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21-3-11 14:46 编辑
查继佐的南明史撰写http://www.doc88.com/p-2982470346262.html
【【【【【【【【【【【【【【【【【【【【【【【【
 此事牵连甚广,李令皙及其四子、朱佑明及其五子皆斩杀,凡为此书作序、校阅、刻字、印刷、卖书、买书及地方官吏均处死,牵连致死七十余人,其中庄廷钺、李令皙、茅元铭、蒋麟征、张寯、韦元介、潘柽章、吴炎、吴之镕、吴之铭等凌迟处死,
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该书定名为《明书》,书凡一百余卷,作为自己的著作,并请李令皙作序,题茅元铭、吴之铭、吴之熔、李涛、茅次莱、吴楚、唐元楼、严云起、蒋麟征、韦金佑、韦一围、张篙、董二酉、吴炎、潘柽章、陆圻、查继佐、范骧等十八人于其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藉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
庄允城被逮捕上京,后来不堪虐待死于狱中,庄廷鑨被掘墓开棺焚骨。康熙二年(1663)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刻字工汤达甫、印刷工李祥甫,书店老板王云蛟、陆德儒惨遭屠戮。庄廷鑨之弟庄廷钺也被凌迟处死,全族获罪;李令皙及其子李礽焘等4人、朱佑明及其子朱念绍、朱彦绍、朱克绍和侄子朱绎先后被斩杀,妻子徐氏吞金自尽,李令皙的幼子十六岁,法司命他减供一岁,得免死充军。少年不肯,最后一并处斩;董二酉当时已死,尸体被从棺材中挖出,肢解成36块,子董与沂,也被诛杀。湖州府学教授赵君宋本是告发者之一,亦以“私藏逆书久不上缴”罪名被处斩。苏州浒墅关主事李继白因买书被杀。学政胡尚衡、松江提督梁化凤、守道张武烈等人以重金行贿得免。其中庄廷钺、李令皙、茅元铭、蒋麟征、张寯、韦元介、潘柽章、吴炎、吴之镕、吴之铭等十四人凌迟处死;杭州将军松奎,浙江巡抚朱昌祚以下所有官员,革职查办,撺掇松奎收贿的程维藩被诛。归安,乌程的两名学官处斩。湖州原任知府陈永命于康熙元年(1662)罢官,至山东台儿庄,自缢于旅馆。棺材被运回杭州,开棺磔尸。其弟江甯县知县陈永赖,也同时被斩。归安县学新任训导王兆祯、推官李焕、湖州新任知府谭希闵(到任只半月)等人处绞。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顾炎武在山西汾阳闻知惨事,悲愤万状,作《书潘吴二子事》及《祭吴潘二节士诗》。 金庸《鹿鼎记》首篇即以“庄廷鑨明史案”开场。
有一部大书要写  罪惟录  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
】】】】】】】】】】】】】】】】】】】】】】】】】】】】】】】】】】】
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中,对此事叙之甚详,且无所讳言。其曰: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陈去病《五石脂》载,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哈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
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具,约十余舟云。
《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按,继佑是继佐原名,因科举之错而从其误)
】】】】】】】】】】】】】】】】】】】】
金庸祖上伊璜先生查继佐与明史案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2020-03-01 13:55:26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金庸祖上伊璜先生查继佐与明史案
读过《鹿鼎记》的都知道,《鹿鼎记》的开篇就写了庄廷鑨明史案: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因病眼盲,偶然得到邻里朱相国(明末首辅大学士朱国桢)孙子抵押的其祖父遗稿,便欲效仿左丘明写就一部史书。于是以朱相国的明史遗稿为底本,又延请一些江南才子编辑修订,并增补了崇祯朝的一些历史。后来此书以《明书辑略》(实际是《明书》)刊行问世。
此书中在满清入关之后仍奉以南明年号,在提到明末建州女真的事时多有扬明抑清意思(如呼努尔哈赤为“努酋”,称清为“建夷”)。此书被罢官知县吴之荣得到,并告于湖州知府处,但以重金贿赂相关官员得免。吴之荣并不罢休,继续鼓噪,惊动秉政权臣鳌拜,遂兴大狱。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庄廷鑨明史案结案,七十余人被处死,其中十四人凌迟,受本案牵连者则有千余人。《明史辑略》被销毁。
明史案牵涉到伊璜先生查继佐。庄廷鑨仰慕查继佐,擅自将其名署于书上(“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所以被牵连进此案。但査继佐得在此狱中幸免成为三位幸存者之一。
金庸祖上伊璜先生查继佐与明史案
金庸在《鹿鼎记》中说是查继佐与大力将军吴六奇交好,吴六奇为其周旋的缘故。其实不仅金庸,早在清代钮琇的《觚剩》一书中有《雪遘》一文,就记载查继佐独酌赏雪,见一乞丐破衣烂衫却气宇轩昂,便招其同饮,后又赠寒衣,勉其自强。入清后,此丐积军功官至提督,专诚邀查赴任所,后赠宅邸以报当年一酌之恩,并送一座名为英石峰的奇石给查继佐 ,此石改名为皱云峰,后世誉为江南三大名石。
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大力将军》一则,叙查伊璜遇吴六奇,称吴六奇为“吴六一”:“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 ,记载查继佐在一庙内看见吴六奇单手可以升起庙内的大钟,并取出藏在钟内的剩饭,惊为奇人,认为他在这个乱世应该报效社会,使其异能得以发挥。尔后,中国改朝换代,而吴六奇官至水陆提督,衣锦荣归后向查继佐道谢。
除此之外,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蒋士铨的《雪中人》、《铁丐传》,以及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等作品中均有相似的的记载描述。
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査继佐自己在《查继佐年谱》否认了此事:“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可见这一说法并不属实。
实则査继佐得以幸免另有原因,即查继佐先出首检举了此书。查继佐被认为是《明史》一案首告者在历史中多有记载。
査继佐得知庄廷鑨慕其名而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先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并未在意此事。后来,归安知县吴之荣再次告发,此书终引起清廷关注,遂大兴文字狱,相关人等被捕杀殆尽。
金庸祖上伊璜先生查继佐与明史案
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记载应属最为客观可靠:“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着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馀口。”
不过查继佐和吴之荣检举的目的不同,査是为了自保撇清关系,吴则是为了以此献媚升官。
值得一提的是查继佐有一本史学著作《罪惟录》流传后世(据说此书一直藏在墙壁内,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而《罪惟录》据说参考了《明书》。《罪惟录》中,查继佐坚持反清立场,认为自己是明朝人。书中也都用明朝年号,康熙三年写成永历十八年。
