫做危险
——知道为什么会危险
——知道危险的后果
——知道危险的程度

知道了这些与危险相关的因素殷素素,处理事情时,就可以避过这些危险,或者面对危险、走进危险。
举个例子:评价曹操,就需要问:
—— 是三国志、还是演义里面的曹操?
—— 演义是说书故事,里面的曹操,是个按听众的喜好,而异化、而扭曲的人物,与三国志里面的,大不相同。
两者混淆,进入迷宫:两者讨论的方向不同,结果完全两样。

要命的是:
三国志和演义两者,都不是事实,因为写作立场不同,最多只能是 “接近” 事实的表象——是表象。



无忘覆辙,各取所需
金老吐糟,应该就是本着这个想法,埋藏人物的所谓的 “黑暗面”,处处提防重蹈覆辙、自陷迷宫。

至于我们读者,他更提供大量选择:
享受故事:武打、爱情、奇幻、浪漫都行:明报大卖
—— 郭襄相信听到《九阳真经》,她也活得丰富,并被尊为峨嵋之祖——有何不可?
(这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她对后代的异化、误导,而这个就是厄劫难的因素殷素素)

享受里面的文化亮点:书画琴棋、诗词歌赋、五行八卦、儒释道易,样样皆可。

深挖里面的含义:“穿凿附会”,“不是真相”

(不过,如果我忽悠的,是穿凿附会,那就有点麻烦:说明金老的封建、误读先梓,已经深入他的潜意识,不受他自己的掌控,而且自然流露在他的笔下。)




“你骂我,和你对骂!”
回到 “全部都是负面”........

但这些缺陷,牵涉面太广,金老自己都有,所有人都有......

而且这些缺陷,这些源流复杂、牵涉面庞大的概念和因果网,无人会愿意看:
——所有江湖人都不愿意看。
——“骂我的文章,为何要看?不骂你已经给你面子。”

60、70年代的香港,容不下这些意见、看法。
——他们只容下同样的意见,类似的意见,抗拒任何相反、甚至“只是不同”的意见
他们,只能作即时情绪反应(不能开放观察,慎密思维才理性反应),对骂!

—— 今天,工业发达,生活节奏急速,人口移动频繁,各地、各种族道德观不停碰撞
.........大中华地区,到底能否容下这些另类的观察视点?
我不知道.......


金庸,看来也不敢肯定,否则,他应该可以把这些编码暴露出来,是吗?
还是:80多岁的金庸,还是眷顾他在各城乡的财产?呵呵,.......?




《三部曲》,金庸世界观:万维因果网
以前认为《三部曲》是他小说作品的成年礼,现在看来,错

——这,是他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清末的洋务运动止.......
——而且,列出各种因果关系,怎样会出现60年代的HK,令他流落境外.......
——同时,他还把60年代的时事,随意编码放进去,作为当天记录
只是,他没有准备公开这个世界观日记而已。

他把到港十年生活所想、所见,对照所看过的书,全部总结、全部因果组合成他的世界观。
(他来港之前,做过专职翻译,英语也非常熟悉,于是,看过的书,中外都有,而且数量庞大,他每天看4小时的书。)


当然,这个世界观,在后面的作品有所深化,但是,已经没有《三部曲》的庞大广泛。
—— 因为急于全面的编织出来,以致《倚天屠龙记》很多故事肌理不能完美。无他,太庞杂了。
(赵敏和殷离的离开无名岛、圆真通行明教秘道十数年但乾坤大挪移羊皮得以保留,都是极大破绽)

以前认为《天龙》是他的高峰之作,我现在保留(当然可以改变)。
《天龙》是在人性的深度有所扩展,但是广度不到三部曲的范围。
而《笑傲》应该是愤怒之作.......
《鹿鼎记》......大概.......大概是最少包装掩盖的作品:如何应对当前生活的封笔,同时封闭之作(抱歉,是封闭心灵之作)。




