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刘国重

金庸访谈录【辑录,添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5-7-12 04:42 编辑

衣要尺度米须斗量——“华山论剑”说金庸、、

金庸小说的流行,是近年来跨越雅俗文化界的一个奇特现象。日前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华山论剑”,邀请了众多文坛著名人士,对金庸作品又作了一次评说。这次评说,价值在于是交流,各个文化人所携带的自身文化信息,在“金庸”这一块石头上迸发出各自的火花,值得人们关注。
在此,笔会发表这次讨论的发言节要,以飨读者。
——编者
  
陈忠实:作家
严家炎:北京大学教授
高建群:作家
贾平凹:作家
魏明伦:剧作家
费勇:暨南大学教授
汤哲声:苏州大学教授
肖云儒:作家
李震:学者
蔡澜:香港作家
司马南:学者
  
金庸:我希望不要搞新闻炒作,新闻是神圣的。事实必须真实,言论可以自由。“华山论剑”不是武功上的比试,不比胜负,不论高低,更不是商业炒作。它是文化人的对话,是友好的学术探讨,希望各位大家对我的小说多多批评指教。
  
陈忠实:尽管文学界对金庸小说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位健在的作家能拥有上亿读者,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我个人对金庸先生十分敬佩。
  
严家炎:金庸先生曾经说过,五四运动以后,有许多小说家是在用中文写外国小说,而他则是用传统的形式写中国的故事。我与金庸先生的看法不大一致。我觉得,他的作品中包含的雄厚的文化韵味超出了他的作品形式。金庸小说中更多的是用古代形式来体现现代精神,金庸小说的艺术结构不只是东方的,还包括了西方的、五四后的新文学的创作手段。他的作品不仅有娱乐性,同样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金庸(插话):我把严家炎先生认作是“半师半友”,我在修改自己的小说时有许多是听从了严先生的指点。但我要对严先生刚才的话作些更正,我从来都没有说“很多小说家是用中国文字写外国小说”的话,这是一位新加坡的记者将我说的两段话的意思“并”在了一起。茅盾是我父亲的同班同学,我也很佩服巴金等文学巨匠,任何对他们不恭敬的话我都不会去说。我只是在浙江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引用过武汉大学校长讲过的一句话:现在有些人用中文写出来的小说,就像外文一样让人看不懂。
  
高建群:金庸塑造了一批大奸大恶、大善大邪、大俊大美的人物形象,编写了一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出大入的故事情节,风靡数十年,影响数亿人。因为种种原因,20世纪中国作家的作品一般都飞扬不起来,但金庸使中国作家的作品飞扬起来了,这难能可贵。
  
贾平凹:我从1992年开始接触金庸的武侠作品,此后我收集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其中对《笑傲江湖》特别感兴趣,也有许多感慨。我很喜欢金庸小说中弥漫的那种气氛,感觉就是在读一幅中国山水画,那些景色是扑面而来的。金庸小说写作方法独特,有高超的想象力,读金庸小说,使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从中汲取了不少写作方法。作为报人,他的小说站的角度很高。金庸小说写的是江湖和武侠,但其作品却透出金庸写作时代的现实背景。他把国与国之间的对峙,把政治矛盾都写进了江湖中,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宏大而又深刻的感知。这种感觉在《笑傲江湖》里很明显。(金庸插话:当时写《笑傲江湖》的时候,正是“文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在《明报》上写评论,当时情绪很激动,于是在小说中也不由自主地渗透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借此纾解内心的不平之鸣。)
  
魏明伦:我多次说过,《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就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但小燕子与韦小宝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金庸是清醒的,他看到了韦小宝人性中的某些缺陷,向年轻读者清楚地表明小说中的一些东西是不能模仿的。因此,韦小宝虽然家喻户晓,却没有人把他当偶像学。而琼瑶却缺乏金庸先生那种清晰的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把小燕子的坏毛病更加张扬,形成了所谓的小燕子现象,许多孩子把她当作偶像来模仿。
  
费勇: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化从古典转向现代的作品,形象地说,是对古典中国做了一次细致的回望。读金庸小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通过回忆古典中国,反思中国从“五四”以来的种种社会事件。金庸小说的写作地点在香港,流行于五十年代至今。与金庸差不多时代的还有余光中、白先勇,还有“新武学”。这里面有作者的文化背景,表明了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族文化的相融相从。


汤哲声:我国的文坛对武侠小说和金庸小说一直争议不断。前不久,在北京现代文学研究院的一次会议上,金庸小说又一次引起了争论。我个人认为,对金庸小说无原则地贬低和无意义地吹捧都不是健康的文学批评。以学者的眼光看,金庸小说并不是孤峰突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金庸小说已经是第三座高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武侠小说的第一个高峰,平江不肖生写的武侠小说第一次将武侠带入了江湖;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是武侠小说的第二个高峰,武侠小说又走进了历史,使江湖与“江山”相结合;金庸小说则是第三个高峰,他继承了武侠写江湖、写历史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使武侠小说走进了人性阶段,创作了人性化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塑造的人性,与“五四”以来塑造的人性有些不同,金庸小说中更多的是传统的东西。
  
肖云儒:金庸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是不登庙堂之高却有方间和山林的侠义,显示了“止戈为武、信义至上”的信念,是将民族文化转为了可感知的故事。金庸小说是现代平民的神话,在他的小说中,中国民间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小说人物可以随心所欲,敢说敢笑敢爱敢恨,当不能取得功名利禄时,就从侠,信守道义,重信守诺,甚至可以弃官从友,真是潇洒人生。
  
李震:金庸小说是现代平民的神话。在他的作品中,平民已不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拥有巨大潜能的主体,他们勤劳,善良,一旦遇上奇迹,就有可能成为英雄,就可以勇往直前。这种平民神话比现实主义作品更注重人性内涵,对认识现代人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滋补强身的良方,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引导人们不畏艰险,惩恶扬善,追求理性精神,这是最高尚的人性表现。
  
蔡澜:金庸作品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武侠小说”四个字。许多文学评论家将金庸小说归类为武侠小说,我认为不妥。金庸小说讲人性,讲道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武侠小说的概念。因此,我建议称“金庸作品”,而不要叫“金庸武侠小说”。
  

魏明伦:金庸小说从本质上说就是武侠小说,是杰出的武侠小说,因为金庸小说反映的是武侠和江湖。金庸小说的成功,除了金庸先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时代的因素,张恨水就只能写言情小说,因为他没有经历金庸的年代。“海到无边天作岸,山至绝顶金为峰”,金庸小说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是前无古人,可能也是后无来者,《鹿鼎记》至今已30年,其后没有作家能超越它。如果不把武侠小说看作文学作品是没有道理的,同样,把武侠小说当作至尊也不妥当,华山脚下毕竟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武侠小说呼唤侠义的主题有其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我们的时代不应把前途寄托在侠义上,而应该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
  
司马南:那么多学者对武侠小说过分赞誉,我持不同看法。神功不能救中国于水火,武侠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有区别的。金庸先生对此一直都很清醒,我对金庸先生的博学和谦厚表示敬佩。
  
汤哲声:对金庸小说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评价,金庸小说是虚拟的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话。如果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气功一钱不值。评价金庸小说与评价贾平凹作品的标准不应该一样,就如衣要尺度而米须斗量。
  
金庸:我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我写小说的最初动机是娱乐读者,让大家开开心心就好。但与生俱来的是非观和爱憎观还是会影响我的小说创作。我的小说写武侠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宣传伪科学,也反对神功。我写的武侠只是一种精神。这种“侠”指的是见义勇为,遇到不平的事能够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中央电视台评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我是评委之一。我选那位女财会学者。她发现有家上市公司年报作假,就站出来揭露,那家公司就与她打官司,她被那家公司搞得很惨。她不是女侠,也不会“降龙十八掌”,但她的精神与“侠”一脉相传。现在提倡百花齐放,武侠小说应该是百花园中小小的一朵,希望不要去踩死它。我的小说之所以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得益于用汉字写作,因为华人多,所以我的读者也多。我为自己是华人作家而感到骄傲��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5-7-12 04:43 编辑

6月17日下午,金庸大师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进行讲座,与六百多位师生探讨文学创作问题。这是他第一次与现役军人进行学术交流。讲座结束后,金庸为军艺毕业生作家莫言(左)签名。 中新社发 曾利明 摄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今天举行该院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被誉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金庸亲临会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庸对近年来中国兴起的“国学热”表示赞赏,他表示,中国人要学中国的中文,不要学外国的中文。

    金庸说,现在的很多中文写作,用的都是从外国新文学中翻译过来的欧化的句子,比如倒装句、被动句,这都不是中国的中文,他个人不赞成这种书写方式。

    经过两年的学习,八十多岁高龄的金庸刚刚拿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校方已批准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金庸说,他在剑桥念书,不是为了求学位,而是为了求学问。

    他向记者透露,自己向剑桥申请攻读博士时,起先提出的研究题目是“匈奴与匈牙利的关系”,可是他不懂匈牙利语,被导师拒绝。他又提出研究云南大理国的历史,可是他不懂藏文和蒙古文,也被导师拒绝。后来,他提出研究唐史,导师认为这个题目在英语世界较有新意,批准了他的申请。

    金庸说,外国的大学注重创新,不能写别人写过的。“一些外国的教授跟我说,你们中国的一些学生来留学,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就差一点,第三年更差,到毕业时最差。因为没有创新,只知道背书本,这个是没有用的,在电脑上一查就查到了,去图书馆一找就找到了,用不着你去背。”

    金庸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到北大国学研究院学习,解答他做学问中的一些困惑。“比如我读《汉书》很多遍了,可还是弄不懂,刘邦打算废太子,张良请来‘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了。这四个老头又没有什么兵权,刘邦为什么怕他们?”

    明天,金庸将在北大作一场演讲。他笑称,有四件事可以并列在一起: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赋诗、北大讲学。 (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七日电 记者 周兆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5-7-12 04:47 编辑

1963年,倪匡写的首篇以卫斯理为主角的科幻连载小说《钻石花》在《明报》副刊首次刊载。2013年,也是卫斯理“诞生”50周年。在今年香港书展的文艺廊上,还特设“卫斯理50周年展”。展品包括倪匡手稿、报纸连载复刻、小说封面原画等,吸引大量读者关注。昨日,在维港旁边的一处餐厅,倪匡接受了记者采访。一边进餐一边回答记者提问,倪匡全程谈笑风生,无话不谈,谈金庸,说莫言;聊妹妹,忆古龙。

  金庸如今饭量好

  倪匡与金庸多年老友,来往甚密。他乐意分享金庸近况,“听力有点问题,他又不肯戴助听器。不过我们还会一起出去吃饭,他饭量比我好。”倪匡还透露,自己曾在金庸的花园洋房家中,看到过一套分为春夏秋冬的四幅齐白石花鸟画,“大得不得了,每一颗葡萄都大得离谱,晶莹剔透,太好了,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国画真品。据我所知,这套画没有在拍卖市场出现过。此前,曾经有人找查先生借50万,那个时候,50万很贵,弄得我很担心他那四幅作品,见到他就问:那四幅画怎么样了?”

  倪匡还透露,现在有网友把他和金庸的小说改写成黄色小说,“比如写什么杨过暗恋黄蓉啊,写得很香艳。我对被改写是哈哈一笑。但金庸知道后,他可生气得不得了哦!”

  赞莫言,没读过小四

  倪匡也透露自己现在多在家中,较少出门,“现在不是流行‘宅男’吗,我算是一个‘宅爷’!在家基本就是看书。”倪匡看书很杂,说到莫言,连声说:“当然看,当然看!莫言的小说,很早我就说写得好了。”

  他还当场背诵起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一个小段落,让在场记者大呼惊讶。“不过,郭敬明的书我看过,但没看懂。我想是年龄相差太远了!”当被问及是否看网络小说,倪匡说,此前还会看网络小说,“现在,眼睛不太适合看电脑,看起来,字乱跳。”(张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7-2-9 18:45 编辑

宗师吴清源  

  张虹:(备注:CCTV主持人的一个采访,百度中获得)

  观众朋友大家好,在这里我们非常幸运地请来一位围棋界,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提起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五百年一出的天才,也有人说,他是棋界泰斗,也有人说是围棋大师。当然这种种形容词,恐怕和他的经历和他的业绩相比,都显得逊色,他就是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贵阳参加围棋节的客人吴清源先生。

  吴老先生,想问您这样一个问题 ,有很多人说您是一代大师,棋界泰斗,昭和棋圣,种种的名字,其中您最喜欢,别人称呼您什么呢?

  吴清源:

  这个名字随便,无所谓。

  张虹:

  一切的东西都是有名字的,比方你这一个名字,不是你的实际,只是一个名字,它也是一个名字,一个东西都有一个名字,名字不是实际,坐在吴先生旁边的,是吴先生的弟子,也是咱们日本棋界,赫赫有名的,本因坊名人的得主林海峰先生。林先生我想中国棋迷都知道,不久您就将挑战日本的名人头衔,将向依田纪基挑战名人头衔,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9月份的比赛呢,有没有可能在您,将近60岁的时候,再夺得一个日本的头衔呢,这真是出了一个大冷门。

  林海峰:

  从9月份开始,我完全是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以后这种机会是,恐怕是,也就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我会好好地下。

  张虹:

  我们知道芮乃伟,是吴清源先生的关门弟子,好像我曾经看您的一本书,《天涯棋客》还有一张照片,说是专门向吴清源先生和和子女士行跪拜大礼,当时是怎么,吴先生还要让您的爱徒行跪拜大礼?