查持反清立场并不奇怪。他是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后随明鲁王监国绍兴,被授兵部职方。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隐居海宁硖石东山万石窝,改号为左尹非人。但他又不是迂腐读书人,懂得保身,也是能逃脱此劫原因。
】】】】】】】】】】】】】】】】】】】】】
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30EJh4QR2xB.html
】】】】】】】】】】】】】】】】】】
作者:松平信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21075/answer/3924494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明史纪事本末》最后一卷是《甲申殉难》,叙事到甲申国变为止。另外该书成书于顺治十五年,明史案发在顺治十八年,书里是不会提及的。(更详细的分析移步评论区 @无端人口司马亮 的评论)然后呢,谈谈庄廷鑨(读“龙”)这个案是怎么发的。直江实纲:试析“明穆宗叫什么”的问题​zhuanlan.zhihu.com上文中提到过一本朱国祯的《国朝大政记》,其实这只是朱国祯修史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家贫,已经写好的一整套《皇明史概》只刻印了一半,这也导致了很多人说《皇明史概》失传了。实际上因为不完整的缘故,《大政记》、《大训记》等部分后来多为单独成书。后来机缘巧合,《皇明史概》的手稿被后人典当到了庄廷鑨家(价格是巨款——白银六两),于是庄氏决心网罗人才,续修《皇明史概》,形成一套完整的明史。庄氏知道自己水平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他请了顾炎武,顾炎武却没去的原因),于是广泛延请名家给予指点,其中就包括查继佐。查继佐得知庄廷鑨为了修史把眼睛累失明了,主动提出可以替他修史,然后让庄廷鑨去看病,但是被庄氏拒绝了。(有人说他不忍心中途放弃,也有人说他这是想独霸,此处暂且不提)终于,这本书修成,名字叫《明史纪略》(一作《明史辑略》)。首先我们看查继佐和庄廷鑨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查继佐还差点参与了《明史纪略》的编写。时人对庄氏颇有微词(比如批评该书价值不高、庄廷鑨在刻印时有意掩盖朱国祯原稿的印象、署名时“窜名己作”等等),但是查继佐笔下的庄廷鑨是这样的:<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6fd87027d1d8f5bf293f31d1b602fa7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104"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6fd87027d1d8f5bf293f31d1b602fa7_r.jpg?source=1940ef5c"/>《明代史学的历程》,钱茂伟第二,查继佐在与此同时,也在写自己的明代断代史《明书》——明史案发后改名为《罪惟录》,取“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之意。可以说二人虽然有竞争,但是志向是一致的。明史案发以后,查氏同样被逮赴杭州,临走前告诫自己的孩子,断不可为了救自己攀咬其他人。查继佐等三人被抓的时候,还有朋友为之写唁诗(估计是以为一去不返了)。从明史案脱身后,查氏放情诗酒,还买了一批舞女,整日歌舞升平,可六年后他又重拾史笔继续写史,直到康熙十一年(一说十四年)成书。该书列南明为《帝纪》,称清军或用“夷”、“虏”,或用“东师”、“北师”,绝口不用清朝正朔。查继佐如果真是毫无气节之辈,何必自苦如此?最后,我们看这个“首告”,究竟说了什么。先生(查继佐)殊骇, 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 拟牒当事, 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 先生曰: “吾三人不工, 此书是仇庄, 非善。”因投牒督学, 手著四六体, 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 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 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 生三家三百余口。 ——《查东山先生年谱》(根据查继佐日记,写完投牒他还写了一封信,大略意思是这文章里有蒸汁银鱼,但是和我没关系,以后要是出了事,千万别牵连我和我全家。和引文意思差不多。)文中提到的督学胡尚衡批示湖州府学查办,府学发现其中确实有蒸汁银鱼内容,于是庄氏花大价钱买通官员,劈毁旧版,修改后重新刊印并呈通政司、礼部、都察院备案(这备案,估计也是花钱买的)。然后,有个叫吴之荣的得知此事,借机敲诈钱财不成,又被庄氏买通官员驱逐,怀恨在心,将初刻本(注意这几个字)直接上交北京刑部,告发庄氏“私修明史,毁谤朝廷”,明史案发。所以查继佐的上书确实成了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引子,但是他本身绝对是无意告密以引发大案的。至于为了黑金庸是“满遗包衣”,就把这么一位对我大明忠心耿耿的史学家说成无耻小人、告密汉奸,我看这种说法是夫子自道。题外话,一般认为查继佐得救是吴六奇的功劳,但是查继佐自己说“余时诖误(即涉及明史案), (杨)犹龙适以书投当事,云读书种子,定宜呵护”,对于吴六奇的传闻(当时这个传闻就已经满城风雨了),查继佐的态度是“世传余(对吴六奇)有一饭之恩, 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 ”所以,救了查继佐的,另有其人。【这段的准确性可能要打个问号了,因为对查继佐的话是真实情况还是为求平安而曲笔,有争议。总之,查继佐被救确实得了贵人相助】
】】】】】】】】】】】】
查继佐(1600—1667),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友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
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字写成“楂”(古代给犯罪的人的名字加偏旁,这是查继佐自比为罪人)。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因庄廷鑨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
钮琇的《觚剩》一书中有《雪遘》一文,评价查继佐道:“浙江海宁查孝廉,字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愁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送TA礼物
回复1楼2013-01-28 00:44
东汉十三州都督
发愤河朔11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我没考究 。但至少百科上没有查先生的不良信息。
收起回复2楼2013-01-28 00:46
东汉十三州都督: 传送门。http://baike.baidu.com/view/224285.htm
2013-1-28 00:48回复
齐鹏也: 百度百科。。。。。
2013-1-28 01:34回复
我也说一句
柯西47
枕戈击楫9
每个人能信的只有自己,这话不全对,也不全错。
回复3楼2013-01-28 00:57
菲尔比痛宰清狗
封狼居胥8
按《清鉴》:“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廷鑨慕其名,列之参校中,得脱罪。”
按《查东山先生年谱》:,“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菜九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着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馀口。”
按《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按,继佑是继佐原名,因科举之错而从其误)