宏观微观世界观
《三部曲》.........
从宏观的易道儒佛人生态度,到微观的真经口语传达的迷雾;(嗯.......,我们研习古文化,必须非常清醒.......)
从元朝清末到小岛英治;(元朝故事的外表,清末厄劫难渡、洋务、太平军、港英)
从华山五绝到藏边五丑;(两帮人都是不行动等待命运)
从六千道藏到秉叵隐珍;(道教科技和扭曲先智)
从游牧渔业到猎户农耕;(多种道德体系 —— 某中国船厂主叹谓:“中国的海洋文化太低”)
从秘笈心法到生活领悟;(纸上虚谈与生死实践)
从封建流毒到池鱼之灾;(周芷若强鞭强辩;殷素素夺刀边界损耗俞岱岩)
从文明江湖到冰火猎熊;(谢逊对抗张翠山。然后返祖追寻文化源流、生物抢夺资源的本性)
从博弈运筹到机会成本;(挑动各方矛盾,从中取得主动)
从宗教意识到集体潜意识;(主就真圆真全真、江湖至尊地位、寻找至尊理论的迷思)
从荒岛火种到空调科技;(乾坤大挪移居然出现空调之态:半边冷热。时代骤变的见证)
从钱捆挪移到贸易平衡;(丝绸之路的历史遗留问题).......
从个体精神到集体迷信;(汝阳王放行赵敏;宋青书偷窥小道德,滚出杀叔大道德之祸)


可说人生方方面面都作取态表述。
—— 是否全对难以概论,但思维层面浩瀚,十二大卷篇幅包罗,极具深度。

而且,每每谈人之所不探、看人之所不见,而种种皆角度精辟周延。(令我频频震惊,呵呵)

并且,种种视角都贯注故事情节,纹理分明,
——看似荒诞讽刺,细味居然都是生活典型........并不好看的生活领悟




矢志翰林,根基宽厚
金庸24岁到港,十年后写射雕时大概35岁。
他的家风就是:以管理大众为生命目标,就是做翰林
出生地:靠近杭州的海宁
——就是千年传说的天堂区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资源过度丰富对于后来的颠沛、尤其到达小岛畸形地域,感受特深!
翰林的培训,加上他独家的编码记忆法,令他脑子的资料,浩瀚如海
—— 令他的根基,宽广、浑厚




惊叹变迁,流落香江
至此,不禁泛起浪漫奇想:假若金庸不到香江此一混杂鱼龙之地,是否可以拼发如此绚丽火花?
张无忌的香港小民典型(三版从“武林第一高手” 改成 “当世罕见高手”,咳咳......罕见还是汉奸?)有多少在金老身上体现?

而且,他《后记》里面,独爱小昭,是否钱捆大挪移的迷思,呵呵........

始终,金老经历香港这个乾坤一气袋,同样引起钱捆一起袋(进钱包)的迷途耶.......




周封建余泽,三教九流兴起
正如周朝萎缩,多事春秋(和战国)绽放三教九流盛况。看看欧洲长期多国分治,文化碰撞频繁,则定非独尊儒术。
——儒术本无罪,独尊是问题。
——独尊任何理论,都是大问题。

——看看各朝 “历史”,只见大汉盛况之后的荒腔走板,玄妙机辩之风如周芷若之强鞭强辩
.......直到今时今日,遗失生活领悟的玄学强辩之风,仍然不衰。

而此风一进农耕胜地,触发羊群效应,挥之不去也(此所以笑傲驱动独孤九剑,以图拯救令狐冲之辈也.....)

——噢,羊群效应,是描述 “集体潜意识”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7-28 17:49 编辑 ]
发表于 2012-7-2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甚善。写小说说到底只有上升到世界观之高度,才算高境界。亨利兄详细解析了三部曲世界的世界观,当可与刘国重大哥之金庸密码并称,皆可谓网络金学之奇文也,在下能有机会读到兄之文章,亦可谓有幸也。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2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忙于自家生意,刚刚看到亨利兄的高论。

甚喜。言我所不知之言,言我所不能之言,言我所不敢之言,

能有如次深度,在下佩服莫名!