  吴清源:

  她有才情,有志向,在十年前我在上海跟他父亲说:她有志向,将来可以大成。

  张虹:

  那么芮乃伟,你觉得当初拜吴先生为师,是不是觉得,也是很求之不得的。

  芮乃伟:

  那当然是非常高兴,因为我觉得,以我的资历或者是棋力,跟林老师学棋还不够,更别说跟吴老师。所以对我来说,简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虹:

  我们今天还非常高兴请来了吴清源先生的夫人和子女士,欢迎和子女士,我们知道和子女士应当是三十年代和吴先生结婚之后,可以说是吴先生的终生伴侣,也是为吴先生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坐在和子女士旁边,也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江铸久九段,江铸久九段,应该算您怎么说呢女徒弟,我不知道这辈分怎么论,就是算同志,听说本来是芮乃伟的先生,在我们那儿研究棋的时候,我说的她还不相信,他还得问到江先生,江先生说好,她才承认,是吗,芮乃伟。

  芮乃伟:

  我怎么不记得了。

  张虹

  行,这个问题咱们回头再请江铸久回答,我们在座的还有一位,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应该熟悉的牛力力女士,因为她是围棋五段,欢迎您牛力力女士,我知道牛女士是吴清源先生的秘书,而且提起牛力力女士的爱人,也是赫赫有名,是咱们东北的象棋,号称东北虎的赵国荣先生,吴先生,我想问您这样一个问题,我发现您收的弟子当中,您好像从来没有收过日本弟子,是不是比如说像芮乃伟女士是您的关门弟子,林海峰先生是您50年代收的头一次,您为什么没有想到,收一个日本弟子呢,您的弟子为什么都是中国人。

  吴清源:

  也有(日本人),无所谓,就说在日本有个小川晨子,我很要她当我的弟子,她的人很好,对于眼光,看得无所谓哪国的人,对于人很诚实,因为这么样,我要她当我的弟子,可是那个时候,棋院他不叫她当而且她是木谷实的弟子,木谷实的弟子木谷一派的人,也有不愿意算我的弟子,其实木谷跟我很好,木谷已经过去了,那没过去的话,木谷就不会这么做,有一派的人,他是后来的是这样的,我懂。

  张虹:

  吴先生等于是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吴先生,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您的崇拜者,包括著名的作家金庸先生。

  吴清源:

  对。

  张虹:

  我们还请金庸先生,对您还进行了一番评价,我们观众朋友恐怕都比较有兴趣,听一听金庸先生是怎么来评价吴清源先生的,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

  金庸:

  吴先生有一段时候,所谓日本最高的高手,全部被他打败,发扬我们中国的围棋的精神,像独孤九剑这样,(他的棋)没定式的,(招式)随时可以变化的,绝对创新,变化无穷,所以对方也招架不了,好像风清扬这样的。

  张虹:

  我不知道吴先生,您知道风清扬是谁吗?风清扬您肯定不知道,这是金庸先生把您比喻成一位他笔下的一位武侠人物,是一位咱们观众朋友,谁有兴趣向吴先生介绍一下风清扬是谁吗,观众:

  风清扬先生就是,刚刚在我们国家演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武侠高手,是一个老前辈,他的武功,就是说独孤九剑,没有套路,变幻莫测。

  张虹:

  独孤九剑这是一个您能不能讲讲,所谓独孤九剑的招数叫什么招吗,独孤九剑主要是追求的没有招数,它就是无招胜有招吧,您觉得这种比喻对吗

  观众:

  这个我就不清楚,可是我小时候,有念过吕四娘什么这种的女侠的小说。

  张虹:

  我们知道很多人,也都愿意把您比作成一位,在武林横扫千军的一位侠士。

  吴清源:

  我不知道。

  张虹:

  您比如说,您当年打败日本所有的高手,您当时有没有想到过,有一种吕四娘,还有……

  吴清源:

  倒不是,我小时候对于这个侠客,就是称赞我们中国的,有一位是叫项羽,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耐若何。

  张虹:

  我们今天真是发现一个秘密,吴清源先生崇拜项羽。我们为了想向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什么是日本棋坛上的风清扬,什么是棋坛上的一位所向披靡的侠客。我们简单地编辑了一个吴清源先生在30年代到50年代,15年期间取得的一个辉煌的战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福建,同年随父亲迁居北京,他七岁开始学棋,14岁与母亲、大哥一起东渡日本拜濑越宪作为师。吴清源首先在三盘,带有考试性质的对局中获胜,其中包括被让两子战胜当时日本棋坛第一人本因坊秀哉,此后,吴清源被日本棋院直接授予三段称号。1930年秋,吴清源晋升四段,1931年晋升五段,时年17岁。他在这一年的日本新闻棋战中,获得18连胜,总成绩44胜5败,这期间他执黑居多,被称为黑先无敌。1939年,吴清源与木谷实两位年轻的七段,作为当时日本棋界的最高段位,以擂争十盘棋的形式,决出谁是日本棋界的最强者。在镰仓的建长寺内,吴清源以六胜四败战胜了木谷实,从此开始了,他一生最惊心动魄的15年棋战。1942年吴清源又击败了,被称作日本棋界在野长老的雁金准一,也是在这一年,吴清源与中原和子结婚,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夫妻二人相依为命,和子也成为吴清源一生的伴侣,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读卖新闻组织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八段进行十盘棋的擂争赛,当时的对局费是每局一万日元,两人是濑越宪作先生的同门师弟,最后吴清源以六胜二败战胜桥本,事后桥本说,吴清源先生是这样一种人,与他那文静的外表迥然不同,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随后在另外一场十番棋争霸赛中,吴清源以七胜二败一平战胜另外一位高手岩本熏八段,此时他已经被誉为昭和棋圣,1950年,36岁的吴清源晋升九段,1951年与另外一位九段藤泽库之助,展开一场被称为世纪一战的十盘棋争斗,当年没有电视直播,才有照片上的接头大盘讲解,两名九段由于供电紧张,经常秉烛夜战,从1951年到1953年,吴清源在两个十盘棋擂争赛中击败藤泽,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日本棋界第一人的名位,1953年吴清源在擂争十番棋之中,迎战素有剃头刀之称的坂田荣南八段六胜二败获胜,将坂田荣南降格到定先,就是凡是与吴清源对局都将被让先,1955年,吴清源以六胜四败战胜本因坊四连霸高川秀格,至此15年棋坛恶战,吴清源在最残酷的擂争十盘棋中,横扫日本现代所有高手,在生死攸关的争霸日本第一的较量中,吴清源独闯天下,不遗一尘因为再也找不到吴清源的对手,这种擂争赛的形式宣告终止。即使今后,再有吴清源一样的天才,恐怕也不会有吴清源在他15年生死决斗中横扫天下的奇迹。

  张虹:

  吴先生,特别想问您,这些事情已经过了将近40多年了,如果当年的这种擂争棋,可能输掉棋的话,可能对自己的收入也好,名分也好,都会有很大的损失,您当时,您觉得支撑您打败这些所有高手的一种力量是什么呢。

  吴清源:

  这个东西说不清,一切的事情都有运气,一个人一个人都有运气,咱们中国是,花开花谢随根,不能单做主,时哉时哉,一切的事情,都是时间它支配的。

  张虹:

  我不知道林先生,我不知道您,咱们一起回顾吴老先生,当时那种面对非常残酷的,一种棋争的形势,我想吴先生肯定是出于谦虚也好,我不知道您怎么评价,当时那种横扫日本棋坛的那种情况。

  林海峰:

  当时觉得日本的棋坛,大家都是以大国手(吴清源)为目标的了,吴老师他是完全是孤独的,孤独奋斗,而且把对手打败了,很了不起。

  张虹:

  我不知道芮乃伟,因为我觉得咱们作为同龄人,作为年轻人,回想四、五十年前的感觉,总会感觉回肠荡气一样,吴老先生能够把数十位顶尖高手统统打败,我不知道您当时如果回顾师傅的这段经历,怎么看待师傅这段传奇经历。

  芮乃伟:

  因为我可能是很后面吧,当时的那些可能没法想象,看棋谱也好,看历史也好,知道吴老师所打败的本身就是超一流的高手,就已经汇集了所有的精英,所以那个等于是精英里的精英,比他们更上了一层楼,精英中的精英。

  张虹:

  我知道芮乃伟的爱人,江铸久九段,对吴老先生的事情,也是很有研究的,江九段还说,是不是想给吴老先生写段报告文学好像是,我不知道江铸久,咱们作为职业棋手,你觉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江铸久:

  因为我开始学棋的时候,我是62年出生的,我开始学棋的时候,知道的就是在开始已经知道,是林老师打过坂田荣男,看吴老师已经是觉得很传奇的人物,我觉得传奇的地方,主要有这么几条,我们看现在的棋坛,比较厉害的几个,比如成绩最好的李昌镐。他在一年或者两年 三年里边,他拿了这么多冠军,大家也觉得很厉害,可是吴老师当时不同的是,他把所有的人,最厉害的世界冠军,都一个个被吴老师打下去了,所以当时我们觉得是,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神话一样的事情,那只不过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其实仔细想想,离我们也不远,感觉是真像武侠小说写的风清扬一样。

  张虹:

  我记得好像是看您的传记,说您的父亲还让您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读中国的古书。

  吴清源:

  对。

  张虹:

  好像您本身对《周易》 《论语》,好像到现在还能够记起来,是这样吗?

  吴清源:

  那时候,我的父亲他是清朝生长的,那个时候在清朝要做官,都得念《四书》 《五经》,都是背书,我父亲是那个时候生长的,以后不久才是中华民国。

  张虹:

  吴先生,我知道说您的国学功底很厚,我今天还特地上街买了一本《周易全译》,大家看,我就不知道,我们特想知道,我知道吴老先生对《易经》的很多文章,您都会背。

  吴清源:

  小时候那还不是《周易》,因为《周易》是很难的,都是念《大学》 《中庸》,普通的《四书》,以后我大了之后,才对于《易经》有研究。

  张虹:

  吴先生我很冒昧,假如说我们挑一段《周易》中的文章,比如说很著名的一段,不知道吴老先生现在还记不记得,比如说吴老先生,潜龙 勿用何谓也。

  吴清源:

  潜龙勿用,它这个是君子以做事谋事,龙是在水底的,潜龙它这个东西,不能出头。

  张虹:

  潜龙勿用,那么您看,还有比如说写到亢龙有悔。

  吴清源:

  亢龙有悔就是骄傲,人成功了,到这个阳气六合 最高了,就骄傲了,骄傲了就有悔,成功了就有悔。

  张虹:

  骄傲,您觉得这种思想,您从小学习的这种,中国传统的这种思想,对您下棋有帮助吗。

  吴清源:

  一切的东西都有法则,宇宙什么东西都有法则、规矩,就跟我们现在说,什么东西都有法律,杀人就该(枪毙),犯罪就该(惩罚),一切东西都有法律,太多了,天下怎么办呢,所以他做了一个模型,就是八卦,模型、比如乾象天,什么象什么,世界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律,围棋也应该有它运行的规律,一切的事情都有一定的法则,不合法则就不行,圣人他知道这个,天下万物万事都是这样的规则,他知道,他知道得要教大家,大家不知道,所以做了这个《易经》。

  张虹

  吴先生,有这么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有很多人在争论,说是当年的您更厉害,还是现在的李昌镐更厉害,大家都是这么说,如果说我们中国黄月天黄龙士,清朝的围棋国手,等于日本道策这样子的,我说还有施(襄夏)范(西屏)施襄夏当湖的这很有名的,那个时候,曾经下过当湖十局,当湖十局棋迷朋友都知道,那时候有人一盘棋子,一盘一百两白银 黄金,十盘棋跟现在的名人是怎么样。

  吴清源:

  他们是没法说,从前的名人对现在的名人谁厉害不晓得。

  张虹:

  为什么?

  吴清源:

  你们不能再活着跟他下,没法子下。

  张虹:

  我想这个问题,观众朋友也想请教林海峰先生,我知道林先生跟李昌镐下过,林先生当年,也跟吴清源先生下过,我觉得如果大家棋迷很愿意做这样的假设,跨越时空的假设,您觉得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林海峰

  下不明白的,这不能下的。

  张虹:

  或者说两个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林海峰:

  棋风完全不一样。

  张虹:

  你觉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林海峰:

  吴老师的棋是变化莫测,怎么样都可以变,李昌镐的棋好像很结实,尤其是后半盘。

  张虹:

  芮乃伟赢过李昌镐,觉得怎么样呢,赢李昌镐是运气好,不算什么,不说明什么,我觉得林老师说的棋风是很对的,我认为吴先生跟李昌镐两个人,没有可比性,为什么呢,因为吴先生的棋,毕竟已经流传了半个世纪,而李昌镐的棋,我们认识只有十年的时间,而且就我所拜读的,吴先生曾经写过的,黑的下法跟白的下法里面,吴先生对棋的理解,他只有最好,而李昌镐则不一样,李昌镐受现代功利的影响,他过分追求一种胜负,过分追求一种,对一寸一地的得失,他对艺术性的追求,没有吴先生这么深远,也没有这种体会,这可能跟他的阅历有关,如果说用一个比喻来讲,吴先生比作风清扬,李昌镐只能算是东方不败,这两个人没有可比性。

  张虹:

  我相信吴清源先生,也不知道谁是东方不败,吴先生,我们大家都是,我想那位棋迷朋友,和我们都是想表达同样一种思想,就是对吴清源先生的钦佩,吴先生,我还想问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50年代的时候,我知道当时的台湾,曾经想授予您棋圣的称号,我记得您当时,把这个称号拒绝了,这是为什么?

  吴清源:

  这个就是我们一直就是钦佩孔夫子 孔子,我们小时候,一向都是钦佩孔夫子,就是孔夫子说大成至上,没有人敢做圣人的,是这样子的,所以把这个圣字去掉了,就成了他们给我一个大国手。

  张虹:

  您的意思是以自己现在取得的成绩,尚不足以用圣这样的称号。

  吴清源:

  没人敢说,这个等于人的最高了,圣之外就是神了,神是孔子也说不能知道的,上天之宰是无声无臭 至矣,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就是为神,圣人不能知道的就是神了,其外都知道圣人就是等于我们人的最高的了,所以不敢说(圣),不敢说。

  张虹:

  我记得吴清源先生当年和秀哉名人,曾经有过一场,可以说划时代意义的比赛,当时吴先生一上来下的三手棋,被人们称作是石破天惊,我想专业棋迷都知道这个典故,咱们观众朋友谁能不能告诉我们,你知道这三手棋是哪三手棋。

  观众:

  天元三三星。

  张虹:

  你的次序错了,请您后边那位戴眼镜的那位观众。

  观众:

  星三三跟天元。

  张虹:

  说得对吗?

  吴清源:

  对,三三星天元,对的。

  张虹:

  吴先生的意思是说,反正是您把三个位置是说对了,您特别喜欢所谓棋盘上的天空,所以说您能够在第三手,能够下到天元这样的位置上,这是不是就是您一贯的思想呢。

  吴清源:

  最近我想研究这个《易经》,觉得最好还不是天元,还是中间的星位,中间的星位,因为什么呢,这也是由《易经》,就是河图,天一生水在北方,天一生水,所以第一招得下,我们方的这一个星位。

  张虹:

  吴先生我知道,就是在咱们贵阳围棋节开幕式上,由您下第一手棋,您当时就下在中间的这个星位上,这是您一直研究很久的一种思想。

  吴清源:

  最近,最近十年前,我对于《易经》非常有研究,因为这个《易经》,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本,阴阳五行,看什么都灵,把一切的东西,拿八卦 六十四卦上边都有,拿这个东西做一个,万物万事的模样,是这个东西。

  张虹:

  我不知道,芮乃伟对这个第一手比如下到中间这个星位,这是吴先生最近的一段心得,我不知道您怎么理解。

  芮乃伟:

  吴老师今天才跟我讲的这个问题,第一次学到。

  张虹:

  林先生呢?