收起回复4楼2013-01-28 01:29
菲尔比痛宰清狗: 查氏宗祠有康熙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显然很受清酋赏识。作为忠实走狗,领几根骨头,再自然不过。
2013-1-28 01:43回复
我也说一句
菲尔比痛宰清狗
封狼居胥8
2007年第1期-33-查继佐与明史案
作者:韩逢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关于查继佐之所以能释放,传说是吴六奇保释之力。......综合比较多种史料,并且权衡当时的情势,我们可以推测查氏之所以被释放,其主要原因是对明史案“检举”。如果无此举动,虽有高位人士的保释也是徒然。
如一时流传的吴六奇也未必敢一伸援手。在此敏感的大狱中,人人自危。如不是查氏自己之举动,以他人之力也是难保查继佐摆脱与此案的干系的。
我们可知查继佐与吴六奇无交往之关系,也不存在知遇之恩的说法。若吴六奇对查继佐有知遇之恩,也未必能脱查氏文字狱之灾。吴六奇时在广东,查继佐被捕的消息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不可能传播得如此之快。且得知这一消息也是鞭长莫及。
此其一。
其二,吴六奇当时身为降官,身份尴尬,涉及“明史案”这样敏感的大狱,倘若出面打点,恐受株连之罪,自身难保。其三,吴六奇时任广东提督,权位次于将军松藩、巡抚朱昌祚,即使辇金入京运动,恐亦难以扳回。
而范、陆二人与吴六奇并无瓜葛,却与查继佐一并开释受赏,足见此事与吴六奇无关。
回复5楼2013-01-28 01:55
东汉十三州都督
发愤河朔11
易代之际,清政府最忌私人撰写明史。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查继佐仍然坚持写作,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开机。初稿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
直到20世纪上半叶此书才得以重见天日。后世也证明了《罪惟录》的历史价值。吴之荣的告发是在康熙初年。而查继佐的“告发”是在顺治年间。时间上要比吴之荣早。
但是,最先发现查继佐与另外两人范骧、陆圻名列《明史》参校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范骧的好友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字元亮,号栎园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御史。后降清,官至户部右侍郎。周亮工偶尔发现一本庄氏《明史》,看见该书载有李自成进入北京事迹,明朝有降表,并在下面注上了龚鼎孳的手笔。龚鼎孳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江西临川人。此人诗文俱佳,为“江左三大家”之一。但其行径多为人所轻。明亡后,先降李自成,后降清。龚鼎孳时任清朝都察院左御史。周亮工认为龚鼎孳为人心胸狭窄,如果知道庄氏《明史》中列自己名字,必然报复。因此,极力劝三人赶紧向官府检举,以免无辜受牵连。查继佐的“告发”我们可以看作是他的自我保护,免受牵连,以继续其《罪惟录》的写作。即便是“首告“,这也不同于吴之荣之流贪图富贵的卑劣行径。此事无可厚非。这是其一。至于以后事态的发展,则是清廷借以打击江南士子,巩固其统治,这是查继佐所始料未及的。其二,门人沈起对查继佐行状的记载,并不是秉笔直书的“春秋笔法”,我们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来看。沈起《查东山先生年谱》成书时,查继佐已去世。
而此时文字狱愈演愈烈,有感于前车之鉴,我们可以看作是沈起为了保护自己而使用的一个障眼法。其中有不得已的苦衷。对于此案,年谱注引查继佐《得案日记》曰:骧居海宁,治远莫致。其弟文清合词简举,问之杭严熊光裕,不得报。是月之五日,余自作牒四六体,投督学胡尚衡,亦不得报。
余手启胡:“语陟鼎革而衡文,不知之乎?他日门户之忧,当与共之,勿谓此日不言,故警。”始以原牒行湖府学,学官为赵君宋,温州人,颇有深望。时鑨已卒,父老七十余岁矣,自言此书无不敬,可上闻。
即奈何渔猎君宋毒之,详于府道。庄不得已,行千金寿知府陈某……[553-54对查氏自己的交待我们可以结合上述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查继佐的辩词来看。谷氏《明史纪事本末》与查继佐同时,较为可信。
但在这段辩词中我们看不出查氏的邀功之态,把这段供词看作是对吴之荣之流的讥讽似乎更为合理。
《查东山先生年谱》与《清鉴》均是后人之作,在叙述过程也没有提到这段辩词。查继佐也就失去了替自己辩解的机会。其三,明史案的罪魁祸首应是吴之荣。他在此案中捞到了很大的好处。据翁广平《书湖州庄氏史狱》载“:吴之荣卒以此起用,并以所籍朱佑明之产给之。后仕至右佥都。”[584对于吴之荣,各种史料都无异议。
正是这个小人牵着历史,亵渎文明,间接引爆了这场耸人听闻的文字冤狱。其卑鄙龌龊的行径为人们深恶痛绝。
他为富贵告发湖州庄氏也是情理中事。《查东山先生年谱》中还记载了吴之荣与查继佐结怨的一件事:“康熙元年壬寅(1662),先生六十二岁。时旧乌程令吴之荣与庄氏为仇,讦奏伪史于朝,词连先生。”[554事情的起因,《查东山先生年谱》中引陆莘行(陆圻之女)《老父云游始末》说吴之荣因一女优而报复查继佐“:有吴之荣者,取货于庄,不获。又查(继佐)有女优,吴欲观之,不与,亦憾甚。遂抱书击登闻鼓以进。”[554而当事人在其《查东山先生年谱》所引《得案日记》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轻蔑之情:有吴之荣者,旧旗书,为乌程令,贿败,拟大辟。
又绍兴王石公者,以诸生工造款,继事败,亦坐辟。会恩赦两得脱。石公授指于吴,使典货湖乡绅庄老勉上百金,受之而衔庄,毒为摘《纪略》中四事……是冬,钱唐令慕公(天颜)奉督台赵公命以手版晨至敬修堂求见。
[554列名参校者的范骧、查继佐、陆圻三人后得以无罪释放。
尽管圣旨中有对他们三家的褒扬,“十月初,有旨,将庄、朱家产一半给首人吴之荣,一半给查、韩逢华:查继佐与明史案2007年第1期-31-陆、范。
父曰:合家获免,幸矣,反贪他人产耶?尽归查、范。”[6但三人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心境凄凉。陆圻自脱罪后,心有所歉,出狱后便出家云游,家人不知其所踪。范骧被释后一蹶不振,锐气消殆尽,最终终老于家。唯有查继佐的经历有一番传奇色彩。关于查继佐之所以能释放,传说是吴六奇保释之力。据《年谱》作者认为是陆晋。
回复8楼2013-01-28 11:11
东汉十三州都督
发愤河朔11
总结
1.査继佐可能看过先《明史》,也可能没先看过,但是没有参加校订。
2.出版的《明史》,把査继佐列为参校。
3.就盗用其名誉权一事将其告上学道。
4.学道下发文件,要求查办。
5.查办的教谕,查出违禁语多处。
6.多处疏通关系,然后回收,重新校订出版。此事告一段落。
7.前知县吴之荣知道此事后,前去勒索不成,向满人镇浙将军柯奎 告发。
8.多处疏通关系,并驱逐吴之荣,此事再次告一段落。
9.吴之荣,向京师告状,当时,鳌拜主事,认为汉臣上下其手欺上,借此压制读书人不加顾忌地抒发故国之思,教训他们不要藐视当朝的统治,达到保持政治稳定的目的。
10,査继佐,因为书上,名列参校,下狱论死。因为以前上告过名誉权问题,再多处疏通,才被释放。
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30EJh4QR2xB.html
推测查继佐首告学道,无论是看不上庄的草台班子或是因为恐惧避祸,不认为查是要以此作为进阶之梯,作为明遗士大夫,这点底线还是有的,当然,也就不那么高大上了。
】】】】】】】】】】】】】】】】
@henry余 486楼 2014-02-25 02:39:00
陆圻拒收财富而不知所踪:不是对也不是错。
——作为一个人,他绝对可以这样做,因为不损害任何人。
、
他也必须离开家庭免收清廷报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选择。
——是一个配套行动:拒绝则必须失踪。
但,为了满清和庄廷龙的错误、一个飞来横祸,是否值得?无人可以替他评断。
——也并非有德无德的问题。
他也不成为圣人:仍然只是一个普通人。
查继佐接受财富、享受“飞来横祸......