本想深读资料、小说后发表与亨利兄类同的文章,

如今不必了,亨利兄的视角,表达的方式、深度、见识、所处位置,

均远高于我,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江湖~~~~~~

依我看“世界观”无非是亨利兄的隐喻而已,请楼上不要过分看重名相。

金学?是不是“金学”还不好说,奇文倒不如说是体现自身看法的实文,

刘国重因其所处视角及自身的素质的局限,

不可与亨利兄同日而语。呵呵,能读得此文,幸甚幸甚。

[ 本帖最后由 纵马江湖 于 2012-7-26 23: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费时阅读,在下非常感激!!!
过誉之词,实不敢当!!!!

谢谢!!!!


同时,巨汗!!!
—— 特别是从一楼回扫一下,前后变调,实在汗颜........


没有网络,我写不出来,也不会动“写”的念头。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11-20 16:35 编辑

原来,金老在《射雕》已经应用类似“厄劫难渡背古诵书治学于高峰绝境”的场景安排。

另一个以绝境为栖息地的五绝之一
——南帝一灯大师

灯、灯、灯、凳——
等、等、等、邓——



一灯大师

段皇爷,一灯大师,以一阳指武功成为五绝。
身为皇爷,退位作佛。
退隐江湖,住在一个高峰之上。郭靖黄蓉,历尽艰辛才能到达的绝顶境界。
渔耕樵读四大护卫,保护退位皇爷。





一灯大师:一等的大师
一灯,一切都在等:
发现瑛姑的私情,不做任何事情。
等。

等到婴儿出世,继续等。



婴儿将死,他在等
瑛姑的婴儿受伤,要他拯救
他坐在房中等,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只在等。
直到婴儿死去为止,
周伯通在桃花岛,一灯在等。
(对不起,我翻查不到一灯在等什么........)

然后,他才“懂得后悔”,开始后悔

于是,后悔,成为段先生(断断续续的先进人生)的终生事业:
从大理,一直等到中原

到了中原,把自己困在一个鸟不拉屎、转弯抹角的绝境高峰(自绝于世界的绝境),继续伟大的 “后悔大业”




渔耕樵读全停顿,观望、等
渔耕樵读四大行业,都停下来,和他一起等,
全体离开大理国不管,因为要等。
—— 专业钻研“后悔”这门内功、耐功,而且功力越来越高,成为一等后悔皇爷。



终于,瑛姑来了,他非常高兴的说:
“我终于等到你来了”
—— 等,多么高,一边高峰享受,一边嘴巴说在等。







一阳指:指指点点之后,需要等

这个一阳指神功,最成功出色的地方,就是与一灯大师的主题配套:
每次运功,凌空指点、抑扬顿挫、前后跳动

根据医治黄蓉的描述:
快速、猛力的出指攻击穴道,但并不伤人,而且有医疗作用。
当年金门 的炮攻,也同样不能伤人。

指点完,又要等。
(因为是一阳指,必须是单手。另一只手?可能需要叉腰。抱歉,没有插图.......)


这个一等,就是五年。
这是一等一的一阳指。
这是非常成功、一指一直贯彻一切。
一样直,可以是腰板直、手指直。

一阳指抑扬指

站直指点不腰痛.......




感化铁掌帮主的手段:“
对于一生暴戾的裘千仞(还是丈),一灯矢志感化。

用的方法——是.....等。
裘帮主痛苦不堪,要自杀,“不行,你要等。”

这个等,比较之前的等,有所不同:





一等,就从《射雕》,等到《神雕》才解决:
终于,裘帮主被感化了、学习到一灯一等的内功:
—— 等待神功。




慈恩裘先生在死翘翘之际,在黑龙潭外面......远距离,不进潭遥远谈
用千里传音(无线电广播)呼叫黑龙潭
不进潭不进谈
——日夜的等






如果杨过郭襄不来、没空来........
—— 他们继续在等


扬国谈,救危的谈,灵活的谈,不聋的谈

但是扬国国翔不能等,外面是万兽啸叫的江湖
要开口,不能等!


