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武功,除了艺术化的创意和描写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许多武功描写都有学理化的内涵。思索某些武功的奥妙,能够让读者得到一些出人意料的学理上和方法论上的启示。
《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的「百花错拳」,可以说是武功学理化的一种尝试。此拳法的奥妙,是将百家武功融合在一起,似是而非,以「错」诱敌,从而在打斗中创造胜机,最终克敌制胜。进而,陈家洛从前人竹简中领悟到《庄子》一书中的「庖丁解牛」的武功奥妙,就是直接将前贤的哲学寓言化入武功描写的成功尝试,其中的学理内涵,不言而喻。
在金庸小说中,同一种武功被不同的人施展出来,威力和效果会截然不同。如《碧血剑》中,少年袁承志所练的「十段锦」与师父穆人清所练的招式完全相同,但威力却有天壤之别,其原因就是因为功力深浅区别巨大。所以,后来袁承志踢向吕七先生的那一脚,与崔希敏的那一脚,也就不可同日而语。
《天龙八部》中主人公萧峰和少林高僧玄难同时使用「太祖长拳」,在场的内行全都看出了武功境界的差别。所以,《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学会了「九阳真经」的内功和「乾坤大挪移」的方法之后,能够在光明顶上现学少林高僧空性的武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常人对武功的想像,都是希望能够学到一些「高明」的招式,然后勤学苦练,或死记硬背,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在《倚天屠龙记》中,情形却让人大吃一惊:武学大宗师张三丰当着敌人的面教授张无忌太极剑法和太极拳法,并且不问张无忌记得多少,反而问他忘记了多少,当张无忌说「忘记得差不多」的时候,张三丰居然满面笑容,夸奖孩儿聪明。
这,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实际上却有深刻的道理:这里所教授的只是「剑意」,而非「剑招」,只要张无忌懂得「太极圆转,如长江大河节节贯通」的道理,便可以随时随地创造出合适的招式和打法。
类似的情形,在《笑傲江湖》中也能看到。风清扬教授令狐冲「独孤九剑」,也是教导其剑道的学理和方法,而不拘泥于招式。招式变化万千,然而真正的克敌制胜的奥妙,却是「料敌机先」,以及「无招胜有招」。真正懂得了这些,不仅对学习武功有帮助,对学习任何专业都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