-----------------------------
三观正常。
陆圻没错,保家人或者保良心,当然以保家人为主。然良心不安,唯有归隐。
查继佐也没错。他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卖,他只是为了家业,为了一个逗比赔上查家几十口人性命和世代积累的家业,这世道,除了楼主,谁都会正确选择。
错的只是,贪名逐利,牵连无辜,写本书还四处拉名人壮声势,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
陆圻没领财物只是楼主YY罢了,并没史料支持。
反而查继佐在《明史》案后修书《罪惟录》,与逃避的陆圻相比,查继佐更值得敬重。
查继佐在书中明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此书具有相当分量的历史价值,不是不知所谓的《明史辑略》能比较的。
】】】】】】】】】】】】】】】】
顾炎武是学术界大佬级别,而和查家家世差不多,所以要看顾炎武面子,而他相信先斩后奏也能摆平查家。
按《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
无论你如何诡辩,史料上已说明是单方面把查某列入参校的,查继佐告发存档,到7月份的时候,吴之荣持书出首,查继佐因为事前已有报警回执,所以脱罪。
就是说,查某被侵犯知识产权,所以去报警,有存档。事后才发现该书有反动性质,于是将相关人员都捉拿归案,而查某就拿出报警回执“看,我报过警了,该书不关我事的”。
】】】】】】】】】】】】】】】】】】】】】】
二十岁时,查继佐家道中落,开始在当地做塾师维持生活。由于他声誉很高,富家望族都抢着聘请他。他一面教书,一面读书。三十三岁时,他考中举人后,寄居西湖南屏,读书,讲学,直到明朝灭亡,方怀着“亡国”的隐痛,回到自己的家乡。
查继佐
查继佐不仅是一个学问渊博,在史学上很有成就的学者,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土。公元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称“监国”。他听到消息后,毅然渡江去参加了鲁王政府。他在鲁王政府,初任兵部职方主事,监郑义兴军,后迁职方员外兼御史监军,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在鲁王监国的一年中,查继佐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多有所获。为了西征,他费尽心血。亲自组织兵力,派人设间行探,秘密联络太湖等地义旅,互相接应。可惜当时鲁王政府内部分裂,政治腐败。他的主张处处遭到掣肘,未能实现。
公元1646年六月,清军攻占绍兴,鲁王政府复亡,查继佐辗转回到家乡海宁,发愤著书立说。公元1652年,查继佐52岁,离家到西湖觉觉堂讲学,旋又主讲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各省学子不远千里前来就学,成一时讲学之盛。从此,查继佐一面讲学,一面著书,一直到去世。
查继佐一生写过很多种书。沈起《查东山年谱》说查继佐“全集一百二十册,约八千余页”。其中大部分是历史书,特别是关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书。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目前流传的只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钓业》数种而已。
《罪惟录》是一部纪传体的明史。原名《明书》,后来改名《罪惟录》,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之义。查继佐在《罪惟录》中坚持反清立场。他在《自序》中明确表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书中都用明朝年号,直到清康熙三年,仍称永历十八年。南明各主,均列本纪。福王称安宗简皇帝。建文、崇祯两帝谥号,皆从弘光朝所定,不用清政府所谥。对清朝或称“满人”,或称“后金”,或称“建彝”、“建虏",或称“东师”、“北师”,绝不称“大清”。书中对抗清人物立传特别多。并随处发抒对满人和投降派的愤恨。如书中引张煌言的《报韩论》说:“自古称张良始终为韩,先儒论之详矣。今世仕虏庭者多借此为口实,以建州固常驱贼,遂以沛公亡秦,子房事汉为拟。噫!何其不犹之甚也!”
《罪惟录》的撰写时间,据自序说,从甲申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壬子年(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年)写成,用了29年的时间。这部书是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写成的。当时清政府最忌私人撰写明史,尤其是易代之际的历史,唯恐把历史真像揭露出米。浙江湖州南浔人庄廷鑨购得朱国桢《列朝诸臣传》稿本,补以崇祯朝事,定名《明书》,用自己的名字刊刻。因为书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用清朝年号,康熙元年被入告发,结果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阅、刻字、印刷以至卖书、买书的人和地方官,都被处死,死者70余人。查继佐列名参校,亦被逮捕入狱,幸经友人多方营救,才得免死。在这样一个万分恐怖的情况下,查继佐冒着灭族的危险,终于把《罪惟录》写了出来。他在自序中说,手稿改易了数十次,备极辛苦。
《罪惟录》的材料来源,关于明末史事,一部分是作者自身所经历,尤其关于鲁王政府的历史,作者就是当事人。许多人的传里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一部分是调查访问得来的.这在许多篇章中都有所说明。他在《自序》中所谓“耳采经数千人",就指的是调查研究。关于崇祯以前的史料,一部分采自庄廷鑨《明书》,一部分采自明纂国史和实录。明黄尊素著有《时略》,记嘉靖、隆庆时事及诸臣奏疏,其子宗羲著《续时略》,记万历至崇祯朝事及奏疏。宗羲与继佐在鲁王政府同事,因此《罪惟录》部分史料可能得之于宗羲。
《罪惟录》是一部未定稿。书中常有“某卷颠倒错乱,当重为排定”一类的批语和“当入某目”的眉注,可以概见。原稿在作者当时已经“水溢火焦,泥涂鼠啮,零落破损",收藏者惧祸,又将“建虏”、“满兵”等字样都涂改成“大清”,在南明各主及年号上加一“伪”字,所以稿本已非完璧。1931年,张宗祥借得浙江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厘订为本纪22卷、志32卷、传36卷(皆为类传),并子目合共102卷。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嘉业堂原稿,将涂易可辨的字恢复原样,加注张氏校补文字,影印行世。历经沧桑,沉埋了二百多年的《罪惟录》,至此才得与世人见面。
《罪惟录》最注意“靖难”(指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的事)以及明清易代之际的记载。《荒节传》中人物都是“靖难”迎降诸臣。《播匿传》所记孙镇以下44人都是“靖难”时反对成祖的,田时震以下40人都是明末抗清的。《抗运》、《致命》两传,亦大多为“靖难”和易代之际的人物。王鸿绪的《明史稿》、傅维麟的《明书》和清代官修的《明史》,对于“靖难”的记载,往往把真实情况湮没。牵涉到清入关以前的事和易代之际的事,更是讳莫如深,略而不详。查氏《罪惟录》翔实过于三书,尤其是关于清入关以前的历史和易代之际的历史,可以补正三史的缺失。此书也有一些缺点:记事间有自相牴牾处,取材间有道听途说,失于考核处,列传分类,亦有不尽允当处,外志一篇,简直是小说,不是历史。但总起来说,此书大醇小疵,终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成就荣誉
查继佐癖好历史,著作甚丰。明亡后,他花了29年时间,易稿数十次,访问数千人,始完成明史巨著《罪惟录》,记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甚多(后经里人张宗祥校订整理,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班汉史论》、《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均系极有价值的历史著作。精音律,喜弹唱拍曲,家有女乐班,亲自教授,蜚声江南。著有杂剧《续西厢》、《鸣凤度》,传奇《三报恩》、《非非想》等。另著有《敬修堂同学出处偶记》、《东山外记》、《五经说》、《四书说》、《通鉴严》、《知是录》、《兵榷》、《南语》、《北语》、《敬修堂说造》、《敬修堂弟子目录》、《豫游记》、《独指直嗤》、《诗可》、《敬修堂诗集》、《说疑》、《粤游杂咏》等。兼善书画,亦有名于世。
初,吴六奇微时曾行乞盐官,查继佐见其有勇力,迭与痛饮,赠资助归。后吴六奇从军,官至提督,不忘旧恩。查氏蒙难,竭力营救。曾迎查到广东小住,曾助其翻建住宅。吴六奇并访得奇石绉云峰,由海路运来袁花查宅。《聊斋志异》中《大力将军》篇,即记述这段故事。绉云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百余年来历经变迁,今屹立于杭州花圃之江南名石园中。
康熙六年(1667),查继佐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康熙二年,因庄廷鑨之《明史》案被牵连入狱,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著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书,是清初著名史学家。
其它信息
1.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中,对此事叙之甚详,且无所讳言。其曰: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u2018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u2019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u2018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u2019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u2018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u2019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2.