  林海峰:

  我不知道,我也是今天学到的。

  张虹:

  我心里面确实觉得,我记得几年前的时候,采访吴先生,吴先生确实还真没有提到这样的思想。您一直就讲:说过去围棋太注重自己的争斗,而忽视了调和,好像您21世纪围棋的很多思想,是基于调和这样的思想,您这个思想,我们也采访了金庸先生,金庸先生也发表了跟您比较相似的一些看法,那么请我们观众朋友,一起来听一听,金庸先生是怎么来理解,吴清源先生的话。

  金庸:

  围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棋类,但是也很充分表现中国爱好和平,我们融合团结人的这种精神,下象棋你们各位大家都知道了,一定要把对方的领袖打死,将死,在队伍里将死它,我们可以把车跟他对车,车对掉 马对掉 炮对掉,把兵全部对掉,所谓的战斗部队全军覆灭没关系,他也全军覆灭,我们只要取得最后胜利,就是胜利,围棋完全不讲杀的,杀当然也要杀了,但是注重杀棋的人,棋艺是不高的,明天吴清源先生要来,他是中国近代围棋最高的高手了,他讲了围棋的主要要点,是为了调和我跟你下,你不要过分,我也不过分,我有我的疆界,你有你的疆界,我占的范围你不要侵犯我,我也不要侵犯你,大家和平共处,你也和我也和,这块棋你也和,这块棋我也和,大家后来都和,最后比一比哪个大一点点,围棋有361交点,你要半个交点,比人家多半个就算赢了,不需要把你全部吃掉(非想把对方)全部吃掉,最后一定输的。


  张虹:

  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我们暂时先请吴先生简单先休息一下,说到吴先生的围棋追求,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林先生和芮乃伟女士了,因为毕竟和吴先生这么多年,我不知道林先生对吴先生的这种想法,您是怎么看。

  林海峰:

  21世纪的围棋,老师对棋的看法就是看这个棋盘全体,常常常就是说,不要注重在部分上,总是要重视全体,这个是吴老师最大的优点。

  张虹:

  芮乃伟觉得。

  芮乃伟:

  吴老师也是经常教我看得宽一点,看得高一点,他总觉得我在一个小地方,没事就找人挑起战斗,不好的,应该整盘地看棋盘,整体地看。

  张虹:

  吴先生对自己的弟子,也非常地严格是吧,是吗芮乃伟。

  芮乃伟:

  我觉得反正拿棋去给吴老师看,开始是很紧张,后来脸皮厚了,反正总归很多很多地方都不好,包括吴老师就是,各种方面对我严格要求吧,我自己觉得是受益很大。

  张虹:

  我们知道牛力力女士,是吴清源先生吴老先生的秘书,吴先生的很多围棋的棋谱的讲解,都是牛力力帮着给归纳 整理的,您也是作为一种职业棋手,有没有自己切身的体会。

  牛力力:

  我觉得吴老师,就是在讲棋的时候,很注意全局的平衡,所以他给棋手们看棋也是,而且我们都很佩服吴老师,现在高龄,还每天孜孜不倦对棋的热情。

  张虹:

  我想吴先生,这21世纪围棋思想,肯定是博大精深的一种思想,您也经常讲到调和。

  吴清源:

  对,调和简单说,就是一切的东西,都是阴阳调和,阴阳就是你拿这个电池正负两极,你没有这两个东西,它就没有作用,这个道理就是由《易经》来,《中庸》说得很明白、很浅,所以说至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就是中和,什么叫中和,就是正合适,由围棋来说,有看不见的这些便宜,就是在空间,空间看不见的,底容易看得见实地,有好实地的,有不好实地的,因为空间不容易切,不容易瞧,就是他们普通叫做模样,对,模样,大模样它能得多大实利,不容易瞧见,所以空间的能弄多大的实利,瞧得见的算高手,容易瞧得见的实利,不能算没有,是这样子的。

  张虹:

  吴先生我记得您好像说过,说当今棋界您看中三位天才,第一是李昌镐,第二是王立诚,第三是芮乃伟,我不知道您是怎么样出这样的评价的。

  吴清源:

  我从前说,第一位是曹薰铉,第二位是大竹,第三位海峰,因为什么呢。我到日本来,14岁来了,得九段20多岁了,他来的时候是10岁,10岁时候,我让他6个子,我来了日本之后,秀哉名人就让两子,可是他23岁,他就得了本因坊名人,所以他才能比我高。

  张虹:

  是这样子,大竹跟他们算是,林海峰大竹这个时代,大竹时代,大概30多年,现在还是,吴老师差不多50年了,他每次给我看棋,他一次没有说过我好棋,一次都没有说过我好棋,都是臭棋。

  张虹:

  吴老先生您觉得,就是您对当今的一些正活跃在第一线的一些棋士,李昌镐、王立诚包括芮乃伟都是一些很有希望的一些天才棋手,您觉得是这样吗?

  吴清源:

  将来21世纪棋的发展,大概时代的人都进步得快了。

  张虹:

  你的意思肯定是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在当时的时候,肯定有很多有奇才的一些青年人出现,那么现在也仍然会有一些,很久以后被您看中的一些棋手,能够继承自己的一种想法,将来小的都很多,韩国也有他的弟子张栩,还有山下敬吾,因为什么呢,他把祖先的定式都忘了不用了,所以各种都有,将来对于21世纪,全体的看法、发展,都会下很有新鲜的 有意思的棋。从您开始,后边的王立诚、王铭琬包括张栩,这样一些可以说是华人棋手,现在在日本棋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了,王立诚一个人就已经有了三个头衔:棋圣、十段和王座,林海峰先生,您就要挑战日本的名人,那么华人棋手在日本棋坛占据有如此重的分量,您认为是什么呢?

  林海峰:

  这个是很令人奇怪的,我们华人讲出国在那边环境的,总是要比如说我小时候,有一个时候也是下不出来,成绩不好,我父亲说你这样子不行的话,还是回来算了,不要下了。这个时候,从心里讲回国也太没面子了,这种恐怕有点关系。

  张虹:

  出国,在日本的环境中会给自己一种压力,有一种压力。

  林海峰:

  对。

  张虹:

  吴先生如果我们中国棋迷都说,最近一年咱们大陆的棋手成绩不是特别好,好几次

  冲击世界冠军的机会丢掉了。那么您如果给大陆的棋手有些忠告或者有一些想告诉他们,您对他们说什么。

  吴清源:

  我看没有多大关系,不用忙。

  张虹:

  你要注重身体。

  吴清源:

  现在研究棋都容易,21世纪的下法:全体的下法,所以来我这儿,不要忙,你能活80岁,你就好好地研究棋,十年之后就能得(世界冠军),不要忙。

  张虹:

  谢谢吴老先生,我想吴老先生确实通过今天的节目,给我一种感觉,吴先生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能够来到贵阳参加围棋节,能够参加我们的节目,确实我们非常的荣幸。吴先生刚才说,要注重保护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想作为棋手,应当说用孟子的话说,叫做养吾浩荡之气,同样的愿望,是希望吴老先生也能够健康长寿,真正能够看到21世纪围棋兴旺发达的那一天,那么最后吴老先生还特地在我们节目开始之前,为我们写了一幅字。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是吴清源先生,为中央电视台《五环夜话》节目,可以说也是为咱们电视机前的棋迷写这幅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吴清源先生的墨宝。“阳光普照”,我想吴清源这幅字的意思,阳光普照,我知道贵阳是一座阳光之城,这里边肯定有贵阳围棋节这样的含义。我想阳光普照,也确实意味着吴老先生对围棋,中国围棋事业的一种希望,我们确实也希望明媚的阳光也会继续照耀,让吴老先生能够继续健康长寿,那么我们《五环夜话》节目和我们的电视台也有一副礼物,想送给吴老先生,那么是咱们贵州,当地出产的这种思逢,玉石做的棋子,我们真是希望,吴先生能够用这副棋子,为您的21世纪围棋构想,做出一些新的想出新的招法,好 我们再次感谢吴老先生,谢谢吴先生,谢谢吴先生,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围棋,很沉。请吴先生过目,这个也是据说用一种特殊的材料质地来做成的棋子,由玉制成的一种珍贵的棋子,我想再珍贵的礼物,也不能够代表,不足以表达我们对吴先生的一种崇敬之情,我们再一次感谢吴先生,来到我们的节目,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收看我们的节目,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7-2-9 19:09 编辑

上文,2001年

============
吴清源语录之关于围棋哲学
  棋盘不是胜负,是阴阳。在阴阳之前是神。神在宇宙之内,宇宙在神之内。在远古无文字的时代,尧造棋问天。下棋本身不是为了胜负,是要调和阴阳。万物无生无死,只有文化。求胜的心理是多余的,是杂念。只要尽力就行了。不只下棋,做其他事情也一样。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调和。比如说农民,辛辛苦苦是为了能有个好收成。万一台风来了,也没有办法。
  吴清源语录之关于围棋和信仰

  围棋和信仰,对我来说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然,恐怕我是不会在异国他乡生活下去的。我之所以能长久维持棋士生命,可以说是依靠着信仰。她使我经常保持精神上的安定。我每逢临战之际都一如既往地做这样的精神准备,即只考虑如何在盘上全力以赴去拼杀,而决不考虑后果。说起来,一流棋士之间棋力之差是微不足道的。胜负的关键取决于精神上的修养如何。
  吴清源语录之关于自己的人生历程
  过了80岁的现在,我,吴清源,回想起来真感到懂棋的幸运。很久前即已从现役棋士引退的我,在心情上仍是现役,仍感到非常年轻,每日对着棋盘,以棋为乐。每天都很充实。即使到了90、100,也能每日快乐地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这无论怎么考虑,都是棋的功德。围棋真是不可思议,可使弱者强者同乐。如此妙物,却有人不知,有人不想知。比如有人就自叹脑瓜子不行、没法理解等等……围棋,对弱者而言有无限进步的快乐。对强者而言,更有体味棋道之深的快乐。再强一目,就是至上的快乐。
  三次元的世界,一次元的人不懂

  听到吴清源先生百岁仙逝的消息,突然之间心底一空,便下意识扭头看向窗外。窗外阳光灿烂,天空碧蓝如洗。刹那间我被猛然拽回了12年前那个下午,金灿灿的初冬暖阳下,88岁的吴清源先生走到童年故居门口的石鼓上,说:“哎,坐坐,坐会儿。”他的眼睛看向远处,仿佛身处的世界不在眼前。金色的阳光斜照下来,在他面容上泛起柔和却有些清冷的光辉。导演田壮壮说,下午四点的阳光正好,朦朦胧胧的。
  2002年见到吴清源先生,也恰是他离世的这个时候,11月的初冬。其时田壮壮导演要拍吴清源传记电影,相关的电视剧也在筹备中,吴清源先生因此回到中国,踏寻故居,访亲忆旧。归乡的行程令他愉快,一家人却担心这会不会是高龄的他最后一次回国,于是除了与他形影不离的夫人吴和子、还有经纪人、助手陪同之外,长子吴信树也一同回来,他生活在北京的二哥吴景略,则全程跟随弟弟在京的行程——这让作为记者的我格外幸运,除了获得了此次唯一的跟踪采访吴清源先生的机会,还能和与他亲近的人多方交谈,得以全面地接近和了解他的人生。
  对于很多人来说,吴清源先生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他高超的棋艺,因为他传奇的人生。然而对于记者来说,把采访对象当神却是大忌,职业属性要求我们面对被访者必须理智中立平等,否则很难做出客观的采访和报道。但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吴清源先生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还真是绝无仅有,与采访的态度无关,尽管我曾那么认真努力地去了解挖掘他的生活、甚至尽可能想通过采访进入他的精神世界。
  他是人,但的确异于常人。

  他相貌清奇,令人一见不忘,长着一对中国民间传说中作为异人标志的垂珠大耳。清寂的面容常常看起来像入定的高僧,淡淡的眼神扫过面前的一切,却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没有关系。因此,和他对话、闲谈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当我第一次站到他面前,他的眼神很快从我头上飘过时,我便明白,其实没有跟他介绍我的必要,我不在他那个世界里。
  其实有多少人在他的世界里呢?满满一屋子人围坐他身边时,旁人和他说什么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因为先生不做回应、不谈任何世俗的话题,偶尔开口,便是一两句哲语,关乎“和”或者“新棋局”。或许很多人会以先生多年前遭遇那场车祸的后遗症来解释他与常人的难以沟通,但是天才的世界你别猜,他的世界常人不懂,又何必非让他必须融入我们的世界呢?至少,在我短短两天的观察中,并不认为先生精神有问题,他其实思路很清晰。“他认为浪费时间”。有时,他的助理牛力力会这样解释他为什么不做很多世俗的事情。

  外界唯一能和他的世界连上关系的大概就是围棋吧?先生所到之处,总有业内外的崇拜者向他讨教围棋,然而没有人跟得上他,他摆谱的速度太快了,一手抓五个子,左右都能下,“哗”一出手铺出去好几手棋,他明白,旁边的人早傻了。
  他给人讲新棋局的布局,人们听得毕恭毕敬,不管懂没懂先频频颔首,他的二哥吴景略却在旁边摇头:“他有那个实力,可以那样布局,我们不行,保不住的。”
  吴家三兄弟从小一起学棋,大哥二哥也是围棋高手,但是吴景略说,跟大哥下棋还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落子,跟自己弟弟下则完全不知道,所以他下不过吴清源:“这就像打仗一样,你不了解来兵的意图,还怎么打?”
  日本作家江崎诚致曾经形容,如果说当今的围棋高手的棋艺是一次元的话,那么吴清源的棋艺就是三次元的。他的经纪人寺本忍则认为“吴先生是四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天才还很难说”。他的世界,和我们差着维度呢,怎么沟通?
  非常崇敬吴清源的金庸曾经说自己《笑傲江湖》中的世外高人“风清扬”便是以吴清源为原型,对此吴先生的回应是:“我从来不看武侠小说。”其实,风清扬终归还是俗世之人,他的隐逸是看破人生的隐逸,一次元世界的人,终归难以想象三次元的世界。