扬国必须要快,不能能等,
滑冰进潭,如履薄冰的小心进谈

要破除黑聋叹迷障,
要九尾灵狐、救危灵活,圆滑进潭、圆滑进谈,

进入黑龙潭,主动谈开口谈,
不再黑的谈,不再聋的谈,
.......
终于,
杨过闪电说服瑛姑,不再聋,不再叹

——终于,一灯等到了,
等到瑛姑,不用黑聋谈,直接谈。






嗯,也证明一灯大师 “等功” 卓绝,
—— 一灯到底、一等到底,等到瑛姑也正式原谅这个一灯


然后,裘帮主也等到了,瑛姑原谅了。
裘帮主可以再等.........等死!



绝!!!




五绝之上,还有一绝:
金老的忍功,才是登峰造极的绝:
他也可以等,从《射雕》等到《神雕》差不多结局,才揭晓:

“一灯终于等到了,等到裘帮主可以等死了.......”




周星驰的西游记月光宝匣,师父唐僧唱的歌,也是:等、等、等、等......only you——

这个一灯一等先生,和当年蒋老先生中正,非常相似:当年,他也是全部生产停止,一心等。而且远距离嗨嗨叫,不进潭不进谈,双方都是只说不听.......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8-1 16: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1-8 18:37 编辑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咋会有这样平仄不同,没有对偶句,绕口赘牙,这不是宋朝的文风:唐诗宋词呀)

这首诗金庸没有提出处,所以叫做江湖传闻,但无人考证无法考证。

口口相传的倚天屠龙诗,经不同乡音复述而异化,原文有可能如下:
无聆之尊,褒捣荼龙,皓领殄下,魔赶部从。
一天不除、谁驭正风

(这才是古文应有的格律:四字一句,有起始句,有完结句。中间有动词名词对应的对偶句。如果更讲究,则没有重复的字:原文两个天字、两个不字,并不合常规:金庸在张三丰创倚天屠龙功时特意描述,暗示:这是一篇市井流传的烂文字。张三丰是武术教头,无需有翰林的文字修养。)

中文解释(形容灭绝世态最合适,呵呵......):
拒绝聆听的老大,褒扬捣乱 荼毒矫龙,搞得将领白首、人才暴殄(浪费)。魔鬼驱赶 部属跟从。
一天不除,还有谁能驾驭正当风气?




道听途说,成为屠龙诗,爱.....唉
这首诗,大有可能是说书先生,在故事情节念出来的 “插话诗”。
——射雕楔子不是有人说书么?
——那个说书先生,先念一首诗,但他的解释并不一定符合诗的内容-不一定符合。

那么,某带乡音的说书人,刚好碰见有个好像 “郭襄听觉远发梦” 一样的美女,把 “插话诗” 听成为伟大的倚天屠龙兵器的注解。
—— 马上江湖沸腾.......
(就好像我现在把屠龙诗曲解一样,咳咳咳......)




俞岱岩:传闻不可信
记得俞岱岩听到这首诗如何解释?
“倚天大概是个人名.......可能是记录杨过事迹.......” 等等。
这就是江湖人的常态:凭空乱猜(non educated guess)

然后,他用常理分析:拿到屠龙刀咋会 “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不可能!
(整个《倚天屠龙记》屠龙刀都没有号令天下)
——他说:传闻不能相信.......

可惜,他最后决定把屠龙刀带给师父发落
——宁信其有?讨好师父大寿?两者?

各位看官,金庸没有欺骗读者,他即时透过俞岱岩提醒我们:传闻不可信。
金武侠的传闻,包括他写的 旁白、对白、独白:都是传闻,只有行动是真的。
——俞岱岩的行动:带走屠龙刀
于是导致他残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怪殷素素.......拿着万两黄金到处走而被劫、而受蚊须针毒、而交换解药笨蛋,是盗贼的错?是必然还是偶然?君子立于危墙下?)




大众的知识来源:说书人
《射雕》后记,金老提及特意在射雕三联版的楔子,“以说书作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云云。
而说书,大概就是农耕人长期、唯一吸收历史知识的地方,因为他们不会上课。
也没有报纸、没有上网
——不过,说书也是扭曲历史知识的地方,影响我们大众历史印象的地方。

(金老的零散绝技,厉害。三部曲唯一提及口音的,就是射雕:李萍教育郭靖的是牛家村口音,因为不懂郭啸天的山东卷舌头.......金人口音?)