陈去病《五石脂》载,
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哈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具,约十余舟
代表作品
】】】】】】】】】】】】】】】】
出于同样的原因,政客和尿布必须经常更换。不经常换会很脏臭的。——马克·吐温 ​​​​
】】】】】】】】】】】】】】】】】】】】】】
】】】】】】】】】】】】】】】】
据《书吴潘二子事》记载,顾炎武、吴炎、潘柽章三人交情不错,均曾受庄氏相邀。顾炎武认为庄氏态度不诚,是在沽名钓誉,就退还了聘书,遂坚辞拒绝。吴炎和潘柽章虽未参与编书,但却未退还聘书,似是愿意在书前列名,以博名望,结果被列入参校名单,事发后被戮,顾炎武还写了一篇《祭吴潘二节士诗》悼念他们。
】】】】】】】】】】】】】】】】】】】】】】
查是顺治十八年十二月首告的,那是1662年,而吴之荣两次告发,均在1663年,1660年(庚子)查继佐检举
1661年(辛丑)查继佐入狱
如何来个“事发下狱后,为了推诿责任而作的狡辩之词”?
】】】】】】】】】】】】】】】】
《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书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廷鑨慕其名,列之参校中,得脱罪。”而在《鲒琦亭集》二二《江浙两大狱记》中的记载也与此相似:“江浙名士列名书中者皆死,刻工与鬻书者亦同时被刑……惟海宁查继佑(后改名为查继佐)、仁和陆钎,当狱之初起即首告,为庭珑慕其名,列之参校;故得免于罪。”查继佐还和吴之荣一起平分了的家产(“遂与吴某同列赏格,分庄氏籍产之半”——《眉庐从话》),并从得到了“十余舟”抄家得来的家俱器物(“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具,约十余舟云”——《费恭庵日记》)。在接受清廷赐予告密者的恩赏时,陆圻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拒绝了这些被无辜屈死者鲜血浸透的财物,之后一个人离家出走,不知所踪;而査继佐却对和朱家(庄氏的亲家)的器物照单全收,这并非只是为了贪图好处,更是要向清廷表明自己对“明史案”判决结果的服从和支持。
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中,对此事叙之甚详,且无所讳言。其曰: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陈去病《五石脂》载,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哈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具,约十余舟云。
《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按,继佑是继佐原名,因科举之错而从其误)
归辛树勇士 归辛树年代与査继佐?
1967年金庸逃跑
没有入仕清廷
有一部大书要写 罪惟录 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
罪惟录不以朱明为本位,而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 和合本...
《罪惟录》,原名《明书》,是明末清初查继左撰纪传体史书,为明朝—南明史事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纯属私修,修成后更不敢公开,一直在夹壁墙里,辛亥革命后始公之于世。 [1]
统记明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1601~1676)撰。查氏字伊璜,一字敬修,号兴斋,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浙江海宁人。明末举人。明亡后更名省,又隐姓名为左尹非人,坚持反清立场,谓必明室再兴之后,始恢复原姓名。曾参加南浔庄廷鑨纂修《明史》。崇祯十六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毕一生之力成书。原名《明书》,后因遭庄氏史狱(见文字狱)牵连,以“获罪惟录书”而署书名,故名《罪惟录》(注:一说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之意)。原书分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次序纷乱,后由张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别部居,编次前后,写成目录,定为一百零二卷。与《明史》相比,该书多南明诸帝纪;志的部分也较细,设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传的部分为以事立传,不以人立传,与传统写法不同。另外还列有台湾专目。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鲁王朱以海、韩本铉各代,记农民起义之事尤较他书为详。是研究明代,包括南明历史的比较有系统的资料。
《罪惟录》的撰写时间,据自序说,从甲申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开始,壬子年(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写成,用了29年的时间。浙江湖州南浔人庄廷鑨购得朱国桢《列朝诸臣传》稿本,补以崇祯朝事,定名《明书》,用自己的名字刊刻。因为书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用清朝年号,康熙元年被人告发,结果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阅、刻字、印刷以至卖书、买书的人和地方官,都被处死,死者70余人。查继佐列名参校,亦被逮捕入狱,却终以证人身份得免,甚是蹊跷。
其实,告发庄廷龙的正是查继佐。庄书私自将查继佐列入作者名单以壮声势,且不知查继佐也在编写明史,二人发生了竞争。两件事引起了查继佐的警觉,最终向官方举报了庄廷龙。
《罪惟录》的材料来源,关于明末史事,一部分是作者自身所经历,尤其关于鲁王政府的历史,作者就是当事人。许多人的传里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一部分是调查访问得来的.这在许多篇章中都有所说明。他在《自序》中所谓“耳采经数千人”,就指的是调查研究。关于崇祯以前的史料,一部分采自庄廷鑨《明书》,一部分采自明纂国史和实录。明黄尊素著有《时略》,记嘉靖、隆庆时事及诸臣奏疏,其子宗羲著《续时略》,记万历至崇祯朝事及奏疏。宗羲与继佐在鲁王政府同事,因此《罪惟录》部分史料可能得之于宗羲。
《罪惟录》是一部未定稿。书中常有“某卷颠倒错乱,当重为排定”一类的批语和“当入某目”的眉注,可以概见。原稿在作者当时已经“水溢火焦,泥涂鼠啮,零落破损”,收藏者惧祸,又将“建虏”、“满兵”等字样都涂改成“大清”,在南明各主及年号上加一“伪”字,所以稿本已非完璧。1931年,张宗祥借得浙江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厘订为本纪22卷、志32卷、传36卷(皆为类传),并子目合共102卷。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嘉业堂原稿,将涂易可辨的字恢复原样,加注张氏校补文字,影印行世。历经沧桑,沉埋了二百多年的《罪惟录》,至此才得与世人见面。
《罪惟录》最注意“靖难”(指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的事)以及明清易代之际的记载。 《荒节传》中人物都是“靖难”迎降诸臣。《播匿传》所记孙镇以下44人都是“靖难”时反对成祖的,田时震以下40人都是明末抗清的。《抗运》、《致命》两传,亦大多为“靖难”和易代之际的人物。王鸿绪的《明史稿》、傅维麟的《明书》和清代官修的《明史》,对于“靖难”的记载,往往把真实情况湮没。牵涉到清入关以前的事和易代之际的事,更是讳莫如深,略而不详。查氏《罪惟录》翔实过于三书,尤其是关于清入关以前的历史和易代之际的历史,可以补正三史的缺失。此书也有一些缺点:记事间有自相牴牾处,取材间有道听途说,失于考核处,列传分类,亦有不尽允当处,外志一篇,简直是小说,不是历史。但总起来说,此书大醇小疵,终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2] 
《罪惟录》是一部纪传体的明史。原名《明书》,后来改名《罪惟录》,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之义(一说取“获罪惟录书”之义)。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貌似坚持反清立场。他在《自序》中假意明确表示,自己是明朝人,不是清朝百姓。书中都用明朝年号,直到清康熙三年,仍称永历十八年。南明各主,均列本纪。福王称安宗简皇帝。建文、崇祯两帝谥号,皆从弘光朝所定,不用清政府所谥。对清朝或称“满人”,或称“后金”,或称“建彝”、“建虏”,或称“东师”、“北师”,绝不称“大清”。书中对抗清人物立传特别多。并随处发抒对满人和投降派的愤恨。如书中引张煌言的《报韩论》说:“自古称张良始终为韩,先儒论之详矣。今世仕虏庭者多借此为口实,以建州固常驱贼,遂以沛公亡秦,子房事汉为拟。噫!何其不犹之甚也!”