  或许只有他和夫人和子在一起的时候,吴清源先生看
起来才不那么像神吧?耄耋之年的夫妻都瘦瘦小小的,形影不离,走在外面的时候,两人还会紧紧依靠相互搀扶,那是一对寻常夫妻的依赖和幸福,却也是人人羡慕、少见的神仙眷侣。
  和子夫人谈起先生就是一脸的幸福,当年她第一次听父亲谈起吴清源,便觉得“父亲看上的人一定不会错的”,成亲之后她一直把吴清源当做宝贝,照顾了一辈子。至今我还记得夫人特别有成就感地告诉我,当年先生和作家川端康成是好朋友,两人都十分瘦弱,于是川端康成和先生打赌:谁的体重先到45公斤以上,就要请客好好庆祝一番。结果婚后和子夫人把吴清源先生照顾得很好,他的体重上升了,川端康成为此上门“讨债”。说到这里,夫人的眼睛笑得弯弯的,满是光彩。
  和子夫人谦虚地说,当年吴清源先生光芒四射,上门说媒的人很多,之所以最终选择了她,是因为她的名字好。夫人名为“中原和子”,“中原”让吴先生想起自己的祖国,“和”却是他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去国离乡的吴清源,祖国曾是他心中最重的结,他在日本纵横棋界把高手纷纷挑于马下之际,正是日本侵略军铁蹄蹂躏中原之时。他被国人骂做汉奸,被日本极端分子恐吓生命,那种内心的寂寞与痛苦,当时的人难以理解,时隔多年听他的家人谈起来,才让我们触摸到天才内心最为可感的部分。

  12年前的那个下午,和子夫人这样结束与我的谈话:“今年我们结婚正好60年,在一起60年也没有厌烦,还没有够,还要继续下去。”那句话,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然而,然而和子夫人终于在2012年——他们结婚70年之际撒手先去了。看到那个消息的时候,我曾担心:天使离开了,天才怎么办呢?
  如今,他也离开了,天上有和子夫人再与他共度人生,他该很开心吧?
  又想起那个下午,吴清源先生坐在那个他小时候总是觉得很高的石鼓上,喃喃地对着我说,胡同东西两头原本有两匹马,是对面汪律师家养的。他的眼睛望向远处,仿佛现实的世界不在他眼前。我傻傻地站在他身边,想:“他是对我说的吧?那这是他唯一对我说过的话。”
  绚烂之极 乃造平淡
  ◎张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如果你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一位围棋大师,你很自然会把吴清源当成一个普通老爷子,平静、安详,白发稀疏,显出亮亮的头皮,与任何传奇无关。
  老爷子耳朵大,老话说:“耳大有福”。

  老爷子一口京腔,尤其是老北京才有的悦耳的尾音。他少年时曾在北京久居,西四南大街大酱坊胡同的旧居尚在,但那尾音已经日渐稀少。
  他的女弟子芮乃伟九段每次去日本看望老爷子,都会在北京买些“驴打滚”之类,老爷子爱吃甜食。
  据老爷子助手牛力力讲,吴先生暮年很少讲话,住在老年疗养院里,每天长时间卧床,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只有和他摆棋时,老爷子眼神才会灵动起来。
  去年,吴先生出现在《读卖新闻》举办的棋圣战赛场,在研究室里,弟子林海峰摆棋,吴先生半天只说了一句:“黑棋好。”最后,真的是执黑一方获胜。
  我们这代人爱把棋手比喻成武侠人物,比如把聂卫平比作段誉。2002年,贵阳围棋节,我采访吴清源,也用这“俗招”逗老爷子话:“您知道风清扬吗?”
  “不知道。”
  “您知道任我行?”
  “不知道。”
  “您知道金庸吗?”(金庸先生曾拜吴清源为师,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先生名誉博士时,金庸先生就在现场。)
  老爷子仍然回答:“不知道”。

  事后,江铸久九段说,你应该问:“您知道査先生吗?”

  客观地说,吴先生晚年口齿表达不佳,他自己几乎不可能像《百家讲坛》一样完整地表达他自己的“六合”围棋思想,在他本人身上几乎看不到与“传奇”相关的色彩。
  录节目之前,陌生人挤过来找他签名,他二话不说,有求必应,直到助手替他挡驾。饭桌上有人找他攀谈,他会放下筷子,有问必答。如果想从他的身上寻找到那种“英雄气概”,多半会失望。
  因为做节目,两个月前和阿城老师聊吴先生,我们说,十番棋擂争是吴先生走过的“炼狱”,是悲壮的苦行。阿城老师不同意:“有什么悲壮?什么炼狱?没那事。”
  “那吴先生靠什么获胜?”
  “平静。”
  阿城老师因为写《吴清源》电影剧本,曾和吴先生深谈。我们想象中的“炼狱”场面并没有发生,最有戏剧性的情节莫过于在比赛的前夜,吴先生默背文天祥的《正气歌》。

  “平静”是最不能满足我们对传奇人物的想象的。
  我们在一周之前还与吴先生的助手牛力力探讨怎样拍摄吴先生的电视节目。
  据说,2015年吴先生唯一有可能参加的活动是“棋圣战”七番棋的第五或第六盘。
  参照去年的经验,吴先生会选择一小时车程的比赛地点,如果身体允许,他会在午后出发,到达后先休息一小时,然后去研究室。比赛组织者会安排吴先生的弟子林海峰陪先生摆棋,这大约只能持续不到一个小时。
  我们设想过各种拍摄方案:
  《吴清源》电影中吴清源的扮演者张震与吴先生相对而坐,吴先生的弟子鱼贯而入向恩师执礼。
  各路高手云集在十番棋故地镰仓建长寺。

  这都是符合“传奇”想象的画面,其实,吴先生的女儿告诉我们,最可能拍到的画面只有一种,吴先生坐在轮椅上,在疗养院五楼的会客室,一手托腮,一言不语。
  这是一个平静的老人,不需要光环做装饰的老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一元转让京剧版《射雕》版权
     金庸先生正式以象征性的一元人民币向武汉市京剧团转让京剧版《射雕英雄传》的版权,全剧将于本月二十日左右投排。
    武汉京剧团团长舒长青今天向记者介绍说,剧团于七月底和金庸先生联系,送去剧本和剧团简介,商讨版权问题。八月三日,金庸先生发来亲笔传真,表示对《射雕》能搬上京剧舞台“欣然热烈支持,愿意授予拙作《射雕英雄传》之版权,只象征性收人民币一元。”

    金庸先生还表示,他希望此次排演的《射雕》能与其曾看过的湖北省京剧团的《神雕侠侣》成为京剧舞台上的 “双璧”,并在十二月的第三届全国京剧艺术节上出演。 “将来有机会,会来武汉会见”。

    金庸先生也指出,此次并非独家授权,如有其他京剧团另行改编,只要并非抄袭武汉京剧团的音乐、唱腔,也可以找他授权。

    京剧版《射雕》以《射雕英雄传》的第一部《铁血丹心》为基础,对情节作相应的浓缩,围绕郭靖、黄蓉的爱情这条主线,整台戏共分十场,演出将控制在两小时二十分钟左右。郭靖一角将由台湾国光京剧社名角朱陆豪出演。

    新华社 2001年8月15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5-7-12 04:50 编辑

八旬老人侠士风骨

  金庸,集报人、编辑、学者、政治家多重身份,诸般才干于一身,但最令世人啧啧赞叹的,无疑还是他的武侠小说。读者爱金庸的小说之余,免不了透过字里行间去遐想作者其人,或者寻求与这位大师的心灵对话。

  “编故事是我的特长,别人学不到的”

  金庸自己则一边强调“不好吹牛”,一边表示“编故事是我的特长,别人学不到的”,兴奋与得意之情难以掩饰。

  他解释说:“写小说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家是讲天分的。我天生会讲故事。同样的故事或笑话,别人讲的不好听,我添油加醋说起来就好听了。”

  这样的天分也在小说写作中尽情挥洒:金庸每天编一段故事,先想再写,只要一小时就写好了,而想的时间则不一定。“如果灵感来了,一下子就想通了,有时故事结构摆来摆去都不满意,想的时间就长了。”

  写人物,金庸可谓“信手拈来”。他说,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像岳不群这样反复无常,靠耍阴谋诡计过活的人,现实生活中有,但可能没有这样坏,没有这样厉害。如果我的朋友或认识的人里完全没有这样的人物,小说中也很难创作出来。”

  “比方说我认识你之后,了解了你的个性,如果我的小说中没有写过你这样的人物,我就多了一个(备选)人物。”听
金庸侃侃而谈,仿佛看见他只身匹马潇洒地游走于小说与现实之间。

  “我最喜欢人家问问题”

  这位有着“大侠”美誉的作家,“不大会去欺骗人,人家要来攻击我也不大容易”。

  应对问题与挑战,金庸可以把它转化成人生的乐事,侠士风骨豁然可见。念及此,他的脸上浮现出孩童般的笑容。

  “我太太最怕我演讲时别人提问,而我最喜欢人家问问题,你问得越快,我脑筋转得比你还快。你最好问最难的问题,我马上就会很快答复。最好有10个人同时问问题,我10个一下子全部解决,下面听众拍手鼓掌,我享受这种感觉,这是最愉快的。”

  “我在大学讲书,也不怕学生问问题,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别人以为我答不出,我还是答得出来,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也坦白说,回去查书,明天再讲。”这是为人师长的金庸,豪放中不乏“实事求是”的做学问之道。

  文以载道,作为通俗文学作家的金庸早有自己的思考。谈到小说传达的人生体验,金庸起身,从书架中抽出一本最新版的《书剑恩仇录》。翻到序言,找到这样一段文字:“武侠小说虽说是通俗作品,以大众化、娱乐性强为重点,但对广大读者终究是会发生影响的。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

  他接着写道:“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做‘白日梦’而沉湎在伟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读者们在幻想之时,想像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像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

  如果说教育的真谛是教人幸福,那么,金庸的作品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三毛语)”,发送的也是幸福的召唤。

  “人与人合才其乐无穷”

  功成名就的金庸,现在正在“花功夫做学问”,准备写一部《中国通史》,以“民族融合”的史观诠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鸿篇巨制的浩大工程,观点引发争议,都没有让金庸却步。

  他直言不讳地说:“人与人斗不一定其乐无穷,人与人合才其乐无穷”,“我与你斗争,大家面红耳赤打架不开心。我与你和好做朋友,才其乐无穷。”

  他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并不是靠阶级斗争斗出来的,而是得益于各民族的大融合。汉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少数民族融会团结在一起,互相通婚,互相做朋友,血统融合,文化同化,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也一步步强大起来。

  就人口大省四川而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那里的居民与汉人,在文化上有差异,人的面部特征也不同。现在,四川人与我们浙江人、广东人没有什么分别,大家都是中国人。

  “这是我的历史理论,我准备写一部分初稿,聆听专家的意见。如果大多数专家觉得能够行得通,我再继续写下去。”

  金庸最近赶到西安,向那里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求教,怀着一股求知的虔诚,“(我的观点)请你们指教,如果错了,我重新再去想过,不要让我错到底。”

  对错之间,金庸不输做人;对,金庸展现的是追求真知的胆识与勇气;错,这位80岁的老人也不失大气与胸襟。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6-12-27 07:33 编辑

金庸为自己设计墓志铭    2003年,《北京青年报》

  金庸近日来到西子湖畔开“茶馆”,引起多方关注,这个茶馆不是真的茶馆,而是一本杂志。
  有人对《金庸茶馆》提出质疑:专门出一本杂志来评论自己的文章,是否有些自恋?为此,金庸接受了央视《新闻夜话》记者的专访,年届八旬的他起初不肯对自己做出评价,只说为时尚早,但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虚拟了墓志铭。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名满天下的金老先生居然说他现在很后悔。
办杂志不为自恋
  记者:您专程来杭州给《金庸茶馆》捧场祝贺,有的读者可能比较尖刻,说果然是金庸开的茶馆,这里面还真找不出来一篇批评他的文章。
  金庸(以下称金):其实我也没有详细看,其实批评的意见还是有一点。我现在正在修改(自己的作品),我这个修改就是把十五部小说从头至尾全部改过,这个修改的根据最初是台湾读者一句话、两句话的意见,读者说哪一部小说里边有一点地方不通,然后这次修改就根据这个记录,什么地方错了,我就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把它改正了。
  记者:您赞成杂志里面多一点批评的声音吗?
  金:有些批评的声音可以。
  记者:您觉得大家应该看到一本什么样的刊物?
  金:一本比较有趣的,正正经经讨论的,或作为学术性文学批评的杂志。
  记者:这样的杂志不会是自恋的杂志?
  金:自恋不用办杂志来自恋的,所谓自恋是不作声的,如果说金庸要自恋,应该把所有小说每天从头到晚自己看,自己说自己好就可以了。
金庸不愿评价自己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倡议搞金庸学的研究,比如说这个杂志里面就有这样的文章把金庸学叫“响”,把您比做莎士比亚和曹雪芹,那么在网上对您批评的,或说抨击的也大有人在,几十年来您是否分析过,为什么对您的毁誉如此分明,争议如此之多?
  金:毁誉分明我觉得很简单,因为实际上中国人有两种,一种喜欢武侠小说的,一种痛恨武侠小说的,喜欢的他就非常喜欢,不管谁写的,金庸写的也好,还珠楼主写的也好,随便哪个写,他都喜欢。还有一种人根本不喜欢,连《水浒传》他也觉得不好,甚至《红楼梦》他也觉得不好。
  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百年之后,请您原谅我问这个问题,就是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大家,这些公众人物、这些读者能不能得到一个来自您自己的、来自您本身的非常客观的自我评价,就是我在人间百年到底怎么样?
  金: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到一百年不过才二十年,至少还有二十年,现在我看不到一百岁的时候,怎么样评价自己?我现在只有希望,我希望百年之后还能有人看金庸小说,不要让电脑什么把这个小说全部赶掉了,我想只要世界上还有小说,大概中国人还会看金庸小说,我希望再过五十年、六十年还有人来看,我就觉得很满意了。
  记者:现在来评论金庸还为时尚早?
  金:是,如果两百年之后还有人来看金庸,还有人来讨论,我想有一两百年的价值。我最初写的《书剑恩仇录》到现在有五十年了,写了五十年也正在看,五十年的价值大概还是有。
  记者:您现在也不愿意对自己做一个评价。
  金:是。
金剧的某些编导在“献丑”
  记者:有一件事我不太明白,您为什么不能够站出来,去批判那些电视剧的导演和编剧?就是连在这个杂志上给您写赞扬文章的也在说,金庸作品,被改编成的影视剧俗不可耐。您为什么不站出来,批评批评那些编剧和导演。
  金:我现在第三次修改我的小说,后面加了很多注解,批评这些导演,主要讲他们献丑。如果你叫金庸上台去,请金庸先生唱京戏,我的反应怎么样?我会一鞠躬说,对不起我不会唱戏,我就不唱了。非要开口唱的话就是献丑。这些
  编导,有的在献丑,他希望献丑,我没办法。
  记者:您觉得他们现在已经丑到了什么程度?
  金:丑到,我想这个主要是画蛇添足,你画条蛇就可以了,他一定画几只脚。
我现在觉得后悔
  记者:您是写武侠小说的写作大师,还是一个研究中国通史的历史学者,同时还是参与各种经营活动的商人。这些角色您能够把它们处理得很好吗?
  金:我从小到现在的这些经历,念书、办报纸、写小说、经营商品,到底处理得好不好?我可以答复,处理得不好。我现在觉得自己学问太差,如果照我自己意思,最好小说也不写,从大学开始就专门研究历史,研究外国文学,那么到现在大概跟其他大学教授这个学问差不多了。但是我现在花很多时间去办报纸,很多时间去写小说,我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跟这些大学教授谈,我觉得差得远,在浙大我跟他们谈,我也觉得差得远,我自己很惭愧。我花这么多时间去做一些现在看来没有用的事情。写那些小说、办报纸赚一笔钱可以够我现在生活,我自己希望有很好的学问,这个处理得不好。
  记者:您现在觉得您最缺的是学问?
  金:欠缺学问。
  记者:听上去觉得您很后悔?
  金:后悔应该多点时间来做学问,不应该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些对人家有益对自己没益的事情。写小说娱乐人家,自己没什么好处的,办报纸给人家看,自己没什么好处的,做学问,自己得益的。

