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内地掀起了一阵金庸热潮。
首先是北京三联书店与金庸签订合约,于当年5月份推出了一套36卷的《金庸作品集》简体字版。这不仅是内地第一次经作者授权出版的金庸作品全集标准版本,且在读者看来,作品集被北京三联出版社推出,乃是对金庸小说作品的一种明显的认可。
继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等多位北京高校年轻教授共同策划编辑了一套《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列为小说艺术大师的第四位,仅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而排列在老舍、郁达夫、王蒙等大师之前。金庸入选大师之林,而《子夜》的作者茅盾落选(前10名),成了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新闻舆论热点。无论这一排列顺序是否合理,这种为文学大师排座次的方法是否妥当,这一事件至少表明一点,那就是新一代文学研究家们试图改变旧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观念,开始看重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
继而,1994年10月25日,中国内地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举行隆重仪式,授予查良镛(金庸)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荣衔。虽说北大授名誉教授的对象是查良镛,即并非仅仅因为金庸的文学成就,也不是授予其文学教授荣衔,但北大中文系资深教授严家炎先生在授衔仪式上的贺词仍以《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为题,称赞了金庸小说是「武侠小说的高层次升华」,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是一场「新的文学革命」。这样的称誉,很难不被看成是北京大学给予金庸及其小说的权威论定。
上述事件虽然都引起了广泛的议论,甚至有激烈的论争,但结果,却是金庸小说研究更多、更加正式、或更加堂皇地走向了大学的课堂。从此以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选择金庸小说研究作为其学位论文选题,也就不再是海外奇谈,而是逐渐顺理成章。
自幼便喜爱阅读的金庸,藏书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