俞岱岩金刚指下瘫痪,因为屠龙刀。而且,殷素素已经雇人送他回武当:
但无人可以抵挡金刚指,即使都大锦发觉而进攻,只会死亡:他不可能保护俞岱岩这块石头。





韦小宝的历史知识
韦小宝所有历史知识、计谋,不是全部都来自说书或者戏曲:忘记了康熙可有更正他的历史谬误.......

《射雕三部曲》发现了华文化的流传缺陷后,数年后 到了《鹿鼎记》,金庸大彻大悟:
——韦小宝靠传闻说书戏曲等等“学问”,都可生存
——不但可以生存,而且官吃四方、大吃四方
——而且,除了权力较低,比起皇帝也不差
——不但不差,还可以失踪,逍遥去也
文化事,可以休矣........

金庸对吗?我不知道,我没有资格作评语......





何年何日,再拿字典上手?
我上次拿起字典,是何年何日?
已经忘记了.......

离开学校,翻字典的机会太少:不会证实某些字的含义。
然后,电视上大量把成语用通假字作口号,我已经不能肯定成语的原版和异化。
——现在的小孩,有多少像我一样?

再加上上面的道听途说,现代人运用、理解成语的能力,每况俞下
——相比古文字的异化,可说异曲同工



会码字,不写字
拿起笔,我常常写不出嘴巴说的字。(现代郭靖)




文字混乱,中外同一
外文在电脑时代,出现大量 “缩写” “简写”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如DIY自己动手,SOB 狗za种(还读成“shabi”)等等。
都把文字功能的“朦胧化”

......少了字典,寸步难行。
——但是,查字典?!
“我不准备实行”。




权威性
上面说的是语言、文字的演化在复杂、急速变动环境的演变,
追逐、追源困难。

但是,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前些天电视上,看见某新版字典编委会的人,解释选词的原则:(这些就是秉叵隐珍、留毒珍弃 - 桃谷六仙的六道真气 - 的掌门人)
——为了字典的权威性,认为“神马”一词,不应该入选。




字典的权威性
如果解构这句话:
字典的权威性——就是编委会的权、编委会的威、编委会的性

这就是等于张三丰定义俞莲舟的绝户手:“这是阴损的功夫”,“我教导你们的是光明正大的功夫”
——对的,体育竞技讲究光明正大。打架呐?讲究胜负生死。死掉,即使是光明正大都是死尸一条:光明正大的死尸。
“我” 的权威性(????!!!!)

厄劫难三僧杀人,
张三丰、武当七侠、灭绝世态,他们杀人
—— 就是要权威性


争夺屠龙刀死人无数,也是为了手拿至尊的权威性。
无语.......


华文化的阉割,即使到了印刷术发达的今天,仍然继续。
而且,包装同样美丽
—— “为了权威性!”




附俞岱岩 “胡扯” 对白:

.......................“这几句话我自然听见过,下面还
有两句呢,甚么‘倚天不出,谁与争锋?’那说的是几十年前
武林中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又不是真的说甚么宝刀。”那老
者问道:“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俞岱岩道:“那是当年神雕大侠杨过杀死蒙古皇帝蒙哥,
大大为我汉人出了一口胸中恶气。自此杨大侠有甚么号令,天
下英雄‘莫敢不从’。‘龙’便是蒙古皇帝,‘屠龙’便是杀死
蒙古皇帝。难道世间还真有龙之一物么?”
那老者冷笑道:“我问你,当年杨过大侠使甚么兵刃?”俞
岱岩一怔,道:“我曾听师父说,杨大侠断了一臂,平时不用
兵刃。”那老者道:“是啊,杨大侠怎生杀死蒙古皇帝的?”俞
岱岩道:“他投掷石子打死蒙哥,此事天下皆知。”那老者大
是得意,道:“杨大侠平时不用兵刃,杀蒙古皇帝用的又是石
子,那么‘宝刀屠龙’四字从何说起?”
这一下问得俞岱岩无言可答,隔了片刻,才道:“那多半
是武林中说得顺口而已,总不能说‘石头屠龙’啊,那岂不
难听?”那老者冷笑道:“强辞夺理,强辞夺理!我再问你,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两句话,却又作何解释?”
俞岱岩沉吟道:“我不知道。‘倚天’也许是一个人罢?听
说杨大侠的武功学自他的妻子,那么‘倚天’或许便是他夫
人的名字,又或是死守襄阳的郭靖郭大侠。”
那老者道:“是吗?我料你说不上来了,只好这么一阵胡
。我跟你说,‘屠龙’是一把刀,便是这把屠龙刀,‘倚
天’却是一把剑,叫做倚天剑。这六句话的意思是说,武林
中至尊之物,是屠龙刀,谁得了这把刀,不管发施甚么号令,
天下英雄好汉都要听令而行。只要倚天剑不出,屠龙刀便是
最厉害的神兵利器了。”