  记者:如果我把您的这个话传出去,告诉给别人,我说金庸大师说他自己很后悔,觉得自己学问差。他对人生的整个过程,觉得有很多后悔的地方,人家会不相信的,说这是真的吗?
  金:这是真的,不是谦虚。因为我觉得学问不够好。我现在开始学着写点儿文章,觉得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懂,这个文字也不懂,那个文字也不懂。那么早一点儿,三十年前我学这个东西那就好了。
  记者:您这不是客气谦虚?
  金:不是客气谦虚,真的。
  记者:但是我知道您的资产有几个亿,您可是很成功的人,很多人的偶像,您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上亿的(读者)。
  金:我没有权利欲的,影响这些人对我有什么用?
  记者:您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像,您还后悔?
  金:我写这些书,你觉得很好看,我对得起你。如果有人写这些好书给我,我看莎士比亚,我看《红楼梦》,我很感谢他,幸亏他写了这么多好书给我看,《红楼梦》、《水浒传》,现在看我学到很多东西,娱乐性很强。但就自己写书而言,我觉得并不一定很值得。
学问不够是人生的一个缺陷
  记者:是什么让你对自己现在的这些东西很不满意?
  金:也不是现在很不满意,总觉得不够满意。
  记者:不够满意,是什么?
  金:现在在写书,写历史书,写文学书,写作的时候觉得,这方面我不懂,如果到原文里面去查一查多好,可惜现在学来不及了,已经后悔,当时去办报纸,去写小说有什么意思?把这个时间拿去学德文、学日文、学希腊文、学拉丁文不是好得多吗?
  记者:那岂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很后悔吗?
  金:不是每个人都后悔,每个人都有想法,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学文理,他觉得学文理有什么用?能多赚几百万,开心得多了,现在也有这样的人。
  记者:学问对于现在的您来说,有多重要?
  金:我好奇心很重,我觉得学问不够,也是自己生活中、人生中的一个缺陷。
  记者:缺陷?
  金:缺陷,一个缺点,缺陷。
  记者:我现在来设计一个场面,在很久很久以后,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走过了一片墓地,突然这个大人对这个孩子指着一块墓碑说,你非常喜欢的那个金庸,那个名字就在上面,就在那个墓碑上,然后两个人就过去了,在那个有金庸名字的墓碑上面,会写着什么?
  金: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后记
  关于金庸先生的最新消息,金庸书友有限公司已经成立,它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几部小说改编成动画片,现在已经开始实施,再有就是在西湖上的杨公堤将开一间真正的金庸茶馆,时间是在今年的10月份。
《北京青年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7-3-28 05:53 编辑

上面是2003年事

【【【【【【【【【【】】】】】】】】】】】】】】】】】】】


金庸:自幼与书结缘
从小我爸爸、妈妈就觉得我读书时间太多,老是让我出去外边玩玩,我爸爸就陪我去踩脚踏车。他们好意让我和他们一起去乡下玩玩儿,讲了几次。我还是喜欢自己看小说,比较有兴趣。我父母认为小孩子不喜欢玩不太好,常常鼓励我出去玩。我觉得出去玩反而就有些痛苦,我情愿在家里看书,就开心了。

  我一个家在香港,一个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常常搬来搬去的。所以有些书不太用的就搬到澳大利亚。我最近在修改我的小说,要翻阅记载有关历史事件的书籍,常常用的书就放在书房里面,不太用的我就放在外面另外一个地方。我喜欢坐拥书城。
金庸书缘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拿到书就看,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都借阅过。我从小就最爱看小说,先看中国的四部小说;中国的小说没的看了就看外国的翻译小说,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中国的小说。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喜欢看巴金的小说。在9岁左右的时候,我全部看中国的小说。外国翻译的小说,也以旧小说为主。小时候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些中国的小说容易看,外国小说是经过翻译的,文字的结构小孩子不大容易接受。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我看书,一本钟爱的书就一字不放过地仔细读。尤其是在看英文书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字,马上查字典,这本字典查不到,再查大字典,查到为止。我是下苦功夫、用比较笨的办法读书,把这些笨办法累计起来,自己看多了,看书也就容易了。难关就这样一关一关地过去了。


  好书可以一读再读。有一本《哲学的趣味》,是美国人写的,讲哲学的。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看的翻译本,我觉得他写得很有趣味,当时不是完全懂。但后来年龄大了,再看英文本了解比较多了,觉得这本书写得轻松活泼,有些问题讲得很好。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书的好处很多,如果一个人生病、遇到灾难,在书本当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在自己很寂寞、很困苦的时候,在大家都反对、同学都反对、老师也反对你的时候,看书就心情平衡了。世界上遇到困苦的人很多很多,大家咬咬牙就过去了。不管是小的读者还是年龄大的读者,提倡侠义精神,对自己是有益的,做事情要有努力的方向,帮助别人,为了国家和社会,不要过分自私自利,不要妨碍别人。我最希望青少年看了我的小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要挺身而出。而且要有观念,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做好的不要做坏的。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一个人读书,最后变成文人,变成读书人,所以应该多读书。但是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需要大家一定都读书,做文人。就中国古代传统而言,读书人可以考中进士、状元。但是现代人,读工科、理科的不需要读很多书的,脑子要聪明、有创造力很重要。

  我觉得我读书不是大人逼出来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是读了书之后目的怎么样,但是我课外书读得多,考试成绩很好。所以跟小朋友讲,你要考试考第一名,考中学、考大学,要成绩非常好,非读书读得多不可,书读得多中文就好了。我多看英文书,英文就好了,中、英文都好了什么考试都不怕。

  如何看待如今孩子们的低龄化写作以宣泄心中的苦闷?

  我觉得年轻轻的,你的困苦尽量不要向人家诉说,我很苦呀,我很苦呀,男子汉的苦就苦在自己的心里。人家来问苦不苦——不苦,痛不痛——不痛。一个男人应该这样子。女孩子哭哭啼啼没有关系。所以一个男孩子诉苦,我觉得不够男儿气。

  在上中学的时候,您曾经出过一本指导同学们考试的书吗?

  因为家里经济断绝,穷得没办法,我们几个同学就编这样一本书可以赚钱的。结果我们果然赚到很多钱,不但自己供自己读书,上了大学,还帮助了其他的同学。所以我觉得,人家说我从小有赚钱的天才,能看到哪里可以赚钱。现在到老了,我赚钱都不是很难的,我觉得也很容易的。所以人家也认为我开金庸茶馆,商业化,但现在这些事情不屑做了。我的股票还赚钱,看得都是很准的。不需要去做这些小东西来赚钱,赚一两千没意思。我做投资、搞商业,十万、八万很容易赚到,不会做这些小东西

武侠小说的魅力
金庸

  我现在认为我的作品是通俗小说的类型。通俗小说就是得到大众爱好、喜欢的,大家比较了解、比较能够接受的一种小说。武侠小说基本还是一种娱乐性,人家觉得好看,看热闹。有些文化的意义、人生意义,都是我加进去的,人家对我的小说评价比较高的,就是因为除了一般性的好玩儿、好看之外还有一些意思,一些人生的味道。

  如果青少年朋友们自己很努力地看武侠小说,他们会从书中得到了教育、教训。《鹿鼎记》你看就看了,不要学韦小宝。其他的书你会得到教育,就是应该做好人,应该做个侠士、不做坏人,在其他的小说里都讲到的。韦小宝做坏事有好结果,这个对青少年来说可能是一种不良的教育,但这本书目的不是给青少年看的,而是描写国人中一种比较不好的习性,韦小宝是一个反面、负面的人物,不值得学习。

  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我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幸亏父母没有死。经过抗战,很多时候趴在地下,旁边的炸弹、机关枪在扫来扫去的。在流浪的时候只能够穿草鞋,很冷很冷的,也没有饭吃,艰难困苦都经过了。我觉得现在回想这些困苦的锻炼挺好的,我不怕死的。比如上神州五号,我太太就问我你怎么样,我说我喜欢上去。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清楚,我在经过这些困难的时候,都不会害怕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7-2-9 15:38 编辑

2003年7月24日《新闻会客厅》节目:金庸-笑说神侠



 




  新闻会客厅:观众朋友您好,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要说20世纪中国哪位作家拥有最多的读者,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想到是金庸。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从他50年代出道以来,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如果再加上盗版的话,发行量可能超过了一亿册。这两年金庸先生由再度提笔来修改他自己的作品,顿时就成为了金庸迷们还有文化界热烈讨论的焦点。今天我们会客厅请到的就是金庸先生。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您好。

  金庸:你好。

  新闻会客厅:最近大家非常关心您修改的作品,你看大家的猜测是不是准确?比如说在《射雕英雄传》里面,梅超风和黄药师又发生了一段师生恋,还有说黄蓉的年龄又要修改一下等等,这些是真事呢?

  金庸:黄蓉和郭靖的年龄不改动,不符合其它的事件,也改动一下,配合他们的年龄,其他地方不对的,配合一下修改,其他的地方符合他们的年龄,让他们更统一。

  新闻会客厅:梅超风和黄药师(师生恋)这个猜测是不是真实的?

  金庸:这个最初写的时候,梅超风和黄药师,老师跟徒弟之间有点感情,也不能谈到爱情。其实我早就有伏笔了,不过以前写得不明显,大概一个女徒弟和男徒弟恋爱结婚,黄药师为什么大发脾气,不但是发脾气,而且是迁怒了,把其他徒弟腿打断了,道理讲是不合情理的,但是那个过程,原来很早就喜欢这个女徒弟,就有道理了。

  新闻会客厅:为什么现在把这点写得明显一点?

  金庸:因为读者很多不懂,因为这些都是很年轻的,8、9岁的孩子不懂,这个师傅为什么大发脾气,我们年纪大的,原来中间可能有一点特别原因,里面,我写得比较明显,其它完全没有改变。这种感情以前有一点,也有,也不强调。我们叫画蛇添足,广东叫画公仔再画肠,广东是把肚肠,心脏画出来了,多余的艺术的话,点到,人家看懂就行了,画得明显一定。

  新闻会客厅:说的再直白一点。

  金庸:艺术上不是很好的,最后隐隐约约,大概这样子,心里猜到就可以了。

  新闻会客厅:原来有一点想象的空间,现在点破了。

  金庸:点破了,而且没有余味了。


  新闻会客厅:这个可能要等读者自己来判断。

  金庸:是。

  新闻会客厅:刚才讲到在《射雕》里面,因为《射雕》是很多的中国读者和中国观众,他们最早熟悉您的一部作品,所以在您的作品里面,有没有其他的比较主要的改动?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

  金庸:个性不改动,男女主角不改动,结果也不改动。好像杨过等小龙女等16年,最两个人碰面了,喜剧完全,这种不改动,但中间的过程有点小改动。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在您的15部作品里面,这次修改下来,您估计哪一部作品的改动最大一些?

  金庸:《天龙八部》会改得很多的。

  新闻会客厅:会改得很多改的主要方面还是刚才您说的?

  金庸:段誉的年纪,钟灵的年纪,段誉的伯父,做皇帝的几年,和历史统一。

  段誉追求王语嫣,王语嫣没什么好处,她记性好,把武功都用脑子记住了,但是她自己不会打。第二她很漂亮,她对段誉也没有感情,一些年轻人心里不满意,段誉对这个小姐这样诚心诚意,这样好,她一点反映没有。她反而只喜欢她表哥,不喜欢她。所以现在把这个情节有点变动了。

  新闻会客厅:情节上有变动了。

  金庸:天龙八部的情节有变动了。对佛教有兴趣的,越来越倾向于出家了,所以他不取老婆了。

  新闻会客厅:改了那么大?

  金庸:嗯。很多女性,做他的宫女,做他的妹妹,这样子。阿碧,本来跟他没什么关系,现在改成做他义妹,两个结拜成兄妹,两个人很好,也不是爱情。

  新闻会客厅: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说金庸为什么要改他的作品?你刚才说的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把一些小的细节上的东西抹平,还有一点,你是不是想要迎合当代年轻的读者。你这么写段誉,这么写王语嫣,读者不答应了,读者觉得他心里太冷酷了,所以要这么改,这么改。

  金庸:也不是,我迎合我自己都可能。你老去喜欢这个女人几十年,诚心诚意对你好,您一点反映没有,我自己觉得太不公道了,所以讲得公平一点,这口气很顺的,我这样对你,你应该回报我,你不接受我,没关系,但是你不能对我这样冷淡,对我这样冷酷。

  新闻会客厅:所以您觉得是应和你自己的心理。

  金庸:迎合我自己的心理。还有一个,袁承志跟最早的女朋友青青,后来跟阿九好了,这个必须改动。他对阿九的感情越来越强烈,但是道义上不能背叛青青,青青因为他后来自杀了,跳山跳下去了,所以这个矛盾冲突,这样写,因为我在书里面写的全部是男人对女人从一而终,对他好永远对她好。我这样写,也不是迎合现代,这样讲不是人性。

  新闻会客厅:您笔下最后一个专情男子,也被你改掉了。

  金庸:不论中国人外国人,男性女性,一生几十年只喜欢一个人,事实上不会的。

  新闻会客厅:您觉得不现实?

