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武五陵

戏说《鹿鼎记》里的中国历史词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是树 于 2008-6-17 21:19 发表
MSN用起来不是很方便,比如它要求使用的人先注册一个邮箱,这对于有些使用者就不那么方便了~~~~~~比如有人只有一两个邮箱,而且还是想保密的,那他想用时就要再去注册一个,还要常上着看否则有可能会被注销~~~~~~

...


其实只是个习惯问题,习惯了就好用。不常用的邮箱好像也不会被注销吧?我也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妓院,皇宫】
   
    韦公“出身风尘”,好在他的自尊心十分有限,倒也从来不以为耻。金庸给他安排了这个极劣的出身,用意明显,因为他在妓院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日后都派上了用场:
    第一便是脸皮极厚而道德感甚微,模糊的理想集中在发大财,这是底层人民的生存守则。他的娘韦春芳胸无大志,对于脱出风尘,似乎也不怎么热心。有时小偷小摸,自然也没什么道德感来使她受到内心折磨。但她遇到洋鬼子是要用奇门兵刃----大扫帚扫出去的,显示了朴实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是她的道德底线。而韦小宝的道德底线是讲义气,爱国主义和讲义气,正是传统中国人最重要的两条道德标准。大多数人憎恨汉奸和内奸,远远多于杀人狂魔。
    妓院中的生存宝典,是除此二者之外,一切根本用不着顾虑,世俗到了世俗的底线,人人戴着虚伪的面具。迎来送往之时说的天花乱坠,都是面子上极尽敷衍,肚子里自有算盘。此几者,韦公学得十分精致。既然一开口便是谎话,那么日后信口开河、造谣生事,自然是张口便来。既然肚子里总是拨着小算盘,日后贪污抽成敲竹杠,也是习惯成自然。既然装起假哭来十分逼真,日后吹牛拍马演起戏来,更是游刃有余。
    宫廷与官场之中,讲究的是那厚黑学,然而那也要煞费苦心,从不厚不黑渐渐悟到厚黑才行。而韦小宝成长于妓院之中,耳濡目染,尽是全无崇高感的实用主义哲学。他胸中空空荡荡,全无道德二字,一言一行,纯出自然。境界比之厚黑,又不知要高出了多少。      

    韦小宝才出妓院,又进皇宫,竟然循序渐进,把这些本事学到了十足十,其间显示了妓院和皇宫间,十分微妙的联系。韦春芳袖子落下时掩住一碟火腿,而索额图去抄鳌拜的家,也在帐簿上抹去一些条目,两者一盖一抹,都是悄然勾销。假太后冒充了真太后,假太监冒充了真太监,而五台山下的妓院里却也有冒充的“大同府姑娘”,大家蒙骗过关、都在欺负冤大头。总而言之从上到下,都在干些小偷小摸、欺上瞒下、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勾当。
    韦小宝初进皇宫,认成是大妓院,其实岂但建筑容易让人错认,“公司架构”也有七分相同。嫖客和皇帝、老鸨和太后、护院和侍卫,龟奴和太监,无不一一对应。就连流通的东西、利用的玩物也几乎一致,皮鞭棍棒是较为初级的权杖,迷春酒也能代替蒙汗药,用来行使威吓和蒙骗这两样手段。妓院和皇宫,都是为了一个男人和许多以性和讨好他而生存的女人。只是妓院是嫖客臆想中的皇宫,皇宫是一个人独占了的妓院。这两个地方,都能极尽享乐,也享受权力感。两者都放纵着欲望滔天,设下那颓糜铺地,同时聚积着金钱和阴暗。