问题:
这段对白,对故事发展有何功能?为何出现?难道金庸是三流作家塞字数赚稿费?
为何金庸刻意强调 俞岱岩 对杨过的历史错误描述?(谈古人 当然就是谈 历史 了)
——金庸在抹黑 “神雕历史”?还是俞岱岩在胡搞青史?
——还是 金庸是描述当时(自诩历史学家对3000年文字历史)的信口胡雏?牵强附会?


为何强调老者的 “迷信屠龙刀可以号令天下”?
——诗中之提及 “屠龙” 两个字,老者咋会自动脑补,变成 “屠龙刀”啦?
——全本《倚天屠龙记》有啥地方描述号令天下?


张三丰听见这首诗后,如何分析?为何彻夜不眠?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8-2 01:07 编辑 ]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31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也,拒绝用字典,实际上就是拒绝相信权威。

这里的隐喻,体现了亨利兄的豪气!

使我再一次佩服兄的见识与所处地域学习的开放环境。

相比人云己云,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盲从,

正是我们该提倡的,该重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3-11-11 20:44 编辑
原帖由 纵马江湖 于 2012-7-31 07:21 发表
好也,拒绝用字典,实际上就是拒绝相信权威。

这里的隐喻,体现了亨利兄的豪气!

使我再一次佩服兄的见识与所处地域学习的开放环境。

相比人云己云,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盲从,

正是我们该提倡的,该重视 ...

谢谢纵马兄的支持,谢谢!

字典的问题,的确有点疙瘩,只是“食之无味、弃之有味”。
而且,网络时代,也应了“印刷的时候,就是过气版本”,永远不能最新.......
—— 不提我们的权威前辈动对社会文化的手术。




口音、误读、误抄等等,的确给我很大震撼.......
嘻嘻,再来骂一下自己的历史粗疏.......
——太粗疏啦........

发现宋朝语音变异,连续看了些宋朝背景相关的历史(当然,也是不知道可信程度的“历史”),大有感谓。


玄学兴起,并非在宋
上次凭记忆出错,玄学的兴起......
是在魏晋:三国末期开始,延续东汉末期的“清谈”风,大力发展玄学。

东汉的清谈如何流行?为何流行?
这也要说江湖富裕,
—— 同时,也是一皇之下的结果。



讨好一个皇,各出奇谋
只有一个老板的士大夫,在汉朝皇室渐渐智慧干枯时,提出大量新的理世方术(理论)

因为低智的皇上,无法执行想法措施而大乱(后来更有董卓之乱),但阿弱阿智的皇上,认为是儒术出错
——此乃断错证吃错药,应该医治自己的低智,却随便找个代罪:孔老二出错。
——这是传统智慧:“有错,肯定是别人的错,我没有错!”哈!
      (等于说:“你笨,因为没有买iPad”........老余没有iPad,所以笨,所以频频出错。)



有钱有需求,大量供应
于是,皇上有需求,各士大夫供应大量 “圆真” 治理方法,吵过不亦乐乎为争弱皇一顾
——你不要儒,我给你道易混合
(因为这帮老九,也想不出全新的理论。就是他们有自创的,呵呵,更危险:道德经、易经是当时实践累积的结果。现在要用,也必须实践检验。




道德经,是散文
但,道德经 并不如儒家。
老孔是针对正统秩序而写、而到处求售的提案 (proposal)。
求售的提案,必须结构完整,论述严谨,否则老板不会看。
而且,这些老板看了听了,回馈大量意见,老孔都需要考虑
——老孔更可能有几个版本:适应不同老板的具体、细节要求。

(如果他真的是一成不变,那马,他的郁郁而终是活该:不可能有一套东西适应不同地理、民风、王族的兴趣。等于熊猫,竹子一死它们就绝种:一成不变的口味,死定。董仲舒肯定改动不少才用在汉朝:我们可知道原版与董仲舒版本的分别???)