  金庸:不现实。

  新闻会客厅:您是不是想倡导一种

  金庸:我想杨过对小龙女这样子,非常好的理想,但是实际上我碰到的朋友,你一生只喜欢一个人,事实上不可能的。

  新闻会客厅:你这样说,其实我挺有感触的,因为我身边有看到好多朋友可能离婚,或者这两年挺好,过两年离婚。您觉得您是写现实,还是你觉得推崇这样的价值观?

  金庸:也不是。中国人,身边觉得一个人一个人对异性只有一个,这种事情有是有的,但是很少的。杨过喜欢小龙女,一生一世爱她一个人。这个世界上是有的,这个非常好的人,应该是非常好的,是值得尊敬的。但不是很现实。所以我写袁承志,写了心里很动摇,真的喜欢阿九的,但是他觉得对青青有道义上的责任。我们中国人对爱情不单单是爱,还有是为情义,讲恩情,讲义气。

  新闻会客厅:您觉得比较现实的,您必须同推崇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金庸:一方面有了爱,现代的人讲爱是对的,我喜欢这个人没办法了,不是故意要去爱的,见了他谈话投机,在一起也很开心,不知不觉爱了他了,脑子里觉得对原来的爱人对不起了,自己的良心上做一个判断了,到底应该怎样做。爱是无罪的,你跟他好了,后来又跟这个人好了,后来真心真意爱他了。

  新闻会客厅:因为现在有很多的评论家,把您的作品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红楼梦》大家印象当中是非常经典,是属于大雅那一类的作品。金庸先生这次修改,就是想从大俗走到大雅,想往经典上靠。

  金庸:这里有一个希望,这个小说已经俗了,不能改成雅了。武侠小说看了,大家都觉得有点很幼稚的,有点很胡闹的,看了很有味道,改成很雅,小读者也不看了,不可能的,我觉得也不好。

  新闻会客厅:可能这个俗和雅是每个读者的判断。

  金庸:我觉得很雅了。

  新闻会客厅:个人的评论都不一样。但是从金庸先生您内心来讲,是不是希望自己的这些作品,或者是其中的某几部,真的能够成为经典,像《红楼梦》那样能够流芳百世。

  金庸:希望归希望,但是不能受自己控制。有几部,我觉得不一定好的,后人觉得好,也不一定。你觉得《红楼梦》,十年辛苦不成长。这个意思就是说这部书写了十年,本来这个书真正写两年也写好的,为什么写了十年?就是花了八年九年修改。

  因为那时候的条件没有现在好,现在出版之后再拿回来,自己修改修改,再出版。涉及到一个艺术品,都可能的话,都希望都修改一下好。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刚才讲到这次修改花了三年的时间,三年的时间能够全部改完。

  金庸:到今年年底应该会改完。

  新闻会客厅:大家有这样的担心,因为金庸先生现在差不多80高龄了,担心身体、精力各方面,是不是能够让您有足够的精力来改好这些东西。

  金庸:如果改不好,生病死了,那就遗憾了,我要尽快把这个工作完成。

  新闻会客厅:会不会很辛苦?

  金庸:不辛苦,我改这些,兴趣很好的。

  新闻会客厅:每天修改花多少时间?

  金庸:每天差不多十个小时,或者八个小时。我每天三四小时念书,改了十个小时,念书的时间减少了。

  自己有损失,运动的时间少了,医生规定每天散步走路,工作开始,我兴趣很好的,一直下去,不能停下来的。所以运动也少了,读书也少了。我希望这个事情很快完成。

  新闻会客厅:现在一旦改了之后,就会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就是改完之后,大家是不是认可,大家是不是喜欢。比如说有一些金庸迷,他们担心说金庸先生原来的作品,虽然里面有一些瑕疵,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得喜欢,爱读,但是改了之后,会不会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觉得更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那些年纪比较大一些的金庸迷,觉得不是原来的金庸味的。

  金庸:有的。

  新闻会客厅:你担不担心会失去一些原有的读者,他们觉得改动之后,毕竟不是原汁原味了。

  金庸:有的人很怀念过去的。

  新闻会客厅:不可避免地有一点先入为主。

  金庸:先入为主。所以你讲了我的小说,以前我第二次改动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倪匡,他说这个不是金庸的原作,这样改动,他不喜欢。因为原来一些胡闹的,很离谱的东西他喜欢,他觉得不要改动好。

  新闻会客厅:你第三次改动,他岂不是更失望了。

  金庸:对。第三次改动,他可能有一些地方不喜欢。

  新闻会客厅:您担不担心不改挺遗憾的,因为有一些明显的矛盾的地方。

  金庸:我喜欢我的小说,应该喜欢了,稍微有一些地方改动一下,他不会因此而不喜欢。

  新闻会客厅:您有这个自信?

  金庸:有这个自信。我自己觉得改得有点重要的地方改得好,写出来,读者更加喜欢。您将来看看改动的地方,我希望您觉得这样改动很好。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读者也很幸福,可以看到越来越完美的作品。

  金庸:一定改得好一点,完全不见得,将来希望批评,改得什么地方不满意,有的。

  新闻会客厅:我想到时候不用我说,肯定有大量的金庸迷给反馈,对于您修改出来的作品,他们是不是满意。

  金庸:是,我愿意接受批评,人家讲的不好,我也不生气的,真的不好就是不好了,个人的喜好不同,不可能是个个人叫好

  新闻会客厅:那不是很遗憾吗?原来没改的时候,大家挑挑小毛病,改了之后,如果大家还说不好,那不是给遗憾了。

  金庸:希望不会。

  新闻会客厅:我们知道从您55年出道以来,到现在为止,应该是在全中国,在全世界的华人的作品里边,您的作品影响力很大,为什么您的作品会风靡那么久?那么热?

  金庸: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大概一个书读者很多,但这个不表示内容好,叫好,跟做的两回事,我这本书很多评论家觉得不好,他们觉得不好我也没办法,可能事实上不好,有人觉得好,但是很多人喜欢,这个是事实。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您觉得为什么我的书出来,大家会这么欢迎?

  金庸:跟中国人的性格结合,小孩子上课的时候,外面写着历史语文,里面是我的小说,也看了不能罢休。我想小说有一个优点是吸引力很强的,不能说看了之后,中间停下来,很困难的。

  新闻会客厅:您是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吸引人?

  金庸:是的。人家问我有什么优点,我说我讲故事,同样一个故事,有的人讲得不好听,我可以夸张一点,讲起来您觉得好听,大概自己会做得到。

  新闻会客厅:您觉得自己比较会讲故事。

  金庸:读者喜欢听故事,这个故事好听了,我讲这个故事,完全中国化的,讲的形式是中国人的形式,所以中国人很接受。翻译成英文,翻译成西方的语言不太成功,我的一个朋友做牙医生的,去了一个太太,我这个朋友在看我小说,那个太太抗议,你看看这是什么东西。我的一个朋友的小说,你讲给我听听的什么东西。我那个朋友用德语翻译了,没法讲给他听,这个太太看了,这个故事普通,没什么好听,你这样老是看下去,你由于朋友关系才看?我的朋友说完全不是。这个真的很好看,中国人很喜欢看。他说你们中国人喜欢看,我们非洲人不喜欢看,所以民族性有关系的。

  新闻会客厅:所以说金庸先生的作品很中国,中国很深的文化情节是打入到了中国人的心里。

  金庸: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道德观念都中国化的。

  新闻会客厅:在您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众多的男主角,我们也知道在每个男主角身上,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金庸先生自己的影子。您觉得里面更加确切地讲一讲,您觉得哪一个最像您?

  金庸:没有,有些人我希望做到的有。乔峰酒量好得很,我喝酒酒量不好,他这个天性很豪迈的,什么事情不在乎,有困难都能解决,我没有这个本事,我觉得很羡慕他的。

  新闻会客厅:所以你把您做不到的事情,都写到男主角身上。

  金庸:有的有。他什么事情不在乎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品格,我希望能够有这种品格,但是也是这样的,人家打他骂她,女朋友一点不理他,他照样追。

  新闻会客厅:您做不到,是吗?

  金庸:做不到。

  新闻会客厅:假如我们把15个作品里的男主角,搬到现实的社会里,你觉得哪一个男主角,在当今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是最有可能混得比较好的?

  金庸:混得最可能好的就是韦小宝了。

  新闻会客厅:在现实社会里。

  金庸:但是这个人格不好。

  新闻会客厅:但是你说混得很好。

  金庸:人格不好的人,现实社会中混得很好的。

  新闻会客厅:那不是很悲哀?

  金庸:这个社会并不完美,如果这个社会很好的话,这个坏人,跑到好的社会,马上没有饭吃了。

  新闻会客厅:韦小宝身上,您觉得在现实社会中混得好,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金庸:如果这个社会非常公道,没有权,一点贪污行不通,韦小宝拿钱公安马上抓了他,你说今天贿赂,明天上法庭,判坐牢三年。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看来对现实生活不是很满意,评价不是很高?

  金庸:现在大有改进了,有改进的余地,至少没有特权了。有权利的话,就可以赚钱了,所以我们的政策不够清明。世的法制没充分,有些地方讲关系,讲人情,没讲法律,如果这个社会真正得非常清明的话,走门路走不通,走后门走不通,你走后门,人家不睬你了。那么韦小宝就混不下了。所以《鹿鼎记》我没改,我正在考虑韦小宝到最后给他点打击,给他点惩罚,取了7个老婆,到最后还开开心心地,年轻人觉得他这样得不错,其实他做这些坏事,有一点坏报。但这样子,可能这样写了,可能不好看了,读者不满意了,所以我也考虑这个问题。

  新闻会客厅:你刚才不是说准备给韦小宝一个惩罚,打算给他什么样的惩罚?

  金庸:这个惩罚也不能违反以前整个书的基本过程。

  新闻会客厅:给他一个什么结局比较好了?

  金庸:应该根据个性,根据朝代,比如说他喜欢,给他赌场遇到高手,这个符合他的个性。

  金庸还有一个想法,自己老是敲人家竹杠,敲打勒索,到另外一个地方,遇到又贪污厉害的人,敲打勒索他,让他糟糕。

  金庸:有一个想法否定了,他7个太太,以后一个一个跑掉了,离开他,这个比较好,好像不大现实。

  新闻会客厅:您的意思这些女子离不开他。

  金庸:好像不大现实,我说赌钱赌输了,这个很现实的。遇到一个厉害的官赋,到他这儿来了,你不给我钱,我去报告皇帝,他也没办法了。

  新闻会客厅:这个惩罚的太轻。

  金庸:如果双儿离开他,好像不现实。

  新闻会客厅:你心里不舍得。

  金庸:不舍得。


  新闻会客厅:所以我觉得金庸先生,你跟其他的作家比起来,有很冲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时常在您的作品和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来回穿插。因为很重要一点,您知道是什么,有很多的年轻人,据我所知,会模仿作品当中的人物,尤其是男主人公。所以您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可能就要想到读者读到这些人物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小读者。

  金庸:韦小宝肯定不好,所以我在书里重点讲了不要学他,但这个劝告不一定有用,写了韦小宝做了这样的事,最后结果不好。读者就得到教训,但这个不大现实了。现实社会中间,很多坏人做得很成功的。

  新闻会客厅:您是如果说一些小金庸迷们,他们觉得您在书本地面塑造的英雄的气概,比如说像乔峰等等,他们非常欣赏,一些侠义之情,他们非常欣赏,想模仿的话,您觉得他们要是来现实社会当中,这些精神行得通吗?

  金庸:这些精神应该可能行不通,但是值得提倡的。

  金庸:他做这种事情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也是为了出名,为什么?自己肯定知道如果做这个事情,对自己不利的。但他觉得这个太不公平,他应该做,这就是侠气了。武侠小说,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提倡一种侠气,见义勇为,社会上这种人不多,让人感动。这里面做了很多例子,我看里面提的人都是我很感动的人,因为他做这个事情,对自己的名利有损害,但是他完全不顾,为了公众做了,这个真正是佩服的人,武侠小说不是打打杀杀,好人打坏人,这个侠气,中国以前的定义,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见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帮助别人,这个就是侠了。

  新闻会客厅:这个就是您推崇的?

  金庸:这个就是我推崇的。

  新闻会客厅:尽管您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步步都行得通,但是还是要推崇这样一种精神。

  金庸:在社会上这种精神普遍的话,整个社会素质提高了。常常有人讲到,马路上看到几个男的欺负一个女孩子,打她怎样,旁边的人好像没看见。说去帮的话,可能打到我自己了。如果我一个人可能不敢,如果一群人上去,说你不可欺负可怜的人。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是把很多您所推崇的一些精神,一些价值,融在您的书中的人物里了。

  金庸:对。我推崇的就是这个价值。

  新闻会客厅: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书里面的男主角,女主角也是大家永远都谈不尽一个话题。金庸先生您说过您最欣赏的两个女主角,一个是小招,还有个双儿。但是不知道,您到底为什么喜欢她们俩?

  金庸:有人问题是大男子主义。所以我改了《天龙八部》,我现在很喜欢阿碧。

  新闻会客厅:又换了。

  金庸:这个小妹妹很可爱的,改动了,段誉的义妹,她的结拜兄弟。

  新闻会客厅:可是在您笔下的女主角,要么都是古怪精灵的,要么就是非常死心塌地,好像脑子里就是一根筋,我就是喜欢男主角这样的人。您是不是觉得女人在这个社会里面,还是从属于男人的地位?打心眼里觉得。

  金庸:我这个武侠小说还是历史化的,讲的还是古代社会,古代跟现代不同了。现代社会,肯定双儿小招这些不大行得通了。现代社会,盈盈这样的,很多人觉得盈盈在现代女性很好的,她自己有能力,又很漂亮,又很能干,她可以指挥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事业,这种女性。

  新闻会客厅:你觉得现实社会里面,可能跟双儿小招的情况不一样,你是不是打算再改一改,改到让女性觉得稍微满意?

  金庸:小说不能改了。因为这个写了清朝的、明朝的女性。如果写现代小说,肯定不会写得这样好了。

  新闻会客厅:现在我们知道您的很多作品拍成各种各样的电视连续剧、电影等等,改了差不多五六十部了,或者更多一点。但是我听到您对这些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作品,评价不太一致,有点出尔反尔,一开始说挺好,后来又说不好,到底是什么因素?