    康熙是皇宫中的掌门,而韦小宝是妓院里出来的鳌头,极贵与极贱,极高与极低,第一次来了个亲密接触。一个精明,一个机灵,正是精细鬼遭遇伶俐虫。他们也都没有父亲,父亲缺失,少了一个父命题,倒也少了许多绑缚拘束。世事全凭自学,慢慢摸出了实践中的正点路数。做人的方式虽然看似两样,就其心机和手段而言,也并无本质不同。
    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高屋建瓴,中国自来官民对立,似乎势不两立,但二者有时也是一体。皇宫之中,少不得暗地里带了几分流氓气,民间百态,也未尝不是在艳羡和效仿着官场的老爷经。
发表于 2008-6-2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的帖子

我觉得说到底还政治合道性的问题,在中国政治合道性取得最重要的一是统一,一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不过现在的官方历史书写方式问题很有问题,譬如明清鼎革如何书写,其实很值得商榷,我不赞成1644作为清朝正统的开端,如果是这样,那显然是否定了南明的法统,于是后者在统一的历史合理性中被放置到了对立面,且不问统一是否真的必然就是正义并且必须拥护的,但当它成为了政治正确的命题之后,显然书写历史就必须慎重.明朝虽然失去了北京,甚至失去了南京,但隆武和永历政权依旧是华夏正朔,至少当时人是这么看的,所以把1644年清朝占据北京作为书写历史的一个起点本身是不通的,也正是官方这种暧昧的态度,导致历史阑入现实,今天一些汉人之所以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诉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治正确的谱系里过低的贬低了汉人的历史.意识形态更有意思了,元朝建立后几十年内就成了士人所说的国朝,这种政权认同是如何取得的,是蒙古人接纳了许衡这些理学家,通过意识形态对于理学的继承获得了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士人的认同,至于元朝末年有人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其实并非民族主义是元末起义的住因,民族主义不过是个幌子,关于这点,蒙思明先生有专著论述.

严格的来说,我国原本就不是西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民族的认同是基于文化而非血缘的,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屠戮江南,之后数代对于华夏文化的摧残其实依旧没有脱尽非我族类,象史书中遇胡虏这样的字眼必定删改说到底还是没有完全融合.我不想驱满尊汉,但是在历史叙述的谱系中,必须要给予汉人以必须的肯定与尊敬则是必然的,这绝不是什么民族情绪作祟,象当今某些学者居然恬不知耻的歌颂努尔哈赤的赫赫战功,甚至赞扬落后之极的满洲八旗,那就是曲学阿世了.


去年写过一篇文章,内中有这么一段:如我前文所述,近代史的编纂实际上是指向于现政权的合法性.也就是说这种叙述思路实际上是一种用结果返观历史理路,即所谓的"倒着讲",这决定了共产党必然在历史叙述中具有正义性和合法性,而蒋介石的身份恰恰是处于这种历史合法性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他在历史叙述中的尴尬身份,一如蒋介石之前的北洋军阀,他们在近代史的叙述中被忽略都绝不是偶然的.这种思路有他的合理性,即可以揭示许多当时隐蔽事件的重要意义,而且历史的叙述必须依赖于一种线索,但他的缺陷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叙述依赖结果的形成,从而使得许多原本并不那么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被过分的夸大,另外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被有意无意的删减,这使我常常怀疑这种过于清晰的线索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面目.福柯提醒我们警惕"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心,在我们对于近代史的描述之中,恰恰也存在着这种利用现时的权力对于话语的操纵,正是由于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我们叙述历史的过程往往变成了论述"为什么是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这种史观在实践中被证明往往扭曲了真实.


历史何其相似啊!
发表于 2008-6-2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看的眼都疼了












神墓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字经和四字经,国骂】

    著名的三字经国骂,到韦小宝这儿变成了四字经“辣块妈妈”,使用频率之高,不亚于老和尚时时念叨阿弥陀佛。不过为什么是辣块?我一直挺不明白,哪位当地的给解释解释。   
    对比之下,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相形见绌,“文采”跟韦小宝天差地远,只会说“他妈的”和“他奶奶的”。而每逢其一骂,韦小宝非但不以为辱,还听得十分亲切,大起知音之感,似乎不被骂上几句,浑身便不舒服。
    可见念念三字经的作用不可小觑。而爆爆粗口,原也算得江湖之中的常用语言套系,咱中国的好汉们,都是要骂上一骂的:
   ----林永超一骂开了头,其余八位香主跟着也骂了起来。他们本来都是军人,近年来混迹江湖,粗口原是说惯了,只不过在总舵主面前,大家尽力收敛而已,此时一骂上了,谁也不再客气。韦小宝大喜,一听到这些污言秽语,登时如鱼得水,忍不住插口也骂。