所以儒家论著,对于秩序的机理,论述比较全面(“全面” 与好坏无关:我觉得有些是坏的)
——就是那个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结构、具体执行层级。
发展成献法比较合适、比较容易。

道德经,老子是 “无偿劳动”,讨好关令之作,根本不想写。
里面并无社会秩序结构系统,是 “零散的思维片段”。
(现代人叫做 “散文” 一类,记录自己发现的规律,拉杂成文——拉杂成文,并非不好,也不是好,只是文章的归类)
—— 如果不准备求售、收费的活,如何需要有全面、完整、严谨的社会结构系统?
——道德经是自修为主: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战斗系数的方法。
是解释社会现象,是总论。
不是执行系统Operating System,不是作业平台。




再续儒和道.......

玄学如何影响宋代

娱乐文章,改编成献法

原本的汉武帝独尊儒术,意思就是把儒家理论成为献法。
现在,要把道德经变成献法,呵呵,有难度。

于是各出奇谋,胡乱注解道德经,作为献法。
——清谈风气,更助长“乱注解”
——清谈,就是侃大山:几个文人聚集,各出论题,各抒己见
——这些“己见”,并无试验执行过。但只要言辞锋利,力压对手,就是出色:讲韬高则成。
(注:参与王盘山至尊会议的文化昆仑山代表蒋涛,高则成。哇,原来这两人的名字,浓缩了清谈玄学汉末到北宋几百年的历史,哎。tmd,金老啊.......)

(唉,金老把所有这些发展过程,浓缩成几句,轻描淡写的交待。但在〈侠客行〉有较完整交待:狗za种居然在李白的唐诗中 练成超人武功:金庸用这个荒谬绝伦的故事 揶揄玄学。也揶揄 只看注解 而不看原文 的文化人。)





汉末无强人,乱搞几百年

董卓、曹操、刘备、孙权,和一众袁绍袁术孔融.......一大堆军阀,
包括诸葛孔明,搞了几个世代,无人能够独领风骚而成为至尊,因为......
——对不起,他们不是军阀.......是一帮恶霸:即如刘备,原来是乡愿自组的自卫兵团,后来下海比拼。

因为,都是低智......
连司马懿都是低智。



三国低`能武夫,不敢问鼎

三国志/三国演义,是记录/忽悠一帮低`能武夫互搏的故事。
这帮儿童搞了几十年,再从曹操到了曹丕 才敢称帝:孙子啊......

如果出现强人如赵匡胤、朱元璋,一统万年青指日可待。无需细查历史。
——就是因为独尊儒术四百年、二十个世代后,全民.......男女老幼.......都、全部.........不能容忍僭越刘姓皇帝之位。
全部僵化在儒家的所谓 “正统观念”,成为如呼吸一样重要(郭靖学习玄门正宗的呼吸方法:气功)。

(就像熊猫只知道竹子是食物,于是没有竹子就绝种:完全没有想过其他食物的稀有动物。)



无人敢冒大不韪!!
其实并非’低‘智。演义里面已经强调 “正统” 的超级重要性:
——否则三国演义不会受历代的欢迎(因为是说书人按照听众的反应而修改,以求更高的收听率)
——不是因为正统的原因,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早就消失。(三国志里面则不知道,我没有看完)



玄字的起源
原本,在道德经里面说的 “玄” 字,古义是丝线叠绕的形态。
——通常缠绕的丝线会结成 8 字形,就是玄字的篆文。


玄1.jpg



网上找到丝线盘绕的照片,右面一个盘丝,我加个明显的结



这帮清谈客把这个字(不查字典啊)变成 “虚幻深奥” 解。重复几百遍(就像戈培尔的谎言),走进了当时的字典。
(当时的字典编委会太逊,今天的是great(苦力塌)强人)