  金庸:有这种情况,比如说《笑傲江湖》,给你解释为什么,因为我看了七八集我觉得很好,后来再看,后面的不好,因为我看得时候,他可能是挑了最好的一部分给我,不改动的,所以认为很好。

  新闻会客厅:您说的影视作品的好与不好,您的标准什么?就是看有没有改动?

  金庸:因为改动了不好,也不是。人家问我,到现在为止拍的小说最好是什么?我说在香港的两个话剧。这个话剧改编的高手,他对戏剧很懂的,他在意大利学过戏剧,陆景文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自己改动了很多,把我这个小说演出来了,主角性格出来了,改动得很好,告诉我改了,非常欢迎。而且香港的,台湾、新加坡,甚至大陆,有很多把我的小说改动得不得了,低手。最近的改动,我的小说并不是很好,我自己评评30分,改编的这些20分、30分。

  新闻会客厅:你这样不满意,为什么还要一再地跟他们合作?

  金庸:也不合作,他拍了不好,影响不好的。

  新闻会客厅:拍得不好,可是下一步还合作。

  金庸:下一步不合作。我讲一个故事给您听,台湾有一个制片家,他给我打电话,找金庸先生,我的秘书说查先生不在,我说不对,你电话不要放下,你说查先生在的,查先生不听你电话。我那个秘书对他很客气的,查先生不在,下次再打过来。我说不对,我在,我不听你电话。对方很惊奇,为什么不听?我说我知道你想买我的版权,不卖的。把我的孩子破坏得这样厉害,以后见面不见,朋友没得做了,你电话不听。我跟秘书讲,他打电话,说查先生不听你电话。如果他改动得一塌糊涂,我绝对不理他。

  新闻会客厅:你遇到这样的实行,是不是很伤心?

  金庸:不伤心,我希望他伤心,我不伤心。他看我不起,侮辱我。如果大陆的人这样,我也不当他朋友。

  新闻会客厅:您说把您的作品版权卖给这些影视公司,跟他们合作,就好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儿所一样。托儿所如果老师打你的孩子,骂你的孩子,你当然不高兴了。你觉得送了这么多的托儿所,内地的,香港的,台湾的,甚至有国外的,你觉得哪一个托儿所条件最差,对你的孩子最不好?

  金庸:台湾的这个,我电话都不听。

  新闻会客厅:最坏的托儿所。最好的托儿所在哪儿?

  金庸:最好的托儿所,到现在为止张积中觉得不错。第一部,我非常不客气地批评,他表示以后一定不这样,《射雕》真的没有大改,改得很小。

  新闻会客厅:查先生,关于您的作品,还有关于您的本人,观众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所以下面正好请您回答一下,解答一下读者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也是关于这些影视作品的,说您这么不满意人家的编剧,您干吗不自己当编剧,做导演?

  金庸:我做过导演,做过编剧,拍电影,不是电视,遇到很大的干扰,很大的困难,我觉得不喜欢做了,做导演辛苦得很。小说拿来以后写,到了蒙古去了,过几天回到江南来了。你如果做导演的话,到蒙古去,给你马这样骑,又要搞半天,又回来,辛苦得不得了。所以我说写小说比较愉快。

  新闻会客厅:正好涉及这个问题,问问您这么多男主角,女主角,您最喜欢,最欣赏哪一个?

  金庸:男女主角,在香港《射雕》演得不错,刘德华演杨过演得不错,陈玉莲小龙女演得不错。

  新闻会客厅:这是您最满意的两个?

  金庸:以前《书剑恩仇录》郑少秋演得好。

  新闻会客厅:下一个是版权的问题,那个时候是一块钱。

  金庸:这个等于是送给他了。

  新闻会客厅:等于是送了。后来下一步《射雕》的时候卖50万,这个在商业运作上很有技巧,这个是怎么回事?

  金庸:送了不好,以后不送了,以市价卖了,不是50卖,《射雕》是80万。因为中央电视台打了9折,八九72万,我再拿10万块钱,如果按你不改动,10万块钱送给你编导,后来送了。

  新闻会客厅: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改。

  金庸:基本上没改动。

  新闻会客厅:你现在是急得没办法,只能自己掏腰包买大家的改动了。

  金庸:也希望不要改动,你不改动,我送你10万块钱,你改动了,不送,也不是罚你。

  新闻会客厅:金庸先生您放心,我们节目对你一定不怎么改动,对你的讲话不改动。

  金庸:你今天没有10万。

  新闻会客厅:还有一个问题是想问问您,对于英雄是怎么看的?您在书里创作了那么多英雄,而且非常喜欢乔峰,而且前不久张艺谋拍的一部电影叫《英雄》,所以想听听您对英雄是怎样的看法?

  金庸:英雄两个范畴,英雄是发展个性,建工立业,做伟大的事业,但这个事业可能对自己有利,也可能没有利,也可能对人家有害的。张艺谋讲秦始皇这个英雄,对全国老百姓有害的,但捧他为英雄,这个英雄是英雄,这个坏的英雄,英雄也有好的,有坏的。如果照顾老百姓,是真正的英雄,但有一种英雄,拿破仑也是英雄,害了很多人, 杀了很多人,希特勒也是英雄。我们中国的英雄,在几千人中间,一个特殊的人,几万人中间,万人之英,万人之雄,一万人中间出来一个雄,在很多人中间得出的英雄。

  新闻会客厅: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金庸:邪恶的也有英雄。

  新闻会客厅:也有非常突出的人。

  金庸:我推崇侠士,大侠。大侠为侠,不是为自己的权利,不是想自己做皇帝,为大众服务的,牺牲自己利益,奋不顾身地去主持正义的。

  新闻会客厅:很清楚,这个英雄跟其他的英雄也不共戴天。还有一些金庸迷,我看到经常把您和琼瑶搁一块提,你觉得你跟琼瑶写言情小说,谁更高明一些?

  金庸:他们台湾跟我讲笑话,叫金童玉女,他认为我跟她认识的,一点感情没有,金童玉女绝对不是的。

  新闻会客厅:你觉得写爱情故事的水平如何?你觉得跟你他谁更高明一点?

  金庸:琼谣写爱情故事写得高明,但有一点距离,她这个故事是受影响过来的,不是自己独创的。而且很多作品差别不大。

  新闻会客厅:下一个问题是关于期间。说期间金庸先生您在哪儿?你是怎么防的?是不是用了混元?

  金庸:是非常不英雄的办法,我逃避,离开香港,走得远远的,去了澳大利亚。

  新闻会客厅:原来用的孙子兵法。

  金庸:就是你们的36计,第36计。

  新闻会客厅:就跑到澳洲去的。

  新闻会客厅:还有就是关于您的作品的。为什么您的作品里面总是让名门的后代当英雄?段玉大理王子,乔峰父亲武功盖世,然后郭静又是中良的后代,杨过的爹又是个王爷,张无忌还有张三丰为他撑腰,不出名都难。都是名门的后代。

  金庸:。

  新闻会客厅:又是现实的写照。

  金庸:高干弟子容易成功。

  新闻会客厅:他们更容易成为英雄。

  金庸:如果是好的话,那就更好了。

  新闻会客厅:最后一个问题,因为金庸先生,我们知道现在浙江大学这边担任院长,而且招博士生,但是好几年没有招到,是不是把门槛降低一点。

  金庸:今年招到三个了。

  新闻会客厅:一下子招到三个?

  金庸:一个山师大学毕业的,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这两个成绩不错的,还一个男的是本地的杭州的,社会科学院的,做研究工作,有成绩的。

  新闻会客厅:好,谢谢金庸先生。

  沈某。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7-3-28 08:44 编辑

旧《金庸传》381页   关于爱情和婚姻,他曾这样说:

    “我对爱情的看法从年轻到现在都没什么 改变:最理想的是一见中情并缔结连理,然后一直爱下去。可惜只能是理想。现 实生活需要婚姻制度,可惜那总让爱情走样,不过是人为的勉强结合,一种妥协。”

    “……每部小说中人物性格不可能只钟意一个人。他根本无爱情,自然也决非从一而终。这是中国旧社会普遍的男人心态;即使现在,对爱情忠心的男人也很少。”

    “就以夫妻之间、情侣之间而言,一样不可以要求对方十全十美。一个人享受爱情,你爱他(她),他(她)爱你就可以了,个性好不好不重要,标准根据你自己去定的。比方说这个女孩子很自由活泼,那个女孩子却规矩贤淑,哪个好些,哪个差些没有标准。有人嫌前者放任;又有人嫌后者好闷。互补优缺点才开心。”

    “家庭、爱情、事业等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东西,没法子排次序,而且彼此不冲突时,也不需要排次序,只是冲突时才要排。”“爱情与家庭,不冲突时最好;但若有婚外情,哪一方重要就要看当时情形了,视乎你觉得家庭重不重要;爱情重不重要。另一方面,理智和感情也常常矛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7-2-9 16:04 编辑

我给金庸李嘉诚当秘书

  澳门大学文学硕士、香港作家杨兴安曾先后担任金庸李嘉诚的秘书。他说:“金庸与李嘉诚这两位卓越人物有许多不
同的地方,但是有三个共同点:超人的记忆力,而且精力过人;
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与目标;个人生活简朴,这大概与他们都是
白手起家,深知创业艰难有关。”


  与“高人”结缘

  杨兴安出生于从南洋移居香港的爱国家庭,自幼便对中华
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跟着一位“宿儒”老师打下了较为深厚的
古文底子;到了11岁的时候,又成了一个“金庸迷”。

  大学毕业后,杨兴安先后做过教师、《星岛日报》专栏特
约撰稿员、无线电视编剧等,写过多种文章。同时,他又坚持
自修,并于1986年获澳门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由于这种学问与人生的双重历练,当1976年杨兴安开始撰
写有关金庸的评论时,就能够“以金庸小说里的故事为经,人
心、际遇为纬”,对金庸小说抉幽发微,见人所未见
,从而受
到朋友们的喜爱。

  过了一段时间,杨兴安和金庸通了电话,金庸诚恳地邀请
杨兴安:“来《明报》当我的秘书好不好啊!”

  1988年8月8日,杨兴安来到了金庸的身边,担任文秘。

  3年后,杨兴安外游新西兰,回港后李嘉诚正招聘中文秘书,

杨兴安应考,结果捷足先登。

  三个共同点

  对于金庸与李嘉诚,杨兴安每一次谈起都抑制不住自己心
中的敬仰和赞许。他说:今生能有这样的机遇,真很幸运很幸
运。查先生(金庸)与李先生也的确是当世屈指可数的杰出华
人。在金庸,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能收能放;在李嘉诚,则有一
种很朴素很深挚的爱国主义。听说李嘉诚的儿子曾经这样问他:
“爸呀,我们赚这么多的钱到底有什么意义呀?”李嘉诚的回
答很简单:“赚钱多可以爱国回报社会嘛。”


  那么,像金庸和李嘉诚这样的卓越人物在个人资质上有没
有共同点呢?杨兴安肯定地说:当然他们两位有许多不同的地
方,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都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精力
过人。许多香港人认为记忆力在人的智力构成中不重要,属于
技巧性的东西,这其实是不对的,记忆力是智力的根基,也是
创造力的重要部分。说到精力过人,在李嘉诚身上表现更为明
显。他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应付不同繁重公务;而且有时下
班后也要工作。另外,金庸与李嘉诚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都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与目标。

  不仅如此,他们在个人生活上也都比较节俭,尤其是金庸,
有事指示下属,不喜欢口头传达,喜欢写字条。而写字条用的
却大多是旧信笺,或旧台历的背面,从不作浪费之举。这大概
也与他们白手起家、深知创业艰难有关。

  “能放能收”只此金庸

  从11岁起即迷恋金庸小说,后来又研究“金学”、做过金
庸秘书的杨兴安,谈得最多的还是金庸及其小说。

  杨兴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评论说,金庸是500年一遇的高人。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清代有一个大才子纪昀,可以说已经到了
“能收”的境界,而金庸却更上一层楼,既能收,又能放。要
论作家对中国人的影响力,金庸是第一位。金庸有两支笔,一
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用金庸小说中的
术语作比,可以说金庸的社论是“九阳真经”,武侠小说是“
九阴真经”。金庸的社论写了30多年,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历
史的一份见证,其中充满着智慧,可惜至今没有结集出版。


  而金庸为人处世也已经到了“化境”。他高兴不高兴你不
太知道。有人报告金庸:“查先生您的书又被盗版了。”金庸
看看,也不评论。对人对事的态度是:“不外如是”。

  谈到金庸的近况,杨兴安介绍,金庸改完自己的15部小说
后就不太写东西了,几年来发表的文章不到5篇。有两方面的原
因:一是金庸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自三四年前得过心脏病后,
比较容易累。毕竟是老年人。二是金庸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认为不好就不发表,发表的就一定要好。
他也计划写历史小说,
但又有一点矛盾。他自己最喜欢孙权,说“孙权是第一大英雄
”,但又觉得“这样写不行,因为历史定案刘邦是第一。我不
想与历史定论对抗”。

  在金庸身边工作,当然还能听到很多精妙见解,比如关于
写作,金庸就说,年轻人写作,开始应先写短的,然后再写长
的。作品要不断修改,中国人讲“改善”,不改不善。关于富
贵,金庸认为“想富就不应该当官”。关于天才,金庸则说:
“数学有天才,文学有小说家,没有天才;军事家有天才,政
治家没有天才”
等等。

  金庸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成功了,但是他是否也有深痛与
不幸乃或人生的变故呢?杨兴安肯定说,这种推测是敏锐的,
这个变故就是金庸大儿子的意外亡故。它对金庸的刺激非常大,
成为他一生的憾事,并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作品中的感情描写
……

  (摘自1999年3月12日《生活时报》)

《网络文摘 》 第29期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直精神,永为激励——悼巴金先生
[ 作者:金庸    出自:新华社    时间:2012-12-29    点击数:339 ]



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香港著名作家金庸,2005年10月19日给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发来传真,以这篇题为《正直精神,永为激励》的悼念文章,表达对巴金先生辞世的哀悼。



得到巴金先生逝世的噩耗时,我正在剑桥。刚上完麦大维教授的读书课,硕士班的同学共五人,读的是拓本的《李邕墓志铭》,铭文头两句是:“物寒独胜,高不必全”。麦教授让大家讨论,我举了毛泽东爱写的两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为例解释,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俗语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教人以养晦为上。

其实“文化大革命”所针对的正是各界权威人物,巴金先生是文学界的大作家,不论是非,当然免不了中枪,正如《李邕墓志铭》中所说:“犀象齿革,贤达鉴戒,而公是之,君子以为恨”。君子以为恨,古今同悲。

巴金先生文革时苦受批判,幸而精神坚毅,得保性命,不致如李邕那样,“年七十三,卒于强死!”巴金先生坚持到今日,写了一部掷地作金石声、惊天动地的《随想录》。他多活了三十几年,实在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幸事。

巴金这样的英豪之士,正如孔璋对李邕的评价:“文堪经国,刚毅忠烈,烈士抗节,勇不避死,难不苟免。”

文革时期,我身在香港,后来读到巴金先生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随想录》,自忖:如果我遇到巴金先生那样重大的压力,多半也难免屈服而写了那些他当时所写的违心之论,但后来却绝不能像他那样慷慨正直地自我检讨,痛自谴责。

巴金先生一直是我所十分敬佩的文人。不但由于他文字优美,风格醇雅,更由于他晚年所表现的凛然正气,巨大的正义感。

我最初读巴金先生的《家》,是小学六年级生,正在浙江海宁家中,坐在沙发中享受读书之乐。哥哥见到我正看《家》,说道:“巴金是我们浙江嘉兴人,他文章写得真好!”

