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大而言之,周,秦,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清,皇家不是汉人。 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若说的是恢复到明,明的朱家却是回族,这族谱保存在美国。 即便是正史繁杂也可读出端倪,中国历代的皇家,大概有一半不是汉人。 孟子就说周文王是“西夷之人”。秦更被称为“戎狄”。 常说的唐,皇家的“李”姓,是李家人还没当皇帝时被恩赐的。 这李家人生“虬髯”也就是卷毛连鬓胡子,不是蒙古人种, 唐太宗死前嘱咐“丧葬当从汉制”,生怕把他当胡人埋了。
游侠 发表于 2013-10-17 09:21 真是越扯越遠,越出越奇。 所謂“信口说来”,除了直接抄阿城的文字,還有那些實質內容是這位“闻庸”先生 ...
友人闻听,同感:“金‘大师’也好,‘游侠’也罢,惺惺相惜就是了,因而自会避伪不谈。”
替金庸“避伪”(正確的寫法是“避諱”)
我学习游侠清晰的思维。
闻庸 发表于 2013-10-13 15:40 跟我网名相似“闻镛”网友说的很好。
亨利余 发表于 2013-10-17 17:52 我学习游侠清晰的思维。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表于 2013-10-21 18:03 《酉阳杂俎》 这么偏的史料都看过,佩服。
我所說的,都是我自己思考過的,自認為不是‘照本宣科’
金庸“乾坤大挪移”的变体技巧,常幻化出与世界名著等量齐的故事情节, 不过泥沙俱下,也有常失水准之处,大杂烩嘛,五光十色的,自然有偏光。 这个抄书、变体的习惯,早在1941年,金庸十七岁就读浙江省联合高中时就初见端倪。 以金版《阿丽丝漫游记》,讽喻学校训导主任为“眼镜蛇”,惨遭校方开除。 可见金庸抄名著的“好习惯”一生没改,变压力为动力,竟然发扬光大,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在我看来,金庸小说只是商品,反复加工、粘贴、制造的东西。 任何评价与谥美之词皆有可能是贴在其上的商品标签,必须正视事实。 现在能安慰我们的,也就是商品的双重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 被虚幻的江湖社会,人被物化成“非人”,为欲望服务而兴、而观、而群、 而怨的金庸小说乃至武侠小说,下场自然可想而知。这真是我辈之哀也! “金庸”是一个极具世俗色彩的名字,而世俗这东西,它从来都不是统治者的对手。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它反而会成为统治者的帮凶,成为“强者”的统治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妄图用世俗抗衡强权,这是一种纯粹的意淫。 金庸高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不过是表演者的口号, 他小说里的“大虾”最终大都隐匿山林,独自逍遥去了。 对金庸来说“金”才最重要••••••
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你们若有兴趣,拿来当闲书读,一天一小段,唐的世俗典故,物品来源,写得健朗。
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你若有兴趣可拿来当闲书读,唐朝的世俗典故,物品来源,写的很健朗。
在所有记忆错误的形态中,“记忆伪造”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历史上,我们曾经面对无数起蓄意制造虚假记忆的事件。例如朱元璋就是涂改历史的高手。他利用帝国最高领导人的权力,蓄意修改他的个人经历及其家族和宗教背景,为历史审判提供伪证。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恰恰是这种自我掩饰点醒了历史学家,点燃了他们探究真相的好奇心。
早在126樓,這位“闻庸”就copy+paste朱大可的文字
尼采不是有句话嘛,“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金庸忘形于《鹿鼎》“毋宁说是历史小说”,就此篡改历史, 洗白祖上,对其写作背景下内地意识形态指桑骂槐也就算了; “他爷爷的爷爷”一个也没放过,甚至历史上的“建宁公主”也着了金庸的道, 被拿来肆意丑化、玩弄!?金庸啊金庸,呵呵,记得曹雪芹•红楼•三十回有句: “下作小娼妇儿!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 这也许就是“下作”的出处了。
游侠 发表于 2013-11-1 17:46 過去有過這種現象:不肖書商想冒充金庸、古龍的名字,欺騙讀者,又怕被追究,便弄出“全庸”“吉龍”來。不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5-4-3 14:01 , Processed in 0.02912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