顺治九年(1652年)于西湖觉觉堂讲学,旋至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讲学,从学者众,人称敬修先生。康熙元年(1662年),罹南浔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列名参校,下狱论死,后获救。晚年喜写梅。
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庄廷鑨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
青骢骏骑,小疵难免
庄氏编写明史时,査继佐、陆圻、范骧三人未实际参与,却在刊印时,被庄氏列入“参阅者”名单,这三人感觉会出事,于是就呈文到按察衙门备了案,澄清自己和这书无关。后来,吴之荣告发明史案,鳌拜极狠,连在衙门备案的三人及家属也被抓。査继佐为了脱身,在公堂和吴之荣争夺明史案“首告”之功。
最后的家产,有一半归了谁呢?谁得到了最大利益?
假若清廷赏给你了,你不可以拒绝,更不可以退给,否则自己就要家破人亡。
金庸美化了查继左,但没有洗白他——本来不黑,何必洗?
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中,对此事叙之甚详,且无所讳言。其曰: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陈去病《五石脂》载,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具,约十余舟云。
《明史纪事本末》: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祥。”(按,继佑是继佐原名,因科举之错而从其误) [7]
。查继佐列名参校,亦被逮捕入狱,幸经友人多方营救,才得免死。在这样一个万分恐怖的情况下,查继佐冒着灭族的危险,终于把《罪惟录》写了出来。他在自序中说,手稿改易了数十次,备极辛苦。
查文清县令在处理“丹阳教案”后,即辞官返乡了(返乡时,他将被当地财主陷害并关押在牢中的和生悄悄带回了海宁老家,和生直到抗战时才病故。金庸把他的事演绎成了《连城诀》)。朝廷“甄别参革”时,他已在老家。平时作诗自娱,也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他将查家行医资料汇编成《查氏医案》,还完成了《海宁查氏族谱续编》(查良铿语。金庸先生说是其祖父在此期间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但可惜都未刻印,查文清便去世了。
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1814年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一、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二、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
三、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的医学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除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佛郎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
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绩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北大
“河汾”确解
 
隋代王通设教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馀人。见《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后以“河汾”指称王通及其学术流派。皮日休为王通作墓志铭:“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生于陈、隋之世。以乱世不屑就仕,退于汾晋,序述《六经》,敷为《中说》,以行教于门人。仲尼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先生则有《礼论》二十五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二十一篇、《易道》七十篇。孟子之门人有高子公孙丑、万章焉,先生则有薛收、李靖、魏征、李勣、房玄龄、杜如晦。孟子之门人郁郁于乱世,先生之门人赫赫于盛时。较其道与孔、孟实不相戾,岂徒然哉!”王通不仅表彰先秦儒家的思想,而且准备亲自担当使天下有道的时代使命。因此,后又以“河汾”指代文化的传承与担当。明高启《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洛遗风在,河汾旧业传。”黄宗羲《送万季野北上》:“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拟。”陈寅恪“招魂楚泽心虽在,续命河汾梦亦休”都是此意。
如果说,古代的王通“续命河汾”仍不过是士人走通庙堂的另一种形式,相传其授弟子数千,唐朝开国功臣房玄龄、魏徵等人均出其门;而陈寅恪先生却更看重的是韩愈在文化上的“奖掖后进,开启来学”,在文化上薪尽火传开启后世。他说:世传隋末王通讲学河汾,卒开唐代贞观之治,此固未必可信,韩退之发起光大唐代古文运动,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运动,史证明确,则不容置疑者也。其心向往之者,是十分明白的,所以在新朝开国之初,率先发出的是“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不是”的师训,以专业知识为价值取向,以民间岗位为立足根基,才有了不曲学阿世的根本所在。若专业知识的一面不强调甚而漠视,那人格与气节,依然停留在梁漱溟式的士大夫品位之上,依然不能传出陈寅恪先生的现代精神之真谛。读蒋天枢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传》,短短三章中有一章重点介绍了传主的学术思想和成就,相对照之下,这本传记回避对寅恪先生学术思想的接触,或可说是作者于学术的敬畏态度,但终是件遗憾事。其轻者,也是时代之轻也。
寅恪先生不会轻易走出国门,也就是他要用他的睿智与胆识,实践出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远离庙堂,续命河汾之路。什么叫“续命河汾”之路,其典出自隋代大儒王通隐居河汾讲学,守先待后,使传统文化如汾水之流从自己身上流淌过去,发扬光大。寅恪先生一生为人师表,自叹“续命河汾梦亦休”,吟出此句时为1949年,若作广义解,“续命河汾”也不仅仅是设杏坛执教鞭,而应有更深大的意义,即守住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在政治权力以外,建构起自成一体的知识价值体系,并在这价值体系内实践并完成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对人生以至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传统的读书人中,即便是苟且性命于乱世的诸葛亮王通之辈,其南阳躬耕也好,河汾教席也好,行文出处的最终价值仍在庙堂,庙堂不存,文化也难免看得轻些,所以有静安先生的自沉,而寅恪先生明知庙堂者旧朝既崩,新朝未卜,但他仍旧决定了自己的去留,以一具残废之身来尝试新的道路,即现代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坚定了这个心思,才会有他答复科学院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个条件。他是明知这两个条件不会兑现,而舞项庄之剑意在重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惊天动地的旗帜,凝聚了一代以至几代知识分子血泪与生命的精神标志。这篇“答复”是值得回味再三的,寅恪先生首先重申这“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出典,为1929年国民党统一中国之际之首次提出,现又重申,表明不专对共产党政权而言;然后再次阐明“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只是为了划清庙堂的政治权力价值与民间的知识权力价值的分界,使晚清以来知识分子与庙堂权力者长期纠葛不清的对立、冲突、参与、争宠等恩怨孽缘得一了断。或可追溯,寅恪先生提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在民国达成一统之际,也就是知识分子将永远告别传统士大夫的身份,将重新确定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之际。静安先生之死与寅恪先生首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即将完成。自然,一方面是庙堂的封建王者(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的僵尸尚在作祟;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也未必就脱胎换骨,根除了庙堂意识,以后几十年知识分子的坎坷史均可证明这一点,然而寅恪先生的超前意识和现代意识,也只有在半个多世纪的沉痛教训中,才会慢慢地被后来者所领悟、所感受,这正是寅恪先生精神不死的当下意义。
陈去病《五石脂》载,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哈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具,约十余舟云。
查继佐不仅是一个学问渊博,在史学上很有成就的学者,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抗清志士。公元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称“监国”。他听到消息后,毅然渡江去参加了鲁王政府。他在鲁王政府,初任兵部职方主事,监郑义兴军,后迁职方员外兼御史监军,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在鲁王监国的一年中,查继佐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多有所获。为了西征,他费尽心血。亲自组织兵力,派人设间行探,秘密联络太湖等地义旅,互相接应。可惜当时鲁王政府内部分裂,政治腐败。他的主张处处遭到掣肘,未能实现。
公元1646年六月,清军攻占绍兴,鲁王政府复亡,查继佐辗转回到家乡海宁,发愤著书立说。公元1652年,查继佐52岁,离家到西湖觉觉堂讲学,旋又主讲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各省学子不远千里前来就学,成一时讲学之盛。从此,查继佐一面讲学,一面著书,一直到去世。