金文、篆书的玄,到楷书的玄字。经过玄学风后,延伸出、加入了 “深奥、神秘” 的含义,而且走进了字典。
——甚至,很多字典,把古义忽略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开始时万物没有名字(没有人类之前,一根树干、一块石头都是没有名字的,是人类称他们做树干、石头),
我们命名了万物(造成杆子和有形状的石头),
以这些有名字的物件再组合,就像母亲生孩子一样,会再生出大量、大量的复合物件。(有了杆子和箭头,就可以造出箭)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但千万不要给物件的名称规限他们的用途:需要不管名称研究它们的其他用途(杆子可以变牙签,箭头可以做飞镖)
也了解名字定义的范围(听见 “杆子” 一词,要研究杆子的材料、硬度和长度等等。箭头可以用金属)。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名和无名,是指同一个物件的两个阶段。(树枝变成杆子,石头变箭头),
我们随时把他们的名字去掉,创新用法(拆出箭杆变作柴烧)



那马,"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一圈一圈的叠绕(像绕丝线一样,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深入研究)
众妙之门:各种精微应用门路                      (妙:古义 - 细微到眼睛看不见)

—— 对事物的应用反复在有名和无名之间扩大他们的用途,这是精微了解各种事物的门路
于是,我们有了不同种类的箭:响箭发信号,铜箭作攻击。
精微的用途:杆子变成碳粉,铜造成钉子。




“无名” “有名”,变成 “无物” “物”
不过,清谈怪物突然把 “有名” 和 “无名”,变成有物和无物!
而且,不断争坳道德经说的 “万物”,到底是 “有” 还是 “无” 。

这,简直就是......ai......:
—— 道德经写明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明摆着研究 “名” 的问题,咋会变成说 “物” 的问题?


(认真地探讨,当时的竹简是无标点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标点成:"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以解......?  过分 “简” 化的文章 - 连标点都不给 - 真的害死人)


哇,这个越看越奇:整整几个朝代、几百年的士大夫,居然如此偷换概念........哈!!!!
(这个争坳,可能源自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各种事物都是用有名字的元件组成,这些元件原本也都是没有名字的。)




偷换概念,华山特色
偷换概念,原本就是华山的特色,几千年的传统。

所谓周致弱的强鞭强辩,讲的就是偷换概念:
——什么 “张三丰以前给我的恩”,代换 “张三丰的对我的 ‘过’......”。
不知那里的数学家可以这样归类、等化.......

偷换概念,令江湖同志们哑口无言:
——无法作逻辑思维,是江湖更大的特色
——原因?大家都不查字典,所有概念混进浆糊一大桶
一 桶 糨 糊 —— 咋能逻辑!

嘻嘻,而字典,里面也是糨糊一大桶。



............
此乃 “笑傲糨糊” 的来源? “一统江湖” 的出处?

想到此处,发觉 “所有概念一桶糨糊” 也是金书里面不断、反复研讨的话题:
——俞岱岩被殷素素 “害” 成残废
——张翠山被江湖人逼死
——忠于老大(乔峰忠于辽皇帝)被定义是仁义儒家,其实短板山寨儒家。
——衡山围猎没有任何犯法行为的刘正风,而且连小孩都杀掉。
——大量黄蓉的狡辩。








—— 我看这部分的玄学 “历史” 时,无法忍得住狂笑:写这段历史的人,不知道笑了多少回。
......不过,看他写的态度,好像非常认真严肃,而且用大量褒义词:一种夹带肯定态度的叙述。记录历史,竟然插进自己的想法:褒扬的想法。

这是最坏的记录历史方法:潜意识情绪渗透法。这些史笔,记录 “事实与个人评论”,分不开。
我们看的历史,就是这些笔写的.......连司马迁都不能免(为什么?)

——这种 “严肃” 的态度,令我觫然起敬!



——不是肃然起敬,是觫然奇惊!

[ 本帖最后由 亨利余 于 2012-8-11 23:5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8 08:59 , Processed in 0.03908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