我说:“不是吧?他写的是四川成都的事,写得那么真实。我相信他是四川人!”

哥哥说:“他祖上是嘉兴人,不知是曾祖还是祖父到四川成都去做官,就此住了下来。”哥哥那时已在读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意见很有权威,我就信了他的。同时觉得,《家》中所写的高家,生活情调很像我们江南的,不过我家的伯父、堂兄们在家里常兴下围棋、唱昆曲、写大字、讲小说,《家》中高家的人却不大干这些事。

巴金先生在《家》中写得最好的,现在我想是觉新、瑞珏和梅表姐三个,因为我年纪大了,多懂了些人情世故才这样想,在当时,以为最精彩的是觉慧与鸣凤,不过,家里的丫头们不好看,不及学校里女同学们美丽,仍觉得觉慧与鸣凤恋爱不合理。

读小说常常引入自己的观念,这是天下小说读者常有的习惯。我当时最爱读的是武侠小说,因此觉得《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这一类小说读来还不够过瘾。直到自己也写了小说,才明白巴金先生功力之深,才把他和鲁迅、沈从文三位先生列为我近代最佩服的文人。

我一直想到上海医院去看望这位我从小到大都钦佩的人,只是想到他老人家病中不宜劳神,这才就此永远失去了机会。他女儿李小林小姐曾送我一张印有巴金先生肖像的瓷碟,我放在书房的架上,一转头就可见到他慈祥的笑容。

巴金先生去世,我深为悲悼,写这篇悼文时我在英国,但我知道,他的肖像仍竖立在我书房的架上,巴金先生正直的精神永远是我的激励!(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明报月刊》发刊词
[ 作者:金庸    出自:金庸江湖论坛    时间:2013-03-18    点击数:331 ]



  只有独立的意见,才有它的尊严和价值。


  华裔学人散处全世界各地。在相互的通讯之中,许多人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希望有一本独立的、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中文刊物,来发表大家的意见,交流朋友们的感想和看法;也希望这本看完能客观地报道各地华人社会的真实情况,不要作任何偏袒的或恶意的宣传。


  《明报月刊》是亚洲、欧洲、美洲许多华人文化界朋友们探讨商量了三四年之后的产物。经过了长期以来的通讯商酌,这本看完终于面世而和广大读者们相见。所以叫做《明报月刊》,只不过因为这本刊物由《明报》负担主要的经费、主要的编辑与发行工作。但这本刊物的主干人物,却是亚、欧、美三洲的文化人。我们热切希望,这本看完能作为海外华人沟通心声的一个桥梁,更希望海外同胞们热心地给予支持。


  这是一本以文化、学术、思想为主的刊物。编辑方针严格遵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只要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好文章,我们都乐于刊登。对于任何学派、任何信仰的意见,我们绝不偏袒或歧视。本刊可以探讨政治理论、研究政治制度、评论各种政策,但我们绝不做任何国家、团体或个人的传声筒。我们坚信一个原则:只有独立的意见,才有它的尊严和价值。任何人如对本刊所发表的文字感到不同意,我们都乐于刊载他的反对意见。《明报月刊》希望成为一个辩论和探讨问题的园地。并不是它已经有了一套信念,因而借这个看完来加以阐述和宣传。


  散处各地的华人们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无法经常阅读到一般有价值的文章和资料。《明报月刊》愿意负起这个任务来,每月辑录数百种中文报刊中有参考意义的文字和资料,供给读者。好文章,那是“奇闻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意思;资料和事实,是为了读者们的方便,使它能置于案头,一索即得。



  为了求读者群的广泛与普及,在学术性与思想性的文字之外,我偶们也刊登一部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字。今日学术界分工精密,专家学者所钻研的,往往只是一个极小的部门,其尖端处若非本行中人,就无法了解。我们当然不拒绝发表华人学者在学术和科学上的精心创见,但也十分欢迎深入浅出的解释性文章。


  我们重视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认为那是全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宝贵的遗产。但是世界交通日益迅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我们以本刊的重大任务之一,是介绍世界上最新的思潮、重要的创造和著作。我们对中华文化决不妄自菲薄,篇幅中的一部分,将用来探讨和介绍中华文化,另一部分,将着重于赶上这个崭新的时代。


  《明报》有一个副刊《自由谈》,经常发表各方面的文章和来信,还颇能得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个副刊剔除“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八个字作为编辑信条。有容,那是门户开放,对任何一种意见都不歧视;无欲,那是说我们绝不企图由此而追求私利,除了读者们的支持之外,觉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和影响。由于我们识浅学陋,才疏力弱,报纸距离“大”和“刚”的目标还很遥远,但这是我们一贯的理想,也始终在这样坚持着。如果本刊和《明报》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只希望,在全世界亲爱的华人朋友们的支持之下,我们也始终不渝地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独立不倚是一件艰难的事,有时不自觉地会看法偏颇,有时会感到难于抗拒这一种或那一种的压力。但如果海外的朋友们共同对或则个小小的事业感到兴趣,那便是一股力量,能纠正我们的错误,能帮助我们抗拒压力,使这本刊物永远走在大家所赞同的正确道路上。“中立而不倚,强哉矫”,那本来是强者的事,但人数一多,非强者也能成为强者了。

金庸:我读《张居正》
[ 作者:金庸    出自:金庸江湖论坛    时间:2013-03-18    点击数:621 ]



我读连载小说,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中国古典传统体裁的连载小说,常常是迫不急待的先睹为快,熊召政先生的近作《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篇幅巨大的历史小说,是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简体字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内地同时出版,香港出版时改为《张居正传》)。由于我和这家出版社的历史关系,我有了一点小小的“特权”,当《张居正》还没有在市上出售之时,我已经可以先拿到手,津津有味的开始阅读了。我享受任何“特权”有一个原则,那是:“这项特权决不可妨碍、侵犯到任何别人的利益。”先读《张居正》,并不会使得这部书在市面上脱销,不会使得任何一位读者暂买不到,因而剥夺了他先睹为快的乐趣,如果任何特权违反了这个原则,我就决不使用,因为那是张居正所坚决反对,毕生努力对付的“豪强作风”、“恶霸行为”,我自己也是十分鄙视的。几年前,有位朋友在报上的小专栏中表扬我一件小事:我们二人去参观香港的书籍展览会,排队入场的人数很多,我们排了很久还是轮不到。我就说不排了,过一两天人少了些时再来。那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不使用“特权”,因为我是参展的出版社的主人,有“特权”可以不必排队,我说如果我不排队而先进去,就使得有一位读者不公平地被挤在外面,妨碍到别人的特权是不能用的。这是非常小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也不能算是什么好事,但我觉得,这种“公正”、“反特权”观念,应当用在社会的任何方面。张居正“施政”实际上就是“居其正”三字。     



就任国务院总理时,曾强调说,他这工作困难重重,明知前面有地雷,为了工作,应当不怕牺牲而踹下去。总理在人大会当选之后说,他决心将记得的两句话,作为工作的信条,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副对联是林则徐的,意思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必当全力以赴,个人的生死荣辱、进退祸福完全不在计较之中。我想当国之人,必须有这样的大丈夫抱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林则徐无愧于此,张居正在大关节上也能凛然而为。   



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是小说。历史小说首先应当是小说,而其内容大体上不脱离历史。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所谓大体上不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历史小说虽说可以三虚七实,但这三虚也不能虚得过分。法国大仲马写《三个火枪手》,时代是法国路易十三、十四的朝代,武士可以用火枪,但不能用新式,中国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不能用打火机来点香烟,家里不能开空调机,他虽注重法治、公道、反对大地主逃税,但不能有马克思思想。  

   

熊先生是英山人,和张居正是湖北同乡。这部历史小说中对明万历年间的官制、社会生活等考证得很详细,我阅读时自愧不如,又很佩服,我相信他做了很多调查研究的工作。和他会面时,我曾向熊先生讨教关于李自成杀戮起义同伴的史实,以作为我修改《碧血剑》的根据。我自己对明史是有兴趣的,在我那篇《袁崇焕评传》中,我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评价,我这样写:“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灿然可观,在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那时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时候无不钦慕向往……”我引述万历十五年时中国的重大成就,其中很大部分是张居正的功劳。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选择万历十五年来代表中国制度上落后于欧洲,说主因是中国不以数字来管理国家。其实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去世还不过五年,张居正的善政还没有遭到败坏,以万历十五年的中国来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远远的走在前面。至少,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这些大城市远比伦敦、巴黎要更加卫生、干净和先进。     



中国当时的主要缺点,不是不用数字来管理国家,而是明朝中央集权、君主权威至上的中国政治(明太祖手上建立的君主绝对专制),张居正重视“制度”、“法治”、“公平”,即使在封建统治下,也能很好地管理中国这样的大国。他注重“循名责实”,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大致上便是“实事求是”。《张居正》虽是小说,但比《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文章,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历史小说有“古为今用”的作用,但不能以“古为今用”作为目标而写小说,那有可能会牵强附会,勉强影射的作用。在文学上,“主题先行”的作风从来是不会成功的。要写主题,就清楚明了,直截了当地写一篇政治论文。     



我欣赏《张居正》,因为作者选择张居正这样一个“实事求是”不顾个人成败,决心为了国家,反对特权,打击豪强,坚持制度与法治的人物,来抒写他的真实遭遇和感情,并不勉强将他推入现实的框子里,影射现实,反映现实。只能用现实人物来反映现实,古人就是古人,真实的抒写古人,就是很好的历史小说。



    《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1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爱的三种女人
[ 作者:金庸    出自:金庸江湖论坛    时间:2013-03-01    点击数:1721 ]



很感谢台北中国时报「浮世绘」版和远流博识网共同举办「金庸小说人物票选」活动,并感谢台湾许许多多读者参加了这项选举。

我读了台湾读者们的反应,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我不敢说他们是「金迷」,在我心中,他们是「金庸的朋友」。最近我在杭州浙江大学,以文学院院长的身分,跟学生们讲课,他们在讲堂的大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欢迎金庸大师兄来给我们讲课。」我就叫他们为「小师弟、小师妹」,他们称我为「掌门大师兄」。台湾读者们的反应,也给了我一种朋友一样、师兄弟一样的良好感觉。

统计的结果表示,大家的看法相当不一致,有很多人最欢喜韦小宝和张无忌,也有不少人最讨厌韦小宝和张无忌。我写这两个人,以及其它书中的人物,都是在努力表现他们是真正的人,有可爱的地方,也有讨厌的地方。

你们想一想自己最亲近的人:兄弟姊妹、父母子女、情人爱人、同学朋友,冷静的分析一下,多半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可爱之处,也有不少讨厌之处。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反应,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大家的反应都一样,恐怕有不少男子娶不到老婆,不少女子嫁不到丈夫了。

我本人也回答问卷,但有些题目是不便答的,比如说:金庸笔下最生动、刻划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作者应当答:「没有!」因为我自觉人物写得不够好。但因题目是「金庸笔下的人物」,可以从许多我所写的人物中挑一、两个出来,即使都不够好,也可以有一、两个「比较」──(自己比自己,不与别的作家比)生动的人,在这个条件下,我答复如下(不是自大或不够谦虚,反正全部是自己和自己比,正如我曾说:「我的各种小说中,后期写的比前期的进步了些,长篇的比短中篇的好些。」):

我认为自己写得较生动的人物是韦小宝、杨过、乔峰。

最喜欢最欣赏的男人──令狐冲、乔峰、郭靖、杨过、段誉、张无忌、风清扬、黄药师、周伯通。

最讨厌最不欣赏的人──岳不群、灭绝师太、郭芙、慕容复、左冷禅、丁春秋。

最喜欢最欣赏的女人──黄蓉、小龙女、程灵素、骆冰、阿九、何铁手、蓝凤凰。

理想的妻子对象──任盈盈、赵敏、阿朱、曾柔、周芷若。

我心中对之有柔情、有爱意、愿意终生爱护她的女子(和妻子不同)──郭襄、小昭、仪琳、双儿、阿碧、阿九、程英、公孙绿萼、甘宝宝。

我以上所说的三种女子,一种是最欣赏的,例如黄蓉、程灵素、小龙女,当她们是朋友、老师,那很好,如作为妻子,自己会有压迫感,觉得尊敬有余、亲昵不足。最想作为妻子的,如任盈盈,她大方体谅而宽容,丈夫做错了什么事,她一笑置之,不会穷追苦查,遇上大事,她比丈夫更聪明,更能解决问题,不但是贤内助,且是贤外助。

第三种女子,例如郭襄、仪琳这一类小姑娘,我愿意爱护她、怜惜她,认她做义妹,收她为徒弟,心里偷偷爱她,但不敢发展爱情,那是一种「已婚男子」的秘密感情。

而最能象征时下一般台湾人性格的人,我想是张无忌打个对折(因为一般台湾人没有张无忌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大仁大义),他性格很像平常人。

一般台湾人决没有韦小宝那么坏。许多中国人(不论何地)性格中都有一点「韦小宝味」,但决不会这样夸张和彻底。

一般台湾人虽非大仁大义、颇有平庸凡俗之处,但决不卑鄙奸恶,我乐于和他们做朋友,事实上也已有不少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

hanxueqianhunxiao@qq.com

Copyright © 2004-202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12-26 13:36 , Processed in 0.04306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