。
明朝亡后,随鲁王监国绍兴,授兵部职方。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隐居海宁硖石东山万石窝,改号为左尹非人。顺治九年(1652年)于西湖觉觉堂讲学,旋至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讲学,从学者众,人称敬修先生。康熙元年(1662年),罹南浔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列名参校,下狱论死,后获救。晚年喜写梅。
查嗣庭 [2]  于雍正元年(1722),由隆科多荐举,授内阁学士,又受蔡珽荐举,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四年(1726)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民间传说他以“维民所止”为题,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却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但此说法仅为民间谣传,查案单纯只是文字狱的案例而已,与隆科多也无牵连;又查其笔札诗钞,认为“语多悖逆”,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逮狱。雍正五年(1727)五月戊午自杀谢罪死于狱中,仍被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其妻与二儿媳被定发配边疆为奴,怕受辱双双自杀;因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后浙江巡抚李卫上书才得恢复,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有妻陈氏,许氏,史氏。
查嗣庭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查昇的堂兄。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秋天,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即所谓“查嗣庭科场试题案”。这是继顺治间庄廷鑨《明史稿》案、康熙间戴名世《南山集》案和雍正三年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之后的又一大案。历来的文字狱中,基本上是以诗文获罪,而以科场试题贾祸的可谓绝无仅有,且受到查处的竟是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之外,还停止整个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
我自己家里有过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我的一位祖先查嗣庭,于清雍正四年以礼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省正考官,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这句话出于《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思说,国家广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爱护人民之意。那本来是一个很寻常的题目,但有人向雍正皇帝告发,说“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出这试题,用意是要杀皇帝的头。雍正那时初即位,皇位经过激烈斗争而得来,自己又砍了不少人的头,不免心虚,居然凭了“拆字”的方法,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大受拷掠,死在狱中,雍正还下令戮尸,儿子也死在狱中,家属流放,浙江全省士人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六年。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后来得以放归,不久即去世。
雍正的上谕中说:“查嗣庭……朕令在内廷行走,后授内阁学士,见其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不端。今阅江西试录所出题目,显系心怀怨望,讽刺时事之意。料其居心乖张,平日必有记载,遣人查其寓所行李中,有日记二本,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又于圣祖之用人行政,大肆讪谤……热河偶发水,则书淹死官员八百余人,又书雨中飞蝗蔽天;此一派荒唐之言,皆未有之事。……着即拿问,交三法司严审定拟。”雍正所公开的罪名是:看其相而料其心术不端;讽刺时事;日记中记录天灾。
】】】】】】】】】】】】】】】】】】】】】】
严复:“仆闻之,改革之顷,破坏非难也,号召新力亦非难也,难在乎平亭古法旧俗,知何者之当革,不革则进步难图;又知何者之当因,不因则由变得乱。一善制之立,一美俗之成,动千百年而后有,奈之何弃其所故有,而昧昧于来者之不可知耶!” ​​​​
】】】】】】】】】】】】】】】】】】】】】】】
@在日本寻找中国
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存,令國人豔羨。日本的成功,歸根結底,可表述為:有形與無形的傳統文化,成功融入了現代秩序。重新各安其位。相比之下,我們的現代秩序未完全確立,我們的有形與無形傳統,喪失損毀破壞太嚴重,曾經像是被驅逐的遊魂。如今,無論家庭還是社會層面,傳統都沒有重新獲得秩序。 ​​​​
】】】】】】】】】】】】】】】】】】】】】】】
揭秘!金庸小说中的真实历史人物:真相令人震惊
小方方聊历史 2019-03-29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我们每天都会分享最新资讯,让你无聊的生活中有一点消遣,祝您生活愉快!
图片
图片
7部金庸小说经典人物的真实原型:众所周知,金庸小说里时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主角也时常参与历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统一、南下征宋,李自成进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书中所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历史」的外衣,里面则根据剧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冲突的戏剧化。
因为真实世界里极少有凭着个人武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与武侠中的一骑当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须要对史实进行删改,甚至只借个名字进行原创,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NO1.《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与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的功夫则厉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见于史书的真实人物:
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
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
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
(张中和周颠的事迹都载于《明史·方伎列传》,两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张三丰之前)
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着名道士,善于养生、音律、书法、绘画。他的事迹曾被许多书籍记载,而且侧重各不相同,可见此人学识之渊博。最权威的是《明史·乐志》记载他为宫中太常司校订音律,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吧。另外他道号龙阳子,这让五散人的兄弟情变得十分可疑……
最后的布袋和尚说不得虽是虚构,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个疯疯癫癫的游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怀,身背一个大布袋,圆寂后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如今庙中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当年照着布袋和尚所塑的。
历史上对张三丰的种种神奇记载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说他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元末明初,连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关于他的事迹流传。小说中的张三丰比较接近《明史》的记录:原名君宝,身材魁伟、环眼大耳、邋里邋遢。而且借民间传说将他设定为武当派创始人与太极拳发明人。
武当七侠生平事迹不详,只有姓名流传,除了六侠殷利亨改为殷梨亭之外,其余六人都沿用原名。其中唯独张松溪见于古籍记载:他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着名内家拳师,自称拳法传承自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据传是北宋徽宗年间人……金庸直接把他拉前了一百多年,成了张三丰亲授的四弟子。
小说中对明教历史和教义的描述,大都出于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金庸也承认小说中许多灵感来自吴先生此篇考证,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仿佛真的将武侠融入了历史。
小说中元末各地起义军均以明教总舵为领导核心与精神领袖,不过实际的明教并无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而是早已分散在各地成为独立教派,波斯总教更是灭亡于数百年前,怎能大举遣使来中土寻找圣女呢?