    四字经以其卓然独特,而成为韦公的鲜明标签。然而韦公作为一个奇人,在此之外还有一肚子存货,骂将起来,灵感的来源使之不尽,用之不竭,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其中掀起高潮的乃是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中国钦差大臣韦小宝秉承民族气节,痛骂鬼子洋人:
   ----这一句话出口,扬州的骂人粗话便流水价滔滔不绝,将费要多罗的高祖母、曾祖母、以至祖母、母亲、姊妹、外婆、姨妈、姑母,人人骂了个狗血淋头。罗刹国费家女性,无一幸免。
   中俄双方官员见中国钦差大臣发怒,无不骇然。只是他说话犹似一长串爆竹一般,别说费要多罗莫名其妙,连中国官员和双方译员也是茫然不解。
    此一骂浩然壮丽,睥睨四方,可惜媚眼抛给了瞎子看,只因罗刹国水平低下,对此深厚的中国文化,完全无从解读。别说罗刹一国,纵使横览四海万国,那也是万万比之不及。而国骂之丰富,又能与时俱进。纵览当今之世,装B未已,脑残又起,常辱妈妈,每涉祖宗,别人智商低下,他国是狗是猪。想像力强,涉及面广,言辞狠恶,外加诅咒。骂非骂,骂乃是泄愤,不图日后有功,但图眼前痛快,总归有人能从中得到兴奋感,甚至上瘾,只可惜再是费力,也终于并非战斗。

    江湖上打架,分为文斗武斗,而骂人也可分为武骂文骂,甚至骂到曲折文雅,趣味盎然,尤以”三只乌龟是吴三龟“为奇。大概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天下英雄万众一心,齐齐联想到这个“龟”字,所以召开“杀龟大会”。在我看来,这个大会虽然选出了各省盟主,但开过一次就再也没有下文,似乎唯一的主题就是进行群骂:
    ----四下群豪一齐叫道:“吴三桂!”众人齐声大叫,当真便如雷轰一般,声震群山。跟着有的大叫:“大汉奸!”有的大叫:“龟儿子!”有的大叫:“王八蛋!”有的大叫:“我操他十八代祖宗!”众人骂了一阵,声音渐渐歇了下来,突然有个孩子声音大声叫道:‘我操他十九代祖宗的奶奶!’
   这一次群骂山鸣谷应、地动山摇,人人骂得十分得趣,其中最为得趣的自然还是韦香主。不过浓墨重彩地骂过之后,金庸轻描淡写地提上了一笔:
    ----但如何锄奸除害,却是谁也没真正的好主意。

    可见“骂人”往往是和“没好主意”如影随形。韦小宝在中俄边境破口大骂,正是因为肚子里没招,急起上来,实在无法可想,终于恼羞成怒。其实所有的谩骂无不如此,骂将起来,似乎勇往直前,其实往往倒是因为内里胆子不壮,长久的生着一肚子闷气,浊气上升,而又想不出他路可走,于是万般无奈之下便冲口而出----于无奈中丢掉风度,在泥淖里寻找自尊。
    一个破口大骂的人,可不知怎么样,才能让人绕了弯儿认知他苦心中深埋的真理。一个满口脏字的民族,可不知用什么样曲折隐晦的方法,才能让他国了解这个民族的伟大和高尚。初初听来,大多该也是跟那些大臣和译员一样“莫名其妙、茫然不解”,以至于“骇然”吧。
    如果说“何用让人了解!”却又为什么骂人?
发表于 2008-6-3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厉害,武陵一共会写多少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风 于 2008-6-30 13:03 发表
厉害厉害,武陵一共会写多少啊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呢,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时翻翻书~~~~但我快要没有毅力了~~~~
发表于 2008-7-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我就给你打打气吧,虽然也好像没什么用处。