各起义军则只在初期以宗教作为凝聚人心的口号,所建立的政权也不是宗教国家。不过类似书中的情况倒是曾发生过:宋代方腊起义就是政教合一的风格,从帝王到军士均严格遵守教义,难怪会令杨逍和张无忌十分神往了。
波斯总教流传的圣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历史上中亚着名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首领,全名叫拉希德丁·锡南·伊本·萨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霍山即为哈桑的另一译法。在《倚天》中仅作为背景人物出现,想多了解的话不妨去玩《刺客信条》。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场的主要就是帖木儿家族(金庸写书时特意将常用的「帖木儿」改译为「特穆尔」,显得不那么像游牧民族)。
父亲察罕帖木儿,历史上确实是朝廷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但他并没有被封汝阳王,而是遭刺杀后朝廷追封颍川王,真正的汝阳王是一并被追封的他父亲阿鲁温……
儿子王保保可是元末的名将,连死对头朱元璋、徐达都佩服不已。但他并非察罕的亲生儿子,而是外甥,且有汉人血统,后来过继给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扩廓帖木儿是后改的名字。
女儿赵敏——这位人见人爱、聪明美貌的郡主却是虚构的。察罕并没有女儿,王保保倒有个亲生妹妹,史书也没记下名字。王氏妹妹后来被朱元璋强行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秦王朱樉,想必是为了向王保保示好招降。但王保保至死未降,朱樉死后,或许是朝廷认为王氏已经无用,或许是她自己心灰意冷,竟然随夫殉葬。这位赵敏原型的悲惨结局令人扼腕不已。图片
NO2.《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有近四分之一篇幅发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
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之内。
西征前决定汗位继承人时的分歧也和史载一致:术赤出身有争议,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纪太小,最后立窝阔台为下一任大汗。而术赤和察合台酒后带兵厮杀、被郭靖平定的剧情则是虚构出来加主角光环用的。
有人说郭靖的原型是元朝大将郭宝玉,实际并不然,硬要给两人找共同点的话也只有三条:1、汉人血统,都姓郭;2、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善用兵;3、参与了西征花剌子模之战。
除此之外,两人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郭宝玉本是金国将领,后来降了蒙古,当然不会是弯弓射雕的金刀驸马,也不会降龙十八掌,在西征归途上就病逝于军中了。而且他极有政治和军事才能,曾为铁木真献上平定南朝之策;郭靖当然没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且就算他想得出,也绝不会让成吉思汗攻宋。
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纯属虚构,他和历史上真实的六王完颜忒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后者是金章宗完颜璟第六子,夭折时年仅两岁。
用来与精明强干的完颜洪烈做对比的是纨绔子弟三王完颜洪熙。此人原本叫完颜讹鲁不,是章宗的次子,比六王更惨的是还没满月就夭折了……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并非武林高手而已。
周伯通也是确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几句讲了他是宁海富户,崇拜并大力推广王重阳的学说,然而未能正式拜师,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化为小说里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静养生、止杀爱民是史实,但时间略有不同。
整部《射雕》的时间跨度不长,全真掌教始终是丹阳子马钰。而历史上此时不仅王重阳逝世已久,全真七子中的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都已担任过掌教并先后去世,身为掌教的丘处机也已七十四岁高龄,仍然不远万里去劝说成吉思汗戒杀行善,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无愧于「真人」二字。
而丘处机辞行回乡后,成吉思汗特发圣旨问候,其情可见一斑: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相比之下,「南帝」一灯大师的形象就没那么高大了。历史上的大理宣宗段智兴在位 29 年,崇信佛法,整日不理国事反而大修寺庙,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与小说中不同的是,他并未避位为僧,而是在皇位上驾崩的。
NO3.《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中冲突双方的主力,一边是清廷,另一边是红花会和回部。
红花会是完全的原创,借鉴了一些天地会的元素。(如天地会的标志红花亭,被金庸借来一劈两半,化为红花会的前任总舵主于万亭)
而回部和清军的战争正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小和卓之乱”,中学历史课上都教过。
回部首领老英雄木卓伦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给他的一双儿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
书中所写的兆惠将军征回部,在黑水河被围困三月,次年援军抵达并里应外合大破回军这些均属史实。唯一的不同在于小说情节里木卓伦父子战死,而史载大小和卓西逃后还有很多后续,看来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砍掉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件重口味的事情:史载霍集占原有一位妻子法蒂玛,但由于她的家族与霍集占家族不和而被抛弃。清军平定回部后,被俘的法蒂玛作为大小和卓的家眷被解送北京并入宫,后来被封为容妃。
这位容妃,就是日后民间传说中的香妃,也就是《书剑》中的香香公主。
倘若把史实和小说结合起来,那么同时爱上陈家洛的并不是姐妹二人,而是母女……
嗯咳,大家先不要遐想了,历史上的容妃和乾隆恩爱二十余年,既没有怀恨也没有刺杀,更没有多出一个陈家洛在中间插足。
顺便提一下陈家洛带着母女……姐妹两人在沙漠中发现的那座玉山与古城,原型正是历史上着名的楼兰古城。当然,楼兰城中并没有什么通体雪白的玉山,但古城位于罗布泊复杂多变的雅丹地貌中,地磁强烈,指南针都会失灵,所以书中所讲的迷宫与吸走兵器的磁山还是有些根据的。
书中乾隆的身世之谜源于清朝各地都流传过的着名民间传说:雍正无子,用自己的公主偷换了某某家的孩子,就是日后的乾隆(某某的身份在各版本里均有不同)。
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流言最初应该是各反清团体所散布,用于涣散对面的军心:你们的皇帝其实是汉人,那你们的血脉就断了,江山也坐不牢啦!
金庸依据自己家乡的传说,将乾隆设定为阁老陈世倌之子,和陈家洛是同胞兄弟。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之说也一直十分流行,主要是因为乾隆对他超乎寻常的宠信,让不少人起了疑心。事实上乾隆是福康安的姑父,从小就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侄子,召他入宫学习,长大后又让他带着精兵良将屡立战功,如果不是四十多岁就去世,将来肯定能封王。
而福康安受此娇宠,变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引起了无数人的不满。
传出这种流言,有一半也是出于泄愤——别看你平日闹得欢,其实你只是个短命的私生子!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意义,您可转发给你的朋友,您的转发我可以开心一整晚!
】】】】】】】】】】】】】】】】】】】】】】】
】】】】】】】】】】】】】】】】】】】】】】】
】】】】】】】】】】】】】】】】】】】】】】】
|