我觉得你这个文章写的很好,在研究、评论《鹿鼎记》的文字里是一流的,就我看过的而言,赶上和超过这篇文章水平的评论《鹿鼎记》的文章不超过15篇。
发表于 2008-7-1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武五陵 于 2008-6-26 22:55 发表
【三字经和四字经,国骂】

    著名的三字经国骂,到韦小宝这儿变成了四字经“辣块妈妈”,使用频率之高,不亚于老和尚时时念叨阿弥陀佛。不过为什么是辣块?我一直挺不明白,哪位当地的给解释解释。  

“辣块妈妈”——还真把金老爷子当成“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晓”了?去读王少堂的武(松)十回、那可是正宗的扬州评话。“这块”“那(le入声)块”是“这里”“那里”的意思,哪里有个“辣块妈妈”?
发表于 2008-7-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武五陵 于 2008-7-1 03:20 发表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呢,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时翻翻书~~~~但我快要没有毅力了~~~~

写啊写啊,就追着这个贴看呢。要不,俺们犒劳你一下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是管用滴,俺这就发:

【人情,面子】

   韦小宝的武功甚为低下,开头从海老公那儿学的是伪劣产品,等到有了好师傅,居然又不肯好好学习,一直没什么长进(逃跑除外)。然而,他有一种功夫最为拿手,使得好了,真正是无招胜有招,那便是卖面子、送人情的功夫。
   
   这功夫他悟性奇高,无师自通。第一招乃是在面皮之上作文章,给足面子、留够面子的招术。要诀是捧得上去,缓得下来,顺势而行,圆转如意,与太极云手一类,颇有相通之处。他悟到这一招是在康亲王府,旁观康亲王的卫士和吴应熊手下打架,康亲王卫士削掉了吴府随从的帽子,并附送讥笑两斤。小小的帽子虽不值钱,帽子问题却很严重,因为它高高地位于头顶之上,归根结底乃是面子问题。韦小宝此际灵机一动,顺手送出十六顶帽子,给他们留住了面子,给康亲王圆了场子。于是他结交了杨溢之,给日后周旋在众势力间,多设下一个棋子。
   
   既已学会此招,日后便也循序渐进。在“谁无痼疾难相笑,各有风流两不如”这一回当中,他对不成器的张康年有过一番指点,说道:“咱们在江湖上混饭吃,偷抢拐骗,甚么都不妨,可不能得罪了朋友”,并将之精辟地总结为:“光棍劈竹不伤笋”。可惜张康年赵齐贤一流,悟性实在太低,韦小宝之后大作示范,他们却全然没看出其中的锦绣文章:
   此时书里先是提到他不愿御前侍卫在天地会兄弟前失了面子,后又吹牛拍马,给足了吴六奇脸面。陈近南与众人相聚,开席之时,韦小宝对林兴珠说道:“这样的英雄好汉,兄弟怎敢坐他上首?”拉着林兴珠坐了同一席。座次问题,归根结底也是面子问题,林兴珠当即大喜,认为他很够朋友。而在临别之际,韦公左顾右盼,又是两招连环递出:
   ----韦小宝取出吴三桂所赠的那支洋枪,对吴六奇道:“吴大哥,你这么远路来看兄弟,实在感激不尽,这把罗刹国洋枪,请你留念。”随即又取出四张五千两银票,交给马超兴,笑道:“马大哥,烦你代为请贵堂众位兄弟喝一杯酒。”…… 失意时要给人设法维持面子,得意时更要给足人家面子,具体可以总结为:有机会便送上礼包,顺便饶上好话一箩筐。当然有时礼包也可以省略,想要支使赵良栋之时,还没试探出其履历,就先顺口说上几句好话:“哪及得上赵大哥一刀一枪,功劳苦劳,完全是凭真本事干起来的。”赵良栋当即表态:“只要小将做得到的,一定拼命给你去干。就算当真做不到,我也给你拼命去干”……
   
    悠悠苍天,面子为大。许多对中国历史通读而又能洞烛幽微的,大多对此了然于胸。是以刘备宋江,在小说之中俱是此中高手,想当江湖老大,武功再高也半点不管用,还是面子功大显神通。两本书不约而同,把这类人写得半虚半实,乔张作势,矫情得有点讨厌,然而英雄好汉一个不留神,让他施成了恩,便只能肝脑涂地,生死以报。这固然是出于感念知遇之恩的一片真心,但想回头时,并无退路,只因顾及天下悠悠之口,爱惜名节,便不得不如此。

    面子之外,又有人情。所谓人情,包括施恩义、拉关系。韦小宝奉旨作假,救出吴立身一行,让这位对人人摇头的“摇头狮子”大点其头,几乎终身供他驱策,再无半句怨言。而他把吴之荣这个大活人送给庄家遗孀,是礼尚往来,还了相赠双儿的人情。韦小宝练起武功来,惰性奇大,然而动心眼子却勤快很很,这些人情,他从头到尾,惦记得十分周到,并且随手就要玩上两招。初见王进宝,还没怎么样,就先是“哥俩好,喜相逢”了起来。
    面子功还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大玩人情关系,却能在危急之际救命。使得好了,胜过降龙十八掌,直逼乾坤大挪移。他几次遇险,都用这招死里逃生。例如被桑结和葛尔丹活捉之后,韦小宝的办法是---跟他们拉关系。又是西藏活佛,又是“整个儿好”,白送两个大大的甜头,然后立即敲钉转脚,与之称兄道弟、拉扯上关系。
    做了兄弟,认了亲戚,无论多么复杂难办的事情,也是峰回路转、豁然洞开。
    他学会了卖面子、送人情的功夫,比学会高明的武功还要强上一万倍,完全用不着在刀剑丛中血拼,真个是既英雄,又安稳。此人看似弄臣也似的卑下无文,万事都不出头,却将天下武功最高的好汉,最风光的几大政治势力玩弄于股掌之上,并能保持态度娴雅、风度上佳。比之其他小说里的主角之挥汗如牛的厮杀,层次可要高得多了。

    韦爵爷凭着这一份谙熟人情的悟力,深知中国人死要面子、常琢磨关系的本性,把这套功夫练得登峰造极,堪称此中独孤求败。有时闲得无聊,也顺手拿来玩个小花招,好比武功高手卖弄本事,轻飘飘地挽上几个剑花:
    ----守卫后门的亲兵喝问:“干甚么的?”韦小宝道:“我是何家奶妈的儿子的表哥的妹夫,你管得着吗?”那亲兵一怔,心中还没算清这亲戚关系,韦小宝早已出门。
发表于 2008-7-1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说,做男儿一定做乔峰,交朋友要交令狐冲。娶老婆最好娶小昭,出来混还得韦小宝。
论起来,人情关系,其实是当今在社会上立足第一要紧的事情,如何将这一套做得纯熟自如不着痕迹,特别是符合“圈”中规矩,也是全靠自家悟性。羡煞韦爵爷好手段,却是学不来。
发表于 2008-7-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面玲珑,把人情搬弄到极致.现实中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麒麟小妖 于 2008-7-12 20:51 发表
八面玲珑,把人情搬弄到极致.现实中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会交到真心的朋友吗?


这个大家自己领悟吧,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价还价,坐地起价】

    讨价还价,乃是生活中最为普遍之事,菜场里一角两钱,每天不断上演。难得的是韦公时时“心中有杆秤”,借鉴通感之手法,融汇古今之歪招,将此术广泛应用至一切领域。
    他或者与小郡主好妹妹、好姐姐的夹缠不清,口头上讨小便宜,或者与陈近南“做两件坏事行不行?”“做半件却又如何?”的嬉皮笑脸,更有甚者,能在吴三桂兵马围困之下,做上一笔人命生意,从从容容死里逃生……大小不计,亲疏不论,一律加以实行,并能坚持将还价进行到底,积极热情,毫不放松。总之,“这些较都是要计一计的。”
    此公甚至胆大包天,连皇帝也不放过,拿爵位来讨价还价,大发高论道:“奴才是漫天要价,皇上可以着地还钱。”并且不依不饶,废话特多:“请皇上升一升。”……“请皇上再升一升。”……
    讨价还价,实在是中国特色,一个漫天,一个着地,天地之高远,相差着亿万光年,中间竟也能通融。可见无论多大的事,多坚定的原则,私下也有商量的余地,真是务实到了极处。

    时至今日,情况仍未见到半点好转。事实是家家店门,张贴吐血甩卖四个大字,十分悲壮,然而你若是发个狠,只出一半价钱,往往也能顺利购得。徐天川卖反清复明膏药,买方一定要抬价而卖方坚决要压价,其之所以能成为暗号,实在是大家心里门儿清,这种事在现世之中,是万万无法发生的----前有吴汝珍写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人做生意,完全属于书呆子发牢骚之余的美好幻想----据本人推测,此公定然曾经深为讲价所苦。   
    差价虽小,门道却多。于卖方而言,先要虚张声势,然后大打折扣。于买方而言,先是威言挑刺,而后泼皮撒赖。一来一往之中,尽是相互试探,于是诚信扫地,唯剩赖皮。而其间虚虚实实、进进退退、比口才、拼毅力,算计发狠之处,双方都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奇在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不免有点儿作茧自缚。看那出实价的买主,九成要做大大的羊祜,放血之余外带遭人奚落,而标实价的卖主,往往反而容易倒掉、生意冷落关门大吉,实在令人茫然费解,脑筋打结。   

    妙在书中写到签订尼布楚条约,约定国土分界,也是在讨价还价。这门独特的中国手艺,对付外国天然羊祜,初试锋芒便大显身手。康熙知人善用,跟吴三桂打仗,绝不会任用韦小宝这个小弄臣,宣读撤藩圣旨一类事,也不会为难于他。然而他深知韦小宝是讨价还价、胡搅蛮缠的高手,于是派他去签订尼布楚条约,也给他一个漫天要价,着地还钱,而这招果然奏效,韦爵爷立下功勋,高唱凯歌而归。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也不过如此。

    讨价还价,归根结底乃是计较+赖皮之术,坐地起价可要风光得多了,其要诀在于凭空而来,无本万利,漫天要价而一定不讲理,乃是忽悠+欺压之术。就算没能蒙骗成功,也能借吓唬而取利。
    郑克塽大言不惭,把韦小宝的老婆---阿珂一枚,卖给他自己,几乎忽悠成功,可惜他的对手是人间奇人韦小宝,韦公瞬即明白过味儿来,杀个回马枪,更加厉害,把郑克塽的父母外婆,一古脑儿卖还给他,价钱奇贵。虽说明码标价,表面上童叟无欺,但是不得不买,必须得买,或者就没别的买。因为秤杆子拆下来,就可以变成棍棒,用来扁人,加以威胁。于是郑公子委委屈屈,眼眶含泪的买了,当场被切掉半截手指,签下一份血泪合同。这事儿读来只当笑话,荒唐之上,又演大荒。但现实之中,也未必没有的:把你自己家东西抢走,稍作手脚便又高价卖还给你----的这种行径,谁会干呢?大家自己想去。考虑到人一讲主义就可以不讲理了----并且也不让你讲,该事在时代变迁的糊里糊涂之中普遍发生----并且价钱更加奇贵,往往须用半生偿还。
    窃钩者诛,XXXXX,实乃千古至理名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1-15 12:19 , Processed in